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文州州城还有多远?”
“回少卿,还有半个时辰的路。要不要提前派人去通告一声?”
“自然”,见随侍的属下正要策马离开,尉迟弼忽然出声。
“等等。”
“少卿?”
“李使君是两州之长,如今是一方要员,将来也必是王侯之尊,务必恭敬,要比对我更加恭敬,明白吗?”
“.明白。”
“切记,切记,去吧。”
骏马疾驰,转瞬留下一道拉长的烟尘轨迹。
尉迟弼幽幽叹了一口气,目光下意识转动,落在马车中以支架端放的诏旨上。
那是任命乌斯藏赞普为都护府大都护的圣旨。
他如今在鸿胪寺任从四品少卿,地位仅在鸿胪寺卿、越国公叶静能之下。
鸿胪者,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主管外宾及番邦朝贡事。
此次乌斯藏主动归附,顺理成章地该由鸿胪寺接手。
而叶静能是李存孝的老丈人,阴暗点说,即使作为人质也不能随意出京。
如此,自然轮到尉迟弼这位二把手出面。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这些依附于十三爷的“旧党”,如今在朝堂中不是很得意。
乱世之中,军功才是升迁最快的途径,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
一年前李存孝离开京师的时候,军中依然还是大太保、三太保、老将苌从简这些人坐大。
他们之所以让族中子弟去西南避祸,还不就是怕上前线捞不到军功,还要被这些河东军头拿去当炮灰?
军中强者为尊,军中也有人情世故。可惜一年前的那时候,他们两样都占不到。
但眼下形势又有变化。
不管李存孝是靠自己,还是靠师父契此,总归是让一方诸侯王国归附。
在如今大秦和大梁战事焦灼的时候,这无疑是件很提气的事。
远在前线的李翼圣得知消息之后,龙颜大悦,直接越过中书省、门下省下旨,让礼部尚书兼宗人令李贤处理此事。
李贤是陇西李氏的族长,和李存孝的关系不用多说。
除了没让叶静能这个老丈人来看望女儿女婿,其他方面,自然是在权限范围内大开绿灯。
从李存孝的奏疏抵达京师,再到朝廷的册封队伍出发,只用了三天时间。
尉迟弼带着各家赠送的物资和朝廷的赏赐离开京师,一路穿过秦州、成州、武州,直奔文州而来。
“爹!你快看,好威风的队伍啊!”
“这,使君不是前几天才带兵回来吗?”
“老刘,这你就不懂了,瞧瞧那旗帜,都不是咱们使君的飞龙旗,我看呀,肯定是朝廷的人,来封赏咱们使君来了。”
“啊?封赏?那使君该不会要被调走吧?”
“这”
看热闹的也好,插秧闲聊的农夫也好,闻言动作都是一顿,一个个直起身来,面面相觑。
好像,还真有可能啊?
毕竟他们这个地方,穷山恶水,地窄民贫,根本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
而李使君到任一年,却像是把过去几十年历任知县做不到的事都给办了。
开山修路、挖渠架桥、除魔剿匪、清丈土地、打击豪强.
时至今日,文州和抚州的老百姓还像是活在梦里一样,不敢相信,却也不愿醒来。
此时朝廷派人来,除了升官调任,也实在想不到别的可能。
这一下,众人顿时慌了起来,却也不敢去拦尉迟弼的车架,各自都赶紧回村去通报消息了。
而尉迟弼看见这一幕,不免生出误会,叹息道:
“你们看此地田亩,皆是照料得当,那些农夫也面无菜色,说明去年收成尚可。”
“李使君到任一年,就能将贫瘠之地治理成这般模样,实在是功莫大焉。”
“可老百姓见了我们,却像是见了老虎,唉。”
年少时治国平天下的志愿悄然浮现心中,尉迟弼惆怅良久。
为了家族,他也不知不觉改变了很多啊。
但这种惆怅,很快就被疾驰的马蹄声所驱散。
掀开车帘,就见一支骑兵队纵马而来,在百步距离时便缓缓放慢速度,领头之人大声问道:
“可是鸿胪寺使者当面?”
