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群英汇聚京师(2)-《明兴祖续命大明600年》

  来自襄阳的朱常汐(襄靖王庶孙),面容白皙,举止略显拘谨,眼神中既有期待又有一丝不安。

  来自洛阳的朱由桦(福王庶子),身材微胖,脸上总带着和气的笑容,但眼神流转间透着一丝精明与算计。

  来自武昌的朱华堞(楚王宗室),年纪稍轻,性格跳脱,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均未携带随从,深知此次机会难得,必须凭真本事,故而尽量低调,混迹于普通武生之中,但自幼养成的气度仍让他们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此外,还有少林、武当的俗家弟子,山东、河北的民间武师,精通算术地理的学堂学子,善于操舟使船的沿海良家子…三教九流,龙蛇混杂,却都因皇帝一纸诏书和《大明日报》上刊载的明确考核科目与标准(负重奔袭、引体向上、蹶张弩等),自忖有能力者方敢前来,汇聚于帝都之下。许多人甚至是变卖家产、筹措盘缠,怀揣着整个家族或师门的期望而来。

  所有武生抵达北京城外后,首先感受到的不是京师的千年繁华,而是朝廷前所未有的、高效周到且气势磅礴的组织接待能力。

  在阜成门、西直门、德胜门外,兵部联合顺天府,设立了多达二十个临时报到处。每个报到处都排起了长龙,但秩序井然。数以千计的书吏、小吏以及抽调来的国子监生员忙碌不休。核验极其严格:身份文书、籍贯证明、由地方官府或知名乡绅出具的保结文书(严防奸细、逃犯、无根之人混入),一一核对笔迹、印鉴,询问细节,并登记造册,发放特制的精钢参考腰牌(刻有姓名、籍贯、编号及防伪纹饰)。

  “下一个!姓名,籍贯,保人!”一名书吏头也不抬,声音沙哑却高效。

  “张献忠!陕西延安府定边所军户!保人是定边守备王大人!”张献忠声如洪钟,将一叠文书拍在桌上。

  书吏仔细核验印鉴、笔迹,又抬眼仔细打量了一下张献忠那彪悍狰狞的容貌,与文书上的年龄、特征比对,这才点点头,记录,将一枚沉甸甸的腰牌递给他:“去那边,凭腰牌领住宿牌和饭食票!记住规矩,不得滋事,违者严惩不贷!”

  张献忠拿起腰牌,掂量了一下,嗤笑一声:“规矩?老子就是来打破规矩的!”话虽如此,他还是按指示牌走向下一个接待点。

  一位身着半旧青衫、气质儒雅的年轻人上前,恭敬递上文书:“学生赵士祯,浙江宁波府人,保人为府学教谕陈公。”

  书吏查验无误,递出腰牌时难得地多说了一句:“瞧你像个读书人,也来考武举?去那边领饭食票,吃饱些,后面考核耗力气。”

  紧接着的是一位身形挺拔、举止干练的青年,他立正躬身,呈上文书:“海军学堂第一期,福州林默,保人为学堂总办魏大人。”声音不高,却自带一股沉静的纪律性。

  书吏听到“海军学堂”四字,动作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查验得格外仔细,随后双手将腰牌递过,语气不自觉地带上两分敬重:“原来是海军学堂的俊杰,失敬。请至东侧专设窗口,那里有人接待。”

  队伍继续前进。一位衣着华贵、眉宇间带着傲气的勋贵子弟递上文书:“南京魏国公府,徐胤爵。”他等着书吏露出谄媚或惊讶。

  书吏却只是如常接过,一丝不苟地核对,然后公事公办地将腰牌推出:“下一个!”

