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赵顼遇上王安石,那就谁都别想消停了,黄河也一样。
熙宁二年八月,大宋朝廷下诏,“封堵北流,迫黄河归故道”。十月,许家港决堤,北流复通。
嘚!白忙活一场。
赈济、灾民、良善人家......同样的剧情再次上演。
但,一次“小小的”失败又岂能让赵、王组合屈服!熙宁四年四月,二人组再次下诏,“闭北流,导河东行”。
当时王大卫一行人刚离开汴梁,走陆路去秦州。幸亏没走水路,否则能走到哪儿可就没人能说得准了。
六月完工,七月决堤......
接连两次失败,搁一般人也就怂了。但赵顼和王安石是一般人吗?今年,又有消息传出:还要搞,而且,还是要“堵北流”。只不过这次具体要怎么折腾暂时还没定下来。
真是太特么执着了。
为啥呢?按照前两次诏书的字面意思,是因为北流占据大片耕田,如果能堵住北流,那这些耕田就能重新启用。增加鸡的屁。
司马光说“天下财货自有定数......”。嘿!那我堵住北流,这多出来的,还是“定数”吗?
不过,诏书这种东西向来都很玄妙。同样的文字,在不同的人看来就能产生出不同的理解。汉语言文学,当真博大精深。
王大卫的小伙伴们的理解是:王安石家肯定在“北流”地区买地了。即便在熙宁二年之前没买,那如今也该买了不少。而且,买得比他们都便宜,因为他们的消息都是二手的,有延迟。
好吧!王大卫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个命题不可证伪,不在科学范畴之内。良善人家都有白手套,甚至,白手套还有二级白手套。查不清楚的。
但王大卫“学识渊博”,也搬出了一套“理解”:
北流直抵宋辽边界,有巨大的军事用途。虽然辽军精锐都是跑马的汉子,一点儿都不擅长水战,但他们可以精骑走岸边,辎重和粮草坐船,一路跟随。这可比陆路运输强太多了。
陆路运输,十石粮食能送进战兵肚子的也就两、三石,其余的都被辎重兵和骡马吃掉了。而走水路,这个比例完全可以调过来。水战不行又不代表不能划船。
宋辽之间最后一次大战,地点在澶州。结果是辽军收钱、退兵。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诸如:黄河天堑;宋真宗御驾亲征;辽军主帅萧达凛稀里糊涂地阵亡......
但另外一条也不容忽视。辽军速度太快,一头扎到黄河边,后路还没来得及清扫干净,溃散的河北宋军重新集结,袭扰粮道。
如果当时就有北流,结果恐将完全不同。
这套“理解”相当唬人,王大卫的小伙伴们都觉得很有道理。
除了,王厚。
王厚认为行不通。黄河北流极其不靠谱,连大宋人都摸不准她什么时候决口,在哪儿决口,更何况辽人。
而且,大宋处于上游。就算这么多年下来大宋一直驯服不了黄河,但让她狂躁、泛滥,那还是很有把握的。
辽军主帅但凡正经一点,都不敢这么干,这属于严重的军事冒险,除非他是魏延转世。兵法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王大卫被说服了。王厚是将种嘛!就算将得有些水分,但他爹没有啊!王大卫看得出来,王厚应该是转述、抄袭王韶的论断。那就没啥好说的了。
只不过,这对父子,一个喜欢大冬天翻山越岭玩战略大迂回,另一个敢划拉起一队人马绕过兰州突袭西凉府。“正”呢?“正”呢?这不都是“奇”嘛?
但对于黄河问题的讨论也就到此为止了,并没有更进一步。至于赵顼和王安石到底咋想的,谁也不知道。这种事,除非把那俩人抓起来,老虎凳,辣椒水......其实,也未必就能问出真相。
王大卫也懒得深究,他觉得反正跟自己没啥关系,看戏就好。
结果,关系自己找上了门。他的十四弟子董玄光因此受官,还比喻守规高好几级。不过俩人都是青袍,最低档的那种,连皇帝都见不着,没资格。
其实董玄光的官品本来是可以混得更高一些的,可惜他为人过于谦逊,逢人便说自己乃是受谪仙点化,学了一点皮毛,再加上家中还算有些资财,水泥又是他大哥出产的,可以任由他挥霍,就这,他还不知道失败了多少次,总算侥幸摸索出一点眉目......
