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庄的晨雾还没散尽,粮仓顶上就飘起了面新旗。红底黑布绣着的锄头与毛笔在风里舒展,右下角的“唐”字被朝阳镀上金边,隔着三里地都能看得分明。唐小山站在学塾门口望着那面旗,阿秀正踮着脚把半块窝头分给讨饭的孩子,粗布棉袄上还沾着昨天画青花时蹭的钴料。
“少爷,桐丘城那边派人来了。”唐贵的声音带着些微颤,手里捧着个描金漆盒,“说是粮商们凑的‘谢礼’,想请您高抬贵手。”
漆盒打开时,晃得人眼晕——里面码着二十锭金元宝,还有串鸽卵大的珍珠。唐小山没碰那些财宝,反而从怀里掏出张纸,上面是老秀才算的账:“告诉他们,这些够赔十分之一。去年冬天他们从泾河灾民手里抢的粮,每石按百文算,连本带利得还三千石。”
来使的脸瞬间白了,支支吾吾想说什么,却被护卫队长堵了回去。前寨主正扛着袋新米从旁边过,麻袋上的“唐家庄”三个字磨得发亮,他啐了口唾沫:“这群杂碎,昨晚被抄家时还喊着要报官,现在倒学会送礼了?”
唐小山没接话,转身去了铁匠铺。大覃来的老铁匠正用新炼的玄铁打镰刀,火星子溅在他胳膊的疤痕上,像落了串星子。“这批镰刀赶在秋收前发下去,”唐小山指着墙角堆的铁器,“给桐丘城的佃户们用,不收钱,但得记着,是唐家庄借的。”
老铁匠锤声不停:“少爷,那些人敢用吗?粮商们在城里放话,说用了咱们的东西,就是跟官府作对。”
“那就让他们看看,官府和百姓哪个更重要。”唐小山拿起把镰刀,刃口在晨光里闪着冷光,“去告诉桐丘城的里正,三天后开仓放粮,愿意来帮忙收秋的,管三顿饭,还能领把新镰刀。”
消息传到桐丘城时,粮商们正在酒楼里拍桌子。为首的张老板把茶杯摔在地上,碎片溅到账房先生的手背上:“一群泥腿子敢翻天?去告诉县太爷,就说唐家庄私设武装,目无王法!”
账房先生缩着脖子递上张字条:“东家,县太爷……县太爷派人来说,他闺女昨天也去领了袋米,让咱们别闹大。”
满屋子的人都哑了。窗外忽然传来喧哗,有人喊着“唐家庄的人来了”,张老板扒着窗缝一看,只见二十多个穿黑衣的护卫扛着粮袋,正往贫民区走,领口绣的海棠花在人群里若隐若现。更让他心惊的是,城门口的守军不仅没拦,反而帮着维持秩序。
“这群吃里扒外的东西!”张老板气得发抖,忽然想起什么,“去莽山北麓,找沙狼的人!就说我愿意出五百石粮,请他们……”
话没说完,门被踹开了。护卫队长举着块狼头玉佩站在门口,身后跟着两个被捆成粽子的沙狼兵:“张老板说的是请他们来送死?”
玉佩上的狼眼镶嵌着绿松石,正是沙狼王子铁木真的私物。张老板腿一软瘫在地上,看着护卫们从地窖里搜出的账本——上面记着他去年勾结沙狼兵,截杀南楚粮商的勾当。
“把这些账誊抄三份,”唐小山在粮商的书房里翻着卷宗,指尖划过记录着“每石米掺三升沙”的账页,“一份送县衙,一份贴在桐丘城门口,还有一份……”他抬头看向窗外,“派人送给南楚的周先生。”
前寨主扛着箱金银珠宝经过,嘴里嘟囔着:“这些够买十车米了,真给贫民分了?”
“分。”唐小山把卷宗捆成捆,“但得让他们自己来领。一家五口以下领半石,五口以上领一石,领的时候得说清楚,这不是施舍,是他们应得的。”
三日后的桐丘城像过节。贫民区的空地上搭起了凉棚,唐家庄的护卫们穿着统一的黑衣,领口的海棠花在汗里浸得愈发鲜亮。阿秀带着学塾的孩子们来帮忙记账,小算盘打得噼啪响,有个瞎眼老婆婆摸摸索索来领粮,她特意多塞了把炒豆子:“奶奶,这是甜的。”
张老板被捆在凉棚柱子上,看着曾经被他打骂的佃户们领粮时的笑脸,脸涨成了猪肝色。护卫队长往他嘴里塞了块窝头:“尝尝?这是用你粮仓里的陈米掺新米做的,比你天天吃的燕窝粥实在。”
日头偏西时,唐小山正在核对账目,忽然听到一阵马蹄声。南楚的周先生骑着匹白马赶来,身后跟着的商队驮着二十车云锦,他翻身下马就作揖:“唐公子,这些云锦换您手里的账册,如何?”
