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人,把他嘴堵上!”正明帝心烦意乱的挥挥手,景无为彻底疯了,疯的可怕!
有侍卫上前封住景无为的嘴,架住他两只胳膊,都无法阻止他的挣扎,他的疯狂,这位皇太子的眼珠子都要呲咧出来,为自己戳痛了不疼爱他的父皇的心而兴奋异常!
正明帝的心痛彻的很,却没有一丝为景无为,而是为景琏的无辜之灾。
平静了好一会儿他才开口,沉声下旨道:“皇太子景无为,口出狂言,疯癫无状,着押送衢华殿静养,着重兵看守,非旨不得有任何人出入,包括皇后。”
仲淮孟不敢有异议,即刻跪下道:“老奴这就去拟旨。”
景无为随即被拖出去,正明帝恨恨的坐回榻上,嘴中是喃喃自语:“敢害我的琏儿,居然敢害我的琏儿!”
他本要即刻废掉景无为的,在说完他“疯癫无状”后改了主意,立景无为做太子本就是让他给景琏挡风遮雨的,所以这个工具不能轻易废掉,废了那些凡人的大臣们还会上折子让他重新册立太子,到时候又凡人的很,耽误他长生。
景无为,就是个活靶子,他活着一天,太子的位置就被占一天,看哪个敢轻言废立。
至于景琏,看日后的恢复再说吧,要是落下病症,还怎么做一国储君?
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得长生万万年,届时太子太孙都是摆设,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最牢靠的。
第二日景无为疯癫又被软禁的消息就传遍了整个皇宫。
众人皆震惊,风光了不到一个月的太子,居然疯了?背后必然有大隐情!
无奈仲淮孟和东宫的人嘴紧的很,根本就没有丝毫迹象露出来。
合宫震惊,皇后程兰苕是失措,无为这是怎么了!想了想,程兰苕脱簪素装,徒步来到正阳殿请求面圣。
如果她没记错的话,这是她第二次来脱簪请罪,两次都是为了景无为。
正明帝不见她,只说她养了心术不正的孩子,恶果已造成,请罪没有用,自己回宫好好思过,想通了再来正阳殿,看还有没有必要替景无为请罪。
每一个字都没给皇后留面子,程兰苕骤然变了脸色,死死盯着传话的仲淮孟,“仲公公,请给我个准话,无为他到底怎么了?”
“皇后娘娘,刚才说了,皇上请您回去细想便想通了,您回去吧,老奴一会还要去程国公府传旨呢。”
程兰苕本能觉得不妙,“给国公府的旨意?麻烦仲公公告诉我。”
仲淮孟摇头,“旨意没有颁布前,老奴一个字都不敢泄露,老奴可以肯定的是,必然和太子疯癫相关联。”
程兰苕面容惨白,嗫嚅着退下了,勉强没有殿前失仪。
路上她也痛恨起景无为来,这个小儿子就是她人生的败笔,太子做了个把月立马掉入万丈深渊,向来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她程兰苕做皇后多年,威严有加雍容华贵,居然两次为了他去殿前脱簪谢罪,做那种众目睽睽下丢人现眼的事,她可是皇后啊!
程兰苕痛恨景无为的无能,也深知无风不起浪,她调整心神,吩咐近身嬷嬷去调查整件事情的始末,要深挖细挖,她不但要知晓景无为做了什么惹得皇帝反目,还要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做。
颁发给国公府的旨意很快传到程兰苕耳中:国公爷程洵因病重,允其卸去所有职位,告老还乡,回去好生恩养天年。
这是被景无为拖累了,父亲何曾上折子告老过?
程兰苕几乎要昏厥过去,第一反应就是去正阳殿鸣冤。
把她从小带到大的老嬷嬷及时阻止她,旨意是皇上颁发的,您找谁鸣冤去?这旨意虽然无情,是嫌弃了国公爷,让他回老家恩养,却也是留了情面的,皇后娘娘若是去鸣冤,只怕会有更难堪的旨意出来,打的程国公府没有一点脸面,咱们这位皇帝的性子,娘娘是第一天知道吗?
