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官宦子弟的“猎奇”与“警醒”-《回到古代与一群女将军征伐天下》

  与寒门书生的沉重思考不同,一些官宦子弟对于何玉凤之死,则更多了几分“猎奇”与“警醒”的复杂心态。他们身处权力的边缘,既享受着体制带来的便利,又比父辈们少了几分对“秩序”的绝对敬畏,多了几分年轻人的叛逆与好奇。

  在一处环境雅致的酒楼包间里,几位身着锦缎,气度不凡的年轻人正推杯换盏。他们大多是本地官员的子弟,今日也偷偷溜去看了何玉凤的行刑,此刻正兴奋地讨论着。

  “嘿,那何玉凤,真是条汉子!临刑前一点都没怂,还骂了句‘狗官’,够劲!”说话的是按察使张大人的三公子张勋,他性格跳脱,最爱新奇刺激之事。

  “是啊是啊,”旁边一位吏部主事的儿子李文浩附和道,“我以前就听过不少关于她的传说,什么‘飞檐走壁’、‘剑出如龙’,今日一见,虽只是个背影,也算是不虚此行。可惜了,这么个厉害角色,就这么没了。”

  “可惜什么?”另一位老成些的,是知府赵大人的公子赵承嗣,他摇了摇头,“此女乃是朝廷钦犯,死有余辜。你们啊,就是听那些说书的胡吹,把她当成了什么江湖侠客。她那是强盗,是反贼!父亲常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最忌的就是这种破坏规矩的人。今日她伏法,对我们这些人来说,也是个警醒。”

  “赵兄说得是哪里话?”张勋不以为然,“我们是官宦子弟,她劫的是那些商人,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再说了,这世上不公平的事多了去了,她何玉凤一个女子,能掀起多大风浪?不过是个小打小闹的蟊贼罢了,被夸大了而已。”

  “张弟此言差矣。”赵承嗣放下酒杯,正色道,“父亲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何玉凤之事,看似是个案,实则反映出民间积怨已深。若不加以疏导,今日是何玉凤,明日就可能有张玉凤、李玉凤。到那时,动摇的可就是国本了。我们这些人,将来是要继承家业,为国效力的,岂能只当个看热闹的?”

  赵承嗣的话让气氛稍微严肃了一些。这些官宦子弟,从小耳濡目染,对权力运作有着天生的敏感。他们或许会对何玉凤的“传奇经历”感到好奇,甚至有一丝隐秘的佩服,但骨子里,他们维护的仍是自己家族所代表的那个阶层的利益。何玉凤的死,对他们而言,既是一场精彩的“戏码”,满足了他们的猎奇心理,也像一记不太响亮的警钟,提醒他们,这个看似稳固的江山,并非铁板一块。

  “赵兄所言甚是。”李文浩颔首表示赞同,“然而,那何玉凤的遭遇也着实令人唏嘘。听闻她本是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奈何家中突遭横祸,亲人皆被那贪赃枉法的官吏残害,致使她走投无路,最终被迫落草为寇。若不是被逼至绝境,又有谁会甘愿舍弃清白之身,去背负那千秋万代的骂名呢?”

  他的话语中流露出对何玉凤的一丝同情。然而,赵承嗣却并不为所动,他面色一沉,毫不客气地打断了李文浩的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赵承嗣的声音铿锵有力,透露出他坚定的立场,“无论她有多少苦衷和理由,触犯国法就是大错特错!朝廷自然有其律法制度,若有冤屈,理应通过合法途径去申诉,岂能私自诉诸武力?这可是原则性的问题!”

  赵承嗣的话语如同一把利剑,直刺李文浩的内心。他深知何玉凤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国法,这是无法容忍的。

  何玉凤或许有她自己的苦衷,但这并不能成为她违法犯罪的借口。国法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任何人都不能轻易践踏。她的行为不仅对社会造成了危害,也让无辜的人受到了牵连。

  私自诉诸武力,这是一种极其危险和不负责任的行为。它不仅会导致更多的伤害和损失,还会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一个人如果不能通过合法的途径来解决问题,而是选择以暴制暴,那么她就失去了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底线。

  赵承嗣的立场是坚定的,他坚信朝廷的律法制度是公正的,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何玉凤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接受法律的制裁。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恢复公平和正义,让人们重新相信法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