濠州府衙的正堂内,芝麻李被铁链锁在柱上,脸色死灰。堂下,朱元璋的旧部们站得笔直,虽衣衫褴褛、伤痕累累,眼里却燃着久违的光。朱重八已换下僧衣,穿上了一身洗得发白的义军号服,腰间别着柄短刀——那是朱元璋从前用过的,此刻握在他手里,竟有了几分凛然之气。
“陛下,芝麻李私吞官仓粮草三万石,纵容亲兵劫掠百姓,手上沾了十七条人命,桩桩件件,都有百姓指认。”陈武将一叠供词递到赵昺案前,声音铿锵,“他的余党,已被我们控制在东城门内,只等陛下发落。”
赵昺拿起供词,指尖划过“百姓饿死三百余”的字样,眼底寒意渐浓。他抬眼看向芝麻李,语气平静却带着千钧之力:“濠州百姓,本就受元军劫掠之苦,你占了城,不思庇护,反而变本加厉。这样的人,留着何用?”
芝麻李浑身发抖,还想求饶,却被赵昺挥手打断:“拉下去,斩于城门下,将他私吞的粮草,全部分给百姓。”
“陛下饶命!陛下饶命啊!”芝麻李的哭喊被拖堂的脚步声淹没,堂内瞬间安静下来,只剩赵昺的声音在回荡:“从今日起,濠州城由朱重八主事,统领所有义军旧部,整饬军纪,安抚百姓。”
朱重八上前一步,单膝跪地:“臣,朱重八,定不负陛下所托!”
“起来吧。”赵昺扶起他,指了指堂下的旧部,“这些兄弟,都是跟着朱元璋出生入死的人,你要待他们如手足。还有,军纪是根本,若再有人劫掠百姓,无论职位高低,一律军法处置。”
“臣明白!”朱重八点头,转身看向旧部,声音洪亮,“兄弟们,陛下信任我们,让我们守濠州。从今日起,我们不再是散兵游勇,是保家卫国的义军!谁敢坏了规矩,休怪我朱重八不认兄弟!”
“是!”旧部们齐声应和,声音震得堂内梁柱微颤。
赵昺看着这一幕,悄悄松了口气。朱重八虽年少,却已有了领袖的气度,只要稍加引导,定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将才。他走到堂外,望着濠州城的街道——亲兵们已开始分发粮草,百姓们排着队,手里捧着空碗,脸上虽还有悲戚,却多了几分安心。
“陛下,”朱重八跟了出来,语气带着几分犹豫,“官仓里的粮草,分给百姓后,只够军队支撑十日了。若海都真的来犯,我们……”
“粮草的事,我已有安排。”赵昺打断他,从怀里掏出一封密信,“这是刘先生写给我的,汴梁的粮道已通,三日后,会有五千石粮草从寿州运来,由陈武的亲卫接应。”
他顿了顿,继续道:“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濠州城外有万亩良田,如今战事稍歇,可组织百姓开垦,军队也可轮流屯田。只要熬过这两个月,秋收之后,粮草就不愁了。”
朱重八眼睛一亮:“陛下英明!我这就去安排,让兄弟们和百姓一起开荒,既能囤粮,又能让百姓有活干,安心留在濠州。”
“嗯。”赵昺点头,忽然想起什么,“对了,朱元璋的旧部里,有没有懂农事的?”
“有!”朱重八立刻答道,“周德兴,他从前是农户出身,种庄稼是把好手,之前被芝麻李关着,刚被救出来。”
“让他负责屯田的事,给百姓分发种子——就用你带来的那些粮种。”赵昺道,“告诉百姓,种子是朱元璋留下的,是为了让大家能吃饱饭。”
他要让百姓知道,朱元璋的心意还在,而他赵昺,会替朱元璋完成这个心愿。
朱重八心领神会,躬身道:“臣这就去办!”
看着朱重八匆匆离去的背影,赵昺嘴角泛起一丝笑意。濠州的乱局,正在一点点被理清,就像一团乱麻,终于找到了线头。
可没等他松口气,陈武就匆匆跑来,脸色凝重:“陛下,斥候回报,海都派了五千骑兵,朝着濠州方向来了,先锋已到离城三十里的落马坡!”
