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头的差事,比武松想的复杂。
每天卯时,他就得带着衙役巡街。阳谷县虽小,却五脏俱全——南街是绸缎铺、当铺,北街是酒楼、赌场,西街还有几家妓院。头一天巡街,街角绸缎铺的王老板就凑上来,塞给他一个沉甸甸的荷包:“武都头,以后多关照小店,这点心意您收下。”
武松捏了捏荷包,里面是碎银子,约莫有二两。他想起在柴进庄上听门客说的“潜规则”——官场上的钱,分“明钱”和“暗钱”,俸禄是明钱,商户给的“平安钱”是暗钱。收还是不收?他心里犯嘀咕:不收,显得不合群,衙役们会疏远他,以后巡街的活儿不好干;收了,万一被人捅到县令那里,乌纱帽就没了。
他把荷包塞回王老板手里,脸上堆着笑:“王老板,关照是应该的,钱就不必了。以后店里有啥麻烦,喊我一声就行。”
王老板愣了,又把荷包递过来,声音压得更低:“武都头,这不是行贿,是咱们阳谷县的规矩——前几任都头都收,您不收,我们心里不踏实啊!您想,要是您不收,其他衙役要是来讹钱,我们敢不给吗?”
旁边的衙役头李三也凑过来,低声说:“都头,您别跟钱过不去。这钱是‘平安钱’,商户们愿意给,咱们拿着也安心。您要是不收,以后兄弟们巡街,都不好意思跟商户开口,咱们的‘福利’也少了。”
武松琢磨了一会儿,终于懂了——这是体制内的“利益共同体”。商户花点钱买平安,衙役们拿点钱办事,县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家各取所需。他叹了口气,接过荷包,塞进怀里:“行,这钱我收了,但有一条——以后谁要是敢借着我的名头讹商户,我饶不了他!”
李三连忙点头:“那是自然!武都头放心!”
从那天起,武松的柳藤箱里,渐渐多了些东西。绸缎铺的碎银子、酒楼的银锭、当铺的银票,还有商户们送的缎匹、茶叶。他给箱子上了锁,藏在床底下,每次往里放东西时,都要数一遍——不是贪财,是想知道自己的“灰色收入”有多少,心里有个数。
一个月下来,他算了算:俸禄是4贯500文(约合现代1.6万元),灰色收入却有15贯(约合5.4万元),是俸禄的三倍多。他把俸禄存起来,灰色收入则用来“做人情”——请衙役们去酒楼喝酒,每次都花掉一两贯;给县太爷的管家送点上好的茶叶,花掉五两银子;甚至给街上的乞丐丢几个铜板,虽然钱少,却能落下个“亲民”的名声。他懂,这些钱不是自己的,是“关系维护费”,花出去才能赚更多。
这天,他正在屋里擦那把祖传的朴刀,李三跑进来,神色慌张:“都头!不好了!快活林的施恩被蒋门神打了,现在躺在家里,他爹施管营让我来请您过去看看!”
武松放下刀,眉头皱起来:“施恩?就是那个开‘快活林’酒楼的施小管营?”
“对!”李三喘着气说,“蒋门神是张团练的人,仗着有靠山,把施恩的快活林抢了,还把他打了个半死。施管营说,整个阳谷县,只有您能帮他报仇!”
武松心里盘算了起来。快活林他去过,是阳谷县最热闹的地方——一楼是酒楼,二楼是赌场,三楼还有妓院,每月赚的银子不少。施恩找他,肯定不是单纯报仇,是想让他帮忙夺回快活林,分一杯羹。张团练是阳谷县的武官,比县令还厉害,蒋门神又是他的亲信,这事儿要是办好了,不仅能搭上施管营的线,还能让张团练欠他个人情;要是办砸了,他这都头的差事说不定就没了。
他跟着李三去了施家。施恩躺在床上,脸肿得像猪头,嘴角还流着血,见了武松就哭:“武都头!您可得帮我!蒋门神那厮太欺负人了!只要您能帮我夺回快活林,我每月分您三成利!”
