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中的博主继续讲解:【和赵渊在文章中盛赞昭文帝不同,王阳明虽也赞赏他,却极少在诗文中表露。
相反,赵渊写袁泽时极尽颂扬,说他如何出色;王阳明提及袁泽,却更像在写“袁泽是个怎样的人”,实事求是、客观冷静。】
【所以有人看了赵渊的文章再看王阳明的,会疑惑他是否对袁泽心存芥蒂。
其实有专家和官方解读:王阳明以圣人之心看待万物,加之年岁阅历,比起赵渊这位“半师半臣”,看待袁泽时少了些滤镜。】
【也正因这份客观平等的视角,才给我们现代想了解昭文帝袁泽,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角度。】
【王阳明是昭文六年赴京城,与赵渊共编《天下大典》的。他呕心沥血、伏案十余年,才总算完成了这部典籍的编撰。】
博主赞扬道:【“这王阳明也是个狠人啊,为了编这《天下大典》,直接伏案干了十来年,这毅力,就问还有谁!要是搁现在,估计能评个‘感动大乾十大人物’了。”】
此时,天幕外众人反应各异。 天玄帝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暗自思忖:【这王阳明确有大才,能为泽儿所用,编撰《天下大典》,实乃大乾之幸。看来泽儿用人之术,已颇具火候。】
长孙皇后面露微笑,轻声说道:【“阳明先生如此用心,想必这《天下大典》定能成为大乾传世之宝,为后世留下无尽财富。泽儿能得此助力,实是他的福气。”】
正在监国的袁泽,兴奋地搓了搓手,笑道:【“哇塞,这王阳明太给力了!我未来能有这样的人才帮忙,这‘百家争鸣’的事儿肯定能搞得风生水起。以后我可得好好跟他学学。”】
诸葛明轻抚胡须,目光深邃,心中暗道:【阳明先生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太子殿下能有此助力,日后成就不可限量。只是编撰过程艰难,想必殿下也付出诸多心血。】
博主话锋一转,语气变得生动:【“后来,王阳明带着一群学者,跑遍大乾各州府寻找典籍。
有次听说东北有位老牧民藏着本《畜牧要术》,专讲养牛羊、防牲畜疫病的法子,王阳明立马带人赶了过去。
可老牧民一开始不肯给,说‘这是我们牧民吃饭的本事,给了你们也会被当成异端烧了’。”
王阳明没急着争辩,就在草原上住了下来,跟着老牧民一起放了半个月羊。
白天帮着喂草、查疫病,晚上就教老牧民识文断字,还跟老牧民讨教养牛羊的窍门。
最后老牧民被打动了,不仅把《畜牧要术》拿了出来,还跟着学者们一起,把书里缺漏的实操经验都补全了——比如怎么用艾。
草熏棚防瘟疫,怎么选种羊能让羊羔长得壮,这些都是书本上没有的真本事。”
博主调侃道:【“嘿,你看这王阳明,为了拿到典籍,直接开启了‘牧民体验卡’,这操作也是没谁了。
不过还真别说,这一招还挺管用,直接把老牧民给拿下了,顺便还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波不亏啊!”】
天幕上的画面跟着切换:西北草原的蓝天白云下,王阳明穿着粗布牧民袍,手里拿着草料喂羊;
夜晚的帐篷里,油灯下,老牧民指着羊皮卷上的牛羊图样,比划着跟王阳明说话,王阳明则握着笔,一字一句地记录,偶尔还停下来追问,眼神里满是认真。
陈嘉庚感慨道:【“为了学问能做到如此地步,实在令人动容。这种深入实践、虚心学习的态度,正是大乾学问发展所需要的。”】
魏征微微点头,说道:【“此举虽好,但需注意方式方法,不可因一时之需而破坏规矩。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要确保公平公正。”】
旁边商羊心中暗自思量:【在工部做事,也当如此,深入民间,了解实际需求,才能做出对百姓有用的东西。】
另一边苏思雨开心地说:【“这样编出来的《天下大典》肯定特别实用,能帮到好多人。王阳明先生真的是为百姓着想。”】
慕容雪面露担忧:【“殿下以后会不会也遇到这么多困难呀,希望他一切顺利。要是能帮上他就好了。”】
【“这一时期昭文帝还进行了科举改革,在考题里加了道家‘顺时治民’、兵家‘审时度势’的内容,好多只懂儒家的儒生一下子考砸了,就到处喊‘科举不公,昭文帝陛下故意打压儒家’。”
“袁泽没有因此妥协,反倒在京城和各州府开了‘补学班’,让懂道家、法家、兵家的学者当老师,想考科举的儒生都能去学。
