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从虎魔夜叉开始种魔长生》

  “我们中原有一句古话,识时务者为俊杰。”

  “诸位能够幡然醒悟,弃暗投明,既是为自身积德,对百姓来说,也是一件大好事。”

  “我家使君已经上奏大秦皇帝,请求设立乌斯藏都护府。”

  “届时,各位家族中的青年才俊,都有机会受封品官。”

  “以后,大家都是大秦的子民了。”

  龙尊王城的王宫,临时行辕所在,李光义高坐主位,对着下方各个家族的领头人物侃侃而谈。

  相较于这些胡须茂密、头发斑白的头人,还差一岁满二十的李光义实在有些过分年轻。

  但四周投向俊逸少年面庞的眼神,却没有一个敢于露出不敬,反而皆是谦恭、顺从,好似见到猛虎的家禽一般。

  因为对方不仅是李使君的近臣心腹,更是活佛的弟弟!

  世尊的母亲死后便升上忉利天,目连尊者的母亲不守戒律堕入地狱都能被儿子办法会超度净土。

  佛经里都告诉大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现实当中该怎么做还用多说吗?

  舔!舔就完了!

  “李衙内所言极是,活佛使君到此,开示我等痴愚,实在是三生有幸”

  “活佛使君诛杀魔王,还我等朗朗乾坤,功德之大,胜造七级浮屠,实在不知如何报答”

  “李衙内,实不相瞒,我膝下有两女,都是志心发愿的比丘尼,她们甘愿侍奉活佛身侧,万望垂怜一二啊”

  “我也是!我家中也有八个女儿,不求侍奉活佛,只求侍奉衙内身侧,端茶递水,耳濡目染,承习中原教化.”

  “衙内,我家中女儿,熟读诗书,苦无名师,您若愿意调教一二.”

  大秦旧制,左右卫将军“于衙内宿“。“衙内“的职位,多由贵族子弟世袭,因此逐渐从宫廷侍卫官职,演变为官僚子弟的泛称。

  李光义毕竟是未满二十的少年,听得一个头两个大,连忙打住:

  “什么调教,是指教!”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的婚姻大事,全凭长兄长嫂做主,诸位不要白费心思了!”

  “有这点功夫,不如早早将发布的政令执行下去,以求早日沐浴王化。”

  “今日就到这里,散了吧!”

  说完,不给这些头人攀谈的机会,一溜烟儿跑了,留下一群人扼腕叹息。

  “我李家的好男儿,确实是抢手啊。”

  王宫最深处的寝殿中,李存孝看见弟弟,忍不住打趣。

  以他如今的修为,借助洞天秘境,方圆百里的风吹草动尽在掌控,方才那些人的殷勤自然也看在眼里。

  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不识时务阴谋反抗的可以杀,但拼命巴结讨好的人就不能太粗暴。

  否则就无法团结人心,政令实施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会大大增加。

  乌斯藏和大秦官话都不通,尽管那些蕃民都把他当成佛祖供着,但是李存孝自己还要炼丹修炼,不可能每次发布政令都亲自出面。

  在这些蕃民真正归化之前,留一些地头蛇来辅助处理政务是很有必要的事情。

  “大哥就不要取笑我了,我每日忙得脚不沾地,哪有空应付这些蕃人女子。”

  李光义发着牢骚,同时也委婉地表示了拒绝的意思。

  “好,等日后你清闲下来了,结亲的事,你自己做主。”

  李存孝许下承诺,闲聊几句后,兄弟二人又谈到正事。

  如何安置乌斯藏的蕃民?

  头人贵族残暴贪婪不假,但雪山贫瘠也是真。

  从前的确是这些少数上层把握了粮食、药品等绝大多数必需资源,但如今一番清点之后,李存孝也不得不承认,就算杀光贵族,这片土地的产出也只是能勉强养活当下的人口。

  而如果将这些人带下雪山,送到文州抚州,语言文化不同可能导致的矛盾不提,土地资源必然会变得更加紧张。

  而如果将这些蕃民留在乌斯藏,那就违背了一开始的许诺。

  李存孝对于蕃民没有什么推己及人的大爱,但对于自己说出的话却绝不会反悔。

  雪山磨砺出的蕃兵是一群虎狼,要他们为自己征战沙场,不能只靠信仰,也要拿出看得见的好处。

  本地不能待,根据地不能去,那结论就已经显而易见。

  “下山,去蜀中?”

