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十三年的春天来得特别迟。已是三月中旬,京师护城河的冰层却仍未完全消融,就如同帝国经济的寒潮,凝固了往日的繁荣气象。
一、 无声的惊雷
二月廿三,清晨。天津机器局总办赵德明像往常一样,乘轿前往城东的纺织工坊区。轿帘掀开的刹那,他猛地怔住了——往日这个时候应该已经人声鼎沸的工坊区,此刻却死一般寂静。三十八座厂房的大烟囱,只有七根在冒烟。
"怎么回事?"赵德明厉声问匆匆赶来的工坊主事。
"老爷...昨天午后,广东的订单...全取消了。"主事面色惨白,"说是洋布降价三成,咱们的货...没人要了。"
赵德明推开织布车间的大门,眼前景象让他倒吸一口冷气:上千台织机静静伫立,如同巨大的墓碑。几个留守的工人在角落里缩着身子,用麻木的眼神望着他。
这只是开始。接下来的七天,坏消息如同瘟疫般蔓延:
——江南制造局裁撤三千工匠,因为水师新舰订单减半;
——直隶煤矿积压煤炭四十万吨,价格暴跌;
——上海股市单日下跌三成,三家钱庄挤兑倒闭...
最令人心惊的是,这股寒潮似乎无孔不入。从机器制造到纺织印染,从矿山开采到船舶运输,几乎每个行业都感受到了刺骨的寒意。
二、 连锁崩塌
三月十五,危机终于烧到了金融业。
这天清晨,京城最大的"昌隆钱庄"门前挤满了恐慌的储户。前夜有传言说,钱庄大股东李家的工厂全部停产,无力偿还贷款。
"还我血汗钱!"一个老妇人哭喊着,她的全部积蓄都存在这里。
"诸位放心,昌隆百年老号,绝不会..."钱庄掌柜的话被一块飞来的砖头打断。
午后,顺天府派兵弹压时,昌隆钱庄已经宣告破产。这如同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恐慌像野火般烧遍整个金融业。不到十天,全国有二十七家钱庄倒闭,就连官办的"大清银行"也出现挤兑。
四月朔日,养心殿内的气氛比殿外的倒春寒还要冷峻。
"陛下,必须立即救市!"户部尚书声音嘶哑,"民间存款正在以每日百万两的速度消失,再这样下去..."
"救市?拿什么救?"工部尚书反问,"国库存银已不足三千万两,而民间债务何止亿万!"
最让人忧心的是社会动荡。直隶、山东等地出现失业工匠抢劫粮店的事件;江南有数万织工聚集请愿;甚至传出有退伍士兵密谋起事。
江辰默默听着大臣们的争论,手指轻轻敲打龙椅扶手。他突然问了一个看似不相干的问题:"去年全国生产棉布多少匹?出口多少?"
三、 病灶深探
御前会议后,一个由格物院精英组成的特别调查组悄然成立。他们的任务不是赈灾,而是找出危机的根源。
年轻的数据天才徐怀远在堆积如山的账册中发现了第一个线索:过去五年,全国工厂数量增加了三倍,但海外订单只增长了三成。
"问题不在需求减少,而在生产过剩。"他在报告中写道,"就像一个人吃了太多食物,反而会消化不良。"
更深入的调查揭示了更复杂的原因:铁路网的延伸让内地廉价商品冲击沿海市场;农业机械化释放的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压低了工资;而最致命的是,帝国工业严重依赖政府和军队订单,民间消费能力不足。
"我们建造了一个巨大的生产机器,却忘了给产品找销路。"徐怀远的结论一针见血。
与此同时,在天津码头,赵德明亲眼见证了危机的另一面:堆积如山的生丝、茶叶、瓷器无法装船,因为海外市场也在萎缩。西洋各国纷纷提高关税,保护本国产业。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赵德明在给同行的信中写道,"我们在享受世界市场的同时,也被世界的风浪所裹挟。"
四、 寒夜求生
危机中最触目惊心的是普通人的命运。
苏州城外的"工匠救济所"里,前纺织工王李氏正在给发烧的女儿擦身。三个月前,她还是技术娴熟的挡车工,现在却要靠施粥度日。
"娘,我们什么时候回家?"女儿虚弱地问。
"等爹爹找到新活计就回去。"王李氏强忍泪水。她的丈夫五天前就进城找工作了,至今音讯全无。
在救济所的另一端,前铁矿工刘大个正在组织工友自救。他们用废弃材料搭建简易工棚,开垦荒地种植蔬菜,甚至尝试用废弃机器零件制作农具。
"皇帝老子顾不上咱们,咱们得自己救自己!"刘大个的话朴实却有力。
令人感动的是,危机中也闪现着人性的光辉。有些工厂主宁愿自己亏损也不大规模裁员;一些地主主动减免佃户地租;更有知识分子开设夜校,教失业工人新技能。
