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镇抚使后,董天宝手里终于有了“卖官”的权力。明朝本就有“捐纳”制度,可之前的官都是“明码标价”,少了点“竞争感”——董天宝要把它改成“拍卖”,让买官的人抢着出钱,把“权力”的价格抬到最高。
他先让人把京城周边的官职摸了个底,按“油水”多少分成三档:肥缺(通州税吏、苏州县令)起拍价五千两,中缺(保定县丞、济南主簿)三千两,瘦缺(西北县尉、西南巡检)一千两。这定价有讲究——通州是漕运枢纽,税吏每年能收十万两;苏州是江南富庶地,县令一年捞个五万两不成问题,五千两起拍,买官的人觉得划算,自己也能赚翻。
然后,他请了十几个富商和地主来家里吃饭——这些人都是想当官的,之前就托人找过他。酒过三巡,董天宝放下酒杯:“各位,今天请大家来,是有件好事告诉你们。朝廷最近有一批官职空缺,我能帮大家拿到——但不是白拿,得看大家的诚意。”
一个叫王员外的富商立刻站起来:“董镇抚,您说,要多少钱?只要能当官,多少钱我都愿意出!”
董天宝笑了:“王员外别急,咱们明天在我的粮行里举行一场‘拍卖会’,谁出价高,谁就能拿到官职。”他没说的是,这些富商里,有个叫张老板的,是刘瑾的人——刘瑾早就盯上了卖官的利润,想通过张老板分一杯羹。董天宝心里清楚,得让张老板“赢”几次,又不能让他独吞,得好好算计算计。
第二天,拍卖在粮行后院举行。董天宝坐在主位上,手里拿着名册,身后站着两个锦衣卫,气场十足。“各位,今天拍卖的第一个官职,是通州税吏,起拍价五千两,每次加价不少于五百两。”
王员外立刻举牌:“五千五百两!”
张老板不甘示弱:“六千两!”
两人你来我往,价格很快涨到了八千两。王员外咬了咬牙:“八千五百两!”他心里算着账,通州税吏一年能赚十万两,八千五百两买个官,半年就能回本,值!
张老板看了眼旁边的随从,随从点了点头——刘瑾给的底线是一万两。张老板举起牌:“一万两!”
全场都安静了,王员外的脸白了——他没那么多现钱。董天宝笑着一拍桌子:“好!通州税吏,归张老板了!”他心里乐开了花,这一万两,比他预期的多了五千,刘瑾那边也有交代。
张老板得意地笑了,可他不知道,董天宝早就看出他是刘瑾的人——故意把价格抬到一万两,就是想让刘瑾多花点钱,也显得自己“尽力了”。
接下来拍卖苏州县令,价格也一路飙升到九千两,被一个李姓地主拍走。就在董天宝准备宣布下一个官职时,一个穿长衫的读书人突然闯了进来,手里拿着举人功名状:“董镇抚,你怎么能卖官?保定县丞是我的官职,你凭什么卖给别人!”
这读书人叫李秀才,考中举人后,按规矩该补保定县丞的缺,却听说官职被卖了,气得跑来理论。张老板皱了皱眉:“哪来的穷书生,也敢来管董镇抚的事?”说着就要让人把他赶出去。
董天宝却抬手拦住:“慢着。”他打量着李秀才,心里的算盘又响了——李秀才是读书人,背后可能有文人圈子,要是把他得罪了,传出去不好听。而且他打听了,李秀才的老师是个退休的御史,在官场还有人脉,正好可以利用。
“李秀才,你别急。”董天宝笑着站起来,“保定县丞是个苦差事,地方偏,油水少,我给你留了个更好的——苏州主簿,下个月就上任。”他从怀里掏出五百两银子,“这五百两,是给你的‘安家费’,你拿着,好好当官,以后有什么事,尽管找我。”
李秀才愣住了——苏州主簿是中缺,比保定县丞好太多,还有安家费。他犹豫了一下,接过银子:“董镇抚,谢……谢谢!”
张老板不乐意了,拍卖会结束后,他找到董天宝:“董镇抚,你为什么把苏州主簿给李秀才?那应该是我的!”
“张老板,别急。”董天宝笑着给他倒了杯茶,“李秀才是读书人,要是我不给他人官职,他会去告我。到时候,不仅你拿不到官职,我也会有麻烦——这对你,对刘公公,都没好处。”他顿了顿,又说,“下次有肥缺,我优先给你留着,怎么样?”
张老板想了想,觉得有道理,就没再追究。可他回去后,还是把这事告诉了刘瑾。刘瑾眯着眼,手指摩挲着玉如意:“这董天宝,倒是会办事。不过,他也别想独吞卖官的利润——下次,让他给咱家多留几个肥缺。”
董天宝得知刘瑾的意思后,心里冷笑——他才不会让刘瑾独吞。下次拍卖,他要把一些“看似肥缺,实则烫手”的官职卖给张老板,比如江南某个刚闹过灾的县令,让刘瑾吃个哑巴亏。
可他没注意到,张君宝一直在旁边看着。张君宝心里越来越慌:“哥,你这样卖官,早晚要出事的。”
“出事?”董天宝冷笑,“只要我把钱分对人,就出不了事。兵部尚书的儿子要娶亲,我送了一万两彩礼;东厂的刘瑾公公要盖新府,我送了五千两木料钱——他们都得了我的好处,怎么会查我?”他顿了顿,又说,“而且,我卖的官,都是能赚钱的。他们上任后,会加倍搜刮百姓,再把钱交给我——这叫‘良性循环’。”
张君宝没说话,只是看着董天宝,眼神里满是失望。他不知道,李秀才的老师早就看董天宝不顺眼了,李秀才把卖官的事告诉老师后,老师开始暗中收集董天宝的罪证——一场针对董天宝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他先让人把京城周边的官职摸了个底,按“油水”多少分成三档:肥缺(通州税吏、苏州县令)起拍价五千两,中缺(保定县丞、济南主簿)三千两,瘦缺(西北县尉、西南巡检)一千两。这定价有讲究——通州是漕运枢纽,税吏每年能收十万两;苏州是江南富庶地,县令一年捞个五万两不成问题,五千两起拍,买官的人觉得划算,自己也能赚翻。
然后,他请了十几个富商和地主来家里吃饭——这些人都是想当官的,之前就托人找过他。酒过三巡,董天宝放下酒杯:“各位,今天请大家来,是有件好事告诉你们。朝廷最近有一批官职空缺,我能帮大家拿到——但不是白拿,得看大家的诚意。”
一个叫王员外的富商立刻站起来:“董镇抚,您说,要多少钱?只要能当官,多少钱我都愿意出!”