武松看着施恩,突然笑了:“施小管营,我不是为了钱才帮你。你是管营的儿子,我是都头,咱们是自己人。不过,三成利就不必了,我只要你答应我一件事——以后快活林不准欺辱良善,商户们的‘平安钱’,不准多要。”
施恩连忙点头,眼里闪着光:“那是自然!武都头说啥就是啥!”
武松心里清楚,这是一场“暴力投资”。他用拳头帮施恩夺回快活林,施恩则用快活林的资源回报他——不仅有免费的酒肉,还有人脉。蒋门神是张团练的人,张团练又和张都监关系好,这一闹,说不定能搭上张都监的线,以后的路更宽。
第二天一早,武松揣着二两碎银子,去了快活林。他故意在蒋门神的酒楼里喝了十几碗酒,醉醺醺地拍着桌子喊:“店家!叫你们老板出来!”
蒋门神从后堂出来,见是个醉汉,骂道:“哪里来的野种,敢在这里撒野?”
武松也不答话,冲上去一脚把蒋门神踹倒在地。蒋门神还想反抗,被武松骑在身上,一顿拳打脚踢。蒋门神疼得直叫唤:“好汉饶命!快活林还给施恩!我再也不敢了!”
武松拍了拍手上的灰,对围观的人喊:“以后快活林还是施恩的,谁要是再敢来捣乱,就来问我武松的拳头!”
围观的人欢呼起来,施恩也跑过来,拉着武松的手,把一个沉甸甸的荷包塞给他:“武都头!这是五两银子,您拿着买酒喝!”
武松没推辞,接过荷包塞进怀里。回到家,他打开柳藤箱,把那五两银子放进去——箱子里的银子已经堆了小半箱。他看着箱子,突然想起宋江给的那十两银子,心里五味杂陈:以前他觉得钱是身外之物,现在才懂,钱是江湖人的胆,是体制内的路。
每天卯时,他就得带着衙役巡街。阳谷县虽小,却五脏俱全——南街是绸缎铺、当铺,北街是酒楼、赌场,西街还有几家妓院。头一天巡街,街角绸缎铺的王老板就凑上来,塞给他一个沉甸甸的荷包:“武都头,以后多关照小店,这点心意您收下。”
武松捏了捏荷包,里面是碎银子,约莫有二两。他想起在柴进庄上听门客说的“潜规则”——官场上的钱,分“明钱”和“暗钱”,俸禄是明钱,商户给的“平安钱”是暗钱。收还是不收?他心里犯嘀咕:不收,显得不合群,衙役们会疏远他,以后巡街的活儿不好干;收了,万一被人捅到县令那里,乌纱帽就没了。
他把荷包塞回王老板手里,脸上堆着笑:“王老板,关照是应该的,钱就不必了。以后店里有啥麻烦,喊我一声就行。”
王老板愣了,又把荷包递过来,声音压得更低:“武都头,这不是行贿,是咱们阳谷县的规矩——前几任都头都收,您不收,我们心里不踏实啊!您想,要是您不收,其他衙役要是来讹钱,我们敢不给吗?”
旁边的衙役头李三也凑过来,低声说:“都头,您别跟钱过不去。这钱是‘平安钱’,商户们愿意给,咱们拿着也安心。您要是不收,以后兄弟们巡街,都不好意思跟商户开口,咱们的‘福利’也少了。”
武松琢磨了一会儿,终于懂了——这是体制内的“利益共同体”。商户花点钱买平安,衙役们拿点钱办事,县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家各取所需。他叹了口气,接过荷包,塞进怀里:“行,这钱我收了,但有一条——以后谁要是敢借着我的名头讹商户,我饶不了他!”
李三连忙点头:“那是自然!武都头放心!”
