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殿内,炭火烧得正旺,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寒意。户部尚书王文韶跪伏在地,声音颤抖地念着最新统计:“京师失业工匠已达八万,直隶一带更有流民三十余万。若算上依附的家眷,恐有百万之众嗷嗷待哺...”
殿内鸦雀无声,只有炭火偶尔爆出的噼啪声。工部尚书忍不住插话:“可国库存银仅余一千二百万两,若全数赈济,不过杯水车薪!”
“那就让他们饿死吗?”礼部尚书激动得胡子都在颤抖,“陛下,民心似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啊!”
江辰的目光扫过争吵的大臣,最终停在一直沉默的张崮身上:“张爱卿,你巡视各地归来,有何见解?”
张崮深吸一口气,从袖中取出一卷草图:“臣在返京途中,见流民自发修桥补路以换口粮。由此想到,何不将赈济与建设结合?既可解燃眉之急,又能为帝国打下百年基业。”
“说下去。”江辰眼中闪过一丝光芒。
二、朝堂博弈
次日大朝会,当“以工代赈”的方案提出时,立即引发了激烈争论。
“荒谬!”保守派老臣李光地首先发难,“让饥民劳作,岂非雪上加霜?此乃仁政之悖!”
张崮不卑不亢:“直接赈济,只能养懒汉。以工代赈,则让百姓凭双手挣饭吃,保住尊严。”
“钱从何来?”户部侍郎抛出致命问题,“如此庞大的工程,没有千万两银子难以启动。”
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站了出来——格物院徐光启。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臣展示了一套精密的计算:“若将工程分十年完成,发行专项国债,以未来收益作保,可解资金之困。”
“未来收益?画饼充饥!”反对声四起。
眼看争论陷入僵局,江辰缓缓起身:“朕问诸位,是眼看着流民变成流寇好,还是让他们变成建设者好?是白白撒钱好,还是留下千秋基业好?”
他走到大殿门口,指着远方:“你们听见了吗?那是饥民的哭声。朝廷每犹豫一日,就有更多人挨饿。这个责任,谁担得起?”
沉默。沉重的沉默。
最终,江辰力排众议,下旨成立“工程赈济总局”,由张崮任总办,启动三大工程:贯通南北的第二条铁路大动脉、连接各省的官道网络、治理黄河的水利系统。
三、铁轨上的汗水与泪水
诏书下达的第七天,河北真定府外的荒原上,迎来了第一支施工队。
前矿工王老五带着五百名失业工匠,面对着望不到头的路基工程,心里直打鼓。更让他们不安的是,监工的竟然是退伍军官——这些人懂工程吗?
“都听好了!”监工赵参将声如洪钟,“在这里,你们不是灾民,是帝国的建设者!每日工钱二十文,管三餐,十日一结!”
起初,进展缓慢。这些工匠虽然手艺在身,但修路架桥是另一回事。更糟的是,接连的雨天让工地变成泥潭,士气低落至极。
转折发生在一个午后。赵参将没有像往常一样鞭策大家,而是脱下官服,拿起铁锹跳进泥坑:“我祖父也是泥腿子出身!今天,我就陪大家一起干!”
这一举动,瞬间拉近了距离。当晚,赵参将还请来郎中为生病的工人诊治。渐渐地,“官老爷”变成了“赵大哥”,工地上出现了久违的笑声。
最感人的一幕出现在路基贯通那天。王老五带领工人们立起“功勋碑”,刻上所有参与者的名字。许多汉子抱着石碑痛哭——他们不仅挣到了活命钱,更找回了做人的尊严。
四、希望的延伸
随着工程推进,奇迹开始发生。
在山西,铁路修到哪里,哪里的煤价就下降三成;在河南,新修的水渠让万亩旱田变成沃土;在江南,拓宽的官道让丝绸茶叶运输成本大减。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工程就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钢铁厂重新点火,机械厂接到订单,就连饭馆茶肆也重新热闹起来。
在京师,第一个“工人子弟学堂”开学了。上课铃响起时,许多工人躲在窗外偷看自己的孩子读书识字,泪流满面。他们这辈子吃了没文化的苦,如今终于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
然而,困难依然存在。在开凿太行山隧道时,连续塌方造成数十人伤亡;黄河大坝合龙前夕,突发洪水冲毁部分工程;更不用说各地时有发生的贪腐案件...