董天宝笑了:“王员外别急,咱们明天在我的粮行里举行一场‘拍卖会’,谁出价高,谁就能拿到官职。”他没说的是,这些富商里,有个叫张老板的,是刘瑾的人——刘瑾早就盯上了卖官的利润,想通过张老板分一杯羹。董天宝心里清楚,得让张老板“赢”几次,又不能让他独吞,得好好算计算计。
第二天,拍卖在粮行后院举行。董天宝坐在主位上,手里拿着名册,身后站着两个锦衣卫,气场十足。“各位,今天拍卖的第一个官职,是通州税吏,起拍价五千两,每次加价不少于五百两。”
王员外立刻举牌:“五千五百两!”
张老板不甘示弱:“六千两!”
两人你来我往,价格很快涨到了八千两。王员外咬了咬牙:“八千五百两!”他心里算着账,通州税吏一年能赚十万两,八千五百两买个官,半年就能回本,值!
张老板看了眼旁边的随从,随从点了点头——刘瑾给的底线是一万两。张老板举起牌:“一万两!”
全场都安静了,王员外的脸白了——他没那么多现钱。董天宝笑着一拍桌子:“好!通州税吏,归张老板了!”他心里乐开了花,这一万两,比他预期的多了五千,刘瑾那边也有交代。
张老板得意地笑了,可他不知道,董天宝早就看出他是刘瑾的人——故意把价格抬到一万两,就是想让刘瑾多花点钱,也显得自己“尽力了”。
接下来拍卖苏州县令,价格也一路飙升到九千两,被一个李姓地主拍走。就在董天宝准备宣布下一个官职时,一个穿长衫的读书人突然闯了进来,手里拿着举人功名状:“董镇抚,你怎么能卖官?保定县丞是我的官职,你凭什么卖给别人!”
这读书人叫李秀才,考中举人后,按规矩该补保定县丞的缺,却听说官职被卖了,气得跑来理论。张老板皱了皱眉:“哪来的穷书生,也敢来管董镇抚的事?”说着就要让人把他赶出去。
董天宝却抬手拦住:“慢着。”他打量着李秀才,心里的算盘又响了——李秀才是读书人,背后可能有文人圈子,要是把他得罪了,传出去不好听。而且他打听了,李秀才的老师是个退休的御史,在官场还有人脉,正好可以利用。
“李秀才,你别急。”董天宝笑着站起来,“保定县丞是个苦差事,地方偏,油水少,我给你留了个更好的——苏州主簿,下个月就上任。”他从怀里掏出五百两银子,“这五百两,是给你的‘安家费’,你拿着,好好当官,以后有什么事,尽管找我。”
李秀才愣住了——苏州主簿是中缺,比保定县丞好太多,还有安家费。他犹豫了一下,接过银子:“董镇抚,谢……谢谢!”
张老板不乐意了,拍卖会结束后,他找到董天宝:“董镇抚,你为什么把苏州主簿给李秀才?那应该是我的!”
“张老板,别急。”董天宝笑着给他倒了杯茶,“李秀才是读书人,要是我不给他人官职,他会去告我。到时候,不仅你拿不到官职,我也会有麻烦——这对你,对刘公公,都没好处。”他顿了顿,又说,“下次有肥缺,我优先给你留着,怎么样?”
张老板想了想,觉得有道理,就没再追究。可他回去后,还是把这事告诉了刘瑾。刘瑾眯着眼,手指摩挲着玉如意:“这董天宝,倒是会办事。不过,他也别想独吞卖官的利润——下次,让他给咱家多留几个肥缺。”
董天宝得知刘瑾的意思后,心里冷笑——他才不会让刘瑾独吞。下次拍卖,他要把一些“看似肥缺,实则烫手”的官职卖给张老板,比如江南某个刚闹过灾的县令,让刘瑾吃个哑巴亏。
可他没注意到,张君宝一直在旁边看着。张君宝心里越来越慌:“哥,你这样卖官,早晚要出事的。”
“出事?”董天宝冷笑,“只要我把钱分对人,就出不了事。兵部尚书的儿子要娶亲,我送了一万两彩礼;东厂的刘瑾公公要盖新府,我送了五千两木料钱——他们都得了我的好处,怎么会查我?”他顿了顿,又说,“而且,我卖的官,都是能赚钱的。他们上任后,会加倍搜刮百姓,再把钱交给我——这叫‘良性循环’。”
张君宝没说话,只是看着董天宝,眼神里满是失望。他不知道,李秀才的老师早就看董天宝不顺眼了,李秀才把卖官的事告诉老师后,老师开始暗中收集董天宝的罪证——一场针对董天宝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