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丘不才,愿与佛祖论道。”
孔子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直面释迦摩尼,声音铿锵有力,回荡在周围的虚空中。
一众注视此地的大能,皆是心中大骇,没想到孔子有杨宣撑腰,竟然还是应下释迦摩尼的论道邀请,这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事情。
百家争鸣已经开始多年,孔子是除了道教之外,惟一一个处处和佛门过不去的人,自然引起了诸多大能的注意。
释迦摩尼和孔子相遇,本就引起了众多大能关注,杨宣强势降临,丝毫不掩气息,引起更多生灵的注意。
如今整个洪荒东方的生灵,天庭仙神、地府鬼神,全都将目光投在此地。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孔子说一句‘不’,释迦摩尼也不敢强求,只能退去。
毕竟,释迦摩尼那可是准圣大能,就算佛门想要论道,派个大罗金仙过来就顶天了。
让一个金仙去和准圣论道,这也太不要脸了一些。
就算孔子避战,也没有人会觉得有什么问题,反倒是孔子能够在释迦摩尼的威压下,道心未曾动摇,让一众大能都为之钦佩。
但事实却是,孔子面对释迦摩尼这个准圣的邀请,丝毫没有避战的想法,
甚至想都没想,从杨宣这里确定,这就是一场单纯的论道,不涉及神通、也不涉及修为之后,便主动应下,一脸自信。
“杨师,这佛门的佛祖看着就不像好人,夫子与其论道,是否有些不妥”
子夏知晓孔子的性格,没有去劝,但是释迦摩尼此前行为,佛门的一贯作风,实在是让他放心不下。
“无妨。”杨宣摇了摇头,神色淡然:
“我说过了,有我在,这就是一场单纯的论道,不管释迦摩尼如何想,这都将是一场单纯的论道,不存在任何意外。”
杨宣的语气很平淡,但他的话却很强硬。
他可不是随便说说,如果释迦摩尼真的玩不起,如来的这具善尸就别想完整的回去了,他有这个能力!
释迦摩尼也知道,杨宣有这样的能力,他就算再想不开,也不会会这么想不开。
子夏等人自然是相信杨宣,但释迦摩尼毕竟是准圣,孔子与其有着巨大的差距,不管是修为还是对大道的感悟,都是如此。
他们相信,如果孔子和释迦摩尼境界相同,他们的老师一定能赢下接下来的论道,但现在……
“不用担心。”杨宣知道子夏等人的心中所想,笑着摇了摇头,“孔夫子,会赢的!”
子夏等人不知道,杨宣可是知道,孔子得气运所钟,乃是人道所选,为洪荒众生开智之人。
年幼之时,孔子还得到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的多年教导,打下极其扎实的基础。
只是他的修行时间太短,修为和道行未能跟上,但对大道的感悟,早就达到了大罗金仙的水准,却不比大罗金仙逊色。
如今游历九州多年,和众多大能论道,又进一步完善自身之道。
反观如来,成为佛祖的时间并不算长,对佛门用于传教的教义,也算不上多么了解。
相对而言,他更擅长的是,太清圣人教给他的小乘佛法,但现在佛门还未大兴,他根本就不可能传扬小乘佛法,分裂佛门。
正因如此,杨宣不像子夏等人这么悲观,对孔子有不小信心。
退一步说,就算孔子输了,也不可能一蹶不振,或许还能从中得到某种启发,进一步完善儒教教义,也算是好事。
子夏等人见杨宣这么说,只能放下心中担忧,将目光落在前方的孔子身上。
关注此地的大能亦是如此,他们也想看看,孔子有什么本事,竟然敢接下释迦摩尼的论道邀请。
只不过,他们知道的没有杨宣这么多,自然也不可能看好孔子。
只是心中好奇,为什么杨宣会对孔子有信心,这孔子的身上,又是否有什么他们没有看出来的东西。
毕竟,杨宣名声在外,他可不是什么无的放矢,随口胡诌的人,他既然这么说了,那一定有他的道理,不懂,那就是自己的问题。
这就是杨宣在洪荒的威望!
