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苦笑着说道:“想必你是问过陈卿关于景泰学校的事吧?”
激进的人,每个时代都有。朱祁钰点点头,继续说道:“朕知道你着急,但现在学校才两千多学生,还不到时候。”
看着他们两人,周忱陷入了沉思。他想起了东华门,圣人曾经说过自己最希望天下大乱。
如今,周忱开始相信,如果再把天下折腾一遍,也许事情反而更容易解决。
华夏自古以来就是大国,庞大的体系决定了内部的因素永远比外部的更重要。
正因如此,历代统治者都会把注意力放在富裕的地方,谨慎处理问题。
时代在变,一边要休养生息,一边也要开拓进取,否则内部的问题迟早会爆发,而且会非常剧烈。
重新整顿天下,这个方法可行,虽然粗暴,但也会损失大量可控制的人口。因此,如果没有必要,朱祁钰也不愿这么做。
周忱感到背后一阵发凉,因为按照他们的做法,
才是最直接的办法。
而这种手段,早在东华门的时候,圣人就已经告诉过他们了。
也许圣人恨不得别人赶紧
也许,高谷早就看穿了皇帝的心思,所以才会站出来,表现得这么激进?
周忱原本以为现在的圣人已经够激进了,但被高谷这么一闹,才发现,原来圣人真的很仁慈了。
“陛下,臣觉得可以慢慢来,高侍郎说得对,应该让百姓明白,朝廷是为他们好。”
周忱低声说道。
朱祁钰看了他一眼,拿出一份奏折说:“应天府溧阳县有个叫彭守学的百姓,状告周卿,说他用平米法多收米粮,变卖银钱,假公济私,
的事情数不胜数。”
有很多人控告彭守学,朕让人查过,说他是地方上的土豪,家族在溧阳也算是有点势力。
你知道为什么朕没查他吗?
对于周忱,朕一直觉得他是个能办事的人,只是心思跟胡濙差不多,不在新君身上。
不过相比胡濙,周忱更像一个佛系的人,平时只做分内之事,对改革基本不上心。
听到这话,周忱跪下说:“臣冤枉。”
“放心,朕不打算杀几个大臣,法律既然改了,变法就是这样,有些人眼光短浅,得到了自己掌控不了的资源,就用这些资源去捞好处。”
朱祁钰摆了摆手,让周忱坐下,接着说:“朕心里有数,但如果各位大臣心里没数,那可怪不得朕了。”
打了周忱一棒后,朱祁钰才继续说:“让百姓知道事情的办法很多,用学生的方式也有不少。高侍郎,你得多想想,就算你在北直隶一个地方一个地方跑,但农民的消息还是从读书人那里听来的,你一走,那边就乱成一团了。”
大明还没到那种激烈变革的时候,改革可以,但如果再激进下去,朱祁钰可能就得含着眼泪杀太后了。
高谷不是康有为,朱祁钰也不是光绪帝,孙太后也当不了那个角色。
高谷听了这话,沉默不语。虽然觉得皇帝说得有道理,但到底要等到什么时候?
“这样吧,高侍郎,朕任命你做通政使司的通政使,除了处理各地上奏的申诉、冤案或者举报违法的事情外,还要负责管理邸报的事宜。”
通政使就像以前被废掉的进奏院,负责传达情、灾异等信息。
明朝末年的邸报,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和报纸不同的是,邸报是往下送,而不是往上发,也就是说,这是给皇帝和官员看的奏折,不是给老百姓看的报纸。
所以朱祁钰又解释道:“以后凡是朝廷的重要决定或改革,除了贴告示之外,还要在邸报上登出来,传遍天下,文字都要用白话,让农民和学生都能看懂。”
“陛下,可是农民不识字啊!”