  “对”,李存孝伸手一指,真元在空中勾勒出整个剑南道的地形图。

  “若要养兵,必得蜀中为基业。”

  “整个剑南道,都被连绵剑峰包围,王建的人守着大剑关,我们要入蜀就必须强攻。”

  “如今我已成宗师,和师父联手,强攻胜算也不小。”

  “但这样一来动静太大,势必要吸引京师的目光。”

  “之前李思远和李存旭便视我为眼中钉,要是再得知我不足而立之年成就宗师,只怕饭都要吃不下,李翼圣会如何应对也未可知。”

  “因此,倒不如以乌斯藏赞普的名头,让王建割让一部分州县,作为安置之所。”

  李光义闻言点头,思索片刻后,有些迟疑地道:

  “蜀王聚敛贪财的名声人尽皆知,要他从蚊子腿上割肉,恐怕难。”

  “让他自己割当然难,只能是我们逼着他来割!”

  说罢,李存孝唤来王宫值宿的御龙直,吩咐几句,很快接到消息的坚赞就快步赶来。

  一见两人,恭敬地单膝下跪:

  “拜见活佛,拜见尊者。”

  李存孝是成就果位的佛陀,随侍身侧的李光义自然是等同于阿罗汉的尊者。

  后者一开始听到这称呼,浑身都不自在,还是次数多了,才勉强习惯起来。

  “坚赞,私下便不要叫我活佛,称呼使君即可。龙象军整训得如何?”

  “回禀使君”,坚赞从善如流。

  “按照您的要求,将那些老弱裁汰,以及有屠杀劣迹的贼兵除为工奴之后,还剩下一万八千战兵”

  “其中六千,是赞普.是贼酋嘉祖如精心培养的精锐。”

  李存孝微微颔首,“不错。”

  乌斯藏的地域本身不小,差不多是剑南道和陇右道的总和,也算一方豪雄,否则当初也不会让大秦太宗下嫁公主。

  奈何时过境迁,雪山气温日渐严寒,难以耕作,人口一再减少。

  嘉祖如有心在乱世有所作为,横征暴敛,才勉强凑出五万人的军队。

  但李存孝坚信兵贵精不在多,再说根本没有资源养那么多兵,干脆大手一挥,让坚赞裁军,一砍就砍了三分之二。

  “坚赞,我给你一个任务。”

  “等到御龙直撤兵之后,你就领两千精锐下山,包围包宁州都督府,然后以赞普的名义给王建去信。”

  “告诉他,你们打退了来自抚州的进攻,但战事也消耗了太多积蓄,只靠蜀王之前承诺的那些粮食已经不够了。”

  “如果要继续维持这个同盟,就必须拿出维州和翼州来安置蕃民,否则你们就会转而和我结盟。”

  “坚赞,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李存孝这话说得很绕,但李光义和坚赞却领会到了其中的含义。

  宗师若是不分化真元,自身的感知最多覆盖一座县城罢了。

  李存孝完全是借助龙宫秘境,才放大了这个范围。

  而眼下嘉祖如虽然尸体都已经凉了,王建却不可能隔着连绵雪山看到这里发生的事情,这就有了操作的空间。

  在李存孝击杀嘉祖如之前,乌斯藏和蜀王的联盟就已经存在,并且以输送粮食的形式维系。

  如今只要隐瞒嘉祖如的死讯,那这个联盟就可以继续存在。

  而御龙直的撤军,会营造一种乌斯藏方面获胜的假象,这就是谈判的资本。

  当然,还有一个关键的地方是,王建虽然是蜀王,但剑南道并非完全为其所掌控。

  蜀王所在的王都锦都,位于剑南东川的中部盆地,依靠四通八达的水道交通攫取商贾之利,同时和外界保持联系。

  而剑南西川仍然处于丘陵范围,名义上西川自然该听命蜀王,但实际上,却是受控于道门青城山。

  青城山的掌教玉海真人,等于是蜀王麾下的小诸侯,同样掌控着相当一部分土地。

  除去这两块,剩下的南北两块区域等于是长久以来的“化外蛮荒之地”,有许多土人部族,就像李存孝提到的宁州都督府,那里其实是由土司治理。

  但对于乌斯藏蕃民来说,只要不是连年积雪的荒原,那就已经是一片安居乐土了。

  眼下李存孝又是讲法开示,又是开仓放粮,在蕃兵眼中就是活菩萨,让他们上刀山都不是难事。

  只要蕃兵们闭紧嘴巴,同时锁死上山的要道,嘉祖如就能一直“活”在别人的口中。

  到时候他再配合着去信一封,稍微渲染一下兵败的愤怒,勒令王建配合出兵攻打雪山。

  双管齐下,王建必然会为了反制契此,而选择割让土地。

  “使君的计策妙啊!”