“正是”,尉迟弼下了马车,就见对面五十人的骑兵队齐刷刷下马,动作整齐划一,好似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般。
铁札甲以赤红皮绳连缀,黑幞头外裹红色抹额。
腰挂横刀,鞍悬长枪,飞龙旗帜,迎风猎猎。
“好一支锐卒”
尉迟弼下意识赞了一声,没想到骑兵的队正闻言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上官过誉了,俺们只是普通龙甲军,使君麾下的御龙直,那才叫真的精锐呢。”
“哦?”尉迟弼心中一动,干脆也换上一匹马,任由骑兵护卫两旁,自己和这队正交谈起来。
不谈还好,越谈越是心惊,原本的许多打算也统统被推翻。
等到抵达州城外一里时,远远已经可以看到迎接的队列。
随从正要提醒尉迟弼更衣,好等下宣读旨意。
没想到后者下了马,稍微整理了下衣冠,便直接双手捧起黄绢诏旨,快步小跑朝着城门口奔了过去。
等到看见那尊鹤立鸡群的高大身影后,尉迟弼更是干脆低下头颅,施展身法,真气加持下,转眼已经到了迎接队伍之前,单膝下跪:
“李使君心系民生,日理万机,一纸诏书,本该我入府宣读,今日却劳动大驾,实在是罪过!”
“嗯?”
李存孝看着双手高高举起的诏旨,还有那颗低垂的脑袋,欲言又止。
以前看故事,总有带头大哥虎躯一震,小弟们纳头便拜。
如今自己也算一方豪强,想必在别人眼中,也算有那么些王霸之气了?
“尉迟少卿请起,你千里迢迢,舟车劳顿,我已经设宴招待,为你接风洗尘。”
说着,自然而然便接过诏旨,展开扫视,却是没有了什么使者宣读的繁文缛节。
规矩,是用来约束那些无力打破规矩的人。
如今他已经成为宗师,又是一方封疆大吏,除非李翼圣亲至,谁又有资格在其面前摆谱,让他弯腰?
诏旨的内容并不复杂,其一自然是关于乌斯藏都护府,将原本的赞普嘉祖如以及其它臣僚各自授官。
按理来说,授官的这些人也该到场领旨谢恩才行。
但尉迟弼给出了诏旨后便不发一言,只是恭敬地站在一旁,直白地表现出绝不干涉的态度,让李存孝十分满意。
其二,则是封赏促成乌斯藏归附的李存孝,于原本的两州刺史、太尉、太保之外,再加爵位县候。
这就有点不对劲了。
李存孝在后方牵制蜀王,整备后勤,输送丹药,当然有功。
再加上促成乌斯藏归附,等于是解决了一个宗师级别的隐患。
在他的预想中,封一个县子应该没问题,可要是封县侯,那就直接戳到李存审、康君立这些义兄的肺管子。
要知道这些人血战至今,也不过是一个县侯,李翼圣如此封赏,在外人看来多少是有些偏心。
但李存孝却知道,这老狐狸对名器看得很重,俗话说预先取之必先予之,这么做肯定是要给他加担子了。
果不其然,李存孝一番搜索,最后在乌斯藏都护府的朝贡定额上发现了蹊跷。
除了雪山特有的一些天材地宝,还要求上贡珍稀的妖魔材料。
这些材料,最低的都在六阶以上,有一些妖魔的名号,听都没听说过。
如果真的按照这清单去上贡,只怕头发掉光也凑不齐。
然而仁慈的大秦皇帝也给出了替代方案,如果凑不出这些材料,那用丹药来充抵也行。
李存孝掐指一算,如果把这部分多出来的上贡换算成丹药,等于是把之前朝廷要求文州、抚州上贡的份额翻了一倍!
“贪得无厌的老东西。”
李存孝心中无语,知道李翼圣这旨意根本就不是给“嘉祖如”,完全就是奔着自己来的。
但话又说回来,朝廷对丹药的需求如此旺盛,也能从侧面说明前线战事之激烈。
“李使君,这些马车,除了朝廷的赏赐,剩下的,是李敏尚书还有我等几家国公府对您教导子弟的一点答谢,还请不要推辞。”
等到排成长龙的马车到来,尉迟沐从怀中掏出两份清单,一份上面盖着礼部的大印,另一份显然就是几家的“心意”。
“诸位对存孝真是关怀备至,我也就不客气了。”
李存孝坦然笑纳,说着便亲切地把住尉迟弼的臂膀,准备带其入宴。
然而就在这时,不远处忽然响起一片嘈杂。
李存孝皱了皱眉,旁边的御龙直亲卫立刻飞奔而去,不用盏茶功夫便跑了回来:
“将军,是附近几个乡的百姓,他们不知道哪里听到传言,说您要调任别处,几个乡里的老人都来了.”