每次危机,张崮都亲临一线。他在塌方现场与工人同吃同住,在洪水中指挥抢险,彻查每一桩贪腐案。有人劝他爱惜身体,他总说:“比起那些用生命在建设的工人,我这点辛苦算什么?”
五、阵痛与新生
工程推进到第二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争议。
一些完工路段开始使用新式机械,效率提高的同时,也造成部分工人失业。朝中有人质疑:“这不是过河拆桥吗?”
张崮的应对令人拍案叫绝。他设立“转岗培训营”,教工人操作维护新机械;组建“工程兵军团”,将优秀工人纳入编制;甚至资助有创业意愿的工人开办配套作坊。
在保定培训营,前挖煤工李二狗第一次坐上蒸汽挖掘机时,手都在发抖。三个月后,他成了技术骨干,月薪翻了三倍。“以前用镐头刨一天,不如现在干一刻钟。”他感慨道,“科技不是抢饭碗,是换饭碗啊!”
最深刻的转变发生在思想层面。过去,修桥补路是徭役,百姓避之不及;现在,参与国家工程成了荣耀。在工程表彰大会上,江辰亲自为劳动模范佩戴大红花,这一刻被画师永久记录,题名《盛世功勋图》。
六、通达天下
天启十五年秋,三大工程相继竣工。
当第一列火车驶过新修的黄河大桥时,两岸百姓跪成一片,高呼万岁。这条用汗水与智慧铸就的钢铁巨龙,不仅连接了地理,更连接了人心。
张崮站在大桥中央,望着滚滚东去的黄河水,百感交集。这两年,他走遍帝国山河,见证了太多感人故事:有父子三代同修一条路,有夫妻并肩开凿隧道,有整个村庄集体搬迁支持工程...
“大人,值吗?”随从问道。
张崮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一个故事:在陕西山区,有个老秀才最初坚决反对修路,认为破坏风水。路通后,他生病的孙子得以及时送医获救。老人后来在路旁立碑,上书“通天大道”。
“你看,”张崮说,“这条路通的不仅是山,更是人心。”
夜幕降临,千万盏灯火沿着新修的交通网亮起,如同帝国血脉中流动的生机。曾经的经济寒潮已被战胜,而比经济复苏更宝贵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重铸的民族精神——自力更生,守望相助,开拓创新。
站在新的起点上,帝国已经明白:发展的道路从来不会平坦,但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或许是以工代赈留下的最宝贵财富。
殿内鸦雀无声,只有炭火偶尔爆出的噼啪声。工部尚书忍不住插话:“可国库存银仅余一千二百万两,若全数赈济,不过杯水车薪!”
“那就让他们饿死吗?”礼部尚书激动得胡子都在颤抖,“陛下,民心似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啊!”
江辰的目光扫过争吵的大臣,最终停在一直沉默的张崮身上:“张爱卿,你巡视各地归来,有何见解?”
张崮深吸一口气,从袖中取出一卷草图:“臣在返京途中,见流民自发修桥补路以换口粮。由此想到,何不将赈济与建设结合?既可解燃眉之急,又能为帝国打下百年基业。”
“说下去。”江辰眼中闪过一丝光芒。
二、朝堂博弈
次日大朝会,当“以工代赈”的方案提出时,立即引发了激烈争论。
“荒谬!”保守派老臣李光地首先发难,“让饥民劳作,岂非雪上加霜?此乃仁政之悖!”
张崮不卑不亢:“直接赈济,只能养懒汉。以工代赈,则让百姓凭双手挣饭吃,保住尊严。”
“钱从何来?”户部侍郎抛出致命问题,“如此庞大的工程,没有千万两银子难以启动。”
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站了出来——格物院徐光启。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臣展示了一套精密的计算:“若将工程分十年完成,发行专项国债,以未来收益作保,可解资金之困。”
“未来收益?画饼充饥!”反对声四起。
眼看争论陷入僵局,江辰缓缓起身:“朕问诸位,是眼看着流民变成流寇好,还是让他们变成建设者好?是白白撒钱好,还是留下千秋基业好?”
他走到大殿门口,指着远方:“你们听见了吗?那是饥民的哭声。朝廷每犹豫一日,就有更多人挨饿。这个责任,谁担得起?”
