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艰辛-《我千古一帝的身份,被曝光了》

  【“昭文兴学”说起来短短四字,背后却是无数人数载的艰辛努力。】博主的声音在直播间里回荡,带着几分历史的厚重感,仿佛穿越时空,将观众带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前头因天下大典的编撰和统一文字语言,已让无数人将矛头对准了昭文帝。】

  博主调出一张仿古地图,上面精细地标注着当时反对声浪最盛的几个地区,每个地区都用不同深浅的颜色标示出反对的激烈程度。

  【大家看,主要集中在江南文风鼎盛之地。这些地方的世家大族,世代以诗书传家,突然被告知他们珍视的学问要“下放”给平民百姓,那种冲击可想而知。

  他们视若珍宝的知识,突然要向普罗大众敞开大门,这在他们看来,简直是亵渎了学问的神圣。】

  【天下骂王阳明和赵渊是走狗、文人之耻的不在少数。】博主展示了几份仿制的“讨贼檄文”,上面的字迹凌厉逼人,墨迹仿佛还带着当年的愤怒与不甘。

  【有意思的是,这些抨击文章大多用辞藻华丽的骈文写成,普通百姓根本看不懂。这本身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学问到底是为谁服务的?是为了彰显少数人的优越,还是为了普惠天下苍生?】

  江南某士族厅堂内,紫檀木桌旁的气氛紧绷如弦。

  留着三缕长须的李姓士族老者,猛地将象牙折扇拍在桌上,沉声道:“昭文帝陛下这‘兴学’,是断我等根本!

  我等士族凭什么立足?靠的就是世代相传的学问、垄断的文脉!如今让平民识字读书,以后谁还认我们这些世家?”

  身旁戴玉扳指的王姓文士立刻点头,手指敲击着茶盏边缘:“李公所言极是。学问本就是区分士农工商的界限,一旦放开,平民有了学识,谁还肯安分劳作?这不仅乱了纲常,更是断了我等子孙的出路!”

  对面面容清瘦的张姓文士皱紧眉,补充道:“更可恨王阳明、赵渊二人,身为文人却帮着朝廷拆我们的台!

  若真让平民染指学问,日后朝堂之上,岂不是要被泥腿子占了位置?”

  角落里的年轻公子抿着唇,悄悄抬眼扫过众人,终究没敢接话,只是将手中的茶盏攥得更紧了些。

  【在此情势下,想要兴民学、让百姓读书进学堂并非易事。】

  博主切换画面,展示一组数据图表,图表上的数字跃动着,诉说着当年的艰难:【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兴建一座县级学堂需银两千两,而一个七品县令的年俸才四十五两。

  全国有一千三百余县,这笔账怎么算?光是建设费用就是一笔天文数字,更不用说后续的师资、教材、维持费用了。】

  【经济方面有商羊支撑住了,但也几乎掏空了大半国库。】

  博主播放了一段精心制作的动画,演示资金流动情况,银两的符号如流水般从国库流向各地,又通过商队的贸易回流。

  【这里要特别说明,商羊的商队不仅在国内贸易,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他们把瓷器、丝绸运往海外,换回白银支撑这项伟业。

  所以说,兴学不仅是文化事业,更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再美好的教育理想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在各州各地兴建起学堂,鼓励百姓送孩童入学读书。】

  画面出现一份珍贵的《劝学令》摹本,纸张泛黄,字迹却依然清晰:【上面明确规定:每家每户送子入学,可减免部分赋税;

  学子成绩优异者,其家庭可获得“良民户”匾额,享有见官不跪等特权。这些措施充分考虑到了百姓的实际需求,将教育的好处实实在在地展现给每一个家庭。】

  【但学院办起来了,政策也推行下去了,最大的难题却卡在了无人教学上。】

  博主展示了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数字在屏幕上跳动,凸显出问题的严重性:【当时全国急需教书先生约两万人,而具备基本识字能力的秀才以上功名者,全国不过五万余人,其中愿意执教的不足三千。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每五个学堂中,就有四个找不到合格的老师。】

  猛然间,天幕下的大乾无数人好似领悟到我先前话语的含义了。

  田间老农放下锄头,喃喃自语:“原来先生这么难找啊”;

  城中商户拨着算盘,忽然抬头对伙计说:“去,把后街那个穷秀才请来,问他要不要去做先生。”教育的重要性,在这一刻变得具体而真切。

  【诶嘿,这虽是一大难关,却也并非无解。】博主俏皮地眨眨眼,画面切换到王阳明讲学的场景,青山绿水间,一位长者正在对众多弟子传道授业。

  【大家注意看,王阳明在各地的讲学,其实已经在无意中培养了一批教学人才。他的“知行合一”理念,特别适合用来启蒙教育。

  他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这正是基础教育最需要的。】

  县府衙门外,两个刚看天幕的老农凑在一起,其中一个抹了把眼角,感慨道:“建学堂要这么多钱,朝廷硬是咬牙扛下来了,昭文帝陛下这是真为咱们百姓着想啊!要是娃能读书,这辈子都得念着昭文帝陛下的好!”