赵昺脸色骤变——海都来得这么快!他以为卫辉刚破,海都会先稳固防线,没想到竟直接派兵突袭濠州。
“骑兵?”赵昺眉头紧锁,“海都的主力还在卫辉,怎么会突然派骑兵来濠州?”
“斥候说,这五千骑兵,是海都从漠北调来的精锐,领头的是他的儿子察八儿,此人骁勇善战,去年在和林草原,曾以三千骑兵击溃过万余叛军。”陈武补充道,“而且,他们还带着攻城器械,看样子是想一举拿下濠州。”
赵昺快步走回堂内,铺开濠州地图,手指落在落马坡的位置——那里是通往濠州的必经之路,两侧是山,中间只有一条窄道,是伏击的好地方。
“朱重八在哪?”赵昺抬头问。
“刚去了西城门,安排百姓开垦荒地。”
“立刻去找他,让他带两千旧部,随我去落马坡伏击察八儿!”赵昺语气急促,“陈武,你带五百亲卫,守住濠州城,严查城内的细作,防止有人里应外合。”
“陛下,您亲自去?太危险了!”陈武急道,“察八儿是精锐骑兵,我们只有两千步兵,怕是……”
“不亲自去,守不住。”赵昺打断他,拿起墙上的弓,“濠州不能丢,一旦丢了,海都就能长驱直入,威胁汴梁。而且,这是朱重八和旧部们的第一战,必须赢,才能稳住军心民心。”
陈武知道劝不住,只能躬身道:“臣遵旨!陛下务必保重!”
赵昺点点头,转身朝外走去。刚到府衙门口,就见朱重八带着周德兴等人匆匆赶来,身上已披了盔甲。
“陛下,听说察八儿来了?”朱重八语气急切,“臣愿带兄弟们,随陛下出征!”
“好。”赵昺翻身上马,“带两千精锐,轻装简行,去落马坡。”
一行人策马出城,朝着落马坡疾驰而去。马蹄声哒哒,卷起一路尘土,朱重八跟在赵昺身后,看着陛下的背影,心里既有紧张,又有激动——这是他第一次带兵打仗,也是第一次,为了“守护”而战。
赶到落马坡时,夕阳已西斜,余晖将两侧的山坡染成金红色。赵昺勒住马,观察着地形:“左侧山坡陡峭,适合埋伏弓箭手;右侧平缓,让步兵藏在草丛里,等骑兵进入窄道,就用绊马索拦住退路;朱重八,你带五百人,绕到坡后,等我信号,从背后突袭。”
“臣遵旨!”朱重八立刻领命,带着人悄悄绕向坡后。
赵昺将剩下的一千五百人分成两队,一队由周德兴带领,埋伏在左侧山坡,负责射箭;另一队则埋伏在右侧,准备用绊马索。一切安排妥当后,暮色渐渐降临,落马坡陷入一片寂静,只有风吹过草丛的沙沙声。
约莫半个时辰后,远处传来了马蹄声,越来越近,震得地面微微发颤。赵昺趴在草丛里,眯眼望去,只见一队玄黑色的骑兵,正朝着窄道驶来,马蹄扬起的尘土,在暮色中格外显眼。
“来了。”赵昺低声道,握紧了手里的弓。
骑兵渐渐进入窄道,领头的是一个身材魁梧的汉子,穿着银色盔甲,正是察八儿。他似乎并未察觉埋伏,催马前行,嘴里还哼着蒙古小调。
“放!”赵昺一声令下。
左侧山坡上,箭矢如雨般射下,元军骑兵纷纷中箭落马,阵脚大乱。察八儿反应极快,立刻拔剑喊道:“有埋伏!冲出去!”
元军骑兵纷纷拔出弯刀,朝着前方冲去,却被右侧突然拉起的绊马索绊倒,人仰马翻。窄道内,顿时一片混乱,马蹄声、惨叫声、刀剑碰撞声交织在一起。
“杀!”周德兴带领步兵冲了出去,与元军展开厮杀。
察八儿见势不妙,想要掉头撤退,却听到身后传来喊杀声——朱重八带着五百人,从坡后杀了过来,截断了他的退路。
“腹背受敌?”察八儿脸色铁青,挥刀砍倒两名宋军士兵,“给我冲!谁能杀出去,赏黄金百两!”