尉迟弼闻言,立刻反应过来,告罪道:
“应当是此地百姓见我等车队都是陌生人,闹了误会,卑职惭愧”
李存孝托住其双臂,“这话太重了。”
“尉迟兄是为我而来,尽忠职守,哪里有错?”
“既然你在此处,正好与我去见见百姓,解除误会,也是一个宣扬王化的好机会啊。”
宣扬王化?
尉迟弼听到这话,心里忽然打了个激灵,只是一时没有头绪。
但处于职业素养,他还是赶紧叫随从拿来朝服,换上进贤冠、白纱中单、绛纱袍、赤罗裳、蔽膝,又在革带之上悬挂绶带和玉组佩。
如此一身庄重服饰,和普通人日常穿戴的幞头和圆领袍截然不同。礼服也正是因为不方便,所以才有约束之后的严肃和正式感。
至少当御龙直引着近千百姓过来之后,看见端庄整肃的朝廷使者,原本众人汹涌的情绪也不由得冷静了几分。
大秦存续六百余年,到底威望还是在的。
“诸位父老,本官是鸿胪寺少卿,陛下派来的使者。”
“此来是因为李使君保境安民、于国有功,特意传旨恩赏侯爵。”
“今后,李使君仍然奉旨刺史文州、抚州,并无调任一说.”
围观的群众听着,情绪这才真正缓和下来,这时候,李存孝也适时登场,顿时引发一阵欢呼。
青鸾甲在内,在外披着紫袍,一只袖子脱下扎在腰间,做文武袖打扮,于英武中又多了一份儒雅。
然而尉迟弼看着这官民一家亲的场面,却总感觉差了点什么。
这时候,“宣扬王化”这四个字一下跳入他的脑海,就像闪电一般破开了迷雾。
如今朝堂之上,皆是以大爷党和三爷党为首,玉华寺的两位高僧和紫金光禄大夫苌从简则保持中立。
唯有他们这些十三爷身边的人,只能捞个鸿胪寺、光禄寺的闲职,被排挤在核心之外。
要想改变这一情况,就必须得让作为大腿的李存孝尽快壮大起来。
十三爷的话语权越大,他们的话语权也才会越大。
而如今李存孝虽然也在此处编练新军,但至今也才一年,而前线的局势却是一天一个样。
这样的局势,只是站队够吗?只是送些物资来够吗?
李存孝,是甘居人下的人吗?
宣扬王化,又该宣扬谁的王化?
“陛下对李使君十分赏识”,尉迟弼忽然开口,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
百姓们闻言一静,李存孝的眼神闪了闪,没有打断对方。
“他曾说,十三太保之中,论治理一方,以李使君为最上。”
“其他诸太保虽然作战悍勇,然而不恤民众,不通政务。”
“如今伪梁残害百姓、挑起边衅,我大秦连战连胜。”
“将来平定了叛乱,还得要李使君这样的爱民之人来治理地方才是啊!”
话音落地,百姓们纷纷附和,爆发出一阵阵赞颂,细数着李存孝的仁政爱民,甚至有人已经开始说出太子监国之类的话。
尉迟弼口舌发干,只觉这百十来个字,像是用尽了浑身力气,背心都已经湿透了。
作为皇帝的使者,是不应该说这种话的,更不要说还在这里拉高踩低,狠狠掺杂私货。
说得严重一点,这就是假传圣旨!
“尉迟兄这是何必”,李存孝不知何时出现在身侧,搀扶住对方发抖的身体。
“大义名器交到我手中,把柄却给了别人。”
语带叹息,却似乎又有些满意。
“不过尉迟兄放心,这里山高路远,消息传不到京师。”
“另外,还要告诉尉迟兄一件事。”
“我已成就宗师。”
轻飘飘丢下一句话,李存孝将尉迟弼交给一旁的亲卫,自己则走入人群之中,接受着欢呼,嘴角微微翘起。
而尉迟弼的脑海中,却像是着了魔一般,被那一句轻飘飘的话来回冲击。
宗师宗师二十几岁的宗师.
震惊渐渐转化为狂喜,扯得他眉毛弯弯,嘴角咧弧,心情像是一下子从九地之下冲到九霄之上。
本是下决心孤注一掷,谁想到回报已经近在眼前。
赌对了!
赌对了!
二十几岁的宗师!
将来的天下,除了李存孝,还有谁能主宰?!
