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仕郎,从九品下。
没错。“九品”都“从”了,后面还跟着个“下”。宋朝的官品继承唐制,四品以下不仅分“正”、“从”,还得再分出“上”和“下”。
如果有一张《大宋官品等级表》,从前往后找,要找很久才能找到“将仕郎”。反过来,那就很快了,第一行里就有。
可即便如此,仍可以称一句:老喻家祖坟冒青烟。喻喜向王大卫汇报的那句话中的重点其实是“特授”二字。
一般情况下,官府虽经常性征召工匠给它们干活儿,但都是临时工。即便某些工匠没有自家产业,一生都在为官府效力,那也是终身临时工,没编制的。
喻喜就没有。他那个“待诏”并不是官,而是民间对他的尊称。意思是:您手艺高超,高到了官家有事儿都得找您的程度。所以,您平时就在家等待官家的诏书,简称——待诏。跟“待业”、“待富”差不多。
理工男在大宋朝的地位就这样。像喻守规这种一上来就给了个官儿的,还真得加个“特授”。
之所以会有如此殊荣,是因为大宋官府必须要解答一个问题——志愿军为何如此凶悍?其表现出来的战斗力明显远超大宋禁军。
这题要让王大卫回答,喻守规和他的配重式投石车固然有功,但充其量也就只能排在第四位。
排第一的肯定是代表大会。以往打仗都是给别人打工,有了代表大会,那就是自家买卖了。工作热情不可同日而语。
第二名则是王韶。光有热情可不行,没个明白人指挥,热情越高说不准会死得越快。南辕北辙的故事咱打小儿就听过。
第三名,王大卫选择潘孝全和他的医疗队。这支队伍让负伤死亡率从五成直接降到了一成以下。在那些糙汉子们看来,这就跟没有一样嘛!而人一旦不再害怕负伤,就会立马变成另一种生物——恐怖直立猿。战场上,胜负往往只在毫厘之间,你越不怕负伤,偏偏就越不会负伤。
如果仅此而已,那喻守规仍不乏一定的竞争力。但,医疗队还莫名其妙地生长出一个野蛮分支——乌木军的恐怖传说。两者相加,遥遥领先。
但汴梁朝堂却对此有不同看法:
代表大会,异端邪说,提都不要提。
王韶,尚无定论。而且,咱也插不上话儿,都等着赵顼拍板呢!
医疗,似乎不错。但,据说这门学问的学习方法极其残酷,有伤天和。还有乌木军,更是没法说。此外,潘孝全的身份也比较敏感。
数来数去,还是喻守规最好,干干净净。对外也好说,唯武器论总是很有市场的。于是,喻守规就在昨天被“特授”了。
喻喜焚香祭祖,敲锣打鼓地将喻守规送进军器监,回来后,大宴宾朋,汴梁城中所有木行人家都到场庆贺,与有荣焉。
喻喜自是喝了不少,但还是兴奋得一夜没睡。
今天一早,忽然收到消息,喻家的大恩人恐有麻烦,而且这个麻烦还是来自官府。喻喜心惊不已,思量再三,决定先把喻守规弄回来。官儿可以不要,人可是要做的。
火急火燎地来到军器监,凭借老喻家多年积攒的人望,以及喻守规父亲的身份,他总算见到了喻守规。
喻守规还啥都不知道呢!眉飞色舞地向老爹汇报工作——复刻新式炮车。重要的是要整理出一套标准化制造流程。不能像去年一样,用尽各种手段,凑合一架算一架。
这倒不难,他们家的四轮马车就是这么干的。不过,他得封闭开发,活儿干完了才能获准归家。
看着儿子的劲头儿,再加上军器监主官一直在旁边盯着,喻喜始终找不到开口的机会。最后只得一咬牙,自己先去西王庄陪先生吧!
