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科举路藏女儿身,终成首辅定乾坤》

  “青史?”太傅们还是有些不明白,这跟青史有何关系?

  那位资历最老的老翰林虽然隐约感觉到孟怀璋话里有话,涉及天家秘辛,不宜深究,但青史二字实在挠得他心头发痒,关乎文人最看重的身后名,他终究还是没忍住。

  他往前倾了倾身子,带着几分老友间请教的不安:“孟阁老,您方才提及青史.....老夫愚钝,还是没太明白这其中关窍。陛下让皇子拜师,与青史究竟有何干系?还望阁老能不吝再点拨一二?”

  他说完老脸都有些微红,觉得自己这般追根问底实在有些失礼,但疑惑不解开,他回去怕是连觉都睡不安稳。其他几位太傅也立刻屏息凝神,眼巴巴地望着孟怀璋,显然这也是他们共同的困惑。

  孟怀璋看着几位老臣那求知若渴的眼神,心中微微一叹。这些老翰林学问是好的,但于朝堂政治的某些微妙之处,终究是隔了一层。

  他抬眼看向几位太傅,眼神里带着几分隐晦的提醒:“前阵子殿下们去城外试验田,不是闹出些小风波么?年轻人心性不定,难免有失分寸,可若是被有心人记下来,再传到后世,对殿下们的声名不是好事。”

  张太傅猛地想起之前听说的“皇子纵马踩坏红薯苗”的传闻,脸色微微一变,却没敢多问。

  几位老太傅如同被点醒了一般,猛地倒吸一口凉气,脸上瞬间露出恍然大悟又夹杂着骇然的神情。

  原来如此!

  孟怀璋见他们领会了,便不再多言,只笑着补充:“你们教的是道,丰裕伯教的是行,还有补过的意味在里头。陛下分得清楚,你们也不必妄自菲薄。往后你们照旧教殿下们经史,丰裕伯教殿下们实务,相辅相成才是对殿下们最好的教育。”

  老太傅们连连点头,语气里满是感激:“多亏孟大人点拨!若是没有您这番话,我等怕是还要在原地打转,徒增烦恼。往后我等定当好好教殿下们,让他们将来能成大器。”

  孟怀璋笑着摆手:“点拨谈不上,都是为了殿下们,为了圣元朝的将来。”

  老太傅们心结已解,神色轻松了许多,又说了几句感激的话,便恭敬地告辞离去。

  值房内重归寂静,只余下淡淡的墨香与茶香。

  孟怀璋脸上的温和笑意渐渐敛去,他独自坐回案后,目光落在窗外摇曳的竹影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温热的茶杯,眼底掠过一丝极淡却难以掩饰的复杂情绪。

  那是一种混合着欣赏、感慨,以及一丝连他自己都不愿深究的.......羡慕。

  谢清风这小子,运气真是好得让人不得不感叹。

  他好不容易在科场中厮杀出来,谨小慎微,一步一个脚印,在波谲云诡的朝堂中恪守纯臣之道,不结党不营私,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历经无数风雨沉浮,才终于坐到了如今这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的位置,成为天子倚重的阁老。

  这其中付出了多少心血,经历了多少凶险,只有他自己知道。

  而谢清风呢?同样起于寒微,却仿佛得天独厚。献上祥瑞,一举封伯已是泼天的富贵和机遇,如今竟然直接陛下钦点为三位皇子的老师!而且是上了文牒的老师。

  孟怀璋看得比那些老太傅更深更远。陛下正值壮年,但储位之事关乎国本,迟早要定。看陛下如今的意思,大力培养这三位皇子,未来的储君,九成九会从他们三人之中产生。

  而谢清风他根本不需要像其他朝臣那样,在未来的储位之争中艰难抉择和冒险站队!因为他直接就是所有潜在储君的老师!无论将来是三皇子继位,还是五皇子、七皇子中的任何一位脱颖而出,他谢清风都是无可争议的帝师。

  这份从龙之功,简直是被陛下直接塞到了他手里,稳当得不能再稳当。

  不过孟怀璋也只是羡慕罢了,他已是知天命之年,宦海浮沉三十余载,岁月不饶人,说不定他这把老骨头比正值盛年的皇上还要早走一步呢。往后看储君对他来说,确实没什么必要了,至于身后事、新君事,自有后来人去操心。

  他羡慕的并非是谢清风那看似光明无限的从龙前景,而是谢清风那如同话本传奇般的官途——真顺啊!

  “呵......”孟怀璋不由地轻笑出声,摇了摇头,似是自嘲又似是感慨万千。

  他提起笔,重新蘸了墨,准备批阅下一份公文。

  人各有命,强求不得。

  而此时被孟大人暗暗羡慕官途顺遂的谢清风,正站在自家府邸门口,看着眼前一字排开,各自带着一个小包袱,脸上写满了不情愿和忐忑的三个萝卜头直接傻眼了。

  要不是谢清风还顾及着自己的形象,估计要喊出来了:这是干甚?!

  这是要干甚!

  送他家干嘛?!

  正当他脑子里一团乱麻,试图理解眼前这超乎想象的场面时,小亭子太监笑眯眯地上前对着谢清风行礼后,说话的声音带着宫里人特有的圆滑腔调,“奴才小亭子,给丰裕伯爷道喜了!恭贺伯爷荣升之喜!陛下时常念叨伯爷劳苦功高,可是咱圣元朝的大功臣呢!”

  小亭子脸上笑开了花,语气里的热络和尊敬毫不作伪。

  他常在御前伺候,眼明心亮,最是清楚眼前这位年轻伯爷在陛下心中的分量,那是真正的简在帝心,红得发紫,他自然得拿出十二万分的小心和恭敬。

  道完喜,他也不等谢清风从这突如其来的恭喜中完全回过神便微微侧身,示意了一下身后那三位表情各异的皇子,依旧笑着但语气明显更正式了些,“伯爷,皇上口谕:三位皇子既已拜丰裕伯为师,自当潜心向学,体察民生。特命奴才将三位殿下送来府上,这三个月,便请伯爷费心教导,让殿下们跟随师父同吃同住以便朝夕受教。皇上说了严师出高徒,一切但凭伯爷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