在南京,甚至出现了第一个"工人合作社"—被裁撤的工匠们集资买下旧设备,自己当家做主,接一些小订单维持生计。
五、 破冰之举
五月端阳,江辰终于做出了重大决策。
首先是一系列紧急措施:朝廷拨专款回购积压商品,用于赈灾和基础设施建设;命令各省以工代赈,修建水利、道路;要求官办企业不得随意裁员。
但真正治本的政策在一个月后才出台。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振兴纲要":
其一,设立"产业调整基金",帮助有前途的企业转型升级;
其二,大力发展内需,修建全国公路网,刺激民间消费;
其三,成立"海外贸易公司",统一开拓国际市场;
其四,最重要的—建立帝国第一个社会保障体系。
"从今往后,工人失业可领救济,年老可领养老金,生病可获医疗补助。"圣旨中的这句话,让无数人热泪盈眶。
新政推行并非一帆风顺。保守派攻击这是"与民争利",激进派则认为力度不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开始显现。
到天启十三年底,经济下滑的趋势被遏制。更令人惊喜的是,经过这场洗礼,帝国经济结构变得更加健康—盲目扩张停止了,技术创新受到重视,内需市场开始培育。
六、 春寒料峭
次年开春,赵德明再次来到天津纺织工坊区。这一次,他看到的不是死寂,而是重生。
三分之一的工厂被改造成生产民生必需品的新企业;另有三分之一在政府资助下进行技术改造;剩下的则重组为工人合作社。
在曾经倒闭的"昌隆纺织"旧址上,现在矗立着一家生产电动织布机的新工厂。工人们正在安装最新设备,他们的脸上不再是麻木,而是专注。
"危机是坏事,也是好事。"赵德明在日记中写道,"它让我们明白,经济增长不是目的,人民幸福才是。它也让我们看清,一个健康的经济体,需要政府、企业、劳动者共同维护。"
紫禁城最高处,江辰远眺复苏中的京城。他知道,这场危机只是工业革命必然的阵痛。更大的风浪可能还在后面,但帝国已经学会了重要的一课:发展不能只顾速度,还要注重平衡;不仅要积累财富,更要普惠民生。
春寒依旧料峭,但冰层下已有暖流涌动。经历了第一次经济危机的洗礼,帝国经济这艘巨轮,正在调整航向,驶向更加广阔的海洋。而船上的每一个人都明白,未来的航行,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更大的勇气。
一、 无声的惊雷
二月廿三,清晨。天津机器局总办赵德明像往常一样,乘轿前往城东的纺织工坊区。轿帘掀开的刹那,他猛地怔住了——往日这个时候应该已经人声鼎沸的工坊区,此刻却死一般寂静。三十八座厂房的大烟囱,只有七根在冒烟。
"怎么回事?"赵德明厉声问匆匆赶来的工坊主事。
"老爷...昨天午后,广东的订单...全取消了。"主事面色惨白,"说是洋布降价三成,咱们的货...没人要了。"
赵德明推开织布车间的大门,眼前景象让他倒吸一口冷气:上千台织机静静伫立,如同巨大的墓碑。几个留守的工人在角落里缩着身子,用麻木的眼神望着他。
这只是开始。接下来的七天,坏消息如同瘟疫般蔓延:
——江南制造局裁撤三千工匠,因为水师新舰订单减半;
——直隶煤矿积压煤炭四十万吨,价格暴跌;
——上海股市单日下跌三成,三家钱庄挤兑倒闭...
最令人心惊的是,这股寒潮似乎无孔不入。从机器制造到纺织印染,从矿山开采到船舶运输,几乎每个行业都感受到了刺骨的寒意。
二、 连锁崩塌
三月十五,危机终于烧到了金融业。
这天清晨,京城最大的"昌隆钱庄"门前挤满了恐慌的储户。前夜有传言说,钱庄大股东李家的工厂全部停产,无力偿还贷款。
"还我血汗钱!"一个老妇人哭喊着,她的全部积蓄都存在这里。
"诸位放心,昌隆百年老号,绝不会..."钱庄掌柜的话被一块飞来的砖头打断。
午后,顺天府派兵弹压时,昌隆钱庄已经宣告破产。这如同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恐慌像野火般烧遍整个金融业。不到十天,全国有二十七家钱庄倒闭,就连官办的"大清银行"也出现挤兑。
四月朔日,养心殿内的气氛比殿外的倒春寒还要冷峻。
"陛下,必须立即救市!"户部尚书声音嘶哑,"民间存款正在以每日百万两的速度消失,再这样下去..."
"救市?拿什么救?"工部尚书反问,"国库存银已不足三千万两,而民间债务何止亿万!"