孔子并未在意他人的想法,走到释迦摩尼的前方,随意坐在地面上。
释迦摩尼见状,招来掉落在地的莲台,盘坐在上面,俯视面前的孔子,脸上含笑,率先开口,佛教教义信口拈来:
“佛门普度众生,入我佛门,死后皆可往生极乐,人人皆可成佛……”
释迦摩尼身为准圣,刚一开口,便有诸多异象呈现,天乱坠,地涌金莲,浩荡佛光照映天地,端是神妙非凡。
面对周围的诸多异象,孔子丝毫不惧,同样开口,与之据理力争。
字里行间,皆是微言大义,大道真意。
讲的是仁,讲的是礼。
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讲佛教如今的教义荼毒人心,善养生灵惰性。
讲九州人族、洪荒众生不需要这种只会说,但却不办实事,一心只为佛门大兴的佛。
然而,释迦摩尼却是言左右而顾其他,依旧在讲述佛门教义,根本就没有回答的意思,反而是根据孔子的言语,用佛门的佛法,从侧面进行反击。
他怎么可能会看不出来,佛门的教义有问题。
但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佛门在东方大兴,这种只需要念经,就能往生极乐的教义,对佛门最为有利。
佛门无需任何代价,只需诵佛念经,就能让那些此生无望,郁郁不得志的人皈依佛教。
如果不考虑佛门信徒,以及周边生灵生前的情况,有着西方极乐世界存在,在西方二圣定下的规则影响下,
佛门的确可以让生灵死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点做不得假,这也是为什么有人明知佛门教义的问题,依旧选择成为佛门信徒的缘故。
至于长此以往下去,九州、洪荒东方,乃至是洪荒其他的地方的众多生灵,会因此而养出惰性,让这些地区变得死气沉沉之事。
和如来、和佛门又有什么关系只要能够让佛门大兴,让他的道途更加顺畅,些许生灵的牺牲,根本就算不得什么。
洪荒最不缺的,不就是生灵嘛,就算这些地方的佛门信徒死绝,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迟早都会有新的生灵诞生。
起初的时候,释迦摩尼根本没有把孔子放在眼里。
佛门教义的问题,又不是只有孔子一个人看得出来,洪荒东方的诸多大能都知道,但他们又能拿佛门如何
只要孔子不能顶住他的压力,从根本上否定佛门如今的教义,那么这场论道就注定是佛门赢了,只是赢多赢少的问题罢了。
但孔子心性,以及对大道的感悟,显然超乎释迦摩尼的预料。
孔子不仅能够顶住释迦摩尼的压力,不论释迦摩尼是以佛法反击,还是对孔子所修大道好的质问,孔子都能条理清晰地做出回答。
诚然,孔子的修为有限,他的思考速度远不如释迦摩尼这个准圣,需要更长的时间进行思考、推衍,但最终,他都能做出相应的回答。
这个回答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却没有问题,挑不出毛病。
更重要的是,孔子在他的回答中,还会给予反击,对佛门的教义进行抽丝剥茧般的分析,以自身之道做对比,
并对佛门教义进行补充、完善。
渐渐地,释迦摩尼脸上的笑容不在,显得越发阴沉。
很显然,这场论道他已经落入下风,孔子不仅对佛门教义的根本做出否定,
并对佛门的进行完善,让佛门的教义变得对洪荒众生有利,不再是一味地收割香火。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佛门应该对孔子说谢谢才是。
但是,佛门所需要的,一直都不是长远,以西方二圣的道行,又岂能想不到这种教义
佛门真正需要的,是时间,是在玄门做出有效应对之前,收割更多香火,让佛门实现大兴。
至于大兴之后,如何收获更多信徒,让信徒更加虔诚,只要佛门能够保持大兴,他们有的是办法。
佛门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教义来传教,不就是这个方法收割香火最容易,对佛门大兴更有利嘛。
如果按照孔子的说法进行更改,固然佛门的信徒更可以更加虔诚,但却失去了速度的优势。