不学的话,考试中只写儒家内容,录取机率很小,当时录取的时候有条规矩:同等成绩下,优先录那些懂多学派学问、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比如有次考‘如何应对粮荒’,有个儒生只写了‘陛下当行仁政,劝富户捐粮’。
而另一个懂农家的考生,不仅写了‘劝捐’,还加了‘组织百姓种荞麦——荞麦生长期短,能赶在荒年之前收一茬’‘修粮仓存粮,避免受潮发霉’,最后自然是后者被录取了。”】
博主忍不住吐槽:【“嘿,你们瞧瞧这些只懂儒家的儒生,一遇到点变化就咋咋呼呼的。
人家昭文帝这是为了选拔更全面的人才,又不是针对谁。
就像玩游戏,不能老用一套固定的攻略,也得与时俱进,多掌握点技能,才能通关嘛!”】
【“没过三年,效果就显出来了:懂法家的人进了刑部,把多年积案清了大半,连地方上‘官官相护’的毛病都改了不少;
懂农家的人进了农部,在南方推广双季稻,在北方教百姓种耐旱的谷子,那年全国的粮食收成就多了两成;
懂墨家的人进了工部,改良了织布的机子,还修了水渠,让旱田变成了水田。”
“昭文八年南方闹水灾,更是给‘百家争鸣’做了回活证明——按以前的法子,无非是派官赈灾、发粮食,可这次袁泽让各学派的官员一起议事:”
“懂农家的官员说‘光发粮不行,得教百姓种耐水的茭白、莲藕,不然等粮吃完了还是饿;还要把冲坏的田埂修好,不然下次下雨还得淹’;
懂水利的官员说‘得顺着河道挖排水沟,把积水排到江里,再在河岸种上柳树固堤,这样水就冲不垮岸了’;
懂法家的官员说‘得定规矩:抢赈灾粮的重罚,帮着修田埂、挖水渠的给粮食奖励,这样才没人偷懒、没人作乱’。”
“最后就集众人之所长,不仅灾荒很快过去了,南方还多了上千亩水田,种上了耐水的庄稼,后来好几年都没再闹过水灾。
当地百姓都说‘以前只知道读《论语》能当官,现在才知道,会种庄稼、会修水渠的人,也能救咱们的命’。”】
博主感慨道:【“你们看,这就是‘百家争鸣’的魅力所在啊!各学派的人发挥专长,齐心协力,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这就好比一个团队,每个成员都有独特的技能,大家配合起来,那战斗力杠杠的!
以前百姓只认儒家,现在才发现,其他学问同样能派上大用场,这观念转变,简直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啊!”
“从那以后,再没人说‘百家争鸣’不好了。到了昭文二十年,《天下大典》终于编成的时候,里面收录了近百个学派的典籍,整整装了三十六个大书柜——从农家的《农桑辑要》《畜牧方》。
到法家的《律解》《治民策》,再到工家的《营造法式》《器械图》,甚至还有墨家的《守城术》、医家的《本草补遗》。
只要是能帮到国家、能让百姓过好的学问,都收录进去了。
这一时期历史称为“昭文兴学”。】
天玄帝不禁感慨:【“这部《天下大典》,实乃大乾的瑰宝。泽儿能主持编修此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它必将成为大乾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石。”】
长孙皇后眼中满是慈爱与骄傲:【“泽儿这孩子,为了大乾的学问传承,付出了太多心血。这《天下大典》,是他留给大乾百姓最宝贵的财富。”】
东宫中,袁泽兴奋得两眼放光:【“哇,我未来居然完成了这么了不起的事!这《天下大典》要是放在现代,那不得是国家级文化遗产啊!以后大乾百姓的文化素养肯定能蹭蹭往上涨。”】
诸葛明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如此巨著,汇聚百家智慧,必将对大乾的文化、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殿下此举,必将名垂青史。”】
诸葛婉好奇地问:【“父亲,这么多书,大家怎么读得完呀?”】
诸葛明笑着回答:【“婉儿,这《天下大典》是让大家按需所学,遇到不同的问题,就从相应的典籍中寻找答案。它是一个知识宝库,能帮助大乾解决很多问题呢。”】
白起虽不懂文化典籍,但也明白这部大典对大乾的重要性,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守护之意。