从那天起,武松的柳藤箱里,渐渐多了些东西。绸缎铺的碎银子、酒楼的银锭、当铺的银票,还有商户们送的缎匹、茶叶。他给箱子上了锁,藏在床底下,每次往里放东西时,都要数一遍——不是贪财,是想知道自己的“灰色收入”有多少,心里有个数。
一个月下来,他算了算:俸禄是4贯500文(约合现代1.6万元),灰色收入却有15贯(约合5.4万元),是俸禄的三倍多。他把俸禄存起来,灰色收入则用来“做人情”——请衙役们去酒楼喝酒,每次都花掉一两贯;给县太爷的管家送点上好的茶叶,花掉五两银子;甚至给街上的乞丐丢几个铜板,虽然钱少,却能落下个“亲民”的名声。他懂,这些钱不是自己的,是“关系维护费”,花出去才能赚更多。
这天,他正在屋里擦那把祖传的朴刀,李三跑进来,神色慌张:“都头!不好了!快活林的施恩被蒋门神打了,现在躺在家里,他爹施管营让我来请您过去看看!”
武松放下刀,眉头皱起来:“施恩?就是那个开‘快活林’酒楼的施小管营?”
“对!”李三喘着气说,“蒋门神是张团练的人,仗着有靠山,把施恩的快活林抢了,还把他打了个半死。施管营说,整个阳谷县,只有您能帮他报仇!”
武松心里盘算了起来。快活林他去过,是阳谷县最热闹的地方——一楼是酒楼,二楼是赌场,三楼还有妓院,每月赚的银子不少。施恩找他,肯定不是单纯报仇,是想让他帮忙夺回快活林,分一杯羹。张团练是阳谷县的武官,比县令还厉害,蒋门神又是他的亲信,这事儿要是办好了,不仅能搭上施管营的线,还能让张团练欠他个人情;要是办砸了,他这都头的差事说不定就没了。
他跟着李三去了施家。施恩躺在床上,脸肿得像猪头,嘴角还流着血,见了武松就哭:“武都头!您可得帮我!蒋门神那厮太欺负人了!只要您能帮我夺回快活林,我每月分您三成利!”
武松看着施恩,突然笑了:“施小管营,我不是为了钱才帮你。你是管营的儿子,我是都头,咱们是自己人。不过,三成利就不必了,我只要你答应我一件事——以后快活林不准欺辱良善,商户们的‘平安钱’,不准多要。”
施恩连忙点头,眼里闪着光:“那是自然!武都头说啥就是啥!”
武松心里清楚,这是一场“暴力投资”。他用拳头帮施恩夺回快活林,施恩则用快活林的资源回报他——不仅有免费的酒肉,还有人脉。蒋门神是张团练的人,张团练又和张都监关系好,这一闹,说不定能搭上张都监的线,以后的路更宽。
第二天一早,武松揣着二两碎银子,去了快活林。他故意在蒋门神的酒楼里喝了十几碗酒,醉醺醺地拍着桌子喊:“店家!叫你们老板出来!”
蒋门神从后堂出来,见是个醉汉,骂道:“哪里来的野种,敢在这里撒野?”
武松也不答话,冲上去一脚把蒋门神踹倒在地。蒋门神还想反抗,被武松骑在身上,一顿拳打脚踢。蒋门神疼得直叫唤:“好汉饶命!快活林还给施恩!我再也不敢了!”
武松拍了拍手上的灰,对围观的人喊:“以后快活林还是施恩的,谁要是再敢来捣乱,就来问我武松的拳头!”
围观的人欢呼起来,施恩也跑过来,拉着武松的手,把一个沉甸甸的荷包塞给他:“武都头!这是五两银子,您拿着买酒喝!”
武松没推辞,接过荷包塞进怀里。回到家,他打开柳藤箱,把那五两银子放进去——箱子里的银子已经堆了小半箱。他看着箱子,突然想起宋江给的那十两银子,心里五味杂陈:以前他觉得钱是身外之物,现在才懂,钱是江湖人的胆,是体制内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