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是一种权力。
在国贸顶层这间被抽离于人间烟火的会所里,林晚晚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过去,她所追求的静,是掌控一切后的闲庭信步,是俯瞰众生时的绝对安宁。
而此刻她所拥有的,却是一种被强行施加的、充满了屈辱与不安的死寂。
她像一只被关进了华美笼子的猛兽,收敛了所有爪牙,甚至压抑了呼吸。
落地窗外的世界依旧喧嚣,金融市场的每一个数据波动,城市交通的每一次脉搏跳动,都通过加密线路汇聚成一份份详尽的简报,准时地呈现在她的面前。
这是她多年来的习惯,用海量的信息来武装自己,确保自己永远是那个站在信息流顶端的捕食者。
然而今天,阅读这些信息变成了一种煎熬。
那个“先生”的命令言犹在耳——“像一株植物一样,什么都不要做。”
这无异于让她自断手脚,自废武功。
她被剥夺了行动的权力,只能被动地观察、等待,任由那个隐藏在暗处的敌人,在她无法触及的地方,从容布局。
这种无力感,比蝰蛇小队全军覆没带来的冲击,更加让她感到窒息。
一名穿着得体、动作轻柔的女助理,将一份新打印出来的、散发着墨香的《环球财经报》海外版,轻轻放在了黑曜石书桌上。
这是每日的例行公事,女助理甚至不敢用余光去看林晚晚的脸色,她能感觉到,这间会所的空气,在过去的两天里,已经冷到了足以将人的灵魂冻结的程度。
林晚晚没有立刻去翻阅。
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目光没有焦点,思绪却如同最精密的计算机,疯狂地复盘着过去几周发生的每一件事。
从刘桂花那愚蠢的谣言开始,到西直门货场的枪声,再到“火种”计划引爆的多方混战,最后是看守所里那场诡异的、无声的屠杀。
一条完整的逻辑链,清晰得令人不寒而栗。
对手的每一步,都精准地踩在了她最薄弱、也最傲慢的节点上。
他仿佛不是在与她博弈,而是在执行一份早已写好了剧本的、外科手术式的清除计划。
恐惧,如同深海的水压,从四面八方挤压着她的神经。
但极致的恐惧,也催生出了极致的冷静。
她强迫自己将情绪剥离,用一种近乎非人的理智去分析。
对手是谁?
这个问题,她想了无数遍,却始终没有答案。
但现在,她换了一个角度。
对手想要什么?
他想要的,绝不仅仅是扳倒一个赵立德,或是让她伤筋动骨。
他想要的,是彻底摧毁她,以及她背后那张被称为“叹息之墙”的巨大网络。
想到这里,林晚晚的嘴角,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丝冰冷的、自嘲的笑意。
叹息之墙。
多么贴切的名字。
那是“先生”最引以为傲的杰作,是用金钱、权力和全世界最复杂的法律漏洞共同浇筑而成的金融堡垒。
它没有实体,却坚不可摧。
这些年,无数人试图挑战它,最终都只能在它面前望而兴叹。
那个神秘的对手,他凭什么?
就在这时,她的目光不经意间落在了那份报纸上。
她缓缓伸出修长白皙的手指,将其拿起。
报纸的质感很好,带着一丝凉意。
她一页页地翻看着,那些关于全球股市、原油期货、科技巨头财报的新闻,此刻在她眼中都变得索然无味。
她的手指,忽然停在了副刊的一个角落。
那是一个毫不起眼的、豆腐块大小的版面,标题用纤细的字体写着:《欧洲古典钟表收藏市场持续升温,一枚罕见时计或将现身秋季拍场》。
林晚晚的目光,在这行字上停留了不到一秒,便准备移开。
这种花边新闻,与她的世界毫无关系。
然而,就在视线即将掠过的那一刹那,一个词,如同烧红的烙铁,狠狠地烫进了她的瞳孔。
宝玑(Breguet)。
报道中提到,据一位匿名的资深收藏家透露,一枚传说中由宝玑大师于1815年为那不勒斯王后卡洛琳·缪拉打造的、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块腕表”的绝世珍品,近期可能会在欧洲市场上出现。
轰!
