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此策名为:彻底平定草原,保大明五百年安宁!-《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

  杨士奇可并未因这番威吓而动摇。

  他心思仍在先前的对话之中。

  语气淡淡,只平静回应。

  “二殿下无需忧虑。”

  “我乃大明臣子,官职虽低,却是正途出身,经科举入仕。”

  “自然明白欺君所犯何等大罪。”

  朱允炆目光骤然收紧,“你说你是官员?”

  此前从未听闻此人有官身。

  四周学子闻言,顿时哄笑四起。

  “此人满口胡言,什么官职?”

  “就算真是官吏,知法犯法,按律当斩!”

  “堂堂官员,竟在茶楼与百姓议论政事!”

  “此人来历,必须彻查!”

  杨士奇面不改色,耳边喧哗不过如犬吠般嘈杂。

  “我原为七品小吏,仅是一名史官。”

  “自然不入二殿下法眼。”

  “可是——”

  他声音陡然转冷。

  “你们这些国子监的学生,身为朝廷培养之人,却聚众喧哗,形同街头无赖。”

  “更在茶馆围堵于我,公然声讨京城百姓!”

  “国家优待诸生,衣食住行皆由内府供给。”

  “难道就换来这般乌烟瘴气的回报?”

  此言一出,人群哗然。

  “狂妄!”

  “岂有此理!”

  “好大的胆子!”

  怒骂之声此起彼伏。

  连朱允炆脸色也为之一变。

  这些日子,他频繁举办文会。

  许多国子监学子视其为晋身之阶,争相依附。

  风气渐染,俨然形成一股势力。

  这些人,如今成了他身边最坚定的支持者。

  今日却被当众讥讽为“乌烟瘴气”,如同掌掴其面!

  朱允炆面色阴沉。

  “那你倒是说说,国子监学生该当如何?”

  杨士奇抬首,直视这位二皇孙,毫无退让之意。

  “当潜心向学,备战科考。”

  “而非成日聚众滋事,如市井泼皮一般,败坏学风!”

  “你——”朱允炆怒不可遏,再次喝断。

  转而紧盯眼前之事。

  “现在说的是你!冒认皇长孙的人,可知该当何罪?”

  杨士奇反而轻笑:“既然是真,何来假冒?”

  “你——”

  接连被顶撞,对方竟还面带笑意,朱允炆心头火起。

  “这些日子,祖父与父亲皆未收到大哥音讯。”

  “你竟敢声称是受了皇长孙的推荐?”

  早些时候,杨士奇或许还会迟疑。

  毕竟,他从未真正见过那位皇长孙,所听之言皆来自秦王口中。

  但现在不同了。

  他目光坚定,语气毫无动摇。

  “我确系由皇长孙亲自举荐。”

  “以史官身份,入列朝政!”

  朱允炆眉头紧锁,怒意翻涌,“荒唐!朝廷命官岂容随意自封?”

  “来人,将他拿下,立即押入大牢!”

  他挥手之间,杀气隐现。

  此人竟屡次提及皇长孙之名,无论真假,已成威胁。

  既不能为己所用,便只能当作逆臣处置。

  “二殿下……”

  杨士奇不慌不忙,拱手开口。

  “微臣昔日曾在南昌府与秦王、三皇孙相交,他们亦知我今日身在京师。”

  “今奉皇长孙之命而来,实有一事,必须昭告朝廷。”

  “哦?”朱允炆冷哼一声,心中怒火更炽,却仍存一丝疑虑。

  “何事值得如此张扬?”

  话音未落。

  杨士奇忽然退后数步,立于街心站定。

  此处喧闹早已引来四方百姓围观。

  朱允炆神色微动,猛然察觉——若此事传扬出去,恐怕局面将不再受控!

  可惜,已然迟了。

  只见杨士奇挺身而立,面向人群,声如洪钟。

  “近日,大明朝廷公布两项国策,一文一武,关乎社稷兴衰!”

  “而皇长孙推举在下,正是为了完成其中‘武’策!”

  刹那间,万籁俱寂。

  连秦淮河畔的风声也仿佛停驻。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于他一身。

  “草原之患,必当根除!”

  “杨士奇承皇长孙重托——”

  “此策名为:彻底平定草原,保大明五百年安宁!”

  “今日特向天下宣告!”

  声音如雷贯耳,回荡长街。

  四周鸦雀无声。

  朱允炆脸色骤变,双拳紧握。

  “大胆!”

  “简直狂妄至极!”

  杨士奇的气势令他心生忌惮。

  再看四周百姓眼中闪烁的敬畏与期待,他胸中怒火几乎喷薄而出。

  “殿下,此人目无纲纪,言辞欺天,恐已蛊惑自身!”

  一名随从低声进言。

  “请殿下下令,将其交予应天府审理,以‘欺君’定罪!”

  “正是!借此立威,震慑宵小!”

  “日后谁敢假托皇长孙之名,此人便是下场!”

  国子监诸生纷纷附和,群情激昂。

  朱允炆眸光闪动,略有心动。

  但转瞬之间,他又冷静下来,事情若做得太绝,终归瞒不过太祖皇帝。

  一旦激起圣怒,后果难料。

  可另一方面,他也决不允许此人踏入朝堂,面见百官,更别提接近太祖!

  否则……若是真有其事呢?

  对了!

  突然,朱允炆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他提到的国策——若自己提前掌握,在明日朝会中率先提出,那功劳自然归于己身。

  电光石火之间,朱允炆脸上掠过一抹笑意。

  神情悄然缓和,不再咄咄逼人。

  “既然你如此笃定,本殿下倒要仔细问上一问。”

  “此处耳目众多,所涉乃国家大计。”

  “杨大人若有见解,本殿下愿洗耳恭听。”

  杨士奇面色冷峻,语气平静。

  “谈不上什么高见……微臣只向陛下当面陈情。”

  话音未落,朱允炆目光扫视四周。

  数人立刻会意,迅速围拢至杨士奇身旁,将其牢牢控制。

  念头一转,朱允炆笑意渐浓,抬手示意。

  “皇爷爷日理万机,无暇听你细述。”

  “若你所言属实,与大哥所述国策一致,我必如实禀报。”

  “倘若虚妄不实,便是欺君重罪。”

  他环顾左右,望着这几月以来,从国子监网罗而来的学子。

  这些人果然堪用。

  一声令下,清晰果断:“带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