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陛下又让我们尝什么新菜?-《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

  “你说。”老爷子淡淡开口。

  黄子澄一紧衣袖,神情严肃:“回皇爷,还是昨日那封八百里加急!”

  “局势已经说明,朝廷必须立刻拿出应对之策!”

  “拖不得,半点都拖不得了!”

  “臣今早进宫时,已看到不少流民涌入京城。”

  “城中百姓人心浮动,再这么下去,恐怕要出大事。”

  朱元璋神色微沉,眉间掠过一丝忧虑。

  他语速渐快:“既然如此,你们可想好了对策?”

  “回陛下!”黄子澄又上前一步。

  但接下来的话,却出乎众人意料。

  “现在纠结那道题,只会浪费时间!”

  “当务之急,是先开北平粮仓,赈济灾民!”

  “那道题,根本没那么急着解……”

  “哦?”朱元璋微微扬眉,似乎终于明白了他们的来意。

  但他不动声色,继续问:“什么意思?”

  “陛下!”这次开口的,不是黄子澄。

  而是先前早已商量好的翰林学士,站了出来。

  “先前所说!”

  “那一百多万石粮食,真假难辨,并无确凿证据。”

  “相比之下,诸位大人沉迷于一道未解之题,才是大错特错!”

  老爷子沉着脸,静静看着他们,听他们说完。

  片刻后,他忽然笑了。

  “原来如此。”

  “朕总算明白你们的心思了。”

  话音刚落,朱元璋便站起身来。

  身穿皇袍,威严如山,压得整个大殿鸦雀无声。

  “但朕今天要告诉你们……”

  “这第三题,朕不仅有了答案。”

  “还有——”

  “蓝玉!”

  老爷子猛然看向武将一列。

  “你昨天带回的那些吃食,朕正好在上朝前,让人煮了煮。”

  “不如……”

  “就请诸位尝尝!”

  话音一落。

  老爷子缓缓坐下,眼神冷峻。

  今日群臣态度突变,让他心情沉重。

  但他也明白。

  若没有真凭实据,在这种局面下,谁敢轻易表态?

  既然如此!

  那就换种方式!

  “来人,赐座!”

  “来人,赐座!”

  一声声落下。

  老爷子坐回龙椅,心头却压着一团火。

  让他生气的,倒不是灾民涌入、官员催促救灾。

  灾,当然要救。

  也必须救!

  但绝不是这些人口中说的——“开北平仓”!

  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满殿大臣中,有当年随他出生入死的旧部。

  有前元朝廷投诚的老臣。

  也有近年来他亲自提拔进宫的文官。

  这些人中,不少人不愿打仗。

  过去常以各种理由劝他收兵,休养国力。

  可只有他自己知道,有些事,不动刀,根本解决不了!

  他可以让朱标成为一个仁政之君,以德治天下。

  但他自己,必须先扫清所有障碍!

  否则,大明迟早会重蹈前朝大宋的覆辙。

  那宋朝,内里经济鼎盛,对外却软弱无能。

  最终一次次低头称臣,沦为外族附庸。

  老爷子曾对太子朱标说过:在他眼里,宋朝没有燕云十六州,没有驱除外敌的决心,根本不算真正的统一王朝。

  只是被文人美化成了士大夫的天堂。

  可那其实是百姓的地狱!

  早年向辽称臣,中期向金低头,最后又被蒙元所灭。

  如果大明不把外族打得心服口服,彻底打疼打残?

  恐怕这些文臣掌权后,也会走宋朝的老路——对外妥协,对内粉饰。

  这样的“仁政”,不要也罢!

  北疆,是大明最要紧的边防。

  所以他安排了最信任、也是诸皇子中战功最高的燕王坐镇北平。

  若是一开北平仓放粮救人,边军便无粮可吃,无水可饮。

  一旦北元残部借机南侵,大明拿什么抵挡?

  难道真要像宋朝那样,节节败退,受尽屈辱?

  在老爷子看来,哪怕是在东南士族身上刮点油水,拿几个贪官祭旗,也不能动北平仓一粒米!

  但问题也在这里。

  这样做,势必牵动朝局。

  如今太子病重,皇位继承不明,在这个节骨眼上,他这个皇帝,也不能为所欲为。

  幸运的是……

  现在局势,变了。

  ……

  “皇爷爷,您带来的是什么吃的?”

  这时,朱允炆忍不住问。

  昨夜朱允熥那番“风光”表演,加上之后闹出的风波,让他恨不得把那三道题作废,更希望那百万石粮食只是个谎言。

  那样一来,朱允熥所做的一切,都将毫无意义。

  今早朝堂上大臣的反应,令他惊喜。

  可皇爷爷的态度,却让他心里没底。

  “你们等着看就是。”

  “东西不多。”

  “但等你们见到,自然明白咱家的一番苦心。”

  提起此事,朱元璋心里一片火热。

  昨夜朱允熥来过后,他就没了睡意。

  在他解题的过程中,老爷子突然想起,蓝玉从钟山带回来的“战利品”还在殿外没处理。

  于是,他立刻吩咐内侍,将那些东西简单蒸煮一下。

  这些食物他从未见过。

  只依稀记得“土豆、红薯、玉米”这几个字,最后靠着颜色和形状,才勉强分清楚。

  刚开始,他并没有太在意。

  以为不过是类似“竹笋”之类的寻常作物。

  可当蒸煮后的香气,慢慢飘出来时。

  他才意识到,自己想得太简单了!

  等到真正入口,那一丝丝甜味在舌尖化开,再加上吃了一点点,肚子就隐隐有饱感!

  他激动得几乎要跳起来!

  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他从未见过如此神奇的作物!

  倘若真如信中所言,这些作物的产量,是小麦、稻谷的好几倍……

  那大明的粮食格局,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这简直是天赐良物!

  ……

  正当老爷子沉浸在狂喜幻想中时。

  忽然,那股熟悉的香味,再次飘进了大殿。

  群臣已经分列两边坐定,起初并未在意。

  和他昨天第一次见到这些东西时的反应,几乎一模一样。

  “这味道还挺香。”

  “陛下又让我们尝什么新菜?”

  “可能是当季的时令吃食吧,不过还得看是否合用。”

  “还是先想办法,让皇爷开北平仓,安置灾民才是当务之急。”

  “这些不过是拖延之计罢了……”

  众人低声交谈,议论纷纷。

  就连户部尚书杨宪、吏部尚书詹徽身边,也有人在打探风向。

  直到食物端上来。

  众人也只是扫了一眼,并未多加关注。

  盘中是一些土黄色的块状物,泛着红皮的长条状食物,还有粒粒金黄的颗粒。

  “这味道,好像不错。”

  “那就先尝一口吧。”

  话音落下,众臣各自夹了一块,放进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