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鼎十六年的秋冬,靖朝内外呈现出一种奇特的态势:表面上,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和激烈的朝堂争论似乎暂告一段落;但在这平静的水面之下,一股更加深沉、更加庞大的力量正在四方汇聚、蓄势待发。
旧港宣慰司,林远志站在码头上,目送着一支规模不大却极其精干的舰队悄然驶离港口,消失在南海的晨雾之中。这支舰队由两艘经过特别加固的“福船”型海船和一艘轻快的侦察哨船组成,悬挂着商队的旗帜,但船上不仅满载着用于交易的丝绸、瓷器和茶叶,更携带着海事总局颁发的特殊勘合文书、精通阿拉伯语和部分印度方言的通事、数名经验丰富的测绘匠人,以及格物院最新改进的星盘、罗盘和计时沙漏。
这是林远志派出的第一支西洋探险队,目标并非贸易,而是执行《帝国南洋西洋经略方略》中的第一阶段任务——勘探。他们的航线将沿着已知的商路向西,经满剌加海峡,过苏门答腊,横渡孟加拉湾,最终目标是抵达印度西海岸的古里和柯钦。他们的使命是绘制精确海图,记录水文气象,探查港口情况,了解当地政治势力和西方殖民者的军事存在,并尽可能与当地统治者建立初步联系。
“此行非为战,亦非为之利,”林远志在给探险队指挥官的密令中强调,“尔等之眼即为帝国之眼,尔等之耳即为帝国之耳。务必详察、慎行、隐忍,将西洋虚实,尽数带回。”
与此同时,在南洋内部,靖朝的“深耕”也在无声地进行。旧港和安汶的官学规模扩大,不仅教授汉文,也开始有选择地引入算术、几何乃至简单的格物知识;移民与土着的融合进一步加深,通婚现象增多;由靖朝工匠指导建立的糖寮、砖窑、织坊开始产出更多商品,不仅满足本地需求,甚至反向供应旧港和部分土邦。一种以靖朝文化和技术为核心,融合本地元素的“南洋靖文化圈”正在悄然形成。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使者依旧在旧港盘桓,试图就贸易划分进行细节谈判,但林远志秉承朝廷“保持灵活,不让利权”的指示,与之周旋,既不轻易让步,也不将其推向对立面。南洋的局势,进入了一种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宁静,而宁静之下,是向着西洋延伸的无形触角。
京城,海事总局衙署内灯火通明。程青主持的《帝国南洋西洋经略方略》细化会议已持续了数日。巨大的海图上,已被各种颜色的线条和标注覆盖。
“第一阶段,巩固南洋,所需舰船、兵力、钱粮,必须精确到每一条船、每一石米!”程青声音沙哑却目光炯炯。他与户部、兵部的官员逐项核对,争论不休。开拓派官员虽然士气高昂,但在具体预算面前也不得不面对现实,开始学会精打细算。最终形成的《南洋巩固事宜及西洋勘探第一阶段预算详表》,厚达寸许,事无巨细,涵盖了未来三年内在南洋维持存在、进行西洋勘探所需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这份沉甸甸的报表,是理想落地的基石。
皇次子楚琙几乎全程参与了这次预算制定。他不再轻易发表宏论,而是埋头于枯燥的数字和文书之中。他第一次深切体会到,帝国每一次远航、每一次拓殖,背后都是真金白银和海量资源的支撑。他协助程青核算一艘“靖海级”战舰从龙骨铺设到最终形成战斗力所需的总费用,那数字让他暗自咋舌。他也开始学习如何与户部那些锱铢必较的老吏打交道,如何在不损害计划核心的前提下,争取更多的预算份额。这个过程磨去了他最后一丝书生意气,让他变得更加务实和坚韧。
而皇长子楚琰,则在另一条战线上巩固着帝国的根基。他推动的《漕运新策》已初见成效,运河漕粮损耗率创下新低,他据此总结经验,开始着手整顿效率更低下的长江漕运。他关注的官营工坊在改善待遇后,不仅产量提升,一些心灵手巧的工匠在格物院新式工具的启发下,竟自发进行了若干小改小革,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楚琰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下令嘉奖这些工匠,并考虑在工部设立一个“百工革新奖”,鼓励技术改良。他的政策,如同深扎于大地的根须,默默为帝国这棵大树汲取着养分,使其枝干能够更加舒展地向天空延伸。朝堂之上,虽无惊涛骇浪,但两位皇子及其背后的力量,都在各自领域积蓄着能量,等待着下一次喷薄的时机。
