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七章 开始讨论-《大明:我!千古一帝,开局登基》

  地主家大业大,比如一个人有十亩地,产一千石稻谷,税改后要交一百石田税。

  如果真的这样执行,其实也能遏制土地兼并的情况。

  大臣们谨慎地提出建议,因为这次不像以前那样简单粗暴。

  正如于谦所说,各地情况不同,所以税额调整必须经常变化,没有固定的规矩。

  随着时间推移,大家纷纷出主意,制度也慢慢变得完善起来。

  大臣们在提出建议的同时,也在不断质疑。

  比如关于“国家”这个词的含义。

  在东方,“国家”最初指的是疆土,从“国”这个字就能看出来。

  现在的疆域很模糊,没有明确的边界。

  在东方,除了大明之外,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有资格划出清晰的国界。

  儒家把国家和家庭联系在一起,简单来说,就是由一个个小家组成一个大家,而君王就像父亲一样。

  所以历代才会有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但这也建立在宗法制度之上,等级分明,秩序森严。

  如果国家等于家庭,那自家院子太大了,就算是大臣们,也没有后来那些会看地图的学生那么清楚。

  从统计的角度来看,人口还好统计,但土地却很难说清楚。

  最明显的问题是辽东以北,这片被大明放弃的地方,到底算不算大明的地盘?同样,交趾还算是大明的吗?

  朱祁钰解释国家问题时说:“华夏自古讲究忠和孝,但其实很难同时做到。因为君王就像父亲,所以父亲拥有天下,传给儿子;儿子拥有天下,也要尊敬父亲。朕的国家很简单,国民、国土、朝廷这三样必须分得清清楚楚。”

  “大明承载着千万百姓,自古以来,土地不够,百姓就难以生存,而朝中官员和君王只顾守成,不思进取,就开始内乱。现在的大明,比汉唐不知强了多少。”

  他接着说:“秦朝的时候,东越是什么样子?南方还是荒蛮之地,如今的福建、广州,哪一处不是富饶之地?”

  “所以,长久的安定和积极的开拓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朕的国家,要有效利用国土,提升发展能力,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大明才能太平。”

  总是用对立的眼光看待世界,那就是保守主义,而努力扩大整体利益才是进步的思想。

  天天想着内斗,互相争抢,想要消灭这个,铲除那个,是很难发展的,当然,有一个地方除外。朱祁钰也是人,不是真正的圣人,自然也有缺点。

  “陛下说得对,交趾不能丢,辽东以北也不能放,就算现在看不出有什么收益,但以后会怎样,臣目光短浅,但也知道交趾以南稻谷一年能收三次,只是离京城太远罢了。”

  陈循等朱祁钰说完后,就开口说道:“各位,新税法看似夺了我们的权力,但如果大明的土地能得到有效利用,积极开垦,说白了,我们反而能赚得更多。”

  在圣人面前这么说,陈循一点都不担心,因为他早就做了不少准备。

  目前根据鱼鳞册和黄册的记录,大明朝仍然地广人稀。但如果仁宣时期的政策一直延续下去,现有的土地就无法养活日益增长的人口,到时候恐怕会像圣人所说的一样,再次引发战乱。

  其实现在大明已经有些迹象了,只是大家一直以为是百姓贪心、不知足,所以没太在意。

  中午时分,朱祁钰让御厨给大臣们送来了饭菜,众人在文华殿一起用餐。

  朝廷的大臣本来就有优先权,不管朝廷出台什么政策,只要不是太过分,他们总能提前知道,然后利用信息差谋取私利。

  陈循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想要推动税制改革,这件事必须讲清楚,否则有人会觉得自己的利益被侵害,表面上答应,背地里却搞小动作。

  这一天,直到皇宫要关门,大臣们才陆续离开。

  其实,如果皇帝住在宫里,大臣们今晚可能也会打算留宿,内阁的值班房将就睡一晚也无所谓。

  从税改改成盐引制度后,大臣们发现,原本以为这对他们这一阶层是坏事,但若大明真的如圣人所说,那还是有很大潜力的。

  陈循甚至把和圣人的私下交易都说了出来,海贸只要交税,朝廷不会拦着,但不能急,得先整顿水师,才能推行。

  反对海军,就是反对海贸。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任何走私贸易。

  把事情摆在明面上说,其实并不新鲜,大明需要利益分配,但必须是在朝廷掌控下的分配,因此朝堂必须统一意见。

  朱祁钰回到王府,就像一个早出晚归的上班族,浑身疲惫,享受着妻子在浴缸里为他按摩。

  “夫君最近越来越忙了。”

