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卖房与地独门生意(上)
年节将近,京师更显热闹非凡。
那内城的大街小巷里又开始人流如织,那商铺、茶馆、乃至酒楼里都是人满为患。
朱觉上位之后看似一通胡搞瞎搞,用的却都是后世开发的经验。
那可是经过几百年检验相当成功的经验,且他还曾成功的打造出一个硕大的商业帝国来,对开发这一套他可谓轻车熟路。
是故,京师发展那是迅猛得吓人,外廷很多官员那都吓坏了,京师百姓却是乐开了。
这搞开发前期对于他这当皇帝的或者投资者来说那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京师扩展成方圆百里的九宫格的时候他就不知道投了多少钱进去了。
不过,对于京师百姓来说,这却是大好事,不光是收地他们得钱了,且住上新房子了,他们还多了很多额外赚钱的活计。
他们哪怕什么都不会,刨地总是会的,哪怕就是拿把锄头去刨地,那也有一两银子一个月啊,刨上十个月就是十两银子。
更何况,京师日渐繁华之后,赚钱的活计远不止这些,那织布厂里的活计就比刨地还赚钱。
有头脑的赚钱的门路更多,哪怕就是早上支个摊子,卖点稀饭、馒头、面条之类的早点,那都比去织布厂里干活赚的钱多。
总之,大搞开发前期朱觉投入的钱大半其实都如同发福利般发给京师百姓了,大家都有钱了,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平民百姓自然乐开了。
年节将至,购买年货的自然也就多了,内城的人流简直不要太密集。
今年的大明京师还出了件奇葩事,那就是正在修建的北外城那也是人流如织,貌似那边也有年货买一般。
这会儿的北外城自然还没得年货买,北外城的商铺那都还只是一个个画在地上的石灰框框呢,甚至连地基都还没开始挖。
不过,北外城的宅院却是次第而建逐步完工了,原本北外城的平民百姓也陆陆续续往里搬了。
至于为何没有任何商铺售卖东西的北外城还人流如织,皆因这年头有头脑的人还是不少的,特别是人文汇聚的大明京师,有头脑的那比没头脑的多得多。
毕懋良也只是稍微放出了一点风声,说北外城有新建的宅院和商铺售卖,有头脑的人那便开始往过窜了。
特别是部分宅院建好之后,窜过来的看的人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多,貌似就是来采办年货的一般。
他们自然不是来采办年货的,不过,他们也算是来看货的,宅院和商铺那也算是货,且还是一种利润颇高的货。
有头脑的人都很清楚,京师如此繁华之地,又有这么多的衙门,会试和殿试还都要在这举行,且厂房也多如牛毛,赚钱的活计简直不要太好找,这些条件那都注定了京师的人口肯定会越来越多,但凡有点办法的那都会削尖脑袋挤进来。
这人多了就得有地方住啊,想在京师建个宅院还不容易,买地那都买不到,工钱那也是越来越高,这种情况下,现成的宅院那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原本京师还没多少现成的宅院卖的,且早在去年京师日渐繁华的时候那些民间出售的宅院便被人给收购一空了,有头脑的人那也没办法。
这一下内廷竟然要出售上万套这样的宅院,且还只需一百两一套,有头脑的人自然趋之若鹜。
谁人不知现如今京师的宅院有多难买道,一百两一套,那就是成本价啊。
皆因,民间私下里的地价已然不是二十两一亩了。
很多人出到五十两一亩那都买不到地。
毕竟不是谁人都是魏忠贤,九千岁爷爷叫人滚蛋,那是没人敢不滚,至于其他人,京师百姓都不带鸟的。
魏公是阴险狠毒,但买了地好歹还给套新宅院,也就是一亩的宅院给二十两银子再给你换套新宅院。
这就等于是白得二十两银子,还换了座新宅院,这新宅院成本价都不止三十两啊,是故,五十两一亩地那都没人卖。
当然,这个指的还是那些本来就修建了宅院的地。
至于田地,那更不用想了,田地可以出产粮食啊,按京城的粮价,一亩地一年最少赚二两银子,这可是一辈子的买卖,不是一两年的买卖。
很多有头脑的还种上了各种蔬菜,京师这人口日渐增多,蔬菜那也好卖得很,只要肯卖力,多种点蔬菜拿去卖,一亩地一年赚个三四两乃至四五两都不是问题。
再说了,农田本就不准用来盖房子,除非魏公来收。
是故,这会儿京师想买到一套宅院那是千难万难,哪怕是旧的,哪怕出一百五十两乃至二百两,那都买不到。
