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一处僻静的巷弄内,坐落着几家书院。与官绅的“秩序”、富商的“安全”相比,这里的年轻书生们,正围绕着何玉凤之死,展开一场更为激烈、也更为复杂的辩论。
在一间名为“知不足斋”的书斋里,烛光摇曳,几个年轻士子围坐在一起,气氛有些沉闷。
“何玉凤今日伏诛了……”一个面容清秀,名叫秦文远的书生率先打破了沉默,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惋惜。
“唉,一代奇女子,竟落得如此下场!”另一位名叫方明的书生叹了口气,“想她当初,一柄长剑,一匹快马,劫富济贫,何等快意恩仇!多少贫家子弟受过她的恩惠,多少为富不仁者闻风丧胆!”
“方兄此言差矣!”立刻有人反驳,说话的是坐在窗边,眉头紧锁的刘墨林,他是书院里有名的“正统派”,“何玉凤虽有‘济贫’之名,但其手段却是‘劫富’,这‘劫’字,便是强盗行径,便是触犯王法!无论其初衷如何,以暴力手段夺取他人财物,便是不义!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此女所为,正是‘放辟邪侈’之流,虽得愚民一时拥戴,终究难逃法网,此乃天经地义!”
“刘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方明激动地站起来,“何玉凤为何要去‘劫’?还不是因为这世道不公!那些富商大贾,囤积居奇,盘剥百姓,而官府呢?或昏聩无能,或与他们勾结,置百姓死活于不顾!何玉凤所劫之人,多是些为富不仁、民愤极大之辈!她将劫来的钱财,散给那些快要饿死的贫民,这难道不是一种‘义’吗?”
“方兄,你这是混淆是非!”刘墨林也站了起来,“‘义’有大义与小义之分,有公义与私义之别!朝廷律法,乃天下之公义!何玉凤以一己之私义,对抗朝廷之公义,纵使她有万般理由,也难辞其咎!今日她若可以‘义’为名行劫,明日便会有人以‘义’为名作乱,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公义?”秦文远冷笑一声,“刘兄口中的‘公义’,便是眼睁睁看着百姓受苦,而任由那些蛀虫逍遥法外吗?律法若不能惩恶扬善,反倒是为虎作伥,那这律法,又有何颜面称之为‘公义’?何玉凤的悲剧,不在于她‘劫富济贫’,而在于这世道,逼得一个女子,不得不以刀兵相向,以求一线生机,以求一丝公正!”
“秦兄此言,未免太过偏激!”刘墨林反驳道,“朝廷自有朝廷的法度,地方自有地方的父母官。有冤可以上诉,有苦可以陈情,何至于要以身试法,落草为寇?这不是被逼无奈,这是目无法纪,是对整个秩序的挑战!”
“上诉?陈情?”秦文远的声音带着一丝嘲讽,“刘兄怕是只读圣贤书,不知民间苦吧?那些贫无立锥之地的百姓,拿什么去上诉?又有谁会听他们陈情?当哭诉无门,求助无路之时,除了像何玉凤这样铤而走险,他们还能如何?”
辩论陷入了僵局。烛光下,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困惑与挣扎。他们同情何玉凤的遭遇,甚至佩服她的勇气与侠义,但同时,他们又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深知“君臣父子”、“律法纲常”的重要性。他们渴望正义,却又恐惧打破现有秩序可能带来的混乱。
“说到底,”一个一直沉默不语,名叫陆少游的书生缓缓开口,他平日里最为沉静,此刻却眼神深邃,“何玉凤之死,并非简单的‘善’与‘恶’,‘对’与‘错’可以概括。她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她的行为,是对现有秩序的反抗,也是对人性底线的叩问。我们同情她,或许是因为在她身上,看到了一丝对‘不公’的反抗勇气;我们恐惧她,或许是因为害怕这种‘以暴制暴’最终会毁灭掉我们赖以生存的一切。”
他的话让众人陷入了更深的沉思。是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是何等的渺小与无力。何玉凤试图以一己之力去拨动那沉重的天平,结果却粉身碎骨。她的悲剧,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个时代的某些裂痕。书生们在“义”与“利”、“情”与“法”、“同情”与“恐惧”之间徘徊。他们开始思考,仅仅依靠“仁义道德”的说教,能否真正解决世间的不公?仅仅维护现有的“秩序”,是否就能保证所有人都能安居乐业?这些问题,没有答案。他们所能做的,或许只是将这份思考,融入到日后的策论与文章之中,期盼着有朝一日,能有机会为这“世道清明”尽一份绵薄之力。
在一间名为“知不足斋”的书斋里,烛光摇曳,几个年轻士子围坐在一起,气氛有些沉闷。
“何玉凤今日伏诛了……”一个面容清秀,名叫秦文远的书生率先打破了沉默,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惋惜。
“唉,一代奇女子,竟落得如此下场!”另一位名叫方明的书生叹了口气,“想她当初,一柄长剑,一匹快马,劫富济贫,何等快意恩仇!多少贫家子弟受过她的恩惠,多少为富不仁者闻风丧胆!”