(本章完)
“回少卿,还有半个时辰的路。要不要提前派人去通告一声?”
“自然”,见随侍的属下正要策马离开,尉迟弼忽然出声。
“等等。”
“少卿?”
“李使君是两州之长,如今是一方要员,将来也必是王侯之尊,务必恭敬,要比对我更加恭敬,明白吗?”
“.明白。”
“切记,切记,去吧。”
骏马疾驰,转瞬留下一道拉长的烟尘轨迹。
尉迟弼幽幽叹了一口气,目光下意识转动,落在马车中以支架端放的诏旨上。
那是任命乌斯藏赞普为都护府大都护的圣旨。
他如今在鸿胪寺任从四品少卿,地位仅在鸿胪寺卿、越国公叶静能之下。
鸿胪者,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主管外宾及番邦朝贡事。
此次乌斯藏主动归附,顺理成章地该由鸿胪寺接手。
而叶静能是李存孝的老丈人,阴暗点说,即使作为人质也不能随意出京。
如此,自然轮到尉迟弼这位二把手出面。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这些依附于十三爷的“旧党”,如今在朝堂中不是很得意。
乱世之中,军功才是升迁最快的途径,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
一年前李存孝离开京师的时候,军中依然还是大太保、三太保、老将苌从简这些人坐大。
他们之所以让族中子弟去西南避祸,还不就是怕上前线捞不到军功,还要被这些河东军头拿去当炮灰?
军中强者为尊,军中也有人情世故。可惜一年前的那时候,他们两样都占不到。
但眼下形势又有变化。
不管李存孝是靠自己,还是靠师父契此,总归是让一方诸侯王国归附。
在如今大秦和大梁战事焦灼的时候,这无疑是件很提气的事。
远在前线的李翼圣得知消息之后,龙颜大悦,直接越过中书省、门下省下旨,让礼部尚书兼宗人令李贤处理此事。
李贤是陇西李氏的族长,和李存孝的关系不用多说。
除了没让叶静能这个老丈人来看望女儿女婿,其他方面,自然是在权限范围内大开绿灯。
从李存孝的奏疏抵达京师,再到朝廷的册封队伍出发,只用了三天时间。
尉迟弼带着各家赠送的物资和朝廷的赏赐离开京师,一路穿过秦州、成州、武州,直奔文州而来。
“爹!你快看,好威风的队伍啊!”
“这,使君不是前几天才带兵回来吗?”
“老刘,这你就不懂了,瞧瞧那旗帜,都不是咱们使君的飞龙旗,我看呀,肯定是朝廷的人,来封赏咱们使君来了。”
“啊?封赏?那使君该不会要被调走吧?”
“这”
看热闹的也好,插秧闲聊的农夫也好,闻言动作都是一顿,一个个直起身来,面面相觑。
好像,还真有可能啊?
毕竟他们这个地方,穷山恶水,地窄民贫,根本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
而李使君到任一年,却像是把过去几十年历任知县做不到的事都给办了。
开山修路、挖渠架桥、除魔剿匪、清丈土地、打击豪强.
时至今日,文州和抚州的老百姓还像是活在梦里一样,不敢相信,却也不愿醒来。
此时朝廷派人来,除了升官调任,也实在想不到别的可能。
这一下,众人顿时慌了起来,却也不敢去拦尉迟弼的车架,各自都赶紧回村去通报消息了。
而尉迟弼看见这一幕,不免生出误会,叹息道:
“你们看此地田亩,皆是照料得当,那些农夫也面无菜色,说明去年收成尚可。”
“李使君到任一年,就能将贫瘠之地治理成这般模样,实在是功莫大焉。”
“可老百姓见了我们,却像是见了老虎,唉。”
年少时治国平天下的志愿悄然浮现心中,尉迟弼惆怅良久。
为了家族,他也不知不觉改变了很多啊。
但这种惆怅,很快就被疾驰的马蹄声所驱散。
掀开车帘,就见一支骑兵队纵马而来,在百步距离时便缓缓放慢速度,领头之人大声问道:
“可是鸿胪寺使者当面?”