内廷竟然新建一万多套宅院拿来卖,且还只需一百两一套,不买那就是傻子。
北城之所以天天这么多人来看,其实就是看宅院建得怎么样,他们也怕内廷胡乱请些人用最差的材料给堆砌那种根本不能住人的房子拿来卖,搞得他们还要拆了重建。
到时候那就有点麻烦了,一百两那就等于买了块一亩的地啊,而且还得出钱请人来拆了重建。
结果,压根就不是这么回事。
内廷招来的那都是京营将士,砌墙用的都是糯米石灰砂浆,且那砖头就跟砌城墙的砖头一样方正,那木材更是用的最结实耐用的。
这么建房子,那就是奔着几百年去的,而不是民间那种只能住几十年的。
更为关键的是,新建的宅院里都通了暖气管道。
这东西可是好东西啊,只要装上这暖气管道,冬天不用买煤烧炕,更不用烤炭火,屋子里那都温暖如春啊。
东外城匠户家里那是早就通上了,西外城那些匠户家里也陆陆续续装上了,很多人都去体验过了,那是真舒服。
关键这东西省事且干净,不用烧煤烧炭。
至于什么一个月一两银子的暖气费,烧煤或许用不到这么多钱,但脏啊,烧炭的话一个月还不止这么多钱呢。
很多人看过之后那就开始到处托人找内廷买了。
毕懋良那也是很有生意头脑的,他可没急着卖,他直接向朱觉提议,涨到两百两一套再卖。
朱觉那也是天天来北城看进度,那些看房子的人他自然也看到了。
这架势,他们不涨价,很多人倒手之后也要涨到两百两一套。
他也很清楚,这行当就是这样,一开始的确要经历一个疯涨的阶段,这就是第一波韭菜,割下去长势还会更旺盛。
这钱他自然不想给别人赚去了,他还想着回本呢。
他可是一口气把京师扩张到上百里方圆了,这两年光是买地他就费了几百万两,还有请人工那又是几百万两,还有建宅院和厂房,开采乃至进购原材料等等,他前前后后出去的钱那是两千万两都不止了。
若是按宅院一百两一套,商铺两百两一套,那一万余套宅院和两万余套商铺那都收不回三分之一的成本。
原本他也是想着先卖点出去,让人体会一下冬天带暖气的宅院住着多舒服,同时也让人看看这种现成的宅院有多大的升值空间,而后到了明年再翻了倍的涨价,这样勉强也能回个一半的本了。
谁曾想,聪明人那都不用住进去就能看出这宅院的升值空间了,且京师这种聪明人还多得很。
那说不得就只有按毕懋良说的来,直接涨到两百两一套再卖了。
年节将近,京师更显热闹非凡。
那内城的大街小巷里又开始人流如织,那商铺、茶馆、乃至酒楼里都是人满为患。
朱觉上位之后看似一通胡搞瞎搞,用的却都是后世开发的经验。
那可是经过几百年检验相当成功的经验,且他还曾成功的打造出一个硕大的商业帝国来,对开发这一套他可谓轻车熟路。
是故,京师发展那是迅猛得吓人,外廷很多官员那都吓坏了,京师百姓却是乐开了。
这搞开发前期对于他这当皇帝的或者投资者来说那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京师扩展成方圆百里的九宫格的时候他就不知道投了多少钱进去了。
不过,对于京师百姓来说,这却是大好事,不光是收地他们得钱了,且住上新房子了,他们还多了很多额外赚钱的活计。
他们哪怕什么都不会,刨地总是会的,哪怕就是拿把锄头去刨地,那也有一两银子一个月啊,刨上十个月就是十两银子。
更何况,京师日渐繁华之后,赚钱的活计远不止这些,那织布厂里的活计就比刨地还赚钱。
有头脑的赚钱的门路更多,哪怕就是早上支个摊子,卖点稀饭、馒头、面条之类的早点,那都比去织布厂里干活赚的钱多。
总之,大搞开发前期朱觉投入的钱大半其实都如同发福利般发给京师百姓了,大家都有钱了,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平民百姓自然乐开了。
年节将至,购买年货的自然也就多了,内城的人流简直不要太密集。
今年的大明京师还出了件奇葩事,那就是正在修建的北外城那也是人流如织,貌似那边也有年货买一般。
这会儿的北外城自然还没得年货买,北外城的商铺那都还只是一个个画在地上的石灰框框呢,甚至连地基都还没开始挖。
不过,北外城的宅院却是次第而建逐步完工了,原本北外城的平民百姓也陆陆续续往里搬了。
至于为何没有任何商铺售卖东西的北外城还人流如织,皆因这年头有头脑的人还是不少的,特别是人文汇聚的大明京师,有头脑的那比没头脑的多得多。
毕懋良也只是稍微放出了一点风声,说北外城有新建的宅院和商铺售卖,有头脑的人那便开始往过窜了。