“方兄此言差矣!”立刻有人反驳,说话的是坐在窗边,眉头紧锁的刘墨林,他是书院里有名的“正统派”,“何玉凤虽有‘济贫’之名,但其手段却是‘劫富’,这‘劫’字,便是强盗行径,便是触犯王法!无论其初衷如何,以暴力手段夺取他人财物,便是不义!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此女所为,正是‘放辟邪侈’之流,虽得愚民一时拥戴,终究难逃法网,此乃天经地义!”
“刘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方明激动地站起来,“何玉凤为何要去‘劫’?还不是因为这世道不公!那些富商大贾,囤积居奇,盘剥百姓,而官府呢?或昏聩无能,或与他们勾结,置百姓死活于不顾!何玉凤所劫之人,多是些为富不仁、民愤极大之辈!她将劫来的钱财,散给那些快要饿死的贫民,这难道不是一种‘义’吗?”
“方兄,你这是混淆是非!”刘墨林也站了起来,“‘义’有大义与小义之分,有公义与私义之别!朝廷律法,乃天下之公义!何玉凤以一己之私义,对抗朝廷之公义,纵使她有万般理由,也难辞其咎!今日她若可以‘义’为名行劫,明日便会有人以‘义’为名作乱,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公义?”秦文远冷笑一声,“刘兄口中的‘公义’,便是眼睁睁看着百姓受苦,而任由那些蛀虫逍遥法外吗?律法若不能惩恶扬善,反倒是为虎作伥,那这律法,又有何颜面称之为‘公义’?何玉凤的悲剧,不在于她‘劫富济贫’,而在于这世道,逼得一个女子,不得不以刀兵相向,以求一线生机,以求一丝公正!”
“秦兄此言,未免太过偏激!”刘墨林反驳道,“朝廷自有朝廷的法度,地方自有地方的父母官。有冤可以上诉,有苦可以陈情,何至于要以身试法,落草为寇?这不是被逼无奈,这是目无法纪,是对整个秩序的挑战!”
“上诉?陈情?”秦文远的声音带着一丝嘲讽,“刘兄怕是只读圣贤书,不知民间苦吧?那些贫无立锥之地的百姓,拿什么去上诉?又有谁会听他们陈情?当哭诉无门,求助无路之时,除了像何玉凤这样铤而走险,他们还能如何?”
辩论陷入了僵局。烛光下,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困惑与挣扎。他们同情何玉凤的遭遇,甚至佩服她的勇气与侠义,但同时,他们又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深知“君臣父子”、“律法纲常”的重要性。他们渴望正义,却又恐惧打破现有秩序可能带来的混乱。
“说到底,”一个一直沉默不语,名叫陆少游的书生缓缓开口,他平日里最为沉静,此刻却眼神深邃,“何玉凤之死,并非简单的‘善’与‘恶’,‘对’与‘错’可以概括。她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她的行为,是对现有秩序的反抗,也是对人性底线的叩问。我们同情她,或许是因为在她身上,看到了一丝对‘不公’的反抗勇气;我们恐惧她,或许是因为害怕这种‘以暴制暴’最终会毁灭掉我们赖以生存的一切。”
他的话让众人陷入了更深的沉思。是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是何等的渺小与无力。何玉凤试图以一己之力去拨动那沉重的天平,结果却粉身碎骨。她的悲剧,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个时代的某些裂痕。书生们在“义”与“利”、“情”与“法”、“同情”与“恐惧”之间徘徊。他们开始思考,仅仅依靠“仁义道德”的说教,能否真正解决世间的不公?仅仅维护现有的“秩序”,是否就能保证所有人都能安居乐业?这些问题,没有答案。他们所能做的,或许只是将这份思考,融入到日后的策论与文章之中,期盼着有朝一日,能有机会为这“世道清明”尽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