“正是”,尉迟弼下了马车,就见对面五十人的骑兵队齐刷刷下马,动作整齐划一,好似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般。
铁札甲以赤红皮绳连缀,黑幞头外裹红色抹额。
腰挂横刀,鞍悬长枪,飞龙旗帜,迎风猎猎。
“好一支锐卒”
尉迟弼下意识赞了一声,没想到骑兵的队正闻言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上官过誉了,俺们只是普通龙甲军,使君麾下的御龙直,那才叫真的精锐呢。”
“哦?”尉迟弼心中一动,干脆也换上一匹马,任由骑兵护卫两旁,自己和这队正交谈起来。
不谈还好,越谈越是心惊,原本的许多打算也统统被推翻。
等到抵达州城外一里时,远远已经可以看到迎接的队列。
随从正要提醒尉迟弼更衣,好等下宣读旨意。
没想到后者下了马,稍微整理了下衣冠,便直接双手捧起黄绢诏旨,快步小跑朝着城门口奔了过去。
等到看见那尊鹤立鸡群的高大身影后,尉迟弼更是干脆低下头颅,施展身法,真气加持下,转眼已经到了迎接队伍之前,单膝下跪:
“李使君心系民生,日理万机,一纸诏书,本该我入府宣读,今日却劳动大驾,实在是罪过!”
“嗯?”
李存孝看着双手高高举起的诏旨,还有那颗低垂的脑袋,欲言又止。
以前看故事,总有带头大哥虎躯一震,小弟们纳头便拜。
如今自己也算一方豪强,想必在别人眼中,也算有那么些王霸之气了?
“尉迟少卿请起,你千里迢迢,舟车劳顿,我已经设宴招待,为你接风洗尘。”
说着,自然而然便接过诏旨,展开扫视,却是没有了什么使者宣读的繁文缛节。
规矩,是用来约束那些无力打破规矩的人。
如今他已经成为宗师,又是一方封疆大吏,除非李翼圣亲至,谁又有资格在其面前摆谱,让他弯腰?
诏旨的内容并不复杂,其一自然是关于乌斯藏都护府,将原本的赞普嘉祖如以及其它臣僚各自授官。
按理来说,授官的这些人也该到场领旨谢恩才行。
但尉迟弼给出了诏旨后便不发一言,只是恭敬地站在一旁,直白地表现出绝不干涉的态度,让李存孝十分满意。
其二,则是封赏促成乌斯藏归附的李存孝,于原本的两州刺史、太尉、太保之外,再加爵位县候。
这就有点不对劲了。
李存孝在后方牵制蜀王,整备后勤,输送丹药,当然有功。
再加上促成乌斯藏归附,等于是解决了一个宗师级别的隐患。
在他的预想中,封一个县子应该没问题,可要是封县侯,那就直接戳到李存审、康君立这些义兄的肺管子。
要知道这些人血战至今,也不过是一个县侯,李翼圣如此封赏,在外人看来多少是有些偏心。
但李存孝却知道,这老狐狸对名器看得很重,俗话说预先取之必先予之,这么做肯定是要给他加担子了。
果不其然,李存孝一番搜索,最后在乌斯藏都护府的朝贡定额上发现了蹊跷。
除了雪山特有的一些天材地宝,还要求上贡珍稀的妖魔材料。
这些材料,最低的都在六阶以上,有一些妖魔的名号,听都没听说过。
如果真的按照这清单去上贡,只怕头发掉光也凑不齐。
然而仁慈的大秦皇帝也给出了替代方案,如果凑不出这些材料,那用丹药来充抵也行。
李存孝掐指一算,如果把这部分多出来的上贡换算成丹药,等于是把之前朝廷要求文州、抚州上贡的份额翻了一倍!
“贪得无厌的老东西。”
李存孝心中无语,知道李翼圣这旨意根本就不是给“嘉祖如”,完全就是奔着自己来的。
但话又说回来,朝廷对丹药的需求如此旺盛,也能从侧面说明前线战事之激烈。
“李使君,这些马车,除了朝廷的赏赐,剩下的,是李敏尚书还有我等几家国公府对您教导子弟的一点答谢,还请不要推辞。”
等到排成长龙的马车到来,尉迟沐从怀中掏出两份清单,一份上面盖着礼部的大印,另一份显然就是几家的“心意”。
“诸位对存孝真是关怀备至,我也就不客气了。”
李存孝坦然笑纳,说着便亲切地把住尉迟弼的臂膀,准备带其入宴。
然而就在这时,不远处忽然响起一片嘈杂。
李存孝皱了皱眉,旁边的御龙直亲卫立刻飞奔而去,不用盏茶功夫便跑了回来:
“将军,是附近几个乡的百姓,他们不知道哪里听到传言,说您要调任别处,几个乡里的老人都来了.”
