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初,奉天城,联合国际总部大厦。
世界大战的创伤逐渐平复,但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大洋之上,一场无声的军备竞赛却有升温之势。
美士兰在经历太平洋的惨败后,卧薪尝胆,将其巨大的工业潜力疯狂投向海军重建,誓言要打造一支“足以保卫两洋”的强大舰队。
英士兰虽国力大不如前,但为了维系其摇摇欲坠的全球帝国和海上生命线,也不得不咬牙投入资源更新其老旧舰队。
樱花国更是忧心忡忡,竭力加强海军力量以自保,并试图重新获取一些自主性。
这种竞赛的苗头,显然不符合炎国的利益。
维持一支绝对优势的海军代价高昂,且持续的竞赛可能会刺激对手挖掘出技术突破或形成反炎联盟。
首席张扬决定主动出手,以“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新一轮军备竞赛耗尽民力”的崇高名义,将这场竞赛纳入自己设定的规则之中。
于是,由炎国发起并主导的 “全球限制海军军备会议” 在奉天召开。
与会方包括炎国、美士兰、英士兰、樱花国、法士兰、意士兰等主要海军国家。
会议气氛从一开始就极不平等——炎国代表着胜利者和当前的海上绝对霸主,而其他国家则多少带着战败或衰落的阴影。
炎国代表团团长,海军元帅沈鸿烈,在会议开幕时定下了基调:
“诸位,我们刚刚从一场毁灭性的全球冲突中走出。
无尽的战舰沉入海底,巨大的资源化为乌有。
我们必须避免重蹈覆辙。
帝国政府本着对全人类负责的态度,提议各国共同限制海军军备,将宝贵的资源用于和平发展与民生改善。”
随后,他抛出了早已拟定好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草案核心内容,其条款看似公平,实则处处暗藏玄机,极尽维护炎国优势之能事:
1. 总吨位比例(主力舰):
条约规定各签约国主力舰(战列舰、战列巡洋舰)的总吨位上限,并设定比例。
炎国毫无疑问获得了最大的份额,其吨位上限几乎等于美士兰和英士兰之和。
樱花国被给予一个远低于炎国、但略高于欧大陆国家的份额(樱花国的不就是炎国的?),并刺激其与美英的矛盾。
法士兰、意士兰等则被限制在更低的水平。
2. 航母限制: 条约对航空母舰的总吨位和单舰吨位进行了限制。
但条款巧妙地允许炎国保留其现有的、技术最先进的几艘大型航母(如“蓬莱”级),而其他国家的航母发展则被严格限制在较低水平,尤其是单舰吨位限制,使得他们难以建造能与炎国抗衡的大型攻击航母。
3. 舰艇替换规则: 规定舰艇必须达到一定舰龄才能被替换,且替换新舰的吨位和火炮口径必须遵守条约规定。
这防止了各国通过快速更新舰队来变相扩军。
4. 巡洋舰、驱逐舰等辅助舰艇:
对这些舰艇也设定了总吨位限制,但条款相对宽松。
这是因为炎国需要大量的辅助舰艇来维护其全球海洋利益和庞大的商船队。
5. 潜艇条款: 出人意料地,条约对潜艇的限制相对较少。
这背后是炎国的算计:一方面,自家潜艇部队实力强大;
另一方面,允许潜艇一定程度的发展,可以给英士兰等依赖海上运输线的国家制造持续的压力,让他们更需要“仰仗”炎国海军来维护航道安全。
6. 基地与设施: 条约没有对海外海军基地进行限制。
这意味着炎国在夏威夷、特鲁克、新加坡、巴拿等地建立的庞大基地网络可以完全保留,而其他国家的海外基地则或因战败丧失,或因国力不济难以维持。
7. 监督与核查: 条约规定由联合国际(即由炎国主导的机构)负责监督条款执行,拥有一定的核查权。
这赋予了炎国合法介入他国海军建设的权力。
谈判过程极其艰难!
美士兰代表强烈抗议吨位比例不公,指责这是“将美士兰永久置于二流海军国家的枷锁”。
英士兰代表哀叹其全球利益与所受限制严重不匹配,但国力不济,无力反抗。
法士兰代表则心情有些复杂,他们在陆地上和德士兰拼死战斗,几乎打光了一代人,而现在自己就如同一只没了