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作佐郎,正八品上,比将仕郎高好几级。
这说明大宋朝对水利专业的重视程度远超机械专业。原因还得追溯到二十四年前,那一年是庆历八年,发生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包括但不限于:
庆历宫变,就是曹七的姑妈大展神威救了宋仁宗一命的那次事件;
赵顼出生;
李元昊被自己的太子宁令哥刺杀,失去了鼻子,并最终因失血过多身亡,也可能死于破伤风;
辽国看似太平无事,但他们在第二年发动了对西夏的战争,理由居然是想趁李元昊之死占些便宜。这施法前摇真是太长了,足足给西夏人留了一年半的准备时间,结果,自然是辽军一败涂地。大辽国在兴宗耶律宗真的带领下,义无反顾地堕落下去了。
不过,这些事件全加起来也比不上另外一件对历史的影响更大。
六月,黄河在澶州商胡口向北决堤。
起初,这件事并未引起过多重视。毕竟,有宋以来,黄河每隔两、三年就要决一次口。不是在这儿,就是在那儿,都习惯了。
该救灾的救灾,该赈济的赈济,该赏的赏,该罚的罚,一切皆有成法可依。
地方官上报:本次决口的规模巨大,远超以往,如何如何......
这事儿吧!你懂的。哪次不是这么说的?谁会故意往小了说呢?肯定都往大了说嘛!再运用些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大家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明白,了解。
你还别较真儿。真派人去查,查查决口到底有没有奏报上写的那么宽,信不信你的人前脚刚出汴梁城,那边后脚就敢真给你挖成那么宽?
朝堂上按部就班地忙碌,民间也不闲着。
受灾了,必然有海量的灾民,全都指望官府赈济?官府又能管得了几人?灾民得自救。不论你是打算卖儿卖女,还是卖房卖地,都得有人买吧!
于是,“心怀仁义”的良善人家纷纷出动。就算你什么都不想卖,一个也舍不得,那你总得借钱借粮过日子吧!都行,只要商量好利息。
不论买卖还是借贷,所有行为全部合法合规,并且双方“自愿”,绝无半点强迫。
可是,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朝野之中都有人发觉不对劲儿了——这次决口,很可能不是决口,而是改道。
决口意味着还能堵上,黄河还会回归原来的河道。而改道,那可就回不去了。
至于我们家新买的那些地,是不是就得泡在新河道里?那还有毛用啊?网箱养鱼吗?会这门手艺的王大卫还没穿越呢!
朝堂上,渐起纷争,分别是北流派和东流派。
北流派主张顺其自然。
既然黄河想要北流,那就说明东流的河道已经不再适合了。北流就北流吧!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材生,他们自然可以轻轻松松拿出一整套出自道家、黄老之学的说辞。
但东流派的专业素养也不低。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黄河不老实,绝对不能顺其自然,必须要进行人工干预,否则北流的新河道也坚持不了几年。
可朝廷的水利衙门都布置在旧河道附近,有大量附属机构和设施,统统搬家?这得多少消费?
而且,光搬衙门是不行的。防治黄河的主力其实是两岸的老百姓。他们世代在此繁衍生息,从放牛娃到苍头翁,经验丰富。有异常,他们会上报官府。衙门一声令下,他们干起活儿来也是熟门熟路。
黄河改道,新河道旁边的老百姓懂这些吗?这些经验可就全都作废了。另起炉灶,风险太高。
双方都有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
王大卫是真穿晚了。要是他当时就来了的话,大概会立即着手调查,争取弄出一幅《两派官员家族新增土地分布图》。
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图刚弄到一半儿,他就得跑路去挖翡翠。
吵来吵去吵了八年,时间来到至和三年,同时也是嘉佑元年。宋仁宗有个毛病,喜欢改元,而且还特别着急,等不到过年就要改,导致一年中有两个年号的情况经常发生。
这一年,东流派获胜,开启六塔河工程。具体来说就是在六塔集这个地方挖出一条河道,能将一部分黄河水引回到故道当中。
凭心而论,这个工程还是不错的。尽管新河道无法承担全部的黄河水,但能分流一部分不是也挺好吗?