  徐胤爵愣了一下,似乎有些意外于这份平淡,捏着腰牌悻悻走开。

  终于,轮到一位面容白皙、略显拘谨的年轻人,他低声递上文书:“湖广襄阳府,朱常汐。”书吏接过,翻开一看,“襄靖王庶孙”几字映入眼帘。他猛地抬起头,脸上第一次露出无法掩饰的惊愕,甚至下意识地想要起身,但立刻又稳住了,只是声音压低了些,带着难以置信的确认:“您……您真是……”

  朱常汐连忙示意他噤声,眼神恳切。书吏深吸一口气,迅速恢复了公事公办的表情,但动作明显更加谨慎,几乎是双手捧着将腰牌递还,低声道:“殿下……您请拿好,按指引行事即可。”整个过程虽快,但那瞬间的失态与后来的加倍恭敬,却让附近几个眼尖的武生看得分明。

  通过核验后,他们被明确告知:此次武举,所有参考学子,必须统一入住朝廷准备的营房,严禁携带任何随从、仆役!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参考资格! 此举旨在确保公平,防止作弊,并便于管理。

  随后,他们被统一引导至位于京师大校场东南侧三里外、专门新建的巨型临时军营。这片营地占地极广,由上万间排列整齐、坚固防火的砖木结构板房组成,营区道路以水泥铺就,排水沟渠完备,俨然一座功能齐全的小型城镇。营地四周,有高达一丈的木制围墙和了望塔,出入口有精锐士兵严格把守。

  营地由三千名装备精良、军容肃杀的京营“天命军”士兵驻守巡逻。统帅这支守卫力量的,是两位声名赫赫的青年勋贵将领:擎天伯马祥麟(秦良玉之子)和镇朔伯秦拱明(秦良玉侄子)。二人皆白马银甲,英气逼人,目光如电,不时率亲兵巡视营区,其威势足以震慑任何宵小。更有传闻,深得帝心、以勇猛着称的冠军侯曹变蛟也会不时前来巡查,弹压可能出现的骄兵悍将。这三位青年名将的坐镇,本身就向所有武生传递了一个强烈信号:朝廷对此次武举的重视程度,超乎想象。

  住宿条件远超想象:虽是十人一间的通铺,但床铺坚固,全新被褥、脸盆、毛巾、热水壶一应俱全,每人还有一个储物柜。营区设有大型公共澡堂,定时供应热水!甚至有专门的洗衣房和晾晒场!

  饮食供应更是让所有人瞠目结舌:四个超大型食堂,每日定时供应三餐!伙食标准高得离谱:雪白的馒头、米饭无限量供应!每餐必有大块荤腥——红烧肉、炖羊肉、整条炸鱼、西红柿炒鸡蛋轮换供应,时令蔬菜管够,还有骨头熬制的浓汤!甚至每隔两日还有苹果、梨等水果发放!

  “这…这真是给咱们吃的?”一个从陕北穷苦边镇来的汉子武生,捧着两个拳头大的白面馒头和一碗堆尖的红烧肉,双手颤抖,眼眶瞬间就红了,“俺…俺活了二十八年,过年都没见过这么白的面,没吃过这么实在的肉…皇上…皇上万岁啊!”他哽咽着,对着皇城方向深深鞠躬,泪水滴落在馒头上。

  还有水果,苹果、梨子,一部分贫困地方的武举子,真是感动不已。

  “皇恩浩荡!真真是皇恩浩荡啊!”一位老秀才打扮的武生(准备考兵法科)激动得热泪盈眶,向着皇城方向连连作揖,“圣天子在位,怜惜人才,方有如此旷古未有之盛事!吾辈当效死以报!”

  就连徐胤爵、刘肇基这样的勋贵子弟,也暗自咋舌:“朝廷这手笔…太惊人了!这近万人,一个月光是吃食开销,就是一个天文数字!陛下…这是真的不惜血本了!”他们原本带了充足的银两和随从,准备住上好的客栈,如今却被这免费却规格极高的集体接待所震撼,深刻感受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令人窒息的帝国气度与雄厚财力。他们不得不让随从在城外另寻住处,自己则乖乖入住营房。

  海军学员们在教官带领下,沉默而有序地入住、用餐。他们在学堂享受的待遇本就不差,但如此大规模、高标准的统一接待,仍让他们对朝廷的组织力、执行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赵承霄对钱知晏低声道:“集中住宿,免费优质餐饮,不仅极大收揽人心,尤其能吸引寒门英才,更能有效管理,防止武生散居城中滋生事端,还能确保饮食安全(防下毒),一举数得。兵部与顺天府,此次办事,可谓滴水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