林晚晚的脑海里,仿佛有一道惊雷炸响。
她的身体在一瞬间变得僵硬,那张始终维持着冰冷平静的脸,第一次出现了裂痕。
一抹难以置信的惊骇,从她的眼底深处疯狂地涌出。
那不勒斯王后。
宝玑。
1815。
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已经不是一枚腕表那么简单。
它是一个代号,一个信物,一个埋藏在“叹息之墙”最深处、只有寥寥数人知晓的、最高级别的……
清算协议。
那是“先生”亲手设定的。
当这枚腕表出现在任何公开市场时,便意味着“先生”遭遇了不可抗力的威胁,或者,他本人已经决定放弃一切。
这个信号一旦被触发,整个“叹息之墙”网络内的所有核心成员,都必须在二十四小时内,启动最终的销毁程序,切断所有联系,然后彻底消失。
这是一个同归于尽的信号。
怎么可能?
林晚晚的第一反应,是荒谬。
这一定是巧合!
是某个无聊的记者为了博眼球而编造的假新闻!
“先生”才刚刚与她通过话,他的声音冷静而又充满了掌控力,怎么可能出事?
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这只是一个巧合。
可是,那个神秘对手鬼魅般的身影,却不受控制地浮现在她的脑海。
他能撬动纪委,能遥控媒体,能驱使杀神,他似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那么,他知道这个最终协议的存在吗?
这个念头像一颗毒种,一旦种下,便以一种恐怖的速度在她心里生根发芽,长出名为“猜忌”与“恐慌”的藤蔓,紧紧地缠住了她的心脏。
这则新闻,究竟是巧合?
还是“先生”在用一种她无法理解的方式,向她传递某种警告?
又或者……
是那个她连面都没见过的敌人,在用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向她发出的……
死亡预告?
如果第三种可能性成立,那便意味着,她引以为傲的、固若金汤的“叹息之墙”,在对方眼中,早已是千疮百孔。
对方不但知道这堵墙的存在,甚至连墙体最深处埋藏的那颗最终引爆的炸弹,他都一清二楚。
这比看守所的屠杀,更加让她感到恐惧。
那是一种被彻底看穿、被完全洞悉的、剥光了所有伪装的赤裸与战栗。
林晚晚缓缓地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
她看着脚下这座繁华的城市,第一次感觉到,自己不是站在云端,而是悬于万丈深渊之上。
那根维系着她一切的、名为“信心”的钢索,在这一刻,发出了一声极其轻微,却又无比清晰的……
“咔嚓”声。
在国贸顶层这间被抽离于人间烟火的会所里,林晚晚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过去,她所追求的静,是掌控一切后的闲庭信步,是俯瞰众生时的绝对安宁。
而此刻她所拥有的,却是一种被强行施加的、充满了屈辱与不安的死寂。
她像一只被关进了华美笼子的猛兽,收敛了所有爪牙,甚至压抑了呼吸。
落地窗外的世界依旧喧嚣,金融市场的每一个数据波动,城市交通的每一次脉搏跳动,都通过加密线路汇聚成一份份详尽的简报,准时地呈现在她的面前。
这是她多年来的习惯,用海量的信息来武装自己,确保自己永远是那个站在信息流顶端的捕食者。
然而今天,阅读这些信息变成了一种煎熬。
那个“先生”的命令言犹在耳——“像一株植物一样,什么都不要做。”
这无异于让她自断手脚,自废武功。
她被剥夺了行动的权力,只能被动地观察、等待,任由那个隐藏在暗处的敌人,在她无法触及的地方,从容布局。
这种无力感,比蝰蛇小队全军覆没带来的冲击,更加让她感到窒息。
一名穿着得体、动作轻柔的女助理,将一份新打印出来的、散发着墨香的《环球财经报》海外版,轻轻放在了黑曜石书桌上。
这是每日的例行公事,女助理甚至不敢用余光去看林晚晚的脸色,她能感觉到,这间会所的空气,在过去的两天里,已经冷到了足以将人的灵魂冻结的程度。
林晚晚没有立刻去翻阅。
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目光没有焦点,思绪却如同最精密的计算机,疯狂地复盘着过去几周发生的每一件事。
从刘桂花那愚蠢的谣言开始,到西直门货场的枪声,再到“火种”计划引爆的多方混战,最后是看守所里那场诡异的、无声的屠杀。
一条完整的逻辑链,清晰得令人不寒而栗。
对手的每一步,都精准地踩在了她最薄弱、也最傲慢的节点上。
他仿佛不是在与她博弈,而是在执行一份早已写好了剧本的、外科手术式的清除计划。
恐惧,如同深海的水压,从四面八方挤压着她的神经。
但极致的恐惧,也催生出了极致的冷静。
她强迫自己将情绪剥离,用一种近乎非人的理智去分析。
对手是谁?