最让人忧心的是社会动荡。直隶、山东等地出现失业工匠抢劫粮店的事件;江南有数万织工聚集请愿;甚至传出有退伍士兵密谋起事。
江辰默默听着大臣们的争论,手指轻轻敲打龙椅扶手。他突然问了一个看似不相干的问题:"去年全国生产棉布多少匹?出口多少?"
三、 病灶深探
御前会议后,一个由格物院精英组成的特别调查组悄然成立。他们的任务不是赈灾,而是找出危机的根源。
年轻的数据天才徐怀远在堆积如山的账册中发现了第一个线索:过去五年,全国工厂数量增加了三倍,但海外订单只增长了三成。
"问题不在需求减少,而在生产过剩。"他在报告中写道,"就像一个人吃了太多食物,反而会消化不良。"
更深入的调查揭示了更复杂的原因:铁路网的延伸让内地廉价商品冲击沿海市场;农业机械化释放的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压低了工资;而最致命的是,帝国工业严重依赖政府和军队订单,民间消费能力不足。
"我们建造了一个巨大的生产机器,却忘了给产品找销路。"徐怀远的结论一针见血。
与此同时,在天津码头,赵德明亲眼见证了危机的另一面:堆积如山的生丝、茶叶、瓷器无法装船,因为海外市场也在萎缩。西洋各国纷纷提高关税,保护本国产业。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赵德明在给同行的信中写道,"我们在享受世界市场的同时,也被世界的风浪所裹挟。"
四、 寒夜求生
危机中最触目惊心的是普通人的命运。
苏州城外的"工匠救济所"里,前纺织工王李氏正在给发烧的女儿擦身。三个月前,她还是技术娴熟的挡车工,现在却要靠施粥度日。
"娘,我们什么时候回家?"女儿虚弱地问。
"等爹爹找到新活计就回去。"王李氏强忍泪水。她的丈夫五天前就进城找工作了,至今音讯全无。
在救济所的另一端,前铁矿工刘大个正在组织工友自救。他们用废弃材料搭建简易工棚,开垦荒地种植蔬菜,甚至尝试用废弃机器零件制作农具。
"皇帝老子顾不上咱们,咱们得自己救自己!"刘大个的话朴实却有力。
令人感动的是,危机中也闪现着人性的光辉。有些工厂主宁愿自己亏损也不大规模裁员;一些地主主动减免佃户地租;更有知识分子开设夜校,教失业工人新技能。
在南京,甚至出现了第一个"工人合作社"—被裁撤的工匠们集资买下旧设备,自己当家做主,接一些小订单维持生计。
五、 破冰之举
五月端阳,江辰终于做出了重大决策。
首先是一系列紧急措施:朝廷拨专款回购积压商品,用于赈灾和基础设施建设;命令各省以工代赈,修建水利、道路;要求官办企业不得随意裁员。
但真正治本的政策在一个月后才出台。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振兴纲要":
其一,设立"产业调整基金",帮助有前途的企业转型升级;
其二,大力发展内需,修建全国公路网,刺激民间消费;
其三,成立"海外贸易公司",统一开拓国际市场;
其四,最重要的—建立帝国第一个社会保障体系。
"从今往后,工人失业可领救济,年老可领养老金,生病可获医疗补助。"圣旨中的这句话,让无数人热泪盈眶。
新政推行并非一帆风顺。保守派攻击这是"与民争利",激进派则认为力度不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开始显现。
到天启十三年底,经济下滑的趋势被遏制。更令人惊喜的是,经过这场洗礼,帝国经济结构变得更加健康—盲目扩张停止了,技术创新受到重视,内需市场开始培育。
六、 春寒料峭
次年开春,赵德明再次来到天津纺织工坊区。这一次,他看到的不是死寂,而是重生。
三分之一的工厂被改造成生产民生必需品的新企业;另有三分之一在政府资助下进行技术改造;剩下的则重组为工人合作社。
在曾经倒闭的"昌隆纺织"旧址上,现在矗立着一家生产电动织布机的新工厂。工人们正在安装最新设备,他们的脸上不再是麻木,而是专注。
"危机是坏事,也是好事。"赵德明在日记中写道,"它让我们明白,经济增长不是目的,人民幸福才是。它也让我们看清,一个健康的经济体,需要政府、企业、劳动者共同维护。"
紫禁城最高处,江辰远眺复苏中的京城。他知道,这场危机只是工业革命必然的阵痛。更大的风浪可能还在后面,但帝国已经学会了重要的一课:发展不能只顾速度,还要注重平衡;不仅要积累财富,更要普惠民生。
春寒依旧料峭,但冰层下已有暖流涌动。经历了第一次经济危机的洗礼,帝国经济这艘巨轮,正在调整航向,驶向更加广阔的海洋。而船上的每一个人都明白,未来的航行,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更大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