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鼎十四年的尾声,靖朝这台精密而庞大的机器在各个方向上全速运转,旧秩序的壁垒在轰鸣声中震颤,新世界的轮廓于曙光中渐显。
大员岛,热兰遮城的陷落比预想中更快。长期的围困耗尽了守军的意志与物资,坏血病和低落的士气在城内蔓延。俞通海敏锐地捕捉到战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发起了总攻。
水师战舰以猛烈炮火压制棱堡火力,掩护满载精锐陆营士兵的舢板强行登陆。与此同时,早已被策反的城内华人仆从和部分不堪忍受的土着,在内应外合下打开了城门缺口。战斗在狭窄的街巷内激烈而短促,负隅顽抗的荷兰士兵被分割歼灭。
黎明时分,伤痕累累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旗帜从热兰遮城堡顶端坠落,日月同辉旗在硝烟中冉冉升起。总督科恩在绝望中点燃火药库自焚,部分荷兰士兵乘乱乘小船逃离。
俞通海踏着焦黑的瓦砾入城,宣告大员岛全境光复。此战,不仅拔除了荷兰人在东亚最重要的据点,更缴获了大量舰炮、火药和珍贵的海图,极大地增强了靖朝水师的实力与信心。消息传开,东南沿海欢声雷动,而远在巴达维亚的荷兰总督府,则陷入了一片惊恐与愤怒之中。
旧港的糖业成功,如同磁石般吸引了更多商船与移民。宣慰使不再满足于旧港一隅,开始将目光投向盛产丁香、豆蔻的香料群岛——马鲁古。他派出使者,携带精美的瓷器和丝绸,前往特尔纳特、蒂多雷等香料土邦,重申“朝贡”关系,并以靖朝武力为后盾,要求获得优先贸易权乃至设栈权利。
这一举动,直接触动了葡萄牙和荷兰在此地的核心利益。葡萄牙人占据着安汶岛,荷兰人则在蒂多雷等地建有商馆。旧港的扩张性外交,立刻引起了双方的强烈警惕和反弹。一时间,南洋诸岛之间,信使往来频繁,局势骤然紧张。和平拓殖的帷幕下,烽烟的味道已然可闻。
大员的光复是巨大的武功,却也使得朝堂之上的路线之争更加尖锐。以皇长子楚琰为首的官员,在庆功之余,再次强调应借此胜势,与荷兰人重启谈判,稳定海疆,将主要精力转向内政修明与北疆防务。他们认为,持续的海外扩张,会过度消耗国力,且“重武轻文”之风,已对科举取士的传统价值观造成冲击。
而皇次子楚琙及其阵营,则士气高昂,主张乘胜追击。他们不仅要求继续向南洋施加压力,夺取香料贸易主导权,更有人大胆提出,应效仿西洋,设立“特许贸易公司”,赋予其征兵、开战、缔约之权,以更灵活、更富侵略性的方式进行全球竞争。
两位皇子的主张,背后是截然不同的帝国蓝图。楚琰代表着一个立足大陆、内部稳固、怀柔远人的传统帝国;而楚琙则憧憬着一个面向海洋、积极开拓、商贾与战船并行的新式霸权。这场争论,已从政策层面,悄然滑向关乎国本与继承人的敏感领域。
“破浪”号在开放水域的首次航行,在期待与忐忑中开始。蒸汽机轰鸣,明轮翻飞,船只果然在无风状态下实现了稳定航行,速度虽不及满帆顺风,却已远超划桨!
然而,问题接踵而至。明轮结构笨重,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船只的转向灵活性;蒸汽机故障频发,一次关键的锅炉阀门泄漏险些导致爆炸;巨大的煤耗也使得航程受到严重限制。一次试航归来,“破浪”号几乎是被拖曳回港的。
面对挫折,王徵、吴昶等人并未气馁。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蒸汽船的方向是正确的,但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布满了工程学的荆棘。改进明轮设计、提升蒸汽机可靠性、优化燃煤效率……一系列新的课题摆在了格物院和船厂面前。希望已然展现,但征服海洋的道路,依然漫长。
麴义虽取得反击胜利,却并未盲目乐观。他深知沙俄绝不会善罢甘休。随着西伯利亚严冬的到来,大规模军事行动暂时停止,但小规模的侦察与反侦察、对游牧部落的争夺从未间断。
靖朝增援的火炮和物资陆续到位,镇北城的防御体系更加完善。麴义利用冬季,大力整顿军备,训练士卒在极寒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同时继续以物资和官爵笼络周边部落,构建一道无形的“人心防线”。
贝加尔湖封冻,万里冰原之上,靖朝与沙俄这两个庞大的帝国,隔着广袤的冰雪荒原,进行着一场无声的意志较量。寒冬,是对双方后勤、耐力和决心的终极考验。
楚骁俯瞰着这份波澜壮阔的画卷。他嘉奖了俞通海,下令妥善安置大员,将其正式纳入版图,设府置县;他默许了旧港向南洋的试探,却叮嘱宣慰使“谨慎行事,勿堕奸计”;他安抚了朝堂的争论,对设立“特许公司”的提议不置可否,却暗中鼓励皇次子了解更多海外事务;他加大了对格物院的投入,要求他们“务必攻克蒸汽船之弊”;他肯定了麴义的谨慎,要求北疆“稳守反击,以待天时”。
帝国的疆域在扩张,力量在增强,但内部的张力和外部的挑战也同步放大。楚骁如同一位高明的棋手,在棋盘上同时落下数子,既有雷霆万钧的攻杀,也有润物无声的布局。他知道,靖朝已经推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门后的风景瑰丽而危险。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而新章的序曲,正由这四面八方的风雷共同奏响。