【“大典完成那天,袁泽在宫里设宴,请了所有编书的学者。
他拿着《天下大典》的开篇卷,对众人说‘这部书不是要让所有人都学遍所有学问,是要让大家知道:遇到粮荒了,能从农家书里找法子;
遇到盗贼了,能从法家书里找规矩;甚至家里人病了,都能从医家书里找些调理的方子。
学问不是死的,能解决问题的,就是好学问’。”】
【“后来大乾的学堂里,‘诸子课’成了必修课——学生们早上读《论语》学‘仁爱’,下午就学《道德经》里‘顺应自然’的道理,或是学《孙子兵法》里‘知已知彼’的智慧。
想当文官的,就多学儒家、法家;想当农官的,就主攻农家、医家;想当工匠的,就钻研工家、墨家。”】
【“朝堂上也渐渐有了新气象:儒家的官员管教化,在地方上建学堂、教百姓懂礼;法家的官员管律法,定规矩、惩贪官;
农家的官员管农业,查收成、推新种;兵家的官员管军队,练士兵、守边疆——各学派的人互相补台,倒比以前只靠儒家一家时,把国家管得更顺了。”】
【“王阳明活到八十岁,临终前还在改《天下大典》的稿子,手里攥着笔,对守在旁边的弟子说‘学问是活的,今年觉得对的道理,明年可能就有新补充;
别把书读死了,要让后人知道,不管是哪家学问,只要能帮人、能利国,就该好好传下去’。”
这话也点出了学问的真谛,学问不是一成不变的,得不断更新,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像咱们现在,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得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啊!”】
【“后来袁泽下了道‘传世诏’,写进了大乾的律法里:‘自朕之后,凡大乾君主,不得禁绝任何有用之学;百家之说,若有能益国利民者,皆当留其脉、传其理。’”】
天幕外的人听得入了神,有个老儒感慨道:“以前总觉得只有儒家能安天下,现在才明白,天下的学问,只要能让百姓过好,就都是好学问啊——昭文帝这是给天下人打开了一扇大窗户。”
“可不是嘛!要是还像以前那样,只抱着《论语》不放,南方水灾的时候,说不定还得饿死好多人呢!”
旁边的年轻人接话,语气里满是敬佩,“难怪后世把昭文帝这时候的举措,叫‘昭文兴学’——可不是兴的一家之学,是兴的天下有用之学!”
相反,赵渊写袁泽时极尽颂扬,说他如何出色;王阳明提及袁泽,却更像在写“袁泽是个怎样的人”,实事求是、客观冷静。】
【所以有人看了赵渊的文章再看王阳明的,会疑惑他是否对袁泽心存芥蒂。
其实有专家和官方解读:王阳明以圣人之心看待万物,加之年岁阅历,比起赵渊这位“半师半臣”,看待袁泽时少了些滤镜。】
【也正因这份客观平等的视角,才给我们现代想了解昭文帝袁泽,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角度。】
【王阳明是昭文六年赴京城,与赵渊共编《天下大典》的。他呕心沥血、伏案十余年,才总算完成了这部典籍的编撰。】
博主赞扬道:【“这王阳明也是个狠人啊,为了编这《天下大典》,直接伏案干了十来年,这毅力,就问还有谁!要是搁现在,估计能评个‘感动大乾十大人物’了。”】
此时,天幕外众人反应各异。 天玄帝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暗自思忖:【这王阳明确有大才,能为泽儿所用,编撰《天下大典》,实乃大乾之幸。看来泽儿用人之术,已颇具火候。】
长孙皇后面露微笑,轻声说道:【“阳明先生如此用心,想必这《天下大典》定能成为大乾传世之宝,为后世留下无尽财富。泽儿能得此助力,实是他的福气。”】
正在监国的袁泽,兴奋地搓了搓手,笑道:【“哇塞,这王阳明太给力了!我未来能有这样的人才帮忙,这‘百家争鸣’的事儿肯定能搞得风生水起。以后我可得好好跟他学学。”】
诸葛明轻抚胡须,目光深邃,心中暗道:【阳明先生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太子殿下能有此助力,日后成就不可限量。只是编撰过程艰难,想必殿下也付出诸多心血。】
博主话锋一转,语气变得生动:【“后来,王阳明带着一群学者,跑遍大乾各州府寻找典籍。
有次听说东北有位老牧民藏着本《畜牧要术》,专讲养牛羊、防牲畜疫病的法子,王阳明立马带人赶了过去。