如今百家争鸣事件的出现,已经严重影响佛门的传教速度,
如果再去更改佛门的教义,玄门肯定会做出应对,那么佛门大兴的时间,还不得延后数个,乃至数十个元会
这种事情,释迦摩尼怎么能接受
若是这次论道,只是释迦摩尼和孔子在私下进行,这倒不是什么问题,不认便好。
但是,释迦摩尼实在是想不明白,杨宣为什么会如此信任孔子。
从论道开始之初,杨宣便行使天庭大帝权柄,引动周天星斗之力,将这一场论道的情况,实时投影到洪荒东方的天穹中。
只要在洪荒东方,不论是何修为,即便只是牙牙学语的婴孩,抬起头,便能看到孔子和释迦摩尼论道的一幕。
知晓了佛门教义的弊端,对洪荒众生的危害。
看到释迦摩尼这个准圣,即将败在孔子这个金仙的手中,看到了孔子这个准圣,为佛门完善的教义。
在以往的时候,孔子游走九州各地,为当地人族阐明佛门教义的对自己,对周边人族的危害之后,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人信服。
剩下那些不愿信服之人,要么是真的蠢,真的对今生彻底失去希望,对生活的环境也不在意,这种人基本是无药可救。
要么,就是心存疑虑,觉得佛门乃是圣人所立,佛门教义定有深意,而孔子又只是一个金仙,就算他说的话很有道理,也不见得就是对的。
但在见到这场论道直播之后,他们当初的想法开始动摇。
孔子的确是金仙不假,但和他论道的释迦摩尼,那可是货真价实的准圣,孔子能够在这本就不太公平的论道中,用自己的实力将其击败。
同样都是为了香火愿力,天庭和地府的待遇明显更好。
至少,他们信奉天庭仙神,可以得到仙神庇佑,必要时候,还能请神上身。
信奉地府鬼神,自己、以及族人、弟子事后,可以少受一些苦,有望投个好胎。
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好处,有过诸多现实案例,做不得假。
反观佛门,就只有死后往生极乐这个好处,以佛门这样的教义,死后到了这个极乐世界,搞不好也是在给佛门提供香火愿力,根本学不到佛门真传。
毫无疑问,孔子和释迦摩尼的这次论道,佛门数万年的努力付之东流,成了神道和孔子的嫁衣,当真是损失惨重,释迦摩尼的脸色能好看就有鬼了。
“嗯”
释迦摩尼突然发现,不知从何时开始,孔子身上的气息愈发强大。
身周遍布如同白雾般的浩然正气,无量人道气运汇聚在他的身上,在他身后形成万灵读书学习的声音。
同时,还有朗朗读书声,回荡在虚空。
到了后来,孔子的身影自动悬浮在空中,更有大量人道功德落下,提升孔子的修为。
金仙后期、太乙金仙、大罗金仙……
只是转瞬间,在无量气运和人道功德的加持下,孔子的修为便提升到了大罗金仙巅峰!
释迦摩尼见状,哪里还能不知,这是人道都在认可孔子的道,他这是彻底输了。
若是佛门教义不作出改变,今后怕是要在东方寸步难行。
沉默片刻,释迦摩尼叹了一口气:
“东方生灵,机缘未到,尚且学不得上乘佛法。”
说罢,释迦摩尼不去理会孔子,座下金色宝莲旋转,带着他往西方飞去。
轰隆隆——!
等到孔子的境界稳定下来,天空中突然传来道道惊雷声,有大罗雷劫正在凝聚。
孔子是立地成就大罗,大罗天劫却是不可避免,需要孔子自行渡过。
这既是考验,也是机缘。
孔子能够得到人道认可,对于常人而言,九死一生的大罗天劫,就不存在什么危险。
更何况,他现在是先有大罗金仙巅峰的修为,再去渡大罗天劫。
大罗天劫再强,那也是用来考验太乙金仙的劫难,对于孔子这个大罗金仙,根本就不存在任何意外。
只要孔子渡过没有任何危险的天劫,就能彻底稳固修为,成为如同五帝一般的人族的底蕴。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孔子竟然没有立刻渡劫,,雷劫也未曾第一时间降下,仿若在等待什么。
“难道说……”
杨宣看着孔子,眸光微微一闪,心中有了一个猜想。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孔子应当是要借此机会,一举立下——
儒教!