  杭惠茹一边按着朱祁钰僵硬的肩膀,一边笑着说。

  “以后会更忙。”

  朱祁钰闭着眼睛,后脑勺靠在柔软的地方,拿起浴巾盖住眼睛。

  “陛下可要保重龙体。”

  她修长的手指轻轻揉着他的太阳穴,心里有些心疼。

  “还行,朕早有准备,大部分事都交给尚书们处理,开完会唠叨完,朕就能躺在爱妃怀里,那些尚书现在估计已经在抓头发了,嘿嘿。”

  朱祁钰笑着,他不傻,哪有什么事都丢给皇帝做,那不得累死。

  他翻过身,面朝下,头埋在柔软处,闷声说道:“好日子还在后头呢,不过得给他们配些御医,不然累出病来也不好。”

  陈循的黑眼圈越来越重了,朱祁钰也不是什么苛刻的人,该有的干部医疗待遇得跟上。

  感觉胸口传来一阵热气,有些发痒,杭惠茹脸红了,但还是抱着朱祁钰的头说:“听夫君安排。”

  税目必须分得清楚,农业税是农业税,商业税是商业税,主要管理这两块的是工部和户部。

  所以高谷虽然是工部的人,对税收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回到官舍的小院子,高谷脱下朝服,换上平常的衣服,就开始翻阅圣人交给他们的资料数据。

  高谷的父亲高焯是个读书人,靠教书为生,从小读圣贤书,到了六十岁,终于看到了亲手打造盛世的机会,高谷心中的远大理想也因此被点燃了。

  以前他看卷宗上的数字,只当是数字,但经过今天的朝会后,他开始看到一个个家庭。

  高谷自己就是个举人,他知道投献背后的猫腻,或者说,朝廷的大臣们早就心知肚明。

  可他苦读十年,总觉得百姓养着自己是理所当然的,直到看到沉重的税赋数据,才突然明白,原来自己也在吸百姓的血。

  投献其实就是一种合法的送礼,圣人的做法,在高谷看来,还算温和。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这些话在他看来不过是句空话。

  高谷心里开始冒出一个不敬的想法,他想去圣人的学堂看看,也许那里能找到答案。

  第二天,还是小朝会。

  这次大臣们准备得更充分了。

  比如佃户的问题、流民的问题、土地丈量的细则等,都提出了建议,并开始讨论。

  只有放开手脚,大臣们才能真正施展自己的才华。

  “陛下,政策虽好,但还得让百姓听得懂。臣请求用白话文来制定,用俗字书写,详细列出条目,这样农户才能看懂。”

  高谷站起来说道,环视着在场的大臣。

  俗字是从古至今逐渐演变而来的,把一些难写复杂的字简化,也就是后来的简体字。

  繁体字是正统字体,俗字则是民间用的,一般用于百姓和武将,文人们都不屑一顾。

  最出名的就是“茴”字有几种写法。

  繁简之争早就有,奇怪的是,越是有学问的老儒,越支持简体字,而那些半吊子的人却总是以文化传承为由反对。

  比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家书等等。

  但半吊子的人占大多数,他们执着于细枝末节,恨不得字越难写,就越显得自己有水平。

  幸运的是,太祖和太宗文化不高,所以简体字也曾出现在官方文件中。

  可这两个人之后,正体字又慢慢回到朝堂。

  要说正体字最严重的,就是大清了,八股文考试时如果用俗体字,是要受重罚的。

  高谷从官方层面推广简体字,也意味着皇权要深入到乡野了。

  这件事足够让一些人感到害怕。

  一旦一层简单的隔阂被打破,

  朱祁钰望着高谷,如果收税还不能让天下读书人有反应,那真正触动他们利益的,就是简体字了。

  但事情总是相对的,朱祁钰原本打算慢慢来,等学校发展起来,简体字用的人多了,自然会形成一种趋势。

  大臣们本身学识渊博,他们知道简体字确实更方便,所以在墓碑铭文、家书之类的文字中也会偷偷使用。

  但这张告示就不一样了。

  如果要用,可以偷偷摸摸地用。

  像高谷说的那样大张旗鼓地推广,反而容易惹出麻烦。

  “俗体字,景泰学校已经在用了,但范围还不广,还需要再商量。”

  朱祁钰觉得这个节奏太快了,如果一下子全都推上去,隐藏的问题就会爆发得非常激烈。

  “陛下,既然都要交税,有什么好怕的?臣愿意带头,亲自去田里贴告示!”

  高谷挺直了腰,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你先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