程兰苕哭的无声,默默坐回去。
老嬷嬷又安慰道,虽然国公爷被迫告老还乡,但国舅们还在,国公府还在,还是娘娘和大皇子背后的支撑!
说得对,程兰苕闭上眼睛说道,“镇川的禁足刚解,让他进宫趟吧。”
老嬷嬷摇头,“四皇子刚出事,您就急着见大皇子,恐怕皇上知道了会不高兴。”
程兰苕睁开眼睛,半晌后明白了老嬷嬷的话。
是啊,她该低调,哀伤,而不是急于培养另一名皇子上位。
寿康宫后院,正明帝站在红色的门楼跟前,并不入内,只盯着那斑驳掉漆的木门不动。
仲淮孟想起他说过的和邹太后“死生不复相见”,自然是不敢开口的,只侯在一旁等着。
但是,根据景无为的供述,这次的风波从根源上是邹太后挑起,伤着了景琏,拖累垮新太子,皇帝肯定心中对邹太后的恨又增加许多,说不定心里已是波涛汹涌:这个阴魂不散的老太婆,哪里都有她!她就是看不惯他过的好,拼命给他找茬挑事情,简直是可恶至极!
邹太后可恶,他的儿子则是可悲,年轻人心思浅薄,想要的还多,识不破老辣太后的阴诡面目,被她挑唆的对自己兄弟出手,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真是可怜又可悲,可悲又可恨!
他是偏爱景琏,可哪个父母能一碗水端平呢,景无为明显是反应过激了,生生打乱了他的部署,让景琏这么快就浮上了水面,害的他以后要花费时间精力应对这些事,果真是不孝子!
正明帝越想越气,挥手砸了一下砖墙,转头吩咐仲淮孟道:“即刻撤出逆贼的骨架子,不必留在宫中陪着邹氏了。”
仲淮孟答应一声,火速派小太监进门干活。
这还没完,正明帝又吩咐一声:“邹氏身边不是还留两个嬷嬷照料?她们照料的不够好,拨一个出去吧,剩下一个也不必守在身边,每日从膳食司领了饭菜给送过去即可。”
有侍卫上前封住景无为的嘴,架住他两只胳膊,都无法阻止他的挣扎,他的疯狂,这位皇太子的眼珠子都要呲咧出来,为自己戳痛了不疼爱他的父皇的心而兴奋异常!
正明帝的心痛彻的很,却没有一丝为景无为,而是为景琏的无辜之灾。
平静了好一会儿他才开口,沉声下旨道:“皇太子景无为,口出狂言,疯癫无状,着押送衢华殿静养,着重兵看守,非旨不得有任何人出入,包括皇后。”
仲淮孟不敢有异议,即刻跪下道:“老奴这就去拟旨。”
景无为随即被拖出去,正明帝恨恨的坐回榻上,嘴中是喃喃自语:“敢害我的琏儿,居然敢害我的琏儿!”
他本要即刻废掉景无为的,在说完他“疯癫无状”后改了主意,立景无为做太子本就是让他给景琏挡风遮雨的,所以这个工具不能轻易废掉,废了那些凡人的大臣们还会上折子让他重新册立太子,到时候又凡人的很,耽误他长生。
景无为,就是个活靶子,他活着一天,太子的位置就被占一天,看哪个敢轻言废立。
至于景琏,看日后的恢复再说吧,要是落下病症,还怎么做一国储君?
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得长生万万年,届时太子太孙都是摆设,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最牢靠的。
第二日景无为疯癫又被软禁的消息就传遍了整个皇宫。
众人皆震惊,风光了不到一个月的太子,居然疯了?背后必然有大隐情!
无奈仲淮孟和东宫的人嘴紧的很,根本就没有丝毫迹象露出来。
合宫震惊,皇后程兰苕是失措,无为这是怎么了!想了想,程兰苕脱簪素装,徒步来到正阳殿请求面圣。
如果她没记错的话,这是她第二次来脱簪请罪,两次都是为了景无为。
正明帝不见她,只说她养了心术不正的孩子,恶果已造成,请罪没有用,自己回宫好好思过,想通了再来正阳殿,看还有没有必要替景无为请罪。
每一个字都没给皇后留面子,程兰苕骤然变了脸色,死死盯着传话的仲淮孟,“仲公公,请给我个准话,无为他到底怎么了?”
