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午后,林凡刚从皇家织造司视察回来,屁股还没坐热,李剑仁便一阵风似的冲进了书房。
他手里捏着一封信,那神情,既有几分急切,又带着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古怪。
“老大,清河县来的信!”李剑仁将信递上,挠了挠头,脸上满是“我又看不懂了”的茫然,“是上次那个送信的汉子送来的,说是……是那位萧先生的回信。”
萧荣的回信?
林凡挑了挑眉,心中倒有几分意外。
他原以为,自己那封近乎“挑衅”的信送过去,那位心高气傲的前朝太子,要么会勃然大怒,要么会置之不理,却没想过,他会回信。
他接过信,信封是普通的竹浆纸,没有署名,封口处用的是寻常的米糊,看不出半点异样。
林凡拆开信封,抽出信纸。
信纸上的字迹,一如既往地苍劲有力,笔锋间却少了几分上次的锐利,多了几分沉淀后的平和。
信的内容并不长,开篇是对“水力锻锤”图纸的几处技术细节的探讨,问题问得极为精妙,直指核心,显然是经过了深入的研究。
林凡看着这些问题,嘴角不由得勾起一抹笑意。
“这个萧荣,还真是个一点就通的聪明人。”
然而,当他的目光继续往下,落到信的后半部分时,脸上的笑意渐渐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而又深邃的神情。
信中,萧荣用平静的笔调,告诉林凡,他已经决定放弃复国的执念。
他写道:“大乾已亡,非一人之过,乃气数使然。荣背负国仇家恨余载,如行于无边暗夜,今日方见微光。此光,非复国之妄念,而在万千百姓之笑颜。”
他不会投降朝廷,更不会接受任何形式的招安。
那是对逝去王朝和无数追随者的背叛。
他决定,将带领所有愿意追随他的旧部,前往大周朝最贫瘠、最荒凉的西北边境。
“西北苦寒,黄沙漫天,然,亦是无主之地。荣愿率众前往,开荒屯田,兴修水利,建城立业,以己之力,为流离失所之民,辟一处安身立命之所。”
信的末尾,萧荣的笔锋再次变得锐利起来,仿佛要透出纸背。
“林兄以天下为棋盘,荣不敢自比。然,西北一隅,亦可为局。兄在京州,行‘大竞争’之阳谋;荣在边陲,行‘辟新土’之实干。你我之间,便以此为界,来一场真正的‘君子之争’。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只争谁能让治下之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待十年之后,再看你我,孰为天下苍生,辟出了更广阔之天地。”
信,就此戛然而止。
没有客套的寒暄,没有多余的感慨,只有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和一种棋逢对手的惺惺相惜。
林凡捏着那封信,久久无言。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明暗不定。
他能感觉到,萧荣的这番话,是发自肺腑。
这位曾经一心只为复仇的前朝太子,在见识了更广阔的天地,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之后,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执念,选择了一条更艰难,却也更宏大的道路。
这不是投降,更不是逃避。
这是一种新生。
他要去那片最贫瘠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双手,去践行他从林凡这里学到的“道”,去证明他萧荣,同样有能力,为天下苍生开创一片新的家园。
这确实是一场“君子之争”。
林凡的嘴角,缓缓勾起一抹笑意。那笑容里,有欣赏,有感慨,更有一种被激起的、前所未有的斗志。
他走到书案前,将那封信,放在了摇曳的烛火之上。
火苗舔舐着纸张的边缘,信纸慢慢卷曲、变黑,最终化作一缕青烟,消散在空气之中。
一个时代,结束了。
而一个新的、更波澜壮阔的时代,正等待着他。
“老大,这……这就烧了?”李剑仁看得一愣一愣的,“这么重要的信,不给陛上看看?”
“不必了。”林凡的声音很轻,却异常坚定,“这是我和他之间的事。”
他转过身,看着李剑仁,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不过,另一件事,倒是要跟陛下去说说了。”
当晚,皇宫,御书房。
龙泽天听完林凡的汇报,捏着胡须的手,停在了半空中。
“你是说……苏江水神教的余孽,那股叛军流寇,愿意归隐?”
龙泽天的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
“正是。”林凡一脸“诚恳”,躬身答道,“为首之人,似乎也读过些圣贤书,深知自己罪孽深重,无颜面对朝廷。但他手下尚有数千追随者,皆是些活不下去的流民,不忍就此解散,恐其再次为祸乡里。”
“所以,他恳请陛下天恩,允许他带领这些人,前往西北边境,那里地广人稀,他们愿屯垦开荒,自食其力,永不再踏足中原一步,为自己赎罪。”
林凡这番话说得是滴水不漏,他隐去了萧荣的身份,将他们描述成了一群走投无路、却又心存善念的流寇。
既解决了朝廷的心腹大患,又彰显了龙泽天的仁德。
龙泽天沉吟了许久。
西北边境,苦寒之地,向来是大周的心病。
那里不仅有游牧部落时常侵扰,更因环境恶劣,朝廷数次移民屯垦,都收效甚微。
如今竟有人愿意主动去那鸟不拉屎的地方开荒?
这对朝廷而言,简直是百利而无一害。
既能兵不血刃地解决一股叛军,又能充实边境,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此事,当真?”龙泽天还是有些不放心。
“千真万确。”林凡一脸“正直”,“臣已派人核实,他们确有悔过之心。若陛下恩准,臣愿立下军令状,担保他们此去,再不为乱。”
龙泽天看着林凡那张写满了“忠君为国”的脸,终于点了点头。
“好!”他一拍龙椅,朗声道,“准奏!林凡,此事就交由你全权办理!告诉他们,朕不仅准了,还会从国库拨给他们一批粮种和农具,助他们安家立业!朕倒要看看,他们能在那片黄沙地上,给朕开出什么花来!”