福州船厂,“靖海一号”的成功首航并未让王徵和吴昶停下脚步。相反,他们组织人手,对试航中暴露出的所有问题进行了彻底的总结和分析。
一份份改进方案被迅速制定出来:
明轮优化:设计更符合流体力的弧形叶片,尝试在明轮外加装可收放的护板,以减少风浪冲击和阻力。
动力系统: 针对“麒麟”蒸汽机在长时间运行后出现的锅炉效率下降、阀门磨损等问题,格物院材料组开始试验不同的锅炉内壁镀层和阀门合金配方,以期提升耐用性。
船体结构: 针对试航中发现的某些部位震动过大的问题,船厂大匠提出了增加局部支撑结构和改进铆接工艺的方案。
燃煤效率: 成立专门小组,研究如何改进锅炉燃烧室结构,促进充分燃烧,并设计更合理的燃煤储存和输送流程。
这些改进方案被迅速应用到正在船台上建造的“靖海二号”和“靖海三号”舰体上。格物院与船厂的协作愈发默契,技术创新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推动着蒸汽战舰技术快速迭代。
而在格物院深处,一些更基础的研究也在默默进行。一位痴迷于电学的老博士,在一次用猫皮摩擦琥珀和玻璃棒的实验中,偶然发现产生的“电气”不仅能吸引轻微物体,还能让相隔一段距离的、连接到莱顿瓶的金属丝之间产生微弱的火花。他将这一现象记录下来,称之为“隔空传火”,并开始思索其原理和潜在用途,虽然这想法在旁人看来近乎荒诞,却为未来埋下了一颗神奇的种子。技术的深耕,不仅在解决眼前的应用难题,更在探索着未知的自然奥秘。
镇北城,随着《靖俄北海条约》的签订,北疆进入了以建设和经营为主的新阶段。
麴义亲自率领精干人员,顶着初冬的寒风,踏勘了北海西岸、色楞格河河口附近那片选定的高地。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水源充足,且位于几条重要游牧通道的交汇点。
“就是这里了!”麴义抓了一把冻土,目光坚定,“开春之后,立即动工!此城,就命名为‘定北城’!它将是我朝在北疆最西北的堡垒,也是未来经略北海以西的根基!”
他早已命令随军工匠绘制了详细的城池图纸,规划了城墙、衙署、军营、仓库、市集乃至庙宇的位置。大量的建筑材料——木材、石料、砖瓦,已经开始从南方和周边地区向此地集结。只待来年冰雪消融,一座新的边陲重镇就将破土动工。
与此同时,条约中规定的边市也迅速热闹起来。在指定的河滩谷地,搭起了连绵的帐篷和简易木屋。靖朝商人带来了堆积如山的茶叶、绸缎、瓷器、铁锅,而蒙古各部乃至远道而来的布里亚特人、部分俄籍毛皮商人,则带来了各种珍贵的毛皮、马匹、牛羊、药材。在靖朝官员的监督下,交易井然有序地进行。这条新兴的“茶马道”不仅带来了经济繁荣,更成为了一条连接靖朝与北部各族、传播信息、施加影响力的重要纽带。麴义甚至允许少量识文断字的吏员在市集中设立一个简易的“文书代写处”,免费为各族百姓读写家信、翻译契约,潜移默化地传播着汉文化。北疆的和平,正在从一纸条约,逐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与融合。
楚骁仔细阅读着来自四方的奏报:西洋探险队出发的讯息、海事总局那厚实的预算详表、格物院关于蒸汽舰改进方案的陈情、以及麴义关于定北城筹备和边市繁荣的汇报。
他的决策,一如既往地着眼于平衡与长远。
对西洋探险,他批复:“种子已播,静待其萌。所需后续支持,依程青所议预算,优先保障。”
对海事总局的预算,他朱批:“准。然需每季度奏报支用明细,户部、都察院需严格稽核,杜绝靡费。”
对格物院的改进方案,他大加鼓励:“精益求精,善莫大焉。所需物料、工匠,着工部全力配合。”
对北疆的经营,他指示麴义:“定北城乃百年大计,务求坚固实用。边市管理,须公平持正,以示天朝诚信仁德。”
他清晰地看到,帝国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南洋的拓展需要西洋的视野,海军的强大依赖于技术的突破,边疆的安宁离不开内部的稳固与有效的治理。他就像一位高明的园丁,不仅要让树木的枝叶伸向天空,更要让它的根系深扎于沃土,还要适时修剪枝杈,才能期待未来的参天大树和累累硕果。
龙潜于渊,非是蛰伏,而是为了积蓄腾飞九天的所有力量。帝国的巨轮,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正加足马力,向着那更加浩瀚、也更具挑战的深蓝,悄然驶去。所有的准备,所有的深耕,都在为那即将到来的、更加波澜壮阔的时代,奠定着最坚实的基础。