高谷一听,眼睛先是一亮,接着又暗淡下来,还是老问题,嘴巴还是控制不住。
“农民不识字,但他们孩子可以识字,邸报不仅要告诉农民发生了什么,还可以加一些教人认字和读文章的内容。”
朱祁钰想了想,觉得光这么说没什么用,便说:“既然现在问题出在这儿,今天就暂时到这里,朕允许各位大臣去景泰学校看看。”
景泰学校是封闭式教学,别说官员了,就算是家长,也不能随便进去。
真正去过景泰学校的人,只有开学时被邀请的那些官员和几位夫人。
“臣,感谢陛下赏赐。”
高谷立刻跪下磕头,他对这所学校充满了好奇。
朝会结束后,大臣们马上动身前往景泰学校。
朱祁钰坐马车,其他人则步行,真有点百官每天走路的感觉。
百姓纷纷回头盯着那些颜色鲜艳、样式特别的官服,就知道是朝廷的大官来了。
六部尚书加上都察院的官员,带着侍郎和御史,站在景泰学校的门口。
守门的不是老头,而是真正的士兵。
看到兴安,士兵挺直了腰板,神情更加严肃。
朱祁钰从车上下来,对守门的士兵点点头,说:“辛苦你们了。”
“回陛下,不辛苦。”
那个士兵脸都红了,听到皇帝的声音,觉得圣人格外亲切慈祥。
“嗯。”
朱祁钰拍了拍士兵的肩膀,有他在,自然可以直接进去。
校门打开后,朱祁钰带着大臣们走了进去。
两边的枯树上已经冒出了点点绿芽,路上还积着雪,到处都是形状各异的雪人。
从教学楼那边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大多是念诗,几位官员忍不住跟着摇头晃脑起来。
孩子们的声音清脆响亮,听着就像黄莺在柳枝上叫,让人听着很舒服。
这次视察来得突然,一群老臣出现在教室外面,比班主任来还要让人惊讶。
“你们继续读,不用管我们。”
朱祁钰笑着说道:“今天读的是《满江红》吗?”
他带着大家走到教室后面站着,这个班的老师正好是刘升,看到这么多大臣突然出现,心里有点紧张,说道:“回陛下,正是。”
黑板上写着龙飞凤舞的粉笔字,断句清晰,字上面还标着拼音。
这些都是新奇的东西,大臣们第一次见到,一时半会儿看不懂。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刘升抿了抿嘴,接着用教鞭指着字,念完后学生们也跟着读,不过没之前那么整齐了。
高谷看着那些拼音、简体字和奇怪的标点符号,脑子里全是疑问。
这本来就是朱祁钰想出来的,所以他感受不深。
但王直、周忱、高谷这些官员,在听课的时候,却有种自己被时代甩下的感觉。
他们以前读书,学的是《韵补》《楚辞释音》之类的书,基本是先生读一句,自己学一句,反复练习,直到得到先生的认可。
现在这些注音的方法,什么阿玻雌得鹅佛哥,发音反而比他们更标准。
一节课,不只是学生在学,连一群老头也在学。
刘升读完整首诗后,开始讲解。
“怒发冲冠”这四个字,意思是:我气得头发都竖了起来,连帽子都被掀翻了。
这句话让在场的大臣们全都睁大了眼睛,满脸惊讶地看着刘升,眉头紧锁,觉得这话有些荒唐。
“这是用夸张的方式表达内心极度的愤怒,体现出作者当时非常激动的心情。同学们,在理解文章的时候,要结合当时的背景和人物处境。那时候岳飞面对朝廷的软弱无能,只能独自靠在栏杆上远望,看着雨刚刚停,却找不到发泄的地方。”
为了照顾第一次听课的大臣们,刘升又重新解释了阅读理解的重点。
“可以这样理解,岳飞一个人站在高处靠着栏杆眺望远方,雨刚停下来,但他却愤怒得头发都竖起来了。整个画面很安静,但几个字却衬托出他内心的剧烈波动,这就是‘动’。”
阅读理解有时候被人们嘲笑,说作者自己都不如读者懂自己的作品。
其实,这才是阅读理解的真正目的。刘升讲得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书本知识和现实情况结合起来分析,这才是阅读理解的核心。
大臣们没有说话,因为旁边的圣人正双手抱胸,听得十分入神。
其实朱祁钰并不是真的在认真听,而是在回忆自己当年当学生的那种感觉。
他不仅看老师,也在看学生,想看看有没有像他当年一样觉得无聊的人。
结果是没有,这里的学生个个都专心致志,连偷偷摸鱼的都没有。
一节课下来,朱祁钰差点忍不住打哈欠,硬是强忍着没让刘升察觉到压力。
走廊尽头的钟声“叮铃铃”地响起来,刘升随即说道:“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起立!”