可老牧民一开始不肯给,说‘这是我们牧民吃饭的本事,给了你们也会被当成异端烧了’。”
王阳明没急着争辩,就在草原上住了下来,跟着老牧民一起放了半个月羊。
白天帮着喂草、查疫病,晚上就教老牧民识文断字,还跟老牧民讨教养牛羊的窍门。
最后老牧民被打动了,不仅把《畜牧要术》拿了出来,还跟着学者们一起,把书里缺漏的实操经验都补全了——比如怎么用艾。
草熏棚防瘟疫,怎么选种羊能让羊羔长得壮,这些都是书本上没有的真本事。”
博主调侃道:【“嘿,你看这王阳明,为了拿到典籍,直接开启了‘牧民体验卡’,这操作也是没谁了。
不过还真别说,这一招还挺管用,直接把老牧民给拿下了,顺便还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波不亏啊!”】
天幕上的画面跟着切换:西北草原的蓝天白云下,王阳明穿着粗布牧民袍,手里拿着草料喂羊;
夜晚的帐篷里,油灯下,老牧民指着羊皮卷上的牛羊图样,比划着跟王阳明说话,王阳明则握着笔,一字一句地记录,偶尔还停下来追问,眼神里满是认真。
陈嘉庚感慨道:【“为了学问能做到如此地步,实在令人动容。这种深入实践、虚心学习的态度,正是大乾学问发展所需要的。”】
魏征微微点头,说道:【“此举虽好,但需注意方式方法,不可因一时之需而破坏规矩。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要确保公平公正。”】
旁边商羊心中暗自思量:【在工部做事,也当如此,深入民间,了解实际需求,才能做出对百姓有用的东西。】
另一边苏思雨开心地说:【“这样编出来的《天下大典》肯定特别实用,能帮到好多人。王阳明先生真的是为百姓着想。”】
慕容雪面露担忧:【“殿下以后会不会也遇到这么多困难呀,希望他一切顺利。要是能帮上他就好了。”】
【“这一时期昭文帝还进行了科举改革,在考题里加了道家‘顺时治民’、兵家‘审时度势’的内容,好多只懂儒家的儒生一下子考砸了,就到处喊‘科举不公,昭文帝陛下故意打压儒家’。”
“袁泽没有因此妥协,反倒在京城和各州府开了‘补学班’,让懂道家、法家、兵家的学者当老师,想考科举的儒生都能去学。
不学的话,考试中只写儒家内容,录取机率很小,当时录取的时候有条规矩:同等成绩下,优先录那些懂多学派学问、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比如有次考‘如何应对粮荒’,有个儒生只写了‘陛下当行仁政,劝富户捐粮’。
而另一个懂农家的考生,不仅写了‘劝捐’,还加了‘组织百姓种荞麦——荞麦生长期短,能赶在荒年之前收一茬’‘修粮仓存粮,避免受潮发霉’,最后自然是后者被录取了。”】
博主忍不住吐槽:【“嘿,你们瞧瞧这些只懂儒家的儒生,一遇到点变化就咋咋呼呼的。
人家昭文帝这是为了选拔更全面的人才,又不是针对谁。
就像玩游戏,不能老用一套固定的攻略,也得与时俱进,多掌握点技能,才能通关嘛!”】
【“没过三年,效果就显出来了:懂法家的人进了刑部,把多年积案清了大半,连地方上‘官官相护’的毛病都改了不少;
懂农家的人进了农部,在南方推广双季稻,在北方教百姓种耐旱的谷子,那年全国的粮食收成就多了两成;
懂墨家的人进了工部,改良了织布的机子,还修了水渠,让旱田变成了水田。”
“昭文八年南方闹水灾,更是给‘百家争鸣’做了回活证明——按以前的法子,无非是派官赈灾、发粮食,可这次袁泽让各学派的官员一起议事:”
“懂农家的官员说‘光发粮不行,得教百姓种耐水的茭白、莲藕,不然等粮吃完了还是饿;还要把冲坏的田埂修好,不然下次下雨还得淹’;
懂水利的官员说‘得顺着河道挖排水沟,把积水排到江里,再在河岸种上柳树固堤,这样水就冲不垮岸了’;
懂法家的官员说‘得定规矩:抢赈灾粮的重罚,帮着修田埂、挖水渠的给粮食奖励,这样才没人偷懒、没人作乱’。”
“最后就集众人之所长,不仅灾荒很快过去了,南方还多了上千亩水田,种上了耐水的庄稼,后来好几年都没再闹过水灾。
当地百姓都说‘以前只知道读《论语》能当官,现在才知道,会种庄稼、会修水渠的人,也能救咱们的命’。”】
博主感慨道:【“你们看,这就是‘百家争鸣’的魅力所在啊!各学派的人发挥专长,齐心协力,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这就好比一个团队,每个成员都有独特的技能,大家配合起来,那战斗力杠杠的!
