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燎原之火 暗涌之潮-《喋血江山:从边陲狼烟到九五之尊》

  定鼎十四年的深秋,靖朝内外仿佛被投入洪炉的精铁,在高温与锻打下,形态初具,却也显露出内部的应力与裂痕。

  俞通海的“犁庭”策成效显着。水师依托新建的岸基炮台和密集的水雷区,将热兰遮城变成了事实上的孤岛。荷兰船只数次尝试突破封锁,皆在靖朝水师优势兵力的拦截和岸炮的轰击下无功而返,甚至又损失了一艘轻型快舰。

  城内的荷兰人开始感受到压力。新鲜蔬果匮乏,火药储备消耗得不到补充,士兵因坏血病和非战斗减员日益增多。总督科恩一面组织士兵加固城防,挖掘水井,一面派出小股部队试图在岛上寻找新的补给来源,却屡屡遭到早已被靖军联络或威慑的当地部落袭击。

  困兽犹斗。科恩下令将所有火炮集中到面向陆地的棱堡,准备应对可能的登陆进攻,同时,他写下了数封求援信,用伪装成渔船的舢板冒险送出,恳求巴达维亚总部乃至欧洲本土,尽快派遣援军。大员岛上空,战云密布,空气凝重得仿佛一点即燃。

  旧港出产的白糖在广州试售,因其色泽洁白、价格低于西方舶来品,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很快被抢购一空。消息传回,宣慰使与移民们欢欣鼓舞。更多的林地被规划为蔗田,新的、效率更高的石碾糖寮开始建设。

  与此同时,宣慰使在程青的远程指导下,颁布了《旧港管理暂行条例》。这并非简单的军管法令,而是融合了户籍、土地、贸易、税收乃至司法调解的综合性法典。它明确规定了移民与归附土人的权利与义务,土地开垦与继承规则,商税税率,以及触犯律法后的审判程序(由宣慰司官员与德高望重的华商、土人头领共同组成仲裁庭)。

  这部粗糙却意义非凡的“海外法典”,试图在帝国的边缘之地,建立起秩序与公正的框架。它象征着靖朝的海外拓殖,正从军事占领和初步的经济开发,向着建立有效治理的深度迈进。

  杨廷鹤的死谏虽未改变国策,但其引发的震动深远。皇帝楚骁减免东南税赋、优抚军屯和海外殁于王事者家属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展现了朝廷并非漠视民瘼。

  然而,更深层的理念冲突并未消失。以皇长子楚琰为首的部分官员,开始更加务实地关注开拓政策带来的内部问题。他们推动清查东南各船厂、矿场的用工及物料采购账目,严防贪墨与摊派;要求户部严格审核水师及北疆的军费开支,确保每一两银子都用在刀刃上。楚琰甚至提出,应在旧港尝试种植高产的番薯、玉米等作物,以缓解拓殖地对国内粮食的潜在压力。

  这些举措,看似是“补弊”,实则是在用传统的方式,为激进的开拓政策修筑防洪堤,确保帝国根基不失。而皇次子楚琙及其支持者,则更倾向于认为这些是“束缚手脚”,他们主张更灵活的经费使用和更宽松的海外管理,以抓住瞬息万变的机遇。朝堂的格局,在表面的平静下,裂痕渐深。

  福州船厂,历经数月攻坚,“破浪”号试验船终于完成了主体改造。巨大的明轮安装在船舷两侧,高大的烟囱矗立,与原有的三桅帆缆系统形成了奇特的混合景观。

  今日是首次系泊动力测试。码头上人头攒动,王徵、吴昶、船厂大匠乃至闻讯赶来的俞通海派来的观察军官,都屏息凝神。随着格物院博士一声令下,锅炉点火,煤炭燃烧,压力缓慢上升。

  “启动连杆!”

  “啮合齿轮!”

  巨大的明轮开始缓缓转动,起初很慢,带着生涩的摩擦声,随即越来越快,有力地拍击着船舷外的江水,激起浑浊的浪花!船只本身,在缆绳的束缚下,明显产生了向前的拉力,缆绳发出吱呀的呻吟!

  “成了!能动!它自己能动了!” 码头上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尽管这只是系泊测试,尽管明轮效率低下,噪音巨大,尽管问题依然无数(如转向困难、震动剧烈),但这无疑是历史性的一步!靖朝的船只,第一次不依靠风帆和船桨,凭借自身产生的力量,展现了移动的可能!

  “破浪”初啼,声虽稚嫩,却已划破了一个时代的天际线。

  北海以西,麴义接到授权后,不再犹豫。他精心策划了一场反击战。利用“猎狐小队”带回的精确情报,他派遣一支两千人的精锐步骑混合部队,携带十门轻便火炮,悄然越过传统界限,长途奔袭正在建设中的第二个沙俄据点。

  战斗在黎明爆发。靖军凭借优势兵力和突然性,迅速突破了哥萨克简陋的木栅栏防线。火炮轰击营地,骑兵随后掩杀。哥萨克人虽然悍勇,火器犀利,但在绝对优势的靖军面前,尤其是面对靖军装备的、射程更远的改良火铳时,抵抗迅速崩溃。

  此战,焚毁沙俄新建据点一座,毙伤俘获哥萨克近百人,缴获大量火器、弹药和毛皮,自身伤亡轻微。消息传回,沙俄东进先锋遭受重挫,其东扩步伐被迫暂缓。捷报传至京城,楚骁下旨褒奖麴义及有功将士,北疆军心大振。

  然而,无论是楚骁还是麴义都明白,这并非终结。沙俄在西伯利亚广袤的土地上经营日久,绝不会因一次失利而放弃。北疆的长期对峙与摩擦,已成定局。

  燎原之火在南洋、在东海、在北疆熊熊燃烧,驱动着帝国狂奔。而朝堂的暗涌、技术的瓶颈、民力的消耗,则如同潜藏的暗流,考验着掌舵者的智慧与帝国的韧性。前路,依然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无垠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