孔子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直面释迦摩尼,声音铿锵有力,回荡在周围的虚空中。
一众注视此地的大能,皆是心中大骇,没想到孔子有杨宣撑腰,竟然还是应下释迦摩尼的论道邀请,这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事情。
百家争鸣已经开始多年,孔子是除了道教之外,惟一一个处处和佛门过不去的人,自然引起了诸多大能的注意。
释迦摩尼和孔子相遇,本就引起了众多大能关注,杨宣强势降临,丝毫不掩气息,引起更多生灵的注意。
如今整个洪荒东方的生灵,天庭仙神、地府鬼神,全都将目光投在此地。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孔子说一句‘不’,释迦摩尼也不敢强求,只能退去。
毕竟,释迦摩尼那可是准圣大能,就算佛门想要论道,派个大罗金仙过来就顶天了。
让一个金仙去和准圣论道,这也太不要脸了一些。
就算孔子避战,也没有人会觉得有什么问题,反倒是孔子能够在释迦摩尼的威压下,道心未曾动摇,让一众大能都为之钦佩。
但事实却是,孔子面对释迦摩尼这个准圣的邀请,丝毫没有避战的想法,
甚至想都没想,从杨宣这里确定,这就是一场单纯的论道,不涉及神通、也不涉及修为之后,便主动应下,一脸自信。
“杨师,这佛门的佛祖看着就不像好人,夫子与其论道,是否有些不妥”
子夏知晓孔子的性格,没有去劝,但是释迦摩尼此前行为,佛门的一贯作风,实在是让他放心不下。
“无妨。”杨宣摇了摇头,神色淡然:
“我说过了,有我在,这就是一场单纯的论道,不管释迦摩尼如何想,这都将是一场单纯的论道,不存在任何意外。”
杨宣的语气很平淡,但他的话却很强硬。
他可不是随便说说,如果释迦摩尼真的玩不起,如来的这具善尸就别想完整的回去了,他有这个能力!
释迦摩尼也知道,杨宣有这样的能力,他就算再想不开,也不会会这么想不开。
子夏等人自然是相信杨宣,但释迦摩尼毕竟是准圣,孔子与其有着巨大的差距,不管是修为还是对大道的感悟,都是如此。
他们相信,如果孔子和释迦摩尼境界相同,他们的老师一定能赢下接下来的论道,但现在……
“不用担心。”杨宣知道子夏等人的心中所想,笑着摇了摇头,“孔夫子,会赢的!”
子夏等人不知道,杨宣可是知道,孔子得气运所钟,乃是人道所选,为洪荒众生开智之人。
年幼之时,孔子还得到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的多年教导,打下极其扎实的基础。
只是他的修行时间太短,修为和道行未能跟上,但对大道的感悟,早就达到了大罗金仙的水准,却不比大罗金仙逊色。
如今游历九州多年,和众多大能论道,又进一步完善自身之道。
反观如来,成为佛祖的时间并不算长,对佛门用于传教的教义,也算不上多么了解。
相对而言,他更擅长的是,太清圣人教给他的小乘佛法,但现在佛门还未大兴,他根本就不可能传扬小乘佛法,分裂佛门。
正因如此,杨宣不像子夏等人这么悲观,对孔子有不小信心。
退一步说,就算孔子输了,也不可能一蹶不振,或许还能从中得到某种启发,进一步完善儒教教义,也算是好事。
子夏等人见杨宣这么说,只能放下心中担忧,将目光落在前方的孔子身上。
关注此地的大能亦是如此,他们也想看看,孔子有什么本事,竟然敢接下释迦摩尼的论道邀请。
只不过,他们知道的没有杨宣这么多,自然也不可能看好孔子。
只是心中好奇,为什么杨宣会对孔子有信心,这孔子的身上,又是否有什么他们没有看出来的东西。
毕竟,杨宣名声在外,他可不是什么无的放矢,随口胡诌的人,他既然这么说了,那一定有他的道理,不懂,那就是自己的问题。
这就是杨宣在洪荒的威望!
