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有教无类-《我千古一帝的身份,被曝光了》

  【“昭文兴学”推到第三年,大乾的学堂就从原先的“州府才有官学”,变成了“县有县学、乡有乡塾”——连偏远的西南山区,都有了用竹子搭的学堂,里面挂着“有教无类”匾额。

  有次袁泽微服私访,走到江南一个小乡塾,看见里面坐着二十多个孩子,有穿粗布短打的农家子,有梳着双丫髻的姑娘,还有两个跟着做生意的父亲来的外乡娃。

  教书先生是个懂农家的老秀才,正拿着《农政全书》的抄本,给孩子们讲“怎么看土壤颜色选庄稼”。

  手里还攥着一把黄泥土、一把黑泥土,让孩子们摸一摸、闻一闻,说“黄泥土保水,种水稻好;黑泥土肥,种豆子好,这都是祖辈传下来的真学问,比光背‘粒粒皆辛苦’管用”。

  袁泽站在窗外看了半晌,临走时还跟老秀才说:“别光教农家的学问,下次再找个懂算术的先生来,教孩子们算收成、记账目——百姓过日子,又要会种地,又要会算账,才过得明白。”

  那老秀才后来逢人就说:“昭文帝陛下心里装着的,是咱们百姓实实在在的日子,不是那些‘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空道理。”】

  【而王阳明牵头编的《天下大典》,也在昭文二十年正式刊印发行——全套一百二十八卷,用的是新统一的“乾文”字体,不仅送了各州府的官学、藏书楼,还特意印了简装本,低价卖给民间的书坊。

  有个开书坊的掌柜说,简装本刚到的时候,每天都有农夫来买《农家辑要》,书生来买《法家浅解》,连城里的工匠都来寻《工家营造图》,以前“书只给儒生读”的日子,彻底过去了。

  这《天下大典》的发行,简直是知识的大普及啊!各种身份的人都能读到自已需要的书,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以前书是儒生的专属,现在成了大众的财富,这变化可太大了,都是‘昭文兴学’的功劳啊!”

  大典完成那天,袁泽在皇宫的文华殿设了宴,宴请王阳明、赵渊和两百多位编书的学者。

  席间袁泽举起酒杯,对众人说:“朕当年要推百家争鸣,有人说朕是‘弃正道、崇异端’,说朕会毁了大乾的文脉。

  可今天看着这部《天下大典》,看着各地学堂里的孩子能读上不同的书,看着朝堂上有懂农家、法家的官员办事——朕知道,朕没做错。”

  “文脉不是只有儒家一条,是天下所有能帮人、能利国的学问凑起来的;国家要活,也不能只靠一种想法,得让各种学问好好争、好好融,才能长出新东西来。”

  王阳明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了,听力有些弱,却紧紧攥着酒杯,眼眶发红地说:“陛下说得对!老臣编了一辈子书,今天才明白,最好的书不是‘只讲一家理’,是‘能容百家言’。

  这部大典,能让后世知道,咱们大乾的学问,是活的、是暖的,是能跟着百姓日子走的。”】

  博主忍不住说道:【“这君臣二人,对学问的理解那是相当深刻啊!袁泽力排众议推行百家争鸣,现在看来,效果显著,确实没做错。

  王阳明编了一辈子书,最后也领悟到了学问包容的重要性。这一顿宴,吃得值啊,不仅是庆祝大典完成,更是对大乾学问发展方向的肯定。”

  那天的宴会上,没有文武百官的拘谨,只有学者们的畅谈——有人说要去西北教牧民读《畜牧要术》。

  有人说要去南方教农民种双季稻,还有人说要把法家的律法编成通俗的歌谣,教百姓都懂规矩。

  袁泽听着,笑着说:“你们尽管去做,朕给你们当后盾——只要是为了百姓好,朕都支持。”

  后来,这些学者真的去了各地:懂兵家的老将军去了边关,教士兵们读《孙子兵法》,还结合边关地形改了守城的法子;

  懂医家的先生去了灾区,把《医家本草》里的防疫方子教给百姓,还教大家用艾草煮水洗手,那年的瘟疫比往年少了大半;

  连懂工家的工匠,都带着《营造图》去了西南,教当地人用竹子造结实的房子,再也不怕雨季的山洪。】

  【四年前他可以因朝臣反对、自身实力与国力不足等多方面考量,只在这三州推行此政策,但是四年后,在大乾国力高速发展之下,终于再无任何人或事能阻碍他要行之事。】

  【昭文八年,他开始正式在全国推行大乾万民入学制度,让全大乾人人皆有机会读书,有学堂可进。】

  说这段话时,博主比任何时候都要肃穆庄重,这是对历史的敬意,也是对伟人的崇仰。

  天幕下,天玄帝面容平静,说不出任何反驳之词来。

  大皇子与二皇子等人也是反应各异,有敬佩,有苦笑心酸。“十六弟身负大才,不枉后世如此赞誉。”

  博主说起来可能只是寥寥数语,但若真要施行,又岂是一朝一夕可成?

  不仅考验帝王统御全局的能力,还需张弛有度,更不可缺少支持他的人手,非大魄力者不可为,或许换一个能力平庸的君王,一生也难成此事。

  从政令下达到真正实现目标,非短期可成,但总要起始去做。皇子们设身处地想了一下,单论一个开端便极为不易。

  不信你让天玄帝此刻在朝堂上宣布让平民百姓入学试试,头一个站出来的官员便会说朝中经费不足。

  第二个官员会站出来说缺人手,第三个官员会站出来问若人人都上学去了,那田间的农事该如何处置?

  总之方方面面的困难都会浮现,但要解决却极难。

  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大概便是博主之前说的袁泽当政后于各方面都做出改动的原因。

  “殿下,给王阳明先生的礼已经悄悄送送到王阳明先生家里去了。”璃月立于袁泽身旁,乌发雪裳,头戴珍珠发饰,温婉动人,“是那件您亲自挑选的碧玉,未叫任何人瞧见。”

  “那便好。”袁泽点头,继续看向天幕。后者望着他,不解地问道:“殿下何不去探望一下王先生?”

  这些时日每每思及此人,璃月都觉其神秘难测,心下难以放松警惕,毕竟对方有着圣人之称,与之打交道怎能不万分小心?

  袁泽也知璃月的顾虑,但他看得很开,也看得很明白:“等到天幕播放更多的内容,在进行拜访王阳明先生,从而对症下药。

  并且阳明先生漂泊无定,听到天幕之话,自然会来寻。”

  璃月明白了,遂不再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