大员岛,热兰遮城的陷落比预想中更快。长期的围困耗尽了守军的意志与物资,坏血病和低落的士气在城内蔓延。俞通海敏锐地捕捉到战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发起了总攻。
水师战舰以猛烈炮火压制棱堡火力,掩护满载精锐陆营士兵的舢板强行登陆。与此同时,早已被策反的城内华人仆从和部分不堪忍受的土着,在内应外合下打开了城门缺口。战斗在狭窄的街巷内激烈而短促,负隅顽抗的荷兰士兵被分割歼灭。
黎明时分,伤痕累累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旗帜从热兰遮城堡顶端坠落,日月同辉旗在硝烟中冉冉升起。总督科恩在绝望中点燃火药库自焚,部分荷兰士兵乘乱乘小船逃离。
俞通海踏着焦黑的瓦砾入城,宣告大员岛全境光复。此战,不仅拔除了荷兰人在东亚最重要的据点,更缴获了大量舰炮、火药和珍贵的海图,极大地增强了靖朝水师的实力与信心。消息传开,东南沿海欢声雷动,而远在巴达维亚的荷兰总督府,则陷入了一片惊恐与愤怒之中。
旧港的糖业成功,如同磁石般吸引了更多商船与移民。宣慰使不再满足于旧港一隅,开始将目光投向盛产丁香、豆蔻的香料群岛——马鲁古。他派出使者,携带精美的瓷器和丝绸,前往特尔纳特、蒂多雷等香料土邦,重申“朝贡”关系,并以靖朝武力为后盾,要求获得优先贸易权乃至设栈权利。
这一举动,直接触动了葡萄牙和荷兰在此地的核心利益。葡萄牙人占据着安汶岛,荷兰人则在蒂多雷等地建有商馆。旧港的扩张性外交,立刻引起了双方的强烈警惕和反弹。一时间,南洋诸岛之间,信使往来频繁,局势骤然紧张。和平拓殖的帷幕下,烽烟的味道已然可闻。
大员的光复是巨大的武功,却也使得朝堂之上的路线之争更加尖锐。以皇长子楚琰为首的官员,在庆功之余,再次强调应借此胜势,与荷兰人重启谈判,稳定海疆,将主要精力转向内政修明与北疆防务。他们认为,持续的海外扩张,会过度消耗国力,且“重武轻文”之风,已对科举取士的传统价值观造成冲击。
而皇次子楚琙及其阵营,则士气高昂,主张乘胜追击。他们不仅要求继续向南洋施加压力,夺取香料贸易主导权,更有人大胆提出,应效仿西洋,设立“特许贸易公司”,赋予其征兵、开战、缔约之权,以更灵活、更富侵略性的方式进行全球竞争。
两位皇子的主张,背后是截然不同的帝国蓝图。楚琰代表着一个立足大陆、内部稳固、怀柔远人的传统帝国;而楚琙则憧憬着一个面向海洋、积极开拓、商贾与战船并行的新式霸权。这场争论,已从政策层面,悄然滑向关乎国本与继承人的敏感领域。
“破浪”号在开放水域的首次航行,在期待与忐忑中开始。蒸汽机轰鸣,明轮翻飞,船只果然在无风状态下实现了稳定航行,速度虽不及满帆顺风,却已远超划桨!
然而,问题接踵而至。明轮结构笨重,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船只的转向灵活性;蒸汽机故障频发,一次关键的锅炉阀门泄漏险些导致爆炸;巨大的煤耗也使得航程受到严重限制。一次试航归来,“破浪”号几乎是被拖曳回港的。
面对挫折,王徵、吴昶等人并未气馁。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蒸汽船的方向是正确的,但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布满了工程学的荆棘。改进明轮设计、提升蒸汽机可靠性、优化燃煤效率……一系列新的课题摆在了格物院和船厂面前。希望已然展现,但征服海洋的道路,依然漫长。
麴义虽取得反击胜利,却并未盲目乐观。他深知沙俄绝不会善罢甘休。随着西伯利亚严冬的到来,大规模军事行动暂时停止,但小规模的侦察与反侦察、对游牧部落的争夺从未间断。
靖朝增援的火炮和物资陆续到位,镇北城的防御体系更加完善。麴义利用冬季,大力整顿军备,训练士卒在极寒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同时继续以物资和官爵笼络周边部落,构建一道无形的“人心防线”。
贝加尔湖封冻,万里冰原之上,靖朝与沙俄这两个庞大的帝国,隔着广袤的冰雪荒原,进行着一场无声的意志较量。寒冬,是对双方后勤、耐力和决心的终极考验。
楚骁俯瞰着这份波澜壮阔的画卷。他嘉奖了俞通海,下令妥善安置大员,将其正式纳入版图,设府置县;他默许了旧港向南洋的试探,却叮嘱宣慰使“谨慎行事,勿堕奸计”;他安抚了朝堂的争论,对设立“特许公司”的提议不置可否,却暗中鼓励皇次子了解更多海外事务;他加大了对格物院的投入,要求他们“务必攻克蒸汽船之弊”;他肯定了麴义的谨慎,要求北疆“稳守反击,以待天时”。
帝国的疆域在扩张,力量在增强,但内部的张力和外部的挑战也同步放大。楚骁如同一位高明的棋手,在棋盘上同时落下数子,既有雷霆万钧的攻杀,也有润物无声的布局。他知道,靖朝已经推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门后的风景瑰丽而危险。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而新章的序曲,正由这四面八方的风雷共同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