“皇后娘娘,刚才说了,皇上请您回去细想便想通了,您回去吧,老奴一会还要去程国公府传旨呢。”
程兰苕本能觉得不妙,“给国公府的旨意?麻烦仲公公告诉我。”
仲淮孟摇头,“旨意没有颁布前,老奴一个字都不敢泄露,老奴可以肯定的是,必然和太子疯癫相关联。”
程兰苕面容惨白,嗫嚅着退下了,勉强没有殿前失仪。
路上她也痛恨起景无为来,这个小儿子就是她人生的败笔,太子做了个把月立马掉入万丈深渊,向来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她程兰苕做皇后多年,威严有加雍容华贵,居然两次为了他去殿前脱簪谢罪,做那种众目睽睽下丢人现眼的事,她可是皇后啊!
程兰苕痛恨景无为的无能,也深知无风不起浪,她调整心神,吩咐近身嬷嬷去调查整件事情的始末,要深挖细挖,她不但要知晓景无为做了什么惹得皇帝反目,还要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做。
颁发给国公府的旨意很快传到程兰苕耳中:国公爷程洵因病重,允其卸去所有职位,告老还乡,回去好生恩养天年。
这是被景无为拖累了,父亲何曾上折子告老过?
程兰苕几乎要昏厥过去,第一反应就是去正阳殿鸣冤。
把她从小带到大的老嬷嬷及时阻止她,旨意是皇上颁发的,您找谁鸣冤去?这旨意虽然无情,是嫌弃了国公爷,让他回老家恩养,却也是留了情面的,皇后娘娘若是去鸣冤,只怕会有更难堪的旨意出来,打的程国公府没有一点脸面,咱们这位皇帝的性子,娘娘是第一天知道吗?
程兰苕哭的无声,默默坐回去。
老嬷嬷又安慰道,虽然国公爷被迫告老还乡,但国舅们还在,国公府还在,还是娘娘和大皇子背后的支撑!
说得对,程兰苕闭上眼睛说道,“镇川的禁足刚解,让他进宫趟吧。”
老嬷嬷摇头,“四皇子刚出事,您就急着见大皇子,恐怕皇上知道了会不高兴。”
程兰苕睁开眼睛,半晌后明白了老嬷嬷的话。
是啊,她该低调,哀伤,而不是急于培养另一名皇子上位。
寿康宫后院,正明帝站在红色的门楼跟前,并不入内,只盯着那斑驳掉漆的木门不动。
仲淮孟想起他说过的和邹太后“死生不复相见”,自然是不敢开口的,只侯在一旁等着。
但是,根据景无为的供述,这次的风波从根源上是邹太后挑起,伤着了景琏,拖累垮新太子,皇帝肯定心中对邹太后的恨又增加许多,说不定心里已是波涛汹涌:这个阴魂不散的老太婆,哪里都有她!她就是看不惯他过的好,拼命给他找茬挑事情,简直是可恶至极!
邹太后可恶,他的儿子则是可悲,年轻人心思浅薄,想要的还多,识不破老辣太后的阴诡面目,被她挑唆的对自己兄弟出手,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真是可怜又可悲,可悲又可恨!
他是偏爱景琏,可哪个父母能一碗水端平呢,景无为明显是反应过激了,生生打乱了他的部署,让景琏这么快就浮上了水面,害的他以后要花费时间精力应对这些事,果真是不孝子!
正明帝越想越气,挥手砸了一下砖墙,转头吩咐仲淮孟道:“即刻撤出逆贼的骨架子,不必留在宫中陪着邹氏了。”
仲淮孟答应一声,火速派小太监进门干活。
这还没完,正明帝又吩咐一声:“邹氏身边不是还留两个嬷嬷照料?她们照料的不够好,拨一个出去吧,剩下一个也不必守在身边,每日从膳食司领了饭菜给送过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