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 毕业生的实习报告-《我在古代当县令,开局改造贫困县》

  解决了萧荣的事情后,林凡觉得浑身都松快了不少。

  对他而言,萧荣这个心腹大患,从来不是因为他那点复国的执念,而是因为他同样懂得民心向背的道理。

  如今,这位值得尊敬的对手选择了一条更宏大也更艰难的道路,去西北边陲开创自己的事业,这无疑是最好的结局。

  没了后顾之忧,林凡便将他那颗装满了“奇思妙想”的大脑,百分之二百地投入到了那场由他亲手点燃、并由皇帝龙泽天亲自背书的“大竞争”国策之中。

  一时间,整个大周朝,都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

  京州,林府。

  这里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少詹事府邸,俨然成了“大竞争”国策的总指挥部。

  每日里,六部九卿的官员们,像走马灯似的进进出出,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几分敬畏、几分好奇,还有一丝被时代洪流推着走的茫然。

  “老大,你这又是捣鼓什么新玩意儿?”

  太子龙景然,如今已是林凡最忠实的跟屁虫兼“副总指挥”。

  他穿着一身利落的短打,头发高高束起,手里还拿着根不知从哪儿顺来的木棍,在院子里呼呼喝喝地比划着,活像个刚学了套新拳法、急于显摆的少年郎。

  他凑到林凡的书案前,看着那张铺开的巨大图纸,上面用炭笔画着一些结构复杂的农具,旁边还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各种他看不懂的符号和数字。

  “这叫‘曲辕犁’和‘龙骨水车’。”

  林凡头也没抬,手中的铅笔在纸上飞速移动,语气轻松得像是在谈论今天午饭吃什么,“咱们大周的犁,还是直辕的,耕地费力,转弯也笨重。我把它改成曲辕,不仅省力,还能调节耕地的深浅。至于这龙骨水车嘛,比咱们马头县那个初级版的可厉害多了,靠人力踩动,就能把水从低处提到高处,灌溉效率能翻上好几番!”

  这自然又是他从那本萧荣送来的《天工开物》里“借鉴”并改良的宝贝。

  “这么神?”龙景然瞪大了眼睛,“那……那咱们赶紧把它造出来啊!我这就去工部摇人!”

  “急什么?”林凡白了他一眼,放下铅笔,拿起桌上的一份奏报,慢悠悠地说道,“造,肯定是要造的。但光咱们京州造出来可不够,得让全天下都用上才行。”

  他将那份奏报在龙景然面前晃了晃,脸上露出了狐狸般的笑容:“瞧瞧,这是咱们皇家工商学堂第一批毕业生的实习报告。”

  自从一年前,皇家工商学堂的第一批数百名毕业生,如同蒲公英的种子,被撒向大周朝的各个角落后,一场自下而上的变革,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悄然上演。

  这些年轻人,脑子里装满了林凡教的那些“歪理邪说”,什么“市场经济”、“成本控制”、“标准化生产”,他们或许不懂之乎者也,却懂得如何丈量土地,如何看懂账本,如何将一个濒临倒闭的官营作坊,重新盘活。

  他们,正是林凡推行“大竞争”国策最得力的中坚力量。

  江南,苏州府。

  皇家工商学堂“营造科”的毕业生王浩,一个出身农家的黝黑青年,正站在一片热火朝天的工地上,对着一群当地的工匠唾沫横飞。

  “各位师傅,咱们要建的,是标准化的工厂!什么叫标准化?就是每一块砖的尺寸,每一根梁的长度,都得一模一样!这样盖出来的厂房,才结实,才耐用!”

  他手里拿着一份林凡亲手绘制的“标准厂房设计图”,图纸上,从地基的深度到窗户的大小,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当地的工匠们起初还对他这个嘴上没毛的“黄口小儿”不屑一顾,可当他们看到王浩亲自上阵,用一种他们闻所未闻的“三角函数”法,轻松地计算出屋顶的精确角度时,所有人都被镇住了。

  不久之后,一座座结构合理、宽敞明亮的标准化厂房,便在苏州府拔地而起,为即将到来的“皇家织造司”分部,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蜀中,茶叶产区。

  “商科”毕业生刘燕,一个心思活络的姑娘,正领着一群茶农,在山坡上忙得不亦乐乎。

  她没有急着让他们改进制茶工艺,而是先搞起了“市场调研”。

  “大叔,我问您,您这茶叶,往年都是卖给谁啊?”

  “还能有谁?不都是山下的茶商嘛。他们给什么价,咱们就卖什么价,一年到头,也赚不了几个辛苦钱。”

  刘燕笑了笑,从怀里掏出一份契约:“大叔,从今天起,你们的茶叶,我全要了!价格比茶商给的高一成!不仅如此,我还给你们提供新的茶树苗,教你们新的炒茶法子,只要你们按我的法子做,我保证,你们的收入,能翻上一番!”

  她推行的,正是林凡教的“订单农业”模式。由官方提供技术和销路,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彻底打破了传统茶商的垄断。

  起初,茶农们将信将疑,可当第一批按照新法子炒出来的茶叶,被高价收购,白花花的银子拿到手时,整个山区的茶农都沸腾了。

  北境,靠近长城的云山县。

  这里土地贫瘠,常年干旱,百姓的日子过得比当初的马头县还苦。

  “农桑科”的毕业生李铁牛,一个长得像铁塔一样壮实的汉子,来到这里的第一件事,不是找县令报到,而是直接脱了鞋,卷起裤腿,下到了田里。

  他花了半个月的时间,走遍了云山县的每一个村落,亲手捻起每一寸土地的泥土,仔细地记录着当地的土质、气候和水源情况。

  然后,他回到县衙,将一麻袋黑乎乎的东西,倒在了县令的面前。

  “大人,这是我从马头县带来的‘宝贝’。”李铁牛指着那堆东西,憨厚地笑道,“这叫土豆,也叫洋芋。它耐旱、高产,最适合咱们云山县这种沙土地!只要把它种下去,一亩地的收成,能顶得上现在十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