元军骑兵疯了般朝着坡后冲去,朱重八带着人死死挡住,短刀挥舞,每一刀都朝着敌人的要害而去。他虽没打过仗,却凭着一股狠劲,杀得元军胆寒。
赵昺见状,纵身跃上马背,拿起弓箭,瞄准察八儿:“察八儿,你的死期到了!”
一支羽箭破空而去,正中察八儿的肩膀。察八儿惨叫一声,跌落马下,被宋军士兵一拥而上,捆了个结实。
元军见主将被俘,顿时没了斗志,纷纷扔下武器投降。不到一个时辰,这场伏击战就结束了。
暮色四合,落马坡上,尸体遍地,血迹染红了泥土。朱重八拄着短刀,站在尸堆旁,脸上沾着血,却笑得格外灿烂:“陛下,我们赢了!”
赵昺翻身下马,走到他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好样的!你不仅守住了濠州,还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
朱重八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都是陛下指挥得好,臣只是照着做而已。”
“别谦虚。”赵昺笑了笑,看向被俘的元军,“把察八儿带回去,严加看管。投降的元军,愿意留下来的,编入军中;不愿意的,给些粮食,让他们回家。”
“臣遵旨!”
夕阳的最后一缕余晖落在两人身上,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落马坡的风,带着血腥味,却吹不散宋军士兵们的欢呼。
可赵昺知道,这只是一场小胜。海都在卫辉还有两万多兵力,忽必烈在大都生死未卜,铁穆耳也在暗中调兵。濠州的烽烟虽暂时平息,可更大的风暴,还在后面。
他抬头望向北方,眼底闪过一丝坚定——不管风暴有多猛,他都会带着这些人,走下去。因为他身后,是濠州的百姓,是汴梁的将士,是无数期盼着好日子的人。
“回濠州。”赵昺翻身上马,“明日,我们要让濠州的百姓,看到胜利的希望。”
马蹄声再次响起,朝着濠州城的方向而去。夜色渐浓,星光点点,落在落马坡的血迹上,像撒了一把碎钻,冰冷,却又带着一丝微弱的光。
“陛下,芝麻李私吞官仓粮草三万石,纵容亲兵劫掠百姓,手上沾了十七条人命,桩桩件件,都有百姓指认。”陈武将一叠供词递到赵昺案前,声音铿锵,“他的余党,已被我们控制在东城门内,只等陛下发落。”
赵昺拿起供词,指尖划过“百姓饿死三百余”的字样,眼底寒意渐浓。他抬眼看向芝麻李,语气平静却带着千钧之力:“濠州百姓,本就受元军劫掠之苦,你占了城,不思庇护,反而变本加厉。这样的人,留着何用?”
芝麻李浑身发抖,还想求饶,却被赵昺挥手打断:“拉下去,斩于城门下,将他私吞的粮草,全部分给百姓。”
“陛下饶命!陛下饶命啊!”芝麻李的哭喊被拖堂的脚步声淹没,堂内瞬间安静下来,只剩赵昺的声音在回荡:“从今日起,濠州城由朱重八主事,统领所有义军旧部,整饬军纪,安抚百姓。”
朱重八上前一步,单膝跪地:“臣,朱重八,定不负陛下所托!”
“起来吧。”赵昺扶起他,指了指堂下的旧部,“这些兄弟,都是跟着朱元璋出生入死的人,你要待他们如手足。还有,军纪是根本,若再有人劫掠百姓,无论职位高低,一律军法处置。”
“臣明白!”朱重八点头,转身看向旧部,声音洪亮,“兄弟们,陛下信任我们,让我们守濠州。从今日起,我们不再是散兵游勇,是保家卫国的义军!谁敢坏了规矩,休怪我朱重八不认兄弟!”