尉迟弼闻言,立刻反应过来,告罪道:
“应当是此地百姓见我等车队都是陌生人,闹了误会,卑职惭愧”
李存孝托住其双臂,“这话太重了。”
“尉迟兄是为我而来,尽忠职守,哪里有错?”
“既然你在此处,正好与我去见见百姓,解除误会,也是一个宣扬王化的好机会啊。”
宣扬王化?
尉迟弼听到这话,心里忽然打了个激灵,只是一时没有头绪。
但处于职业素养,他还是赶紧叫随从拿来朝服,换上进贤冠、白纱中单、绛纱袍、赤罗裳、蔽膝,又在革带之上悬挂绶带和玉组佩。
如此一身庄重服饰,和普通人日常穿戴的幞头和圆领袍截然不同。礼服也正是因为不方便,所以才有约束之后的严肃和正式感。
至少当御龙直引着近千百姓过来之后,看见端庄整肃的朝廷使者,原本众人汹涌的情绪也不由得冷静了几分。
大秦存续六百余年,到底威望还是在的。
“诸位父老,本官是鸿胪寺少卿,陛下派来的使者。”
“此来是因为李使君保境安民、于国有功,特意传旨恩赏侯爵。”
“今后,李使君仍然奉旨刺史文州、抚州,并无调任一说.”
围观的群众听着,情绪这才真正缓和下来,这时候,李存孝也适时登场,顿时引发一阵欢呼。
青鸾甲在内,在外披着紫袍,一只袖子脱下扎在腰间,做文武袖打扮,于英武中又多了一份儒雅。
然而尉迟弼看着这官民一家亲的场面,却总感觉差了点什么。
这时候,“宣扬王化”这四个字一下跳入他的脑海,就像闪电一般破开了迷雾。
如今朝堂之上,皆是以大爷党和三爷党为首,玉华寺的两位高僧和紫金光禄大夫苌从简则保持中立。
唯有他们这些十三爷身边的人,只能捞个鸿胪寺、光禄寺的闲职,被排挤在核心之外。
要想改变这一情况,就必须得让作为大腿的李存孝尽快壮大起来。
十三爷的话语权越大,他们的话语权也才会越大。
而如今李存孝虽然也在此处编练新军,但至今也才一年,而前线的局势却是一天一个样。
这样的局势,只是站队够吗?只是送些物资来够吗?
李存孝,是甘居人下的人吗?
宣扬王化,又该宣扬谁的王化?
“陛下对李使君十分赏识”,尉迟弼忽然开口,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
百姓们闻言一静,李存孝的眼神闪了闪,没有打断对方。
“他曾说,十三太保之中,论治理一方,以李使君为最上。”
“其他诸太保虽然作战悍勇,然而不恤民众,不通政务。”
“如今伪梁残害百姓、挑起边衅,我大秦连战连胜。”
“将来平定了叛乱,还得要李使君这样的爱民之人来治理地方才是啊!”
话音落地,百姓们纷纷附和,爆发出一阵阵赞颂,细数着李存孝的仁政爱民,甚至有人已经开始说出太子监国之类的话。
尉迟弼口舌发干,只觉这百十来个字,像是用尽了浑身力气,背心都已经湿透了。
作为皇帝的使者,是不应该说这种话的,更不要说还在这里拉高踩低,狠狠掺杂私货。
说得严重一点,这就是假传圣旨!
“尉迟兄这是何必”,李存孝不知何时出现在身侧,搀扶住对方发抖的身体。
“大义名器交到我手中,把柄却给了别人。”
语带叹息,却似乎又有些满意。
“不过尉迟兄放心,这里山高路远,消息传不到京师。”
“另外,还要告诉尉迟兄一件事。”
“我已成就宗师。”
轻飘飘丢下一句话,李存孝将尉迟弼交给一旁的亲卫,自己则走入人群之中,接受着欢呼,嘴角微微翘起。
而尉迟弼的脑海中,却像是着了魔一般,被那一句轻飘飘的话来回冲击。
宗师宗师二十几岁的宗师.
震惊渐渐转化为狂喜,扯得他眉毛弯弯,嘴角咧弧,心情像是一下子从九地之下冲到九霄之上。
本是下决心孤注一掷,谁想到回报已经近在眼前。
赌对了!
赌对了!
二十几岁的宗师!
将来的天下,除了李存孝,还有谁能主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