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帝国首部社会保障法典-《盖世悍卒》

  天启十五年的初雪来得特别早。十一月初八,京城已是银装素裹。顺天府衙门外,却比往年这个时候多了些不一样的身影——他们不是来乞讨的流民,而是排着整齐队伍等待登记的失业工匠。为首的中年汉子王铁锤紧紧攥着工牌,眼中既有期盼又有不安。

  “下一个!”衙役的唱名声在寒风中格外清晰。

  二、破冰之争

  养心殿内,炭火映照着大臣们凝重的面容。桌案上摊开的是《济民新策》草案,这部被誉为“开万世太平之基”的法典,正遭遇着最激烈的反对。

  “陛下!此策看似仁慈,实则是养懒汉之策!”户部老臣刘墉激动得胡须颤抖,“我朝立国以来,向来是自强自立,岂能开此救济之先河?”

  工部尚书立即反驳:“刘大人可知,如今京师失业工匠已逾十万?若任其自生自灭,恐生民变!”

  “那就以工代赈!而不是白给钱粮!”刘墉寸步不让。

  端坐在龙椅上的江辰缓缓抬头:“张爱卿,你从直隶视察归来,说说所见所闻。”

  张崮深吸一口气,从袖中取出一本沾满泥污的日记:“这是臣在保定遇到的失业工匠李大海的日记。他原本是纺织工匠,失业后妻子病重,女儿被迫卖身...三日前,他吊死在了厂房门口。”

  日记在大臣手中传阅,当翻到最后一页“愿来世不生乱世”的血字时,殿内一片寂静。

  “朕问诸位,”江辰的声音沉痛而坚定,“是每年拨二百万两银子救济困难,还是等到民变四起,花费千万两白银平叛更划算?”

  三、黎明的温度

  腊月十五,第一场雪刚停。顺天府衙门口支起了十个登记点。王铁锤搓着冻僵的手,小心翼翼地上前。

  “姓名?工种?失业多久了?”书吏头也不抬。

  “王铁锤,铁匠,三个月...”

  “可有工牌证明?”

  “有有有!”王铁锤急忙递上已经摩挲得发亮的工牌。

  书吏登记完毕,递过一块木牌:“每月初一、十五,凭此牌领米一斗、钱二百文。记住,需每月来复核,证明你在积极找工。”

  当王铁锤真的领到沉甸甸的米袋和铜钱时,这个在炉火前挥锤二十年没哭过的汉子,突然泪流满面。他面向皇城方向重重磕了三个头:“陛下万岁!我王铁锤定要重新站起来!”

  这样的场景,在各个府城同时上演。在南京,第一个领到救济的老织工当场晕厥;在西安,领到钱的工匠自发组织起来清扫街道;在广州,商人们受到启发,成立了行业互助会。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保定府出现假冒失业工匠骗取救济;济南府救济粮以次充好;更有些地方官消极应付,认为这是朝廷“多事”。

  四、暗流汹涌

  最严峻的考验出现在山西。一批被矿主无故辞退的矿工,在领取救济时发现名册被篡改,真正需要的人领不到,而矿主的亲戚却榜上有名。

  “贪官当道!”愤怒的矿工包围了知府衙门。消息传到京城时,局势已一触即发。

  都察院御史主张严惩,兵部尚书建议弹压。关键时刻,江辰做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派张崮为钦差,但不要军队随行。

  “记住,你此去不是平乱,是救人。”江辰亲手将尚方宝剑交给张崮,“但要让人明白,朕的仁慈,不是软弱。”

  张崮到达太原时,形势已极其紧张。他没有立即升堂问案,而是带着几个随从直接来到矿工聚集的窝棚。

  “乡亲们,我是来解决问题的。”他脱下官袍,坐在土炕上,“有什么委屈,尽管说。”

  起初无人敢言,直到一个胆大的年轻矿工站出来:“大人,我们不是要闹事,是要活路!”说着掀开锅盖,里面是发霉的救济粮。

  张崮当场命人取来知府衙门的粮样对比,真相大白。他立即下令罢免知府,开仓放粮,并宣布将建立由工匠自行推举代表参与的监督制度。

  消息传出,矿工们跪倒一片。那个年轻矿工哭着说:“大人,我们...我们还能相信朝廷吗?”

  张崮扶起他,面向众人:“本法典第一条就写明:民为邦本。朝廷若失信于民,天诛地灭!”

  五、希望之光

  新政推行半年后,意想不到的成效开始显现。

  首先变化的是市井气象。京城茶馆里,失业工匠们不再怨天尤人,而是互相介绍工作机会。第一个“工匠荐工所”在西四牌楼成立,短短一月就帮助三百多人重新就业。

  更令人惊喜的是教育的变化。在天津,领到救济的工匠们自发组织夜校,互相传授技艺。老匠人教年轻人传统手艺,年轻人教老匠人识字算数。这种自发的知识传承,比官办学堂更生动有效。

  最感人的故事发生在南京。寡妇周氏在丈夫工伤去世后领到抚恤金,她用这笔钱开了个小吃摊,不仅养活了一双儿女,还雇佣了三个失业邻居。她说:“朝廷给了我活路,我要把这份温暖传下去。”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推行社会保障制度后,各地治安案件下降四成,工匠技能提升速度加快,甚至出现了几十个像周氏这样的小微企业。

  但质疑声从未停止。在次年的预算审议中,反对派再次发难:“每年二百万两白银,就养出这些小摊小贩?”

  这次站出来反驳的,竟是当初最激烈的反对者刘墉。老臣颤巍巍地展示了一本账册:“老臣仔细算过,这笔支出,比起往年平抑粮价、镇压骚乱的费用,还节省了五十万两。更重要的是——”他顿了顿,环视全场,“买来了民心所向。”

  六、温暖的国度

  天启十六年元宵节,江辰微服私访来到天桥夜市。彩灯如昼,人流如织,他在一个小吃摊前停步。

  “客官来碗元宵?”摊主热情招呼。

  江辰坐下:“生意可好?”

  “托朝廷的福!”摊主一边煮元宵一边说,“去年这时候我还领救济呢。后来用那笔钱学了手艺,现在不仅能养活老母,还能纳税报国了!”

  这时,旁边卖糖人的老匠人插话:“要说这救济制度啊,最暖心的不是给钱给米,是让咱们知道,朝廷没忘记咱老百姓。”

  回宫的路上,江辰对张崮说:“记得朕登基之初,你说治国如烹小鲜。现在朕明白了,火候很重要——太猛则焦,太弱则生。这社会保障,就是保持火候的秘诀。”

  次日早朝,江辰宣布将每年十一月定为“慈爱月”,要求各级官员深入民间访贫问苦。同时颁布《社会保障法》补充条例,将保障范围扩大到患病、养老等领域。

  当第一缕阳光照在太和殿金顶上时,百官山呼万岁。但这万岁声中,比以往多了几分真诚——因为他们亲眼见证了一个道理:仁政不是施舍,是投资。投资的是民心,收获的是太平。

  寒冬终将过去,而帝国在这轮寒潮中建立的保障体系,如同冰雪下萌发的种子,必将生长出更加坚韧的文明之花。这朵花的名字,叫做“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