“是!”旧部们齐声应和,声音震得堂内梁柱微颤。
赵昺看着这一幕,悄悄松了口气。朱重八虽年少,却已有了领袖的气度,只要稍加引导,定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将才。他走到堂外,望着濠州城的街道——亲兵们已开始分发粮草,百姓们排着队,手里捧着空碗,脸上虽还有悲戚,却多了几分安心。
“陛下,”朱重八跟了出来,语气带着几分犹豫,“官仓里的粮草,分给百姓后,只够军队支撑十日了。若海都真的来犯,我们……”
“粮草的事,我已有安排。”赵昺打断他,从怀里掏出一封密信,“这是刘先生写给我的,汴梁的粮道已通,三日后,会有五千石粮草从寿州运来,由陈武的亲卫接应。”
他顿了顿,继续道:“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濠州城外有万亩良田,如今战事稍歇,可组织百姓开垦,军队也可轮流屯田。只要熬过这两个月,秋收之后,粮草就不愁了。”
朱重八眼睛一亮:“陛下英明!我这就去安排,让兄弟们和百姓一起开荒,既能囤粮,又能让百姓有活干,安心留在濠州。”
“嗯。”赵昺点头,忽然想起什么,“对了,朱元璋的旧部里,有没有懂农事的?”
“有!”朱重八立刻答道,“周德兴,他从前是农户出身,种庄稼是把好手,之前被芝麻李关着,刚被救出来。”
“让他负责屯田的事,给百姓分发种子——就用你带来的那些粮种。”赵昺道,“告诉百姓,种子是朱元璋留下的,是为了让大家能吃饱饭。”
他要让百姓知道,朱元璋的心意还在,而他赵昺,会替朱元璋完成这个心愿。
朱重八心领神会,躬身道:“臣这就去办!”
看着朱重八匆匆离去的背影,赵昺嘴角泛起一丝笑意。濠州的乱局,正在一点点被理清,就像一团乱麻,终于找到了线头。
可没等他松口气,陈武就匆匆跑来,脸色凝重:“陛下,斥候回报,海都派了五千骑兵,朝着濠州方向来了,先锋已到离城三十里的落马坡!”
赵昺脸色骤变——海都来得这么快!他以为卫辉刚破,海都会先稳固防线,没想到竟直接派兵突袭濠州。
“骑兵?”赵昺眉头紧锁,“海都的主力还在卫辉,怎么会突然派骑兵来濠州?”
“斥候说,这五千骑兵,是海都从漠北调来的精锐,领头的是他的儿子察八儿,此人骁勇善战,去年在和林草原,曾以三千骑兵击溃过万余叛军。”陈武补充道,“而且,他们还带着攻城器械,看样子是想一举拿下濠州。”
赵昺快步走回堂内,铺开濠州地图,手指落在落马坡的位置——那里是通往濠州的必经之路,两侧是山,中间只有一条窄道,是伏击的好地方。
“朱重八在哪?”赵昺抬头问。
“刚去了西城门,安排百姓开垦荒地。”
“立刻去找他,让他带两千旧部,随我去落马坡伏击察八儿!”赵昺语气急促,“陈武,你带五百亲卫,守住濠州城,严查城内的细作,防止有人里应外合。”
“陛下,您亲自去?太危险了!”陈武急道,“察八儿是精锐骑兵,我们只有两千步兵,怕是……”
“不亲自去,守不住。”赵昺打断他,拿起墙上的弓,“濠州不能丢,一旦丢了,海都就能长驱直入,威胁汴梁。而且,这是朱重八和旧部们的第一战,必须赢,才能稳住军心民心。”
陈武知道劝不住,只能躬身道:“臣遵旨!陛下务必保重!”
赵昺点点头,转身朝外走去。刚到府衙门口,就见朱重八带着周德兴等人匆匆赶来,身上已披了盔甲。
“陛下,听说察八儿来了?”朱重八语气急切,“臣愿带兄弟们,随陛下出征!”