这个问题,她想了无数遍,却始终没有答案。
但现在,她换了一个角度。
对手想要什么?
他想要的,绝不仅仅是扳倒一个赵立德,或是让她伤筋动骨。
他想要的,是彻底摧毁她,以及她背后那张被称为“叹息之墙”的巨大网络。
想到这里,林晚晚的嘴角,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丝冰冷的、自嘲的笑意。
叹息之墙。
多么贴切的名字。
那是“先生”最引以为傲的杰作,是用金钱、权力和全世界最复杂的法律漏洞共同浇筑而成的金融堡垒。
它没有实体,却坚不可摧。
这些年,无数人试图挑战它,最终都只能在它面前望而兴叹。
那个神秘的对手,他凭什么?
就在这时,她的目光不经意间落在了那份报纸上。
她缓缓伸出修长白皙的手指,将其拿起。
报纸的质感很好,带着一丝凉意。
她一页页地翻看着,那些关于全球股市、原油期货、科技巨头财报的新闻,此刻在她眼中都变得索然无味。
她的手指,忽然停在了副刊的一个角落。
那是一个毫不起眼的、豆腐块大小的版面,标题用纤细的字体写着:《欧洲古典钟表收藏市场持续升温,一枚罕见时计或将现身秋季拍场》。
林晚晚的目光,在这行字上停留了不到一秒,便准备移开。
这种花边新闻,与她的世界毫无关系。
然而,就在视线即将掠过的那一刹那,一个词,如同烧红的烙铁,狠狠地烫进了她的瞳孔。
宝玑(Breguet)。
报道中提到,据一位匿名的资深收藏家透露,一枚传说中由宝玑大师于1815年为那不勒斯王后卡洛琳·缪拉打造的、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块腕表”的绝世珍品,近期可能会在欧洲市场上出现。
轰!
林晚晚的脑海里,仿佛有一道惊雷炸响。
她的身体在一瞬间变得僵硬,那张始终维持着冰冷平静的脸,第一次出现了裂痕。
一抹难以置信的惊骇,从她的眼底深处疯狂地涌出。
那不勒斯王后。
宝玑。
1815。
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已经不是一枚腕表那么简单。
它是一个代号,一个信物,一个埋藏在“叹息之墙”最深处、只有寥寥数人知晓的、最高级别的……
清算协议。
那是“先生”亲手设定的。
当这枚腕表出现在任何公开市场时,便意味着“先生”遭遇了不可抗力的威胁,或者,他本人已经决定放弃一切。
这个信号一旦被触发,整个“叹息之墙”网络内的所有核心成员,都必须在二十四小时内,启动最终的销毁程序,切断所有联系,然后彻底消失。
这是一个同归于尽的信号。
怎么可能?
林晚晚的第一反应,是荒谬。
这一定是巧合!
是某个无聊的记者为了博眼球而编造的假新闻!
“先生”才刚刚与她通过话,他的声音冷静而又充满了掌控力,怎么可能出事?
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这只是一个巧合。
可是,那个神秘对手鬼魅般的身影,却不受控制地浮现在她的脑海。
他能撬动纪委,能遥控媒体,能驱使杀神,他似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那么,他知道这个最终协议的存在吗?
这个念头像一颗毒种,一旦种下,便以一种恐怖的速度在她心里生根发芽,长出名为“猜忌”与“恐慌”的藤蔓,紧紧地缠住了她的心脏。
这则新闻,究竟是巧合?
还是“先生”在用一种她无法理解的方式,向她传递某种警告?
又或者……
是那个她连面都没见过的敌人,在用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向她发出的……
死亡预告?
如果第三种可能性成立,那便意味着,她引以为傲的、固若金汤的“叹息之墙”,在对方眼中,早已是千疮百孔。
对方不但知道这堵墙的存在,甚至连墙体最深处埋藏的那颗最终引爆的炸弹,他都一清二楚。
这比看守所的屠杀,更加让她感到恐惧。
那是一种被彻底看穿、被完全洞悉的、剥光了所有伪装的赤裸与战栗。
林晚晚缓缓地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
她看着脚下这座繁华的城市,第一次感觉到,自己不是站在云端,而是悬于万丈深渊之上。
那根维系着她一切的、名为“信心”的钢索,在这一刻,发出了一声极其轻微,却又无比清晰的……
“咔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