班长立刻站起来大声喊道。
“老师再见。”
学生们一起站起身,然后向刘升鞠躬行礼。
老师就像父亲一样,没人敢敷衍了事。
不过下课后,学生们并没有闹腾,因为后面站着好几个重要人物。
“好了,我们走吧,去办公厅。”
朱祁钰说完,刘升也赶紧上前,不好意思地行礼道:“学生刘升,参见陛下,陛下万福金安。”
“起来吧,课讲得不错,但情绪还不够,朕没听到‘踏破贺兰山缺,收拾旧山河’的那种豪情。”
听了这话,刘升苦笑着回答:“学生没上过战场,京城那场仗,我躲在学舍里,可能正是因为这样,陛下才会觉得空洞吧。”
激进的人,每个时代都有。朱祁钰点点头,继续说道:“朕知道你着急,但现在学校才两千多学生,还不到时候。”
看着他们两人,周忱陷入了沉思。他想起了东华门,圣人曾经说过自己最希望天下大乱。
如今,周忱开始相信,如果再把天下折腾一遍,也许事情反而更容易解决。
华夏自古以来就是大国,庞大的体系决定了内部的因素永远比外部的更重要。
正因如此,历代统治者都会把注意力放在富裕的地方,谨慎处理问题。
时代在变,一边要休养生息,一边也要开拓进取,否则内部的问题迟早会爆发,而且会非常剧烈。
重新整顿天下,这个方法可行,虽然粗暴,但也会损失大量可控制的人口。因此,如果没有必要,朱祁钰也不愿这么做。
周忱感到背后一阵发凉,因为按照他们的做法,
才是最直接的办法。
而这种手段,早在东华门的时候,圣人就已经告诉过他们了。
也许圣人恨不得别人赶紧
也许,高谷早就看穿了皇帝的心思,所以才会站出来,表现得这么激进?
周忱原本以为现在的圣人已经够激进了,但被高谷这么一闹,才发现,原来圣人真的很仁慈了。
“陛下,臣觉得可以慢慢来,高侍郎说得对,应该让百姓明白,朝廷是为他们好。”
周忱低声说道。
朱祁钰看了他一眼,拿出一份奏折说:“应天府溧阳县有个叫彭守学的百姓,状告周卿,说他用平米法多收米粮,变卖银钱,假公济私,
的事情数不胜数。”
有很多人控告彭守学,朕让人查过,说他是地方上的土豪,家族在溧阳也算是有点势力。
你知道为什么朕没查他吗?
对于周忱,朕一直觉得他是个能办事的人,只是心思跟胡濙差不多,不在新君身上。
不过相比胡濙,周忱更像一个佛系的人,平时只做分内之事,对改革基本不上心。
听到这话,周忱跪下说:“臣冤枉。”
“放心,朕不打算杀几个大臣,法律既然改了,变法就是这样,有些人眼光短浅,得到了自己掌控不了的资源,就用这些资源去捞好处。”
朱祁钰摆了摆手,让周忱坐下,接着说:“朕心里有数,但如果各位大臣心里没数,那可怪不得朕了。”
打了周忱一棒后,朱祁钰才继续说:“让百姓知道事情的办法很多,用学生的方式也有不少。高侍郎,你得多想想,就算你在北直隶一个地方一个地方跑,但农民的消息还是从读书人那里听来的,你一走,那边就乱成一团了。”
大明还没到那种激烈变革的时候,改革可以,但如果再激进下去,朱祁钰可能就得含着眼泪杀太后了。
高谷不是康有为,朱祁钰也不是光绪帝,孙太后也当不了那个角色。
高谷听了这话,沉默不语。虽然觉得皇帝说得有道理,但到底要等到什么时候?
“这样吧,高侍郎,朕任命你做通政使司的通政使,除了处理各地上奏的申诉、冤案或者举报违法的事情外,还要负责管理邸报的事宜。”
通政使就像以前被废掉的进奏院,负责传达情、灾异等信息。
明朝末年的邸报,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和报纸不同的是,邸报是往下送,而不是往上发,也就是说,这是给皇帝和官员看的奏折,不是给老百姓看的报纸。
所以朱祁钰又解释道:“以后凡是朝廷的重要决定或改革,除了贴告示之外,还要在邸报上登出来,传遍天下,文字都要用白话,让农民和学生都能看懂。”
“陛下,可是农民不识字啊!”