刚出开远门,就见到了大师兄——范良。
范良今天倒霉透顶。
他也收到了消息,当即率领十一名师弟,兵发西王庄。出门前,还跟樊楼的新任掌柜周正吵了一架。
不过,吵归吵,范良心里也清楚,周正其实是好意。但他们是一定要去的。而且,他们最后也调出了樊楼的马车。
范良亲自驾车,这是他在河州闲暇之余自学的手艺。只是,他没想到他的马车其实是樊楼淘汰的。如今的汴梁城,四轮马车大行其道,樊楼自然不能落伍。两轮的,都在库房里放了大半年了。
至于为何没用的东西还不当劈柴烧掉,留着占用库房,那自然是因为樊楼乃是一家大型企业,大厂的毛病她全都有。
范良刚回来,还按照过去的老习惯做事。结果,这辆车勉强坚持到出城,轮子就掉了一个,把他摔得够呛,好在他皮糙肉厚,并无大碍。
可其他车上都拉着东西,坐满了人,根本就没有空位给他。
而他的十一名师弟虽说都认可他是大师兄,但要说尊重,却也不多。毕竟都在一起做厨师,范良又是年龄最小的。
幸好,善良而又忠厚的十三师弟没过多久就到了。
喻喜一边小心翼翼地讲述,一边偷眼观察,终于确认:先生似乎对守规授官并不排斥。那就,不要再节外生枝了。随即又想起一事,拱手道:“还要禀告先生,十四师弟也授官了。着作佐郎,权勾当汴口司公事。如今正巡查汴河,已经出门在外一个多月了。”
这句的重点是最后一句:老十四不在家,所以您回来的时候他没能迎接,而且今天也来不了,您别介意。
继续深挖,还有下一层意思:似乎有某种力量,故意把守规和十四师弟跟您隔开。这说明,想要找您麻烦的那位,却想要您的学问。顺着这个思路,您的麻烦应该不难解开,只要......
然而,王大卫脑袋里却想的是另一个问题:着作佐郎和将仕郎,哪个更高啊?差几级?老喻你也不说几贯钱和几石米,我都没法比较。
着作佐郎,听着倒像个写书的。董玄光也出版了?怎么不先拿给我瞧瞧?哎!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呐!
没错。“九品”都“从”了,后面还跟着个“下”。宋朝的官品继承唐制,四品以下不仅分“正”、“从”,还得再分出“上”和“下”。
如果有一张《大宋官品等级表》,从前往后找,要找很久才能找到“将仕郎”。反过来,那就很快了,第一行里就有。
可即便如此,仍可以称一句:老喻家祖坟冒青烟。喻喜向王大卫汇报的那句话中的重点其实是“特授”二字。
一般情况下,官府虽经常性征召工匠给它们干活儿,但都是临时工。即便某些工匠没有自家产业,一生都在为官府效力,那也是终身临时工,没编制的。
喻喜就没有。他那个“待诏”并不是官,而是民间对他的尊称。意思是:您手艺高超,高到了官家有事儿都得找您的程度。所以,您平时就在家等待官家的诏书,简称——待诏。跟“待业”、“待富”差不多。
理工男在大宋朝的地位就这样。像喻守规这种一上来就给了个官儿的,还真得加个“特授”。
之所以会有如此殊荣,是因为大宋官府必须要解答一个问题——志愿军为何如此凶悍?其表现出来的战斗力明显远超大宋禁军。
这题要让王大卫回答,喻守规和他的配重式投石车固然有功,但充其量也就只能排在第四位。
排第一的肯定是代表大会。以往打仗都是给别人打工,有了代表大会,那就是自家买卖了。工作热情不可同日而语。
第二名则是王韶。光有热情可不行,没个明白人指挥,热情越高说不准会死得越快。南辕北辙的故事咱打小儿就听过。
第三名,王大卫选择潘孝全和他的医疗队。这支队伍让负伤死亡率从五成直接降到了一成以下。在那些糙汉子们看来,这就跟没有一样嘛!而人一旦不再害怕负伤,就会立马变成另一种生物——恐怖直立猿。战场上,胜负往往只在毫厘之间,你越不怕负伤,偏偏就越不会负伤。
如果仅此而已,那喻守规仍不乏一定的竞争力。但,医疗队还莫名其妙地生长出一个野蛮分支——乌木军的恐怖传说。两者相加,遥遥领先。
但汴梁朝堂却对此有不同看法:
代表大会,异端邪说,提都不要提。
王韶,尚无定论。而且,咱也插不上话儿,都等着赵顼拍板呢!