汛期,两条河道共同泄洪,总比一条的风险小吧!如果两条都不行,那只能说明原本的一条更不行。
而到了枯水期,如果分流位置的水利设施到位的话,还可以选择放一条,关一条。放的那条水流更大、更急,堆积的泥沙也就更少;而关的那条,可以动员民力,掏河底,加固堤坝。
如果认真研究东汉王景治河的手段,不难发现他就是这么干的。只不过人家挖了不止一条,而是很多条。其中一条就是流经西王庄北而后进入汴梁城的汴河。
但六塔河工程的结果却糟糕到了极点。
河道挖好之后,放黄河水入六塔河。正常人都应该慢慢放,逐渐增加水量,同时观察六塔河的情况。可这个工程的主官李仲昌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玩了命地放,还把北流的河道给堵上了。
当晚,河水冲破堤坝,淹死无数兵丁民夫。黄河固执地向北流去。
李仲昌本人倒是没被黄河冲走,次年流放英州。除此之外,再无消息。而这货是哪儿冒出来的,也没人记得。自始至终,他的人生就像是专门为六塔河而出现的一样。
又有灾民啦!良善人家再次出动,将铜钱和粮食挥舞得如同镰刀般呼呼作响。
一同倒下的还有北流、东流之争。都消停点儿吧!文章写得再好,黄河也不读书啊!
然而,四年之后,北流的黄河又在魏县决口,分流向东,直入大海。同时,北流也没断,继续存在。史称:二股河。
太扯淡了。你主动给她分流,她不干;等你放弃之后,她又自己分了。黄河这位母亲,俨然已经进入更年期,家庭幸福指数暴跌。
大宋君民只能委屈地匍匐在她的脚下,瑟瑟发抖。
直到,又有两人站了出来。他们是:赵顼和王安石。
这说明大宋朝对水利专业的重视程度远超机械专业。原因还得追溯到二十四年前,那一年是庆历八年,发生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包括但不限于:
庆历宫变,就是曹七的姑妈大展神威救了宋仁宗一命的那次事件;
赵顼出生;
李元昊被自己的太子宁令哥刺杀,失去了鼻子,并最终因失血过多身亡,也可能死于破伤风;
辽国看似太平无事,但他们在第二年发动了对西夏的战争,理由居然是想趁李元昊之死占些便宜。这施法前摇真是太长了,足足给西夏人留了一年半的准备时间,结果,自然是辽军一败涂地。大辽国在兴宗耶律宗真的带领下,义无反顾地堕落下去了。
不过,这些事件全加起来也比不上另外一件对历史的影响更大。
六月,黄河在澶州商胡口向北决堤。
起初,这件事并未引起过多重视。毕竟,有宋以来,黄河每隔两、三年就要决一次口。不是在这儿,就是在那儿,都习惯了。
该救灾的救灾,该赈济的赈济,该赏的赏,该罚的罚,一切皆有成法可依。
地方官上报:本次决口的规模巨大,远超以往,如何如何......
这事儿吧!你懂的。哪次不是这么说的?谁会故意往小了说呢?肯定都往大了说嘛!再运用些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大家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明白,了解。
你还别较真儿。真派人去查,查查决口到底有没有奏报上写的那么宽,信不信你的人前脚刚出汴梁城,那边后脚就敢真给你挖成那么宽?
朝堂上按部就班地忙碌,民间也不闲着。
受灾了,必然有海量的灾民,全都指望官府赈济?官府又能管得了几人?灾民得自救。不论你是打算卖儿卖女,还是卖房卖地,都得有人买吧!
