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尽一份绵薄之力-《我在古代当县令,开局改造贫困县》

  二十年来,他隐姓埋名,忍辱负重,心中所念,无非是“光复大乾”四个字。为此,他可以不择手段,可以利用天灾,可以蛊惑民心。他将百姓的疾苦,视为自己复国的筹码;将他们的信仰,当做自己手中的利刃。

  他以为自己深谙帝王之术,懂得如何驾驭人心。

  可直到今天,直到看到林凡这封信,这张图纸,他才如遭雷击般幡然醒悟。

  自己,错得何等离谱!

  林凡的胸怀与格局,早已超越了这狭隘的王朝更迭、姓氏之争。林凡想的,是整个天下的未来,是如何让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百姓,都能过上更好的日子。

  而他呢?他心心念念的,只是恢复一个早已腐朽、早已被时代抛弃的王朝,只是为了满足自己那点可怜的、源于血脉的执念。

  窗外,清河县的灯火渐渐亮了起来。

  那是他这两个月来,带着手下旧部,效仿林凡的法子,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

  他能看到,街道上,百姓们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虽然那笑容还带着几分羞涩和不确定,却已不再是过去的麻木与绝望。

  孩子们在简陋的义学堂里,用稚嫩的声音朗读着他亲手抄写的三字经,那琅琅的读书声,是他这两个月来,听过的最动听的声音。

  酒坊里酿出的“清河醇”,虽然味道还比不上“火龙烧”,却也让那些辛苦了一天的农夫们,能用最少的钱,喝上一口解乏的烈酒。

  这一切,都是他学习林凡的结果。

  可现在,这位被他视为“老师”和“对手”的人,却毫不吝啬地,将足以颠覆整个锻造行业的核心技术,就这么轻飘飘地送到了他的面前。

  这是一种何等的自信?又是何等的气魄?

  “咚咚咚。”

  一阵轻微的敲门声,打断了萧荣的沉思。

  前禁军副统领武烈,推门而入。他那张总是带着几分煞气的脸上,此刻却充满了激动和喜悦。

  “殿下!好消息!”他快步上前,将一份刚写好的账册呈上,“咱们的酒坊,这个月的盈利,又翻了一番!还有,红砖厂那边也传回消息,第一批红砖已经成功出窑,成色极好!按照这个势头下去,不出半年,咱们清河县的府库,就能存下足以招募一支三千人精兵的军饷了!”

  他越说越兴奋,眼中燃着复仇的火焰,“殿下,只要咱们再加把劲,不出三年,必能以清河为根基,席卷周边州府,到时候,光复大乾,指日可待!”

  然而,预想中殿下的赞许和激动,并没有出现。

  萧荣只是静静地看着他,那眼神,平静得像一潭深水,却又深邃得让武烈感到一阵莫名的心慌。

  “殿下……您……您怎么了?”武烈脸上的笑容渐渐凝固。

  萧荣没有回答,他只是缓缓地站起身,走到窗边,推开了那扇雕花的木窗。

  窗外,是清河县的万家灯火,是百姓们的欢声笑语,是那片被他亲手点亮的、充满希望的夜空。

  他看了很久,很久。

  久到武烈都以为他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准备上前询问时,萧荣才缓缓地转过身。

  他的脸上,没有了往日的沉重与挣扎,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与释然。

  “武烈,”他的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传我的命令下去。”

  “明日一早,召集所有兄弟,到山神庙议事。”

  他顿了顿,一字一句地说道:“我们……不招兵了。”

  “什么?!”武烈惊得差点跳起来,“殿下,您……您说什么?不招兵?那我们……我们复国的大计……”

  “大乾,已经亡了。”萧荣的声音里,没有半分波澜,像是在陈述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一个只存在于你我记忆中的王朝,就让它,安息吧。”

  他走到桌案前,拿起那份水力锻锤的图纸,轻轻抚摸着。

  “从今天起,我们只有一个目标。”萧荣的眼中,闪烁着一种奇异的光芒,“我们要做的,不是复国,而是……建国。”

  “在这片土地上,建一个真正属于百姓的,能让他们安居乐业,能让他们子孙后代都有书可读的……新国家。”

  ……

  第二天,清河县城外的山神庙前,聚集了数十名依旧忠于大乾王朝的旧部。

  当他们听到萧荣宣布,解散所有旨在武力复国的组织,并将所有财力、物力、人力,全部投入到清河县的民生建设中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殿下!万万不可啊!”

  “我等追随殿下,就是为了光复大乾,岂能就此放弃?!”

  反对和质疑的声音,此起彼伏。

  萧荣没有争辩,他只是将林凡的那封信,和那份水力锻锤的图纸,传给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看。

  当所有人都看过之后,山神庙前,陷入了一片死寂。

  良久,武烈第一个,将手中的长刀,“哐当”一声,扔在了地上。

  他对着萧荣,深深一揖到底。

  “殿下之胸襟,末将……自愧不如。从今往后,末将愿追随殿下,为这清河县的百姓,尽一份绵薄之力。”

  “我等,愿追随殿下!”

  其他人也纷纷扔掉了手中的兵刃,齐齐躬身。

  ……

  当天夜里,萧荣独自一人,坐在灯下,就着清河县的万家灯火,提笔,给远在马头县的林凡,写下了回信。

  在信中,他没有提半句关于复国与否之类的话,只是以一个学子和惺惺相惜的‘好友’的口吻,就“水力锻锤”图纸中的几个技术细节,向林凡请教。

  信的末尾,他只写了一句话:

  “林兄之格局,非荣能及。清河县百废待兴,愿与马头县一道,共创盛世。待天下大定,荣当亲赴马头,与兄煮酒论英雄。”

  秋风卷着凉意,悄悄拂过京州城。

  皇家图书馆的建设如火如荼,每日里叮当作响,像是为这座古老的帝都谱写着一曲新生之歌。

  林凡的日子,就在这图纸、工地和偶尔与太子斗嘴的忙碌中,过得飞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