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围国子监!彻查献策争执之事!-《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

  同一时刻,暮色四合。

  宫墙深处,黄昏洒落殿角。

  朱元璋正伏案批阅奏章,朱标在一旁协助,分拣轻重缓急。寻

  常事务由太子自行决断,唯有重大议题才呈交老爷子定夺。

  这规矩多年未变。

  如今,太子案前奏折堆积如山,而老爷子案上却稀稀落落。

  他半倚在椅中,虽政务繁重,却望着眼前景象,嘴角浮起一丝欣慰。

  “别看咱眼下清闲,其实全是为了磨炼你。”

  “将来若有孙儿继位,你也得像咱这般,亲自教导,步步引领。”

  “当皇帝,勤勉是本分,关键在于思虑周全,把握全局之衡。”

  似忆起过往,他轻叹一声。

  “咱脾气刚烈,洪武年间杀了不少贪官污吏。明知此道难以为继,可有些事,非如此不能立威。咱就是要他们畏惧,不敢萌生二心。”

  “但你日后执掌江山,不可效仿。”

  语气放缓,像是在倾吐肺腑之言。

  “做帝王,既要与百官共处,又不能完全依赖百官。”

  “天子之言,一字千钧。”

  “不可被朝臣左右,也别忘了时常走出宫门,去民间走走看看,知道百姓真正所需。”

  “咱老朱家的天下,根基不在官僚,而在黎民。”

  “他们过得好,皇位才坐得稳。”

  朱标默默点头。这些话,早已刻入心底。

  他虽为监国太子,但面对父亲,始终如学生面对师长。

  目光交汇之处,威严各有不同。

  忽然间,老皇帝像是想起了什么紧要事,急忙开口询问。

  “先前那些奏本之中,可有提及那两项国策?”

  朱标轻轻摇头。

  “这两条方略极为关键,正可化解眼前北疆战后的困局。”

  他点头应道,正欲进一步陈述意见。

  就在此时——

  “皇爷,紧急军情!”

  一道尖锐嗓音自殿外传来,是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和。

  明初年间,宦官尚无后世那般权势滔天。

  洪武帝掌控朝纲,集大权于一身。

  他曾废除宰相之位,杜绝权臣分权之患。

  对内廷干政更是深恶痛绝。

  曾下严令:凡宦官,不得识字读书,不得干预政务。

  一旦触犯,立斩不赦。

  即便如此,宫中太监仍分等级高低。

  十二监设立以来,司礼监居首。

  而王和自三年前便随侍帝王左右,资历颇深。

  “何事如此慌张?”洪武帝眉心紧锁。

  门外声音急促如鼓点。

  “启禀皇爷,二皇孙在城外与人发生争执!”

  “争执?”老人眉头更深一皱。

  “因何而起?”

  朱标也搁下手中文书,侧耳倾听。

  “据说那人自称受皇长孙举荐,且言辞多次牵连到皇长孙名节!”

  老皇帝猛然起身,怒意升腾。

  “又是哪个不开眼的东西?”

  近日来,不少人借着皇长孙行踪未明之际,假托其名招摇撞骗,只为谋取富贵。

  以往轻者宽恕,未曾严惩。

  但此类行径若屡禁不止,终将玷污血脉声望。

  他心中已有决断:再有此类之事,定斩不饶!

  “回皇爷,此人据说是朝廷史官,二皇孙称其身为执法之人却知法犯法,必须重罚!”

  “咱只问你——他叫什么名字!”帝王声音震颤。

  门外顿生惶恐,迅速答道:

  “杨士奇!”

  刹那之间,御座之上,老皇帝霍然站起。

  太子朱标亦已离席。

  “你说...谁?”

  秦王朱椟的密信早已送达。

  其中所提路上寻得一位奇才,正是此人。

  杨士奇!

  梦中曾见其历经五代君王,辅国擎天,怎会忘怀?

  “他说是皇长孙亲授机要——关于北境草原、永绝边患之策!”

  “嗯?”

  “立刻带他进宫!”朱元璋沉声下令,语气不容迟疑。

  “可……可人已经被二皇孙接走了!”

  门外传来的声响,带着愈发明显的慌乱。

  朱元璋的脸色,瞬间冷若寒霜。

  “父皇,您息怒……”朱标急忙开口,试图缓和气氛。

  然而这一次,帝王的怒意已如烈火燃起。

  “蒋琥!”

  这一声低喝甫一出口,不只是门外之人吓得后退一步,连朱标也心头一紧。

  蒋琥——锦衣卫第二任都指挥使。

  前任毛骧,因胡惟庸案落得身首异处。而蒋琥,日后将在洪武帝的授意下,深挖蓝玉一案。

  此人手段凌厉,向来是皇帝手中最锋利的一把刀。

  “陛下在上。”

  一道低沉阴冷的声音应声而来。

  “即刻彻查整件事的来龙去脉,那些人说过的每一句话,一个字也不许漏,全都给咱挖出来!”

  “遵命!”

  话音未落,那人已悄然退下。

  不多时,蒋琥重返殿前,将秦淮河畔发生的一切,原原本本禀报。

  当听到,事情起于百姓议论“皇长孙”,国子监诸生竟冲出责难;又闻杨士奇当场斥责,言辞激烈,甚至放话“读书人岂能趋炎附势”时,朱元璋猛地站起身。

  “砰!”

  谨身殿的大门被狠狠推开。

  朱元璋步出殿外,仰望天边昏沉的夜色,声音如铁。

  “今日参与闹事的国子监学生,还有齐泰,统统给咱跪在皇城门前。”

  “从现在开始,直到明日早朝。”

  “咱要让满朝文武都睁眼看看,如今的国子监,到底教出了些什么东西!”

  “立刻把杨士奇带回宫来。”

  “顺便告诉朱允炆——让他自己想清楚,要不要也跪到那城门口去!”

  “咱纵容他办什么文会、诗社,由着他折腾这些虚名浮利……”

  “可何时说过,国子监是他的私产?”

  “咱倾尽心力,在各地兴办学堂,是为了振兴教化,不是为了让他在京师带头搅乱学统,败坏风气!”

  说到此处,老爷子怒不可遏,猛然挥袖。

  “若再执迷不悟,当真不知错,那就再问他一句——”

  话音落下那一瞬。

  大太监王升浑身一震,脸色骤变。

  朱标眉间掠过一丝忧惧。

  蒋琥躬身应诺,转身疾步离去,毫不迟疑。

  “虽未及就藩之龄,但特批一事,也不是不行。”

  ......

  大明国子监。

  这里最高长官为四品祭酒。

  品级不高,却肩负为王朝育才之重任。

  因此,朱元璋对此地极为重视。

  祭酒人选,必须对皇室忠心不二。

  这是底线,不容触碰。

  而今夜。

  “你们想做什么?”

  “此乃圣贤讲学之所,岂容你们随意闯入?”

  锦衣卫将国子监团团围住,领头的千户宋忠立于人群中央,神情冷峻。他并未理会四周激愤的目光,只是一挥手,身旁的下属便依照手中名册迅速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