于是,“心怀仁义”的良善人家纷纷出动。就算你什么都不想卖,一个也舍不得,那你总得借钱借粮过日子吧!都行,只要商量好利息。
不论买卖还是借贷,所有行为全部合法合规,并且双方“自愿”,绝无半点强迫。
可是,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朝野之中都有人发觉不对劲儿了——这次决口,很可能不是决口,而是改道。
决口意味着还能堵上,黄河还会回归原来的河道。而改道,那可就回不去了。
至于我们家新买的那些地,是不是就得泡在新河道里?那还有毛用啊?网箱养鱼吗?会这门手艺的王大卫还没穿越呢!
朝堂上,渐起纷争,分别是北流派和东流派。
北流派主张顺其自然。
既然黄河想要北流,那就说明东流的河道已经不再适合了。北流就北流吧!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材生,他们自然可以轻轻松松拿出一整套出自道家、黄老之学的说辞。
但东流派的专业素养也不低。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黄河不老实,绝对不能顺其自然,必须要进行人工干预,否则北流的新河道也坚持不了几年。
可朝廷的水利衙门都布置在旧河道附近,有大量附属机构和设施,统统搬家?这得多少消费?
而且,光搬衙门是不行的。防治黄河的主力其实是两岸的老百姓。他们世代在此繁衍生息,从放牛娃到苍头翁,经验丰富。有异常,他们会上报官府。衙门一声令下,他们干起活儿来也是熟门熟路。
黄河改道,新河道旁边的老百姓懂这些吗?这些经验可就全都作废了。另起炉灶,风险太高。
双方都有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
王大卫是真穿晚了。要是他当时就来了的话,大概会立即着手调查,争取弄出一幅《两派官员家族新增土地分布图》。
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图刚弄到一半儿,他就得跑路去挖翡翠。
吵来吵去吵了八年,时间来到至和三年,同时也是嘉佑元年。宋仁宗有个毛病,喜欢改元,而且还特别着急,等不到过年就要改,导致一年中有两个年号的情况经常发生。
这一年,东流派获胜,开启六塔河工程。具体来说就是在六塔集这个地方挖出一条河道,能将一部分黄河水引回到故道当中。
凭心而论,这个工程还是不错的。尽管新河道无法承担全部的黄河水,但能分流一部分不是也挺好吗?
汛期,两条河道共同泄洪,总比一条的风险小吧!如果两条都不行,那只能说明原本的一条更不行。
而到了枯水期,如果分流位置的水利设施到位的话,还可以选择放一条,关一条。放的那条水流更大、更急,堆积的泥沙也就更少;而关的那条,可以动员民力,掏河底,加固堤坝。
如果认真研究东汉王景治河的手段,不难发现他就是这么干的。只不过人家挖了不止一条,而是很多条。其中一条就是流经西王庄北而后进入汴梁城的汴河。
但六塔河工程的结果却糟糕到了极点。
河道挖好之后,放黄河水入六塔河。正常人都应该慢慢放,逐渐增加水量,同时观察六塔河的情况。可这个工程的主官李仲昌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玩了命地放,还把北流的河道给堵上了。
当晚,河水冲破堤坝,淹死无数兵丁民夫。黄河固执地向北流去。
李仲昌本人倒是没被黄河冲走,次年流放英州。除此之外,再无消息。而这货是哪儿冒出来的,也没人记得。自始至终,他的人生就像是专门为六塔河而出现的一样。
又有灾民啦!良善人家再次出动,将铜钱和粮食挥舞得如同镰刀般呼呼作响。
一同倒下的还有北流、东流之争。都消停点儿吧!文章写得再好,黄河也不读书啊!
然而,四年之后,北流的黄河又在魏县决口,分流向东,直入大海。同时,北流也没断,继续存在。史称:二股河。
太扯淡了。你主动给她分流,她不干;等你放弃之后,她又自己分了。黄河这位母亲,俨然已经进入更年期,家庭幸福指数暴跌。
大宋君民只能委屈地匍匐在她的脚下,瑟瑟发抖。
直到,又有两人站了出来。他们是:赵顼和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