他要不这么谦逊,而是像几百年后的那位袁进士一样,喊出个“五年某某”的口号,还真有可能直接就穿上绯袍。
不用奇怪,自王相公当政以来,骤然提拔的事情早已屡见不鲜,“权发遣”满天飞。
当然了,如果董玄光真这么干,那他的下场也很有可能跟那位袁进士差不多。所以低调还是有好处的,至少没人对他受官一事说三道四。
听闻此事的王大卫顿觉心情舒畅。别看他总是表现得如同世外高人一般,其实内心也是俗人一个。那天没在欢迎队伍中见到董玄光,他也犯嘀咕,还不能问,得保持形象,就别提有多别扭了。如今听了喻喜的汇报,简直开心得不要不要的。
正要开口,却听旁边有人插嘴:“董二郎是咱们师弟啊!十四。那还有十五吗?”
“没有。”范良抢答。对这个问题,他觉得自己比王先生更权威,而王大卫也点头表示认同。
“哦!”有几人略感遗憾。
范良随即补充:“但是有十六。十六师弟叫吕茅,字汇之,人在河州呢!我跟你们说,十六可聪明啦!最有可能继承先生衣钵的,我看就是十六啦!对吧?先生。”
这我能说啥?王大卫瞟了一眼范良,坚定地回答:“你要是努力,也能。”
“啊?我也能?哈哈......”范良笑得如同一个孩子。
正笑着,谢煊捅了捅范良的大肚子,问道:“十七呢?”
范良也不恼:“没了,没了,往下都没有了。倒是有几家预定的,不过我没答应,这得看他们谁先生出来。”
“那怎么还空着个十五?”
“留给潘家九郎的。他不想拜师,但他那些徒子徒孙却想有个传承。只好这样了。”
“还有徒子徒孙?”
“守规不就是嘛!”
“那咱们师门现在一共有多少人?”
“这我可记不准,总变。不过我有个本子,那上面都记着呢!上次,我记得好像是六百多。”
熙宁二年八月,大宋朝廷下诏,“封堵北流,迫黄河归故道”。十月,许家港决堤,北流复通。
嘚!白忙活一场。
赈济、灾民、良善人家......同样的剧情再次上演。
但,一次“小小的”失败又岂能让赵、王组合屈服!熙宁四年四月,二人组再次下诏,“闭北流,导河东行”。
当时王大卫一行人刚离开汴梁,走陆路去秦州。幸亏没走水路,否则能走到哪儿可就没人能说得准了。
六月完工,七月决堤......
接连两次失败,搁一般人也就怂了。但赵顼和王安石是一般人吗?今年,又有消息传出:还要搞,而且,还是要“堵北流”。只不过这次具体要怎么折腾暂时还没定下来。
真是太特么执着了。
为啥呢?按照前两次诏书的字面意思,是因为北流占据大片耕田,如果能堵住北流,那这些耕田就能重新启用。增加鸡的屁。
司马光说“天下财货自有定数......”。嘿!那我堵住北流,这多出来的,还是“定数”吗?
不过,诏书这种东西向来都很玄妙。同样的文字,在不同的人看来就能产生出不同的理解。汉语言文学,当真博大精深。
王大卫的小伙伴们的理解是:王安石家肯定在“北流”地区买地了。即便在熙宁二年之前没买,那如今也该买了不少。而且,买得比他们都便宜,因为他们的消息都是二手的,有延迟。
好吧!王大卫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个命题不可证伪,不在科学范畴之内。良善人家都有白手套,甚至,白手套还有二级白手套。查不清楚的。
但王大卫“学识渊博”,也搬出了一套“理解”:
北流直抵宋辽边界,有巨大的军事用途。虽然辽军精锐都是跑马的汉子,一点儿都不擅长水战,但他们可以精骑走岸边,辎重和粮草坐船,一路跟随。这可比陆路运输强太多了。
陆路运输,十石粮食能送进战兵肚子的也就两、三石,其余的都被辎重兵和骡马吃掉了。而走水路,这个比例完全可以调过来。水战不行又不代表不能划船。
宋辽之间最后一次大战,地点在澶州。结果是辽军收钱、退兵。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诸如:黄河天堑;宋真宗御驾亲征;辽军主帅萧达凛稀里糊涂地阵亡......