账册里记着南楚粮官与桐丘粮商勾结的证据,唐小山掂了掂那摞纸:“周先生倒是消息灵通。不过我不要云锦,想要你们南楚的稻种——听说你们那边有种稻子,一年能收两季。”
周先生眼睛一亮:“成交!我让人把稻种送来,还带三个农把式,教你们怎么种!”他望着领粮的百姓们,忽然叹了口气,“早知道这样,去年就不该听林宇的,跟着沙狼兵做那些勾当。”
唐小山没接话,反而指着远处的梯田:“等明年种上双季稻,就把稻种分给沙狼部落。他们总抢粮食,不过是因为不够吃。”
周先生愣了愣,随即大笑:“唐公子这招,比抢粮厉害多了。”
暮色漫过桐丘城墙时,护卫队开始收拾东西。前寨主数着剩下的粮食,忽然挠头:“少爷,还剩五十石,要不要拉回去?”
“不用。”唐小山望着凉棚下没领完的粮袋,“留给县衙,告诉县太爷,就说是唐家庄借他的,明年开春用新米还。”
回程的马车上,唐贵摸着怀里的账册,忽然问:“少爷,真不追究粮商们的罪了?”
“追究。”唐小山望着窗外掠过的田埂,“让他们把家里的地都拿出来,按人头分给佃户,算是赎罪。至于那些金银,”他想起学塾漏雨的屋顶,“用来修校舍,再盖间新的,让桐丘城的孩子也能来念书。”
护卫队长忽然一拍大腿:“忘了给唐三那小子捎个信!他在莽山练了半年兵,听说咱们今晚要去端沙狼的关卡,非说要回来帮忙!”
唐小山笑了,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半块青花瓷片:“告诉他,不用回来了。把这个给沙狼王子送去,就说用这半块瓷,换他北麓关卡的税收权——以后商队过卡,只收一成,还得保证安全。”
夜色里的唐家庄,窑火比往常更旺。王师傅说要连夜烧批新的青花碗,碗底不刻“唐”字,改刻“民”字,送给桐丘城的百姓用。学塾的孩子们还在描红,阿秀写的“民”字比昨天工整多了,墨汁在纸上晕开,像朵悄然绽放的花。
粮仓顶上的旗帜还在风里飘,红底黑布的锄头与毛笔在月光下格外分明。唐小山知道,这面旗护不了一世,但至少能让这个冬天,桐丘城的百姓们不再挨饿。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三下,三更天了,他转身往回走,身后的窑火忽明忽暗,像颗跳动的心脏,暖烘烘的,映着满地月光。
“少爷,桐丘城那边派人来了。”唐贵的声音带着些微颤,手里捧着个描金漆盒,“说是粮商们凑的‘谢礼’,想请您高抬贵手。”
漆盒打开时,晃得人眼晕——里面码着二十锭金元宝,还有串鸽卵大的珍珠。唐小山没碰那些财宝,反而从怀里掏出张纸,上面是老秀才算的账:“告诉他们,这些够赔十分之一。去年冬天他们从泾河灾民手里抢的粮,每石按百文算,连本带利得还三千石。”
来使的脸瞬间白了,支支吾吾想说什么,却被护卫队长堵了回去。前寨主正扛着袋新米从旁边过,麻袋上的“唐家庄”三个字磨得发亮,他啐了口唾沫:“这群杂碎,昨晚被抄家时还喊着要报官,现在倒学会送礼了?”
唐小山没接话,转身去了铁匠铺。大覃来的老铁匠正用新炼的玄铁打镰刀,火星子溅在他胳膊的疤痕上,像落了串星子。“这批镰刀赶在秋收前发下去,”唐小山指着墙角堆的铁器,“给桐丘城的佃户们用,不收钱,但得记着,是唐家庄借的。”
老铁匠锤声不停:“少爷,那些人敢用吗?粮商们在城里放话,说用了咱们的东西,就是跟官府作对。”
“那就让他们看看,官府和百姓哪个更重要。”唐小山拿起把镰刀,刃口在晨光里闪着冷光,“去告诉桐丘城的里正,三天后开仓放粮,愿意来帮忙收秋的,管三顿饭,还能领把新镰刀。”
消息传到桐丘城时,粮商们正在酒楼里拍桌子。为首的张老板把茶杯摔在地上,碎片溅到账房先生的手背上:“一群泥腿子敢翻天?去告诉县太爷,就说唐家庄私设武装,目无王法!”