“陛下圣明!”
他手里捏着一封信,那神情,既有几分急切,又带着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古怪。
“老大,清河县来的信!”李剑仁将信递上,挠了挠头,脸上满是“我又看不懂了”的茫然,“是上次那个送信的汉子送来的,说是……是那位萧先生的回信。”
萧荣的回信?
林凡挑了挑眉,心中倒有几分意外。
他原以为,自己那封近乎“挑衅”的信送过去,那位心高气傲的前朝太子,要么会勃然大怒,要么会置之不理,却没想过,他会回信。
他接过信,信封是普通的竹浆纸,没有署名,封口处用的是寻常的米糊,看不出半点异样。
林凡拆开信封,抽出信纸。
信纸上的字迹,一如既往地苍劲有力,笔锋间却少了几分上次的锐利,多了几分沉淀后的平和。
信的内容并不长,开篇是对“水力锻锤”图纸的几处技术细节的探讨,问题问得极为精妙,直指核心,显然是经过了深入的研究。
林凡看着这些问题,嘴角不由得勾起一抹笑意。
“这个萧荣,还真是个一点就通的聪明人。”
然而,当他的目光继续往下,落到信的后半部分时,脸上的笑意渐渐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而又深邃的神情。
信中,萧荣用平静的笔调,告诉林凡,他已经决定放弃复国的执念。
他写道:“大乾已亡,非一人之过,乃气数使然。荣背负国仇家恨余载,如行于无边暗夜,今日方见微光。此光,非复国之妄念,而在万千百姓之笑颜。”
他不会投降朝廷,更不会接受任何形式的招安。
那是对逝去王朝和无数追随者的背叛。
他决定,将带领所有愿意追随他的旧部,前往大周朝最贫瘠、最荒凉的西北边境。
“西北苦寒,黄沙漫天,然,亦是无主之地。荣愿率众前往,开荒屯田,兴修水利,建城立业,以己之力,为流离失所之民,辟一处安身立命之所。”
信的末尾,萧荣的笔锋再次变得锐利起来,仿佛要透出纸背。
“林兄以天下为棋盘,荣不敢自比。然,西北一隅,亦可为局。兄在京州,行‘大竞争’之阳谋;荣在边陲,行‘辟新土’之实干。你我之间,便以此为界,来一场真正的‘君子之争’。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只争谁能让治下之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待十年之后,再看你我,孰为天下苍生,辟出了更广阔之天地。”
信,就此戛然而止。
没有客套的寒暄,没有多余的感慨,只有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和一种棋逢对手的惺惺相惜。
林凡捏着那封信,久久无言。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明暗不定。
他能感觉到,萧荣的这番话,是发自肺腑。
这位曾经一心只为复仇的前朝太子,在见识了更广阔的天地,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之后,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执念,选择了一条更艰难,却也更宏大的道路。
这不是投降,更不是逃避。
这是一种新生。
他要去那片最贫瘠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双手,去践行他从林凡这里学到的“道”,去证明他萧荣,同样有能力,为天下苍生开创一片新的家园。
这确实是一场“君子之争”。
林凡的嘴角,缓缓勾起一抹笑意。那笑容里,有欣赏,有感慨,更有一种被激起的、前所未有的斗志。
他走到书案前,将那封信,放在了摇曳的烛火之上。
火苗舔舐着纸张的边缘,信纸慢慢卷曲、变黑,最终化作一缕青烟,消散在空气之中。
一个时代,结束了。
而一个新的、更波澜壮阔的时代,正等待着他。
“老大,这……这就烧了?”李剑仁看得一愣一愣的,“这么重要的信,不给陛上看看?”
“不必了。”林凡的声音很轻,却异常坚定,“这是我和他之间的事。”
他转过身,看着李剑仁,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不过,另一件事,倒是要跟陛下去说说了。”
当晚,皇宫,御书房。
龙泽天听完林凡的汇报,捏着胡须的手,停在了半空中。
“你是说……苏江水神教的余孽,那股叛军流寇,愿意归隐?”
龙泽天的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
“正是。”林凡一脸“诚恳”,躬身答道,“为首之人,似乎也读过些圣贤书,深知自己罪孽深重,无颜面对朝廷。但他手下尚有数千追随者,皆是些活不下去的流民,不忍就此解散,恐其再次为祸乡里。”
“所以,他恳请陛下天恩,允许他带领这些人,前往西北边境,那里地广人稀,他们愿屯垦开荒,自食其力,永不再踏足中原一步,为自己赎罪。”
林凡这番话说得是滴水不漏,他隐去了萧荣的身份,将他们描述成了一群走投无路、却又心存善念的流寇。
既解决了朝廷的心腹大患,又彰显了龙泽天的仁德。
龙泽天沉吟了许久。
西北边境,苦寒之地,向来是大周的心病。
那里不仅有游牧部落时常侵扰,更因环境恶劣,朝廷数次移民屯垦,都收效甚微。
如今竟有人愿意主动去那鸟不拉屎的地方开荒?
这对朝廷而言,简直是百利而无一害。
既能兵不血刃地解决一股叛军,又能充实边境,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此事,当真?”龙泽天还是有些不放心。
“千真万确。”林凡一脸“正直”,“臣已派人核实,他们确有悔过之心。若陛下恩准,臣愿立下军令状,担保他们此去,再不为乱。”
龙泽天看着林凡那张写满了“忠君为国”的脸,终于点了点头。
“好!”他一拍龙椅,朗声道,“准奏!林凡,此事就交由你全权办理!告诉他们,朕不仅准了,还会从国库拨给他们一批粮种和农具,助他们安家立业!朕倒要看看,他们能在那片黄沙地上,给朕开出什么花来!”
“陛下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