  另一个连连点头:“可不是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昭文帝陛下真要给咱办成了,这恩情咱得记牢!”

  村口大树下,一个中年汉子就激动地拍着大腿:“送娃上学减赋税,成绩好还能得匾额,昭文帝陛下这是把好处直接给到咱心坎里了!

  以前咱是泥腿子,一辈子没指望,现在陛下给娃指了条明路,这恩情咱全家都得感谢!”

  旁边的妇人也红了眼:“就是,昭文帝陛下是咱百姓的再生父母,一定让娃好好读书,不辜负昭文帝陛下的心意!”

  【当初王阳明还不明白昭文帝具体要他的弟子们做什么?】

  博主放出两人对弈的复原画面,棋盘上黑白子交错,象征着天下大势的博弈:【这盘棋下了整整六个时辰,据说期间换了三次蜡烛,添了五壶茶。

  最后昭文帝执黑子落在“天元”位,说:“朕要下一盘大棋,以天下为棋盘,以万民为棋子。”这句话,道出了昭文帝的宏大抱负。】

  【昭文帝想让王阳明做的第二件事,便是发动他的数千弟子入学堂为师,传授学问。】

  博主列出详细名单,每个名字后面都标注着其出身地和家世背景:【根据《阳明弟子录》记载,当时在册弟子三千七百余人,分布在全国各府州县。

  这就好像现在的师范生分配,但要说服这些心高气傲的读书人,可不是容易的事。他们中有的出身寒门,渴望改变命运;有的来自世家,自视甚高。】

  【这在古代对一些人来说是好事,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坏事。】

  【对寒门弟子而言,这提供了稳定的收入和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

  但对世家子弟,却意味着要离开繁华都市,去往偏远地区。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深层问题:知识到底是晋升的阶梯,还是服务社会的工具?这个问题,至今仍在叩问着每一个读书人的良心。】

  天幕下,王阳明看了看面前的众弟子,隐下心中忧虑。

  他知晓何谓好事,何谓坏事。好在这项事业符合他“致良知”的理念,坏在可能要面对弟子们的抵触情绪。

  他轻抚长须,想起最早跟随他求学的那批寒门弟子,心中渐渐有了主意。

  【众所周知,古代能读得起书的,往往都是豪门贵族,王阳明弟子出身各有高低,学问也是参差不齐。

  若让一个家境贫寒的弟子去教导普通人,他会很乐意,因有酬劳可拿,又在自身能力范围内,何乐而不为?】

  博主举例说明,画面中出现一个衣衫简朴但目光坚定的年轻人:【比如弟子中有个叫陈实的,父亲是佃农,他听说可以去县学教书,月俸足够养活一家人,当即感动得热泪盈眶。

  对他而言,这不仅是份工作,更是改变家族命运的机会。】

  【但若硬要强制让一个出身高门贵族的弟子去一个普通小城当学堂先生,怕是人家根本不情愿,反而怨声载道。】

  博主又举反例,画面切换到一个锦衣公子不满的神情:【比如太原王氏的公子,被派往陇西教书,不到三个月就托关系调回京城,还写家信抱怨“地与蛮夷无异,人同草木不知”。

  这种阶级差异带来的抵触情绪,是推行教育普及的最大障碍之一。】

  【于是便需好好筹划一番,该怎样才能让更多人愿意为之效力。】

  【这里记载了昭文帝与大臣们的详细讨论过程。有人建议强制分配,有人主张高薪聘请,最后是赵渊提出了“优进令”的雏形——将教书经历与科考挂钩。这个创意性的想法,成为了破解难题的关键。】

  “若你可愿去教导普通人家的孩子读书?做个学堂先生?”溪山学堂中有弟子问身边的师兄弟。

  但有人闻言沉默,有人直白表示不愿,也有人说愿意的。

  争论声越来越大,甚至有人拂袖而去,表示“宁可不科考,也不辱没门风”。这场争论,折射出当时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价值冲突。

  看每个人的意愿皆不相同,到底该如何才能说服更多人去做这件事?这是个难题。

  王阳明站在廊下,听着弟子们的争论,眉头越皱越紧。他知道,光靠一腔热血是不够的,还需要实实在在的激励。

  大乾许多人都在思索,包括天玄帝,他能想到必须予这些人一些好处,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为自已办事。

  而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最在乎的是什么?除了钱财便是前程。该说不说,天玄帝不愧是当了数十年的皇帝,反应最快也最准。

  在我还未开口前,他便已猜到袁泽后续行事的大致方向。

  他在御书房来回踱步,忽然抚掌大笑:“朕明白了!泽儿此计大妙!以科考之功名,换教育之人才,妙啊!”这一刻,他仿佛看到了未来教育兴盛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