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朕要救的,是千秋万代的子民!-《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

  紧接着。

  詹徽的脸色变了。

  他细细咀嚼,甜味缓缓散开,带着一种从未尝过的口感。

  又夹起一块玉米,那香甜的味道让他根本停不下来。

  连吃了好几口后,他才惊觉——早上因为匆忙没吃早饭的他,竟然饱了!

  唰的一下。

  詹徽猛然抬头。

  他发现,原本吵闹的大殿,此刻竟鸦雀无声!

  只能听见筷子轻碰盘碟的声响。

  他再一抬头。

  发现那些内侍端来的食物,早已被吃得一干二净。

  就在这时!

  “砰!”的一声。

  杨宪猛地站了起来。

  “新作物!”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尝到,完全不一样的新食物!”

  “比米面还要顶饱!”

  “这……这……这……”

  杨宪情绪翻涌,脚步凌乱,终于穿过人群,冲到了大殿中央。

  他的眼神炽烈,像要烧起来一般。

  早些年。

  大明初立,杨宪曾被派往扬州,任知府一职。

  那时的扬州,刚经历一场浩劫,满城死寂,只剩几百人苟延残喘。

  而这几百人,竟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

  所以——

  他亲眼见证过,当百姓没有粮食时,会陷入多么绝望的境地。

  这也是他今日忧心忡忡,甚至不惜站在皇爷对立面,请求开仓放粮的根本原因。

  可现在。

  一切担忧都不再重要。

  就像当年。

  他在那群饥民面前,舍弃一切顾虑,立下誓言,要把逃难出去的百姓重新带回扬州。

  要让扬州重现繁荣。

  后来,他真的做到了。

  用整整十年光阴,把扬州重建为一方重镇。

  这也是他坐上户部尚书之位的底气!

  他杨宪敢说——

  满朝文武,没人比他更懂农事,更懂粮食!

  此刻,他眼含热泪,跪在殿前。

  “请皇爷告知!”

  “这三种食物,从何而来!”

  百官目睹这位当朝尚书情绪失控,全都惊愕不已。

  而老爷子。

  没有笑,也没有讽刺,只是神色肃然。

  语气认真地说道:“来自钟山!”

  “蓝玉、傅友德、詹徽,还有那解缙,都亲眼见过!”

  杨宪回头,果然看到老友詹徽点头确认。

  心头一震,如雷轰顶。

  “敢问……产量如何?”

  老爷子语气依旧郑重,却已藏不住内心的期待。

  “据称,这作物来自海外。”

  “最低亩产,是稻麦的两倍以上!”

  “两倍?”

  “这怎么可能?”

  不少官员猛然站起,神情错愕。

  杨宪一时语塞,脑子瞬间空白。

  片刻后,他满脸通红,猛然抬头。

  “三样作物,都是如此?”

  老爷子已起身,斩钉截铁地答道:“三样都是!”

  堂堂户部尚书,跪在殿中,竟失了分寸。

  他倒抽一口冷气,眼中泪水夺眶而出。

  可嘴角,却忍不住上扬。

  “敢问皇爷……”

  “这些作物,能否在我大明广泛种植?”

  老爷子缓缓走下殿来。

  站到杨宪面前。

  那瘦弱的身躯,此刻却如同高山般巍峨。

  “咱说了,亩产至少两倍!”

  他的声音越发激昂。

  “詹徽、傅友德、蓝玉他们都看过,那仓库里,还有几十万石这样的新粮!”

  “若能推广种植,我大明亿万子民,将不再受饥荒之苦!”

  “别说还有百万石的存粮!”

  “朕心里有数……”

  “外面灾民遍地,你们是想让朕开仓放粮!”

  “可现在……”

  “朕今天就明说了!”

  “朕要救的,不是因一场洪水突然流离失所的人!”

  老爷子声音顿挫,字字有力。

  “朕要救的……”

  “是让大明百姓,不论年景好坏,家中都有存粮!”

  “朕要救的……”

  “是让大明百姓,遭遇灾荒战乱,也不至于饿到换孩子吃!”

  “朕要救的!”

  “是千秋万代的子民!”

  “是未来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的……”

  “大明百姓!”

  老爷子猛然挥动手臂,气势十足。

  转头再望群臣。

  “你们……还让不让朕救?”

  “你们……还让不让救?”

  百官沉默无言。

  杨宪突然抬头。

  “臣这就调集户部下属官员,全力配合……”

  他话还没说完。

  老爷子已抬手打断。

  “不必了!”

  “有人已经办成了。今天的朝会,只是通知你们一声。”

  这番话,再次震惊众人。

  他们正想追问。

  老爷子却顺势推进,语气肃然。

  “吏部、户部听命!”

  詹徽、杨宪神色一紧,立刻出列。

  “臣等听命!”

  “你们退朝之后,立刻召集下属,动员百姓,在应天府选址修建赈灾设施!”

  “兵部、五军都督府听命!”

  茹瑺和一众武将立即上前。

  这些人多为功臣之后,掌管军务。

  “你们即刻调兵三千,在城外待命!”

  “朕要亲自带他们去运粮!”

  此言一出,群臣才真正安心。

  若真有粮,灾情就能缓解。

  不少人面露喜色。

  茹瑺和众将也恭敬领命。

  “刑部、大理寺听命!”

  ……

  “即刻派人前往湖广布政司,将涉案官员一网打尽!”

  “此事要快!要严!”

  “押回之后,必须在灾民面前斩首示众,以稳民心!”

  老爷子一连数道命令。

  最后,目光落在最后一个人身上。

  朱允炆见老爷子看向自己,以为要被委以重任。

  下一刻,老爷子开口。

  “允熥,趁着他们消化这些事的时候,你该把你的答案说出来了。”

  朱允炆脸色瞬间苍白。

  直到此时。

  大殿上一片寂静,众臣这才反应过来,那个一直被他们忽略的问题,竟被三皇孙破解了?

  真是……

  “是的,皇爷爷。”

  朱允熥缓缓迈出一步,声音有些颤抖。

  这是他第一次,在朝堂之上,正面对着文武百官。

  心情难以平静。

  但一想到,说完这些话后,就能去那个地方,见到爷爷口中“大哥”留下的东西。

  心里忽然就安定下来。

  他抬起头,面对众人,尽量快速地开口:

  “第三题:张秀才高中功名,衣锦还乡。家中有贤妻与一幼犬,离家千尺远便可见,夫妻欣喜,秀才疾步而归,速度为六,妻子快步迎接,速度为四,幼犬飞奔往返于两人之间,速度为十。”

  “问:幼犬一共跑了几尺?”

  “其实,这就是一道关于相遇时间的算术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