沉默。沉重的沉默。
最终,江辰力排众议,下旨成立“工程赈济总局”,由张崮任总办,启动三大工程:贯通南北的第二条铁路大动脉、连接各省的官道网络、治理黄河的水利系统。
三、铁轨上的汗水与泪水
诏书下达的第七天,河北真定府外的荒原上,迎来了第一支施工队。
前矿工王老五带着五百名失业工匠,面对着望不到头的路基工程,心里直打鼓。更让他们不安的是,监工的竟然是退伍军官——这些人懂工程吗?
“都听好了!”监工赵参将声如洪钟,“在这里,你们不是灾民,是帝国的建设者!每日工钱二十文,管三餐,十日一结!”
起初,进展缓慢。这些工匠虽然手艺在身,但修路架桥是另一回事。更糟的是,接连的雨天让工地变成泥潭,士气低落至极。
转折发生在一个午后。赵参将没有像往常一样鞭策大家,而是脱下官服,拿起铁锹跳进泥坑:“我祖父也是泥腿子出身!今天,我就陪大家一起干!”
这一举动,瞬间拉近了距离。当晚,赵参将还请来郎中为生病的工人诊治。渐渐地,“官老爷”变成了“赵大哥”,工地上出现了久违的笑声。
最感人的一幕出现在路基贯通那天。王老五带领工人们立起“功勋碑”,刻上所有参与者的名字。许多汉子抱着石碑痛哭——他们不仅挣到了活命钱,更找回了做人的尊严。
四、希望的延伸
随着工程推进,奇迹开始发生。
在山西,铁路修到哪里,哪里的煤价就下降三成;在河南,新修的水渠让万亩旱田变成沃土;在江南,拓宽的官道让丝绸茶叶运输成本大减。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工程就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钢铁厂重新点火,机械厂接到订单,就连饭馆茶肆也重新热闹起来。
在京师,第一个“工人子弟学堂”开学了。上课铃响起时,许多工人躲在窗外偷看自己的孩子读书识字,泪流满面。他们这辈子吃了没文化的苦,如今终于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
然而,困难依然存在。在开凿太行山隧道时,连续塌方造成数十人伤亡;黄河大坝合龙前夕,突发洪水冲毁部分工程;更不用说各地时有发生的贪腐案件...
每次危机,张崮都亲临一线。他在塌方现场与工人同吃同住,在洪水中指挥抢险,彻查每一桩贪腐案。有人劝他爱惜身体,他总说:“比起那些用生命在建设的工人,我这点辛苦算什么?”
五、阵痛与新生
工程推进到第二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争议。
一些完工路段开始使用新式机械,效率提高的同时,也造成部分工人失业。朝中有人质疑:“这不是过河拆桥吗?”
张崮的应对令人拍案叫绝。他设立“转岗培训营”,教工人操作维护新机械;组建“工程兵军团”,将优秀工人纳入编制;甚至资助有创业意愿的工人开办配套作坊。
在保定培训营,前挖煤工李二狗第一次坐上蒸汽挖掘机时,手都在发抖。三个月后,他成了技术骨干,月薪翻了三倍。“以前用镐头刨一天,不如现在干一刻钟。”他感慨道,“科技不是抢饭碗,是换饭碗啊!”
最深刻的转变发生在思想层面。过去,修桥补路是徭役,百姓避之不及;现在,参与国家工程成了荣耀。在工程表彰大会上,江辰亲自为劳动模范佩戴大红花,这一刻被画师永久记录,题名《盛世功勋图》。
六、通达天下
天启十五年秋,三大工程相继竣工。
当第一列火车驶过新修的黄河大桥时,两岸百姓跪成一片,高呼万岁。这条用汗水与智慧铸就的钢铁巨龙,不仅连接了地理,更连接了人心。
张崮站在大桥中央,望着滚滚东去的黄河水,百感交集。这两年,他走遍帝国山河,见证了太多感人故事:有父子三代同修一条路,有夫妻并肩开凿隧道,有整个村庄集体搬迁支持工程...
“大人,值吗?”随从问道。
张崮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一个故事:在陕西山区,有个老秀才最初坚决反对修路,认为破坏风水。路通后,他生病的孙子得以及时送医获救。老人后来在路旁立碑,上书“通天大道”。
“你看,”张崮说,“这条路通的不仅是山,更是人心。”
夜幕降临,千万盏灯火沿着新修的交通网亮起,如同帝国血脉中流动的生机。曾经的经济寒潮已被战胜,而比经济复苏更宝贵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重铸的民族精神——自力更生,守望相助,开拓创新。
站在新的起点上,帝国已经明白:发展的道路从来不会平坦,但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或许是以工代赈留下的最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