账房先生缩着脖子递上张字条:“东家,县太爷……县太爷派人来说,他闺女昨天也去领了袋米,让咱们别闹大。”
满屋子的人都哑了。窗外忽然传来喧哗,有人喊着“唐家庄的人来了”,张老板扒着窗缝一看,只见二十多个穿黑衣的护卫扛着粮袋,正往贫民区走,领口绣的海棠花在人群里若隐若现。更让他心惊的是,城门口的守军不仅没拦,反而帮着维持秩序。
“这群吃里扒外的东西!”张老板气得发抖,忽然想起什么,“去莽山北麓,找沙狼的人!就说我愿意出五百石粮,请他们……”
话没说完,门被踹开了。护卫队长举着块狼头玉佩站在门口,身后跟着两个被捆成粽子的沙狼兵:“张老板说的是请他们来送死?”
玉佩上的狼眼镶嵌着绿松石,正是沙狼王子铁木真的私物。张老板腿一软瘫在地上,看着护卫们从地窖里搜出的账本——上面记着他去年勾结沙狼兵,截杀南楚粮商的勾当。
“把这些账誊抄三份,”唐小山在粮商的书房里翻着卷宗,指尖划过记录着“每石米掺三升沙”的账页,“一份送县衙,一份贴在桐丘城门口,还有一份……”他抬头看向窗外,“派人送给南楚的周先生。”
前寨主扛着箱金银珠宝经过,嘴里嘟囔着:“这些够买十车米了,真给贫民分了?”
“分。”唐小山把卷宗捆成捆,“但得让他们自己来领。一家五口以下领半石,五口以上领一石,领的时候得说清楚,这不是施舍,是他们应得的。”
三日后的桐丘城像过节。贫民区的空地上搭起了凉棚,唐家庄的护卫们穿着统一的黑衣,领口的海棠花在汗里浸得愈发鲜亮。阿秀带着学塾的孩子们来帮忙记账,小算盘打得噼啪响,有个瞎眼老婆婆摸摸索索来领粮,她特意多塞了把炒豆子:“奶奶,这是甜的。”
张老板被捆在凉棚柱子上,看着曾经被他打骂的佃户们领粮时的笑脸,脸涨成了猪肝色。护卫队长往他嘴里塞了块窝头:“尝尝?这是用你粮仓里的陈米掺新米做的,比你天天吃的燕窝粥实在。”
日头偏西时,唐小山正在核对账目,忽然听到一阵马蹄声。南楚的周先生骑着匹白马赶来,身后跟着的商队驮着二十车云锦,他翻身下马就作揖:“唐公子,这些云锦换您手里的账册,如何?”
账册里记着南楚粮官与桐丘粮商勾结的证据,唐小山掂了掂那摞纸:“周先生倒是消息灵通。不过我不要云锦,想要你们南楚的稻种——听说你们那边有种稻子,一年能收两季。”
周先生眼睛一亮:“成交!我让人把稻种送来,还带三个农把式,教你们怎么种!”他望着领粮的百姓们,忽然叹了口气,“早知道这样,去年就不该听林宇的,跟着沙狼兵做那些勾当。”
唐小山没接话,反而指着远处的梯田:“等明年种上双季稻,就把稻种分给沙狼部落。他们总抢粮食,不过是因为不够吃。”
周先生愣了愣,随即大笑:“唐公子这招,比抢粮厉害多了。”
暮色漫过桐丘城墙时,护卫队开始收拾东西。前寨主数着剩下的粮食,忽然挠头:“少爷,还剩五十石,要不要拉回去?”
“不用。”唐小山望着凉棚下没领完的粮袋,“留给县衙,告诉县太爷,就说是唐家庄借他的,明年开春用新米还。”
回程的马车上,唐贵摸着怀里的账册,忽然问:“少爷,真不追究粮商们的罪了?”
“追究。”唐小山望着窗外掠过的田埂,“让他们把家里的地都拿出来,按人头分给佃户,算是赎罪。至于那些金银,”他想起学塾漏雨的屋顶,“用来修校舍,再盖间新的,让桐丘城的孩子也能来念书。”
护卫队长忽然一拍大腿:“忘了给唐三那小子捎个信!他在莽山练了半年兵,听说咱们今晚要去端沙狼的关卡,非说要回来帮忙!”
唐小山笑了,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半块青花瓷片:“告诉他,不用回来了。把这个给沙狼王子送去,就说用这半块瓷,换他北麓关卡的税收权——以后商队过卡,只收一成,还得保证安全。”
夜色里的唐家庄,窑火比往常更旺。王师傅说要连夜烧批新的青花碗,碗底不刻“唐”字,改刻“民”字,送给桐丘城的百姓用。学塾的孩子们还在描红,阿秀写的“民”字比昨天工整多了,墨汁在纸上晕开,像朵悄然绽放的花。
粮仓顶上的旗帜还在风里飘,红底黑布的锄头与毛笔在月光下格外分明。唐小山知道,这面旗护不了一世,但至少能让这个冬天,桐丘城的百姓们不再挨饿。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三下,三更天了,他转身往回走,身后的窑火忽明忽暗,像颗跳动的心脏,暖烘烘的,映着满地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