孔子并未在意他人的想法,走到释迦摩尼的前方,随意坐在地面上。
释迦摩尼见状,招来掉落在地的莲台,盘坐在上面,俯视面前的孔子,脸上含笑,率先开口,佛教教义信口拈来:
“佛门普度众生,入我佛门,死后皆可往生极乐,人人皆可成佛……”
释迦摩尼身为准圣,刚一开口,便有诸多异象呈现,天乱坠,地涌金莲,浩荡佛光照映天地,端是神妙非凡。
面对周围的诸多异象,孔子丝毫不惧,同样开口,与之据理力争。
字里行间,皆是微言大义,大道真意。
讲的是仁,讲的是礼。
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讲佛教如今的教义荼毒人心,善养生灵惰性。
讲九州人族、洪荒众生不需要这种只会说,但却不办实事,一心只为佛门大兴的佛。
然而,释迦摩尼却是言左右而顾其他,依旧在讲述佛门教义,根本就没有回答的意思,反而是根据孔子的言语,用佛门的佛法,从侧面进行反击。
他怎么可能会看不出来,佛门的教义有问题。
但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佛门在东方大兴,这种只需要念经,就能往生极乐的教义,对佛门最为有利。
佛门无需任何代价,只需诵佛念经,就能让那些此生无望,郁郁不得志的人皈依佛教。
如果不考虑佛门信徒,以及周边生灵生前的情况,有着西方极乐世界存在,在西方二圣定下的规则影响下,
佛门的确可以让生灵死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点做不得假,这也是为什么有人明知佛门教义的问题,依旧选择成为佛门信徒的缘故。
至于长此以往下去,九州、洪荒东方,乃至是洪荒其他的地方的众多生灵,会因此而养出惰性,让这些地区变得死气沉沉之事。
和如来、和佛门又有什么关系只要能够让佛门大兴,让他的道途更加顺畅,些许生灵的牺牲,根本就算不得什么。
洪荒最不缺的,不就是生灵嘛,就算这些地方的佛门信徒死绝,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迟早都会有新的生灵诞生。
起初的时候,释迦摩尼根本没有把孔子放在眼里。
佛门教义的问题,又不是只有孔子一个人看得出来,洪荒东方的诸多大能都知道,但他们又能拿佛门如何
只要孔子不能顶住他的压力,从根本上否定佛门如今的教义,那么这场论道就注定是佛门赢了,只是赢多赢少的问题罢了。
但孔子心性,以及对大道的感悟,显然超乎释迦摩尼的预料。
孔子不仅能够顶住释迦摩尼的压力,不论释迦摩尼是以佛法反击,还是对孔子所修大道好的质问,孔子都能条理清晰地做出回答。
诚然,孔子的修为有限,他的思考速度远不如释迦摩尼这个准圣,需要更长的时间进行思考、推衍,但最终,他都能做出相应的回答。
这个回答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却没有问题,挑不出毛病。
更重要的是,孔子在他的回答中,还会给予反击,对佛门的教义进行抽丝剥茧般的分析,以自身之道做对比,
并对佛门教义进行补充、完善。
渐渐地,释迦摩尼脸上的笑容不在,显得越发阴沉。
很显然,这场论道他已经落入下风,孔子不仅对佛门教义的根本做出否定,
并对佛门的进行完善,让佛门的教义变得对洪荒众生有利,不再是一味地收割香火。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佛门应该对孔子说谢谢才是。
但是,佛门所需要的,一直都不是长远,以西方二圣的道行,又岂能想不到这种教义
佛门真正需要的,是时间,是在玄门做出有效应对之前,收割更多香火,让佛门实现大兴。
至于大兴之后,如何收获更多信徒,让信徒更加虔诚,只要佛门能够保持大兴,他们有的是办法。
佛门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教义来传教,不就是这个方法收割香火最容易,对佛门大兴更有利嘛。
如果按照孔子的说法进行更改,固然佛门的信徒更可以更加虔诚,但却失去了速度的优势。