但另外一条也不容忽视。辽军速度太快,一头扎到黄河边,后路还没来得及清扫干净,溃散的河北宋军重新集结,袭扰粮道。
如果当时就有北流,结果恐将完全不同。
这套“理解”相当唬人,王大卫的小伙伴们都觉得很有道理。
除了,王厚。
王厚认为行不通。黄河北流极其不靠谱,连大宋人都摸不准她什么时候决口,在哪儿决口,更何况辽人。
而且,大宋处于上游。就算这么多年下来大宋一直驯服不了黄河,但让她狂躁、泛滥,那还是很有把握的。
辽军主帅但凡正经一点,都不敢这么干,这属于严重的军事冒险,除非他是魏延转世。兵法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王大卫被说服了。王厚是将种嘛!就算将得有些水分,但他爹没有啊!王大卫看得出来,王厚应该是转述、抄袭王韶的论断。那就没啥好说的了。
只不过,这对父子,一个喜欢大冬天翻山越岭玩战略大迂回,另一个敢划拉起一队人马绕过兰州突袭西凉府。“正”呢?“正”呢?这不都是“奇”嘛?
但对于黄河问题的讨论也就到此为止了,并没有更进一步。至于赵顼和王安石到底咋想的,谁也不知道。这种事,除非把那俩人抓起来,老虎凳,辣椒水......其实,也未必就能问出真相。
王大卫也懒得深究,他觉得反正跟自己没啥关系,看戏就好。
结果,关系自己找上了门。他的十四弟子董玄光因此受官,还比喻守规高好几级。不过俩人都是青袍,最低档的那种,连皇帝都见不着,没资格。
其实董玄光的官品本来是可以混得更高一些的,可惜他为人过于谦逊,逢人便说自己乃是受谪仙点化,学了一点皮毛,再加上家中还算有些资财,水泥又是他大哥出产的,可以任由他挥霍,就这,他还不知道失败了多少次,总算侥幸摸索出一点眉目......
他要不这么谦逊,而是像几百年后的那位袁进士一样,喊出个“五年某某”的口号,还真有可能直接就穿上绯袍。
不用奇怪,自王相公当政以来,骤然提拔的事情早已屡见不鲜,“权发遣”满天飞。
当然了,如果董玄光真这么干,那他的下场也很有可能跟那位袁进士差不多。所以低调还是有好处的,至少没人对他受官一事说三道四。
听闻此事的王大卫顿觉心情舒畅。别看他总是表现得如同世外高人一般,其实内心也是俗人一个。那天没在欢迎队伍中见到董玄光,他也犯嘀咕,还不能问,得保持形象,就别提有多别扭了。如今听了喻喜的汇报,简直开心得不要不要的。
正要开口,却听旁边有人插嘴:“董二郎是咱们师弟啊!十四。那还有十五吗?”
“没有。”范良抢答。对这个问题,他觉得自己比王先生更权威,而王大卫也点头表示认同。
“哦!”有几人略感遗憾。
范良随即补充:“但是有十六。十六师弟叫吕茅,字汇之,人在河州呢!我跟你们说,十六可聪明啦!最有可能继承先生衣钵的,我看就是十六啦!对吧?先生。”
这我能说啥?王大卫瞟了一眼范良,坚定地回答:“你要是努力,也能。”
“啊?我也能?哈哈......”范良笑得如同一个孩子。
正笑着,谢煊捅了捅范良的大肚子,问道:“十七呢?”
范良也不恼:“没了,没了,往下都没有了。倒是有几家预定的,不过我没答应,这得看他们谁先生出来。”
“那怎么还空着个十五?”
“留给潘家九郎的。他不想拜师,但他那些徒子徒孙却想有个传承。只好这样了。”
“还有徒子徒孙?”
“守规不就是嘛!”
“那咱们师门现在一共有多少人?”
“这我可记不准,总变。不过我有个本子,那上面都记着呢!上次,我记得好像是六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