旧港宣慰司,林远志站在码头上,目送着一支规模不大却极其精干的舰队悄然驶离港口,消失在南海的晨雾之中。这支舰队由两艘经过特别加固的“福船”型海船和一艘轻快的侦察哨船组成,悬挂着商队的旗帜,但船上不仅满载着用于交易的丝绸、瓷器和茶叶,更携带着海事总局颁发的特殊勘合文书、精通阿拉伯语和部分印度方言的通事、数名经验丰富的测绘匠人,以及格物院最新改进的星盘、罗盘和计时沙漏。
这是林远志派出的第一支西洋探险队,目标并非贸易,而是执行《帝国南洋西洋经略方略》中的第一阶段任务——勘探。他们的航线将沿着已知的商路向西,经满剌加海峡,过苏门答腊,横渡孟加拉湾,最终目标是抵达印度西海岸的古里和柯钦。他们的使命是绘制精确海图,记录水文气象,探查港口情况,了解当地政治势力和西方殖民者的军事存在,并尽可能与当地统治者建立初步联系。
“此行非为战,亦非为之利,”林远志在给探险队指挥官的密令中强调,“尔等之眼即为帝国之眼,尔等之耳即为帝国之耳。务必详察、慎行、隐忍,将西洋虚实,尽数带回。”
与此同时,在南洋内部,靖朝的“深耕”也在无声地进行。旧港和安汶的官学规模扩大,不仅教授汉文,也开始有选择地引入算术、几何乃至简单的格物知识;移民与土着的融合进一步加深,通婚现象增多;由靖朝工匠指导建立的糖寮、砖窑、织坊开始产出更多商品,不仅满足本地需求,甚至反向供应旧港和部分土邦。一种以靖朝文化和技术为核心,融合本地元素的“南洋靖文化圈”正在悄然形成。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使者依旧在旧港盘桓,试图就贸易划分进行细节谈判,但林远志秉承朝廷“保持灵活,不让利权”的指示,与之周旋,既不轻易让步,也不将其推向对立面。南洋的局势,进入了一种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宁静,而宁静之下,是向着西洋延伸的无形触角。
京城,海事总局衙署内灯火通明。程青主持的《帝国南洋西洋经略方略》细化会议已持续了数日。巨大的海图上,已被各种颜色的线条和标注覆盖。
“第一阶段,巩固南洋,所需舰船、兵力、钱粮,必须精确到每一条船、每一石米!”程青声音沙哑却目光炯炯。他与户部、兵部的官员逐项核对,争论不休。开拓派官员虽然士气高昂,但在具体预算面前也不得不面对现实,开始学会精打细算。最终形成的《南洋巩固事宜及西洋勘探第一阶段预算详表》,厚达寸许,事无巨细,涵盖了未来三年内在南洋维持存在、进行西洋勘探所需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这份沉甸甸的报表,是理想落地的基石。
皇次子楚琙几乎全程参与了这次预算制定。他不再轻易发表宏论,而是埋头于枯燥的数字和文书之中。他第一次深切体会到,帝国每一次远航、每一次拓殖,背后都是真金白银和海量资源的支撑。他协助程青核算一艘“靖海级”战舰从龙骨铺设到最终形成战斗力所需的总费用,那数字让他暗自咋舌。他也开始学习如何与户部那些锱铢必较的老吏打交道,如何在不损害计划核心的前提下,争取更多的预算份额。这个过程磨去了他最后一丝书生意气,让他变得更加务实和坚韧。
而皇长子楚琰,则在另一条战线上巩固着帝国的根基。他推动的《漕运新策》已初见成效,运河漕粮损耗率创下新低,他据此总结经验,开始着手整顿效率更低下的长江漕运。他关注的官营工坊在改善待遇后,不仅产量提升,一些心灵手巧的工匠在格物院新式工具的启发下,竟自发进行了若干小改小革,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楚琰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下令嘉奖这些工匠,并考虑在工部设立一个“百工革新奖”,鼓励技术改良。他的政策,如同深扎于大地的根须,默默为帝国这棵大树汲取着养分,使其枝干能够更加舒展地向天空延伸。朝堂之上,虽无惊涛骇浪,但两位皇子及其背后的力量,都在各自领域积蓄着能量,等待着下一次喷薄的时机。
福州船厂,“靖海一号”的成功首航并未让王徵和吴昶停下脚步。相反,他们组织人手,对试航中暴露出的所有问题进行了彻底的总结和分析。
一份份改进方案被迅速制定出来:
明轮优化:设计更符合流体力的弧形叶片,尝试在明轮外加装可收放的护板,以减少风浪冲击和阻力。
动力系统: 针对“麒麟”蒸汽机在长时间运行后出现的锅炉效率下降、阀门磨损等问题,格物院材料组开始试验不同的锅炉内壁镀层和阀门合金配方,以期提升耐用性。
船体结构: 针对试航中发现的某些部位震动过大的问题,船厂大匠提出了增加局部支撑结构和改进铆接工艺的方案。
燃煤效率: 成立专门小组,研究如何改进锅炉燃烧室结构,促进充分燃烧,并设计更合理的燃煤储存和输送流程。
这些改进方案被迅速应用到正在船台上建造的“靖海二号”和“靖海三号”舰体上。格物院与船厂的协作愈发默契,技术创新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推动着蒸汽战舰技术快速迭代。
而在格物院深处,一些更基础的研究也在默默进行。一位痴迷于电学的老博士,在一次用猫皮摩擦琥珀和玻璃棒的实验中,偶然发现产生的“电气”不仅能吸引轻微物体,还能让相隔一段距离的、连接到莱顿瓶的金属丝之间产生微弱的火花。他将这一现象记录下来,称之为“隔空传火”,并开始思索其原理和潜在用途,虽然这想法在旁人看来近乎荒诞,却为未来埋下了一颗神奇的种子。技术的深耕,不仅在解决眼前的应用难题,更在探索着未知的自然奥秘。
镇北城,随着《靖俄北海条约》的签订,北疆进入了以建设和经营为主的新阶段。
麴义亲自率领精干人员,顶着初冬的寒风,踏勘了北海西岸、色楞格河河口附近那片选定的高地。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水源充足,且位于几条重要游牧通道的交汇点。
“就是这里了!”麴义抓了一把冻土,目光坚定,“开春之后,立即动工!此城,就命名为‘定北城’!它将是我朝在北疆最西北的堡垒,也是未来经略北海以西的根基!”
他早已命令随军工匠绘制了详细的城池图纸,规划了城墙、衙署、军营、仓库、市集乃至庙宇的位置。大量的建筑材料——木材、石料、砖瓦,已经开始从南方和周边地区向此地集结。只待来年冰雪消融,一座新的边陲重镇就将破土动工。
与此同时,条约中规定的边市也迅速热闹起来。在指定的河滩谷地,搭起了连绵的帐篷和简易木屋。靖朝商人带来了堆积如山的茶叶、绸缎、瓷器、铁锅,而蒙古各部乃至远道而来的布里亚特人、部分俄籍毛皮商人,则带来了各种珍贵的毛皮、马匹、牛羊、药材。在靖朝官员的监督下,交易井然有序地进行。这条新兴的“茶马道”不仅带来了经济繁荣,更成为了一条连接靖朝与北部各族、传播信息、施加影响力的重要纽带。麴义甚至允许少量识文断字的吏员在市集中设立一个简易的“文书代写处”,免费为各族百姓读写家信、翻译契约,潜移默化地传播着汉文化。北疆的和平,正在从一纸条约,逐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与融合。
楚骁仔细阅读着来自四方的奏报:西洋探险队出发的讯息、海事总局那厚实的预算详表、格物院关于蒸汽舰改进方案的陈情、以及麴义关于定北城筹备和边市繁荣的汇报。
他的决策,一如既往地着眼于平衡与长远。
对西洋探险,他批复:“种子已播,静待其萌。所需后续支持,依程青所议预算,优先保障。”
对海事总局的预算,他朱批:“准。然需每季度奏报支用明细,户部、都察院需严格稽核,杜绝靡费。”
对格物院的改进方案,他大加鼓励:“精益求精,善莫大焉。所需物料、工匠,着工部全力配合。”
对北疆的经营,他指示麴义:“定北城乃百年大计,务求坚固实用。边市管理,须公平持正,以示天朝诚信仁德。”
他清晰地看到,帝国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南洋的拓展需要西洋的视野,海军的强大依赖于技术的突破,边疆的安宁离不开内部的稳固与有效的治理。他就像一位高明的园丁,不仅要让树木的枝叶伸向天空,更要让它的根系深扎于沃土,还要适时修剪枝杈,才能期待未来的参天大树和累累硕果。
龙潜于渊,非是蛰伏,而是为了积蓄腾飞九天的所有力量。帝国的巨轮,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正加足马力,向着那更加浩瀚、也更具挑战的深蓝,悄然驶去。所有的准备,所有的深耕,都在为那即将到来的、更加波澜壮阔的时代,奠定着最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