医疗,似乎不错。但,据说这门学问的学习方法极其残酷,有伤天和。还有乌木军,更是没法说。此外,潘孝全的身份也比较敏感。
数来数去,还是喻守规最好,干干净净。对外也好说,唯武器论总是很有市场的。于是,喻守规就在昨天被“特授”了。
喻喜焚香祭祖,敲锣打鼓地将喻守规送进军器监,回来后,大宴宾朋,汴梁城中所有木行人家都到场庆贺,与有荣焉。
喻喜自是喝了不少,但还是兴奋得一夜没睡。
今天一早,忽然收到消息,喻家的大恩人恐有麻烦,而且这个麻烦还是来自官府。喻喜心惊不已,思量再三,决定先把喻守规弄回来。官儿可以不要,人可是要做的。
火急火燎地来到军器监,凭借老喻家多年积攒的人望,以及喻守规父亲的身份,他总算见到了喻守规。
喻守规还啥都不知道呢!眉飞色舞地向老爹汇报工作——复刻新式炮车。重要的是要整理出一套标准化制造流程。不能像去年一样,用尽各种手段,凑合一架算一架。
这倒不难,他们家的四轮马车就是这么干的。不过,他得封闭开发,活儿干完了才能获准归家。
看着儿子的劲头儿,再加上军器监主官一直在旁边盯着,喻喜始终找不到开口的机会。最后只得一咬牙,自己先去西王庄陪先生吧!
刚出开远门,就见到了大师兄——范良。
范良今天倒霉透顶。
他也收到了消息,当即率领十一名师弟,兵发西王庄。出门前,还跟樊楼的新任掌柜周正吵了一架。
不过,吵归吵,范良心里也清楚,周正其实是好意。但他们是一定要去的。而且,他们最后也调出了樊楼的马车。
范良亲自驾车,这是他在河州闲暇之余自学的手艺。只是,他没想到他的马车其实是樊楼淘汰的。如今的汴梁城,四轮马车大行其道,樊楼自然不能落伍。两轮的,都在库房里放了大半年了。
至于为何没用的东西还不当劈柴烧掉,留着占用库房,那自然是因为樊楼乃是一家大型企业,大厂的毛病她全都有。
范良刚回来,还按照过去的老习惯做事。结果,这辆车勉强坚持到出城,轮子就掉了一个,把他摔得够呛,好在他皮糙肉厚,并无大碍。
可其他车上都拉着东西,坐满了人,根本就没有空位给他。
而他的十一名师弟虽说都认可他是大师兄,但要说尊重,却也不多。毕竟都在一起做厨师,范良又是年龄最小的。
幸好,善良而又忠厚的十三师弟没过多久就到了。
喻喜一边小心翼翼地讲述,一边偷眼观察,终于确认:先生似乎对守规授官并不排斥。那就,不要再节外生枝了。随即又想起一事,拱手道:“还要禀告先生,十四师弟也授官了。着作佐郎,权勾当汴口司公事。如今正巡查汴河,已经出门在外一个多月了。”
这句的重点是最后一句:老十四不在家,所以您回来的时候他没能迎接,而且今天也来不了,您别介意。
继续深挖,还有下一层意思:似乎有某种力量,故意把守规和十四师弟跟您隔开。这说明,想要找您麻烦的那位,却想要您的学问。顺着这个思路,您的麻烦应该不难解开,只要......
然而,王大卫脑袋里却想的是另一个问题:着作佐郎和将仕郎,哪个更高啊?差几级?老喻你也不说几贯钱和几石米,我都没法比较。
着作佐郎,听着倒像个写书的。董玄光也出版了?怎么不先拿给我瞧瞧?哎!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