  坚赞眼前一亮,立刻开始大吹法螺。

  李光义想到对方已经是玄关武者,又如此不要脸皮,一时心中不由升起几分危机感。

  “人心如此罢了,他若是多疑,也未尝不可能要求与嘉祖如面谈。”

  “到时候,说不得还是要做过一场。”

  李存孝并无畏惧,只不过这种可能性不大。

  以前总觉得宗师高手,神仙中人,自在逍遥。

  等到自己一路走来,才知道人情如网,未曾有人能脱身。

  诸侯们地位越高,一身所系越多,便越不敢以身犯险。

  而孑然一身最终却能成为宗师乃至大宗师的人,遍观天下都找不到。

  道理很简单,无亲无故,哪来的资源修炼?

  有所得,必有所舍。

  李存孝胜过这些人的地方,不是敢于冒险,而恰恰是金刚杵在手,冲关破镜如吃饭喝水,任何时候都能以强击弱,底气十足。

  “好了,用心做事。此事若成,传你《玄天黄龙道兵》。”

  坚赞闻言,深深一礼,千恩万谢,离开宫殿。

  他当然知道,杀了仁增和伦珠这两位昔日同僚,不过投名状而已。

  要想真正成为李存孝的心腹、自己人,还是得进入御龙直的序列。

  这些日子,李存孝在观察他,他也在观察李存孝麾下的兵马。

  说实话,御龙直的忠诚和纯粹,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蕃兵们敬主如敬神,佞佛是一个重大原因,其余未尝没有不读书不开智的因素。

  而御龙直的亲卫,在坚赞的接触中,却是人人都上过什么“夜校”“扫盲班”。

  不仅识字会算数,而且还具备一定治理民生的能力。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治理聪明人的难度,比治理愚民的难度大得多,获取其忠诚的难度就更大。

  坚赞了解得越多,就越是不可避免地深深陷入进去。

  说到底,如今的他哪里又还有别的路可走?

  只能是祈祷李存孝大展宏图,那样蕃民们也能跟着洗去蛮夷身份,变成上国之民。

  “大哥,此人毕竟是降人,让他带兵”

  “无妨”,李存孝笑笑,屈指一弹,一道流光飞入李光义体内。

  “照骨镜中留有我的真元,宗师之下,绝无反抗之力。”

  “青狮和御龙直,我也留给你。”

  “此处佛门法脉已经了结,我先回文州。”

  “大秦和大梁打得正凶,设立乌斯藏都督府的请旨,估计十天半月能下来”

  这些日子,李存孝也不是光做神棍,除了打土豪,几个赞普扶持的大寺院也没有放过,统统清洗了一边。

  乌斯藏之密宗,有三大法脉,折埠寺、舍腊寺、含丹寺。

  如今把那些双修灌顶、人皮做器的邪僧法统清扫之后,只设一个弥勒寺。

  以后寺中僧人,都要来文州,接受契此的考核修行,才能从“学僧”毕业。

  至于请旨设立乌斯藏都督府,这既是改土归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增加之后坚赞和王建谈判的资本。

  在李存孝的奏疏当中,乌斯藏赞普自然是恭顺天朝,希望自去王位,李翼圣好大喜功,没有推辞的道理。

  只不过对方不可能对这位陌生的宗师委以重任,八成还是要求“嘉祖如”和契此一起镇守西南,钳制蜀王。

  十三太保除了李存孝都在前线,战力吃紧,不大可能派大将来亲自册封。

  而若是派京师旧臣来,那就更不会有问题。

  国公勋贵都是他的盟友,懂不懂“人脉”两个字的含金量啊?

  李光义闻言,这才放下心来,而李存孝眼望着雪原晴空,心中也并不平静。

  “说到底还是实力不足,才只能用计谋遮掩。”

  “若我成就大宗师,哪还有这么麻烦,直接杀进蜀中,李翼圣也不敢和我翻脸。”

  “好在,虽然眼下只是宗师,我却可以称得上有三尊法相在身。”

  “三教合一道场,天地海三坛世界我如今和圆满宗师相比,孰强孰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