以前百姓只认儒家,现在才发现,其他学问同样能派上大用场,这观念转变,简直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啊!”
“从那以后,再没人说‘百家争鸣’不好了。到了昭文二十年,《天下大典》终于编成的时候,里面收录了近百个学派的典籍,整整装了三十六个大书柜——从农家的《农桑辑要》《畜牧方》。
到法家的《律解》《治民策》,再到工家的《营造法式》《器械图》,甚至还有墨家的《守城术》、医家的《本草补遗》。
只要是能帮到国家、能让百姓过好的学问,都收录进去了。
这一时期历史称为“昭文兴学”。】
天玄帝不禁感慨:【“这部《天下大典》,实乃大乾的瑰宝。泽儿能主持编修此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它必将成为大乾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石。”】
长孙皇后眼中满是慈爱与骄傲:【“泽儿这孩子,为了大乾的学问传承,付出了太多心血。这《天下大典》,是他留给大乾百姓最宝贵的财富。”】
东宫中,袁泽兴奋得两眼放光:【“哇,我未来居然完成了这么了不起的事!这《天下大典》要是放在现代,那不得是国家级文化遗产啊!以后大乾百姓的文化素养肯定能蹭蹭往上涨。”】
诸葛明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如此巨著,汇聚百家智慧,必将对大乾的文化、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殿下此举,必将名垂青史。”】
诸葛婉好奇地问:【“父亲,这么多书,大家怎么读得完呀?”】
诸葛明笑着回答:【“婉儿,这《天下大典》是让大家按需所学,遇到不同的问题,就从相应的典籍中寻找答案。它是一个知识宝库,能帮助大乾解决很多问题呢。”】
白起虽不懂文化典籍,但也明白这部大典对大乾的重要性,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守护之意。
【“大典完成那天,袁泽在宫里设宴,请了所有编书的学者。
他拿着《天下大典》的开篇卷,对众人说‘这部书不是要让所有人都学遍所有学问,是要让大家知道:遇到粮荒了,能从农家书里找法子;
遇到盗贼了,能从法家书里找规矩;甚至家里人病了,都能从医家书里找些调理的方子。
学问不是死的,能解决问题的,就是好学问’。”】
【“后来大乾的学堂里,‘诸子课’成了必修课——学生们早上读《论语》学‘仁爱’,下午就学《道德经》里‘顺应自然’的道理,或是学《孙子兵法》里‘知已知彼’的智慧。
想当文官的,就多学儒家、法家;想当农官的,就主攻农家、医家;想当工匠的,就钻研工家、墨家。”】
【“朝堂上也渐渐有了新气象:儒家的官员管教化,在地方上建学堂、教百姓懂礼;法家的官员管律法,定规矩、惩贪官;
农家的官员管农业,查收成、推新种;兵家的官员管军队,练士兵、守边疆——各学派的人互相补台,倒比以前只靠儒家一家时,把国家管得更顺了。”】
【“王阳明活到八十岁,临终前还在改《天下大典》的稿子,手里攥着笔,对守在旁边的弟子说‘学问是活的,今年觉得对的道理,明年可能就有新补充;
别把书读死了,要让后人知道,不管是哪家学问,只要能帮人、能利国,就该好好传下去’。”
这话也点出了学问的真谛,学问不是一成不变的,得不断更新,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像咱们现在,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得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啊!”】
【“后来袁泽下了道‘传世诏’,写进了大乾的律法里:‘自朕之后,凡大乾君主,不得禁绝任何有用之学;百家之说,若有能益国利民者,皆当留其脉、传其理。’”】
天幕外的人听得入了神,有个老儒感慨道:“以前总觉得只有儒家能安天下,现在才明白,天下的学问,只要能让百姓过好,就都是好学问啊——昭文帝这是给天下人打开了一扇大窗户。”
“可不是嘛!要是还像以前那样,只抱着《论语》不放,南方水灾的时候,说不定还得饿死好多人呢!”
旁边的年轻人接话,语气里满是敬佩,“难怪后世把昭文帝这时候的举措,叫‘昭文兴学’——可不是兴的一家之学,是兴的天下有用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