如今百家争鸣事件的出现,已经严重影响佛门的传教速度,
如果再去更改佛门的教义,玄门肯定会做出应对,那么佛门大兴的时间,还不得延后数个,乃至数十个元会
这种事情,释迦摩尼怎么能接受
若是这次论道,只是释迦摩尼和孔子在私下进行,这倒不是什么问题,不认便好。
但是,释迦摩尼实在是想不明白,杨宣为什么会如此信任孔子。
从论道开始之初,杨宣便行使天庭大帝权柄,引动周天星斗之力,将这一场论道的情况,实时投影到洪荒东方的天穹中。
只要在洪荒东方,不论是何修为,即便只是牙牙学语的婴孩,抬起头,便能看到孔子和释迦摩尼论道的一幕。
知晓了佛门教义的弊端,对洪荒众生的危害。
看到释迦摩尼这个准圣,即将败在孔子这个金仙的手中,看到了孔子这个准圣,为佛门完善的教义。
在以往的时候,孔子游走九州各地,为当地人族阐明佛门教义的对自己,对周边人族的危害之后,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人信服。
剩下那些不愿信服之人,要么是真的蠢,真的对今生彻底失去希望,对生活的环境也不在意,这种人基本是无药可救。
要么,就是心存疑虑,觉得佛门乃是圣人所立,佛门教义定有深意,而孔子又只是一个金仙,就算他说的话很有道理,也不见得就是对的。
但在见到这场论道直播之后,他们当初的想法开始动摇。
孔子的确是金仙不假,但和他论道的释迦摩尼,那可是货真价实的准圣,孔子能够在这本就不太公平的论道中,用自己的实力将其击败。
同样都是为了香火愿力,天庭和地府的待遇明显更好。
至少,他们信奉天庭仙神,可以得到仙神庇佑,必要时候,还能请神上身。
信奉地府鬼神,自己、以及族人、弟子事后,可以少受一些苦,有望投个好胎。
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好处,有过诸多现实案例,做不得假。
反观佛门,就只有死后往生极乐这个好处,以佛门这样的教义,死后到了这个极乐世界,搞不好也是在给佛门提供香火愿力,根本学不到佛门真传。
毫无疑问,孔子和释迦摩尼的这次论道,佛门数万年的努力付之东流,成了神道和孔子的嫁衣,当真是损失惨重,释迦摩尼的脸色能好看就有鬼了。
“嗯”
释迦摩尼突然发现,不知从何时开始,孔子身上的气息愈发强大。
身周遍布如同白雾般的浩然正气,无量人道气运汇聚在他的身上,在他身后形成万灵读书学习的声音。
同时,还有朗朗读书声,回荡在虚空。
到了后来,孔子的身影自动悬浮在空中,更有大量人道功德落下,提升孔子的修为。
金仙后期、太乙金仙、大罗金仙……
只是转瞬间,在无量气运和人道功德的加持下,孔子的修为便提升到了大罗金仙巅峰!
释迦摩尼见状,哪里还能不知,这是人道都在认可孔子的道,他这是彻底输了。
若是佛门教义不作出改变,今后怕是要在东方寸步难行。
沉默片刻,释迦摩尼叹了一口气:
“东方生灵,机缘未到,尚且学不得上乘佛法。”
说罢,释迦摩尼不去理会孔子,座下金色宝莲旋转,带着他往西方飞去。
轰隆隆——!
等到孔子的境界稳定下来,天空中突然传来道道惊雷声,有大罗雷劫正在凝聚。
孔子是立地成就大罗,大罗天劫却是不可避免,需要孔子自行渡过。
这既是考验,也是机缘。
孔子能够得到人道认可,对于常人而言,九死一生的大罗天劫,就不存在什么危险。
更何况,他现在是先有大罗金仙巅峰的修为,再去渡大罗天劫。
大罗天劫再强,那也是用来考验太乙金仙的劫难,对于孔子这个大罗金仙,根本就不存在任何意外。
只要孔子渡过没有任何危险的天劫,就能彻底稳固修为,成为如同五帝一般的人族的底蕴。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孔子竟然没有立刻渡劫,,雷劫也未曾第一时间降下,仿若在等待什么。
“难道说……”
杨宣看着孔子,眸光微微一闪,心中有了一个猜想。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孔子应当是要借此机会,一举立下——
儒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