高谷一听,眼睛先是一亮,接着又暗淡下来,还是老问题,嘴巴还是控制不住。
“农民不识字,但他们孩子可以识字,邸报不仅要告诉农民发生了什么,还可以加一些教人认字和读文章的内容。”
朱祁钰想了想,觉得光这么说没什么用,便说:“既然现在问题出在这儿,今天就暂时到这里,朕允许各位大臣去景泰学校看看。”
景泰学校是封闭式教学,别说官员了,就算是家长,也不能随便进去。
真正去过景泰学校的人,只有开学时被邀请的那些官员和几位夫人。
“臣,感谢陛下赏赐。”
高谷立刻跪下磕头,他对这所学校充满了好奇。
朝会结束后,大臣们马上动身前往景泰学校。
朱祁钰坐马车,其他人则步行,真有点百官每天走路的感觉。
百姓纷纷回头盯着那些颜色鲜艳、样式特别的官服,就知道是朝廷的大官来了。
六部尚书加上都察院的官员,带着侍郎和御史,站在景泰学校的门口。
守门的不是老头,而是真正的士兵。
看到兴安,士兵挺直了腰板,神情更加严肃。
朱祁钰从车上下来,对守门的士兵点点头,说:“辛苦你们了。”
“回陛下,不辛苦。”
那个士兵脸都红了,听到皇帝的声音,觉得圣人格外亲切慈祥。
“嗯。”
朱祁钰拍了拍士兵的肩膀,有他在,自然可以直接进去。
校门打开后,朱祁钰带着大臣们走了进去。
两边的枯树上已经冒出了点点绿芽,路上还积着雪,到处都是形状各异的雪人。
从教学楼那边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大多是念诗,几位官员忍不住跟着摇头晃脑起来。
孩子们的声音清脆响亮,听着就像黄莺在柳枝上叫,让人听着很舒服。
这次视察来得突然,一群老臣出现在教室外面,比班主任来还要让人惊讶。
“你们继续读,不用管我们。”
朱祁钰笑着说道:“今天读的是《满江红》吗?”
他带着大家走到教室后面站着,这个班的老师正好是刘升,看到这么多大臣突然出现,心里有点紧张,说道:“回陛下,正是。”
黑板上写着龙飞凤舞的粉笔字,断句清晰,字上面还标着拼音。
这些都是新奇的东西,大臣们第一次见到,一时半会儿看不懂。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刘升抿了抿嘴,接着用教鞭指着字,念完后学生们也跟着读,不过没之前那么整齐了。
高谷看着那些拼音、简体字和奇怪的标点符号,脑子里全是疑问。
这本来就是朱祁钰想出来的,所以他感受不深。
但王直、周忱、高谷这些官员,在听课的时候,却有种自己被时代甩下的感觉。
他们以前读书,学的是《韵补》《楚辞释音》之类的书,基本是先生读一句,自己学一句,反复练习,直到得到先生的认可。
现在这些注音的方法,什么阿玻雌得鹅佛哥,发音反而比他们更标准。
一节课,不只是学生在学,连一群老头也在学。
刘升读完整首诗后,开始讲解。
“怒发冲冠”这四个字,意思是:我气得头发都竖了起来,连帽子都被掀翻了。
这句话让在场的大臣们全都睁大了眼睛,满脸惊讶地看着刘升,眉头紧锁,觉得这话有些荒唐。
“这是用夸张的方式表达内心极度的愤怒,体现出作者当时非常激动的心情。同学们,在理解文章的时候,要结合当时的背景和人物处境。那时候岳飞面对朝廷的软弱无能,只能独自靠在栏杆上远望,看着雨刚刚停,却找不到发泄的地方。”
为了照顾第一次听课的大臣们,刘升又重新解释了阅读理解的重点。
“可以这样理解,岳飞一个人站在高处靠着栏杆眺望远方,雨刚停下来,但他却愤怒得头发都竖起来了。整个画面很安静,但几个字却衬托出他内心的剧烈波动,这就是‘动’。”
阅读理解有时候被人们嘲笑,说作者自己都不如读者懂自己的作品。
其实,这才是阅读理解的真正目的。刘升讲得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书本知识和现实情况结合起来分析,这才是阅读理解的核心。
大臣们没有说话,因为旁边的圣人正双手抱胸,听得十分入神。
其实朱祁钰并不是真的在认真听,而是在回忆自己当年当学生的那种感觉。
他不仅看老师,也在看学生,想看看有没有像他当年一样觉得无聊的人。
结果是没有,这里的学生个个都专心致志,连偷偷摸鱼的都没有。
一节课下来,朱祁钰差点忍不住打哈欠,硬是强忍着没让刘升察觉到压力。
走廊尽头的钟声“叮铃铃”地响起来,刘升随即说道:“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起立!”
班长立刻站起来大声喊道。
“老师再见。”
学生们一起站起身,然后向刘升鞠躬行礼。
老师就像父亲一样,没人敢敷衍了事。
不过下课后,学生们并没有闹腾,因为后面站着好几个重要人物。
“好了,我们走吧,去办公厅。”
朱祁钰说完,刘升也赶紧上前,不好意思地行礼道:“学生刘升,参见陛下,陛下万福金安。”
“起来吧,课讲得不错,但情绪还不够,朕没听到‘踏破贺兰山缺,收拾旧山河’的那种豪情。”
听了这话,刘升苦笑着回答:“学生没上过战场,京城那场仗,我躲在学舍里,可能正是因为这样,陛下才会觉得空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