“好。”赵昺翻身上马,“带两千精锐,轻装简行,去落马坡。”
一行人策马出城,朝着落马坡疾驰而去。马蹄声哒哒,卷起一路尘土,朱重八跟在赵昺身后,看着陛下的背影,心里既有紧张,又有激动——这是他第一次带兵打仗,也是第一次,为了“守护”而战。
赶到落马坡时,夕阳已西斜,余晖将两侧的山坡染成金红色。赵昺勒住马,观察着地形:“左侧山坡陡峭,适合埋伏弓箭手;右侧平缓,让步兵藏在草丛里,等骑兵进入窄道,就用绊马索拦住退路;朱重八,你带五百人,绕到坡后,等我信号,从背后突袭。”
“臣遵旨!”朱重八立刻领命,带着人悄悄绕向坡后。
赵昺将剩下的一千五百人分成两队,一队由周德兴带领,埋伏在左侧山坡,负责射箭;另一队则埋伏在右侧,准备用绊马索。一切安排妥当后,暮色渐渐降临,落马坡陷入一片寂静,只有风吹过草丛的沙沙声。
约莫半个时辰后,远处传来了马蹄声,越来越近,震得地面微微发颤。赵昺趴在草丛里,眯眼望去,只见一队玄黑色的骑兵,正朝着窄道驶来,马蹄扬起的尘土,在暮色中格外显眼。
“来了。”赵昺低声道,握紧了手里的弓。
骑兵渐渐进入窄道,领头的是一个身材魁梧的汉子,穿着银色盔甲,正是察八儿。他似乎并未察觉埋伏,催马前行,嘴里还哼着蒙古小调。
“放!”赵昺一声令下。
左侧山坡上,箭矢如雨般射下,元军骑兵纷纷中箭落马,阵脚大乱。察八儿反应极快,立刻拔剑喊道:“有埋伏!冲出去!”
元军骑兵纷纷拔出弯刀,朝着前方冲去,却被右侧突然拉起的绊马索绊倒,人仰马翻。窄道内,顿时一片混乱,马蹄声、惨叫声、刀剑碰撞声交织在一起。
“杀!”周德兴带领步兵冲了出去,与元军展开厮杀。
察八儿见势不妙,想要掉头撤退,却听到身后传来喊杀声——朱重八带着五百人,从坡后杀了过来,截断了他的退路。
“腹背受敌?”察八儿脸色铁青,挥刀砍倒两名宋军士兵,“给我冲!谁能杀出去,赏黄金百两!”
元军骑兵疯了般朝着坡后冲去,朱重八带着人死死挡住,短刀挥舞,每一刀都朝着敌人的要害而去。他虽没打过仗,却凭着一股狠劲,杀得元军胆寒。
赵昺见状,纵身跃上马背,拿起弓箭,瞄准察八儿:“察八儿,你的死期到了!”
一支羽箭破空而去,正中察八儿的肩膀。察八儿惨叫一声,跌落马下,被宋军士兵一拥而上,捆了个结实。
元军见主将被俘,顿时没了斗志,纷纷扔下武器投降。不到一个时辰,这场伏击战就结束了。
暮色四合,落马坡上,尸体遍地,血迹染红了泥土。朱重八拄着短刀,站在尸堆旁,脸上沾着血,却笑得格外灿烂:“陛下,我们赢了!”
赵昺翻身下马,走到他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好样的!你不仅守住了濠州,还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
朱重八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都是陛下指挥得好,臣只是照着做而已。”
“别谦虚。”赵昺笑了笑,看向被俘的元军,“把察八儿带回去,严加看管。投降的元军,愿意留下来的,编入军中;不愿意的,给些粮食,让他们回家。”
“臣遵旨!”
夕阳的最后一缕余晖落在两人身上,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落马坡的风,带着血腥味,却吹不散宋军士兵们的欢呼。
可赵昺知道,这只是一场小胜。海都在卫辉还有两万多兵力,忽必烈在大都生死未卜,铁穆耳也在暗中调兵。濠州的烽烟虽暂时平息,可更大的风暴,还在后面。
他抬头望向北方,眼底闪过一丝坚定——不管风暴有多猛,他都会带着这些人,走下去。因为他身后,是濠州的百姓,是汴梁的将士,是无数期盼着好日子的人。
“回濠州。”赵昺翻身上马,“明日,我们要让濠州的百姓,看到胜利的希望。”
马蹄声再次响起,朝着濠州城的方向而去。夜色渐浓,星光点点,落在落马坡的血迹上,像撒了一把碎钻,冰冷,却又带着一丝微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