特别是部分宅院建好之后,窜过来的看的人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多,貌似就是来采办年货的一般。
他们自然不是来采办年货的,不过,他们也算是来看货的,宅院和商铺那也算是货,且还是一种利润颇高的货。
有头脑的人都很清楚,京师如此繁华之地,又有这么多的衙门,会试和殿试还都要在这举行,且厂房也多如牛毛,赚钱的活计简直不要太好找,这些条件那都注定了京师的人口肯定会越来越多,但凡有点办法的那都会削尖脑袋挤进来。
这人多了就得有地方住啊,想在京师建个宅院还不容易,买地那都买不到,工钱那也是越来越高,这种情况下,现成的宅院那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原本京师还没多少现成的宅院卖的,且早在去年京师日渐繁华的时候那些民间出售的宅院便被人给收购一空了,有头脑的人那也没办法。
这一下内廷竟然要出售上万套这样的宅院,且还只需一百两一套,有头脑的人自然趋之若鹜。
谁人不知现如今京师的宅院有多难买道,一百两一套,那就是成本价啊。
皆因,民间私下里的地价已然不是二十两一亩了。
很多人出到五十两一亩那都买不到地。
毕竟不是谁人都是魏忠贤,九千岁爷爷叫人滚蛋,那是没人敢不滚,至于其他人,京师百姓都不带鸟的。
魏公是阴险狠毒,但买了地好歹还给套新宅院,也就是一亩的宅院给二十两银子再给你换套新宅院。
这就等于是白得二十两银子,还换了座新宅院,这新宅院成本价都不止三十两啊,是故,五十两一亩地那都没人卖。
当然,这个指的还是那些本来就修建了宅院的地。
至于田地,那更不用想了,田地可以出产粮食啊,按京城的粮价,一亩地一年最少赚二两银子,这可是一辈子的买卖,不是一两年的买卖。
很多有头脑的还种上了各种蔬菜,京师这人口日渐增多,蔬菜那也好卖得很,只要肯卖力,多种点蔬菜拿去卖,一亩地一年赚个三四两乃至四五两都不是问题。
再说了,农田本就不准用来盖房子,除非魏公来收。
是故,这会儿京师想买到一套宅院那是千难万难,哪怕是旧的,哪怕出一百五十两乃至二百两,那都买不到。
内廷竟然新建一万多套宅院拿来卖,且还只需一百两一套,不买那就是傻子。
北城之所以天天这么多人来看,其实就是看宅院建得怎么样,他们也怕内廷胡乱请些人用最差的材料给堆砌那种根本不能住人的房子拿来卖,搞得他们还要拆了重建。
到时候那就有点麻烦了,一百两那就等于买了块一亩的地啊,而且还得出钱请人来拆了重建。
结果,压根就不是这么回事。
内廷招来的那都是京营将士,砌墙用的都是糯米石灰砂浆,且那砖头就跟砌城墙的砖头一样方正,那木材更是用的最结实耐用的。
这么建房子,那就是奔着几百年去的,而不是民间那种只能住几十年的。
更为关键的是,新建的宅院里都通了暖气管道。
这东西可是好东西啊,只要装上这暖气管道,冬天不用买煤烧炕,更不用烤炭火,屋子里那都温暖如春啊。
东外城匠户家里那是早就通上了,西外城那些匠户家里也陆陆续续装上了,很多人都去体验过了,那是真舒服。
关键这东西省事且干净,不用烧煤烧炭。
至于什么一个月一两银子的暖气费,烧煤或许用不到这么多钱,但脏啊,烧炭的话一个月还不止这么多钱呢。
很多人看过之后那就开始到处托人找内廷买了。
毕懋良那也是很有生意头脑的,他可没急着卖,他直接向朱觉提议,涨到两百两一套再卖。
朱觉那也是天天来北城看进度,那些看房子的人他自然也看到了。
这架势,他们不涨价,很多人倒手之后也要涨到两百两一套。
他也很清楚,这行当就是这样,一开始的确要经历一个疯涨的阶段,这就是第一波韭菜,割下去长势还会更旺盛。
这钱他自然不想给别人赚去了,他还想着回本呢。
他可是一口气把京师扩张到上百里方圆了,这两年光是买地他就费了几百万两,还有请人工那又是几百万两,还有建宅院和厂房,开采乃至进购原材料等等,他前前后后出去的钱那是两千万两都不止了。
若是按宅院一百两一套,商铺两百两一套,那一万余套宅院和两万余套商铺那都收不回三分之一的成本。
原本他也是想着先卖点出去,让人体会一下冬天带暖气的宅院住着多舒服,同时也让人看看这种现成的宅院有多大的升值空间,而后到了明年再翻了倍的涨价,这样勉强也能回个一半的本了。
谁曾想,聪明人那都不用住进去就能看出这宅院的升值空间了,且京师这种聪明人还多得很。
那说不得就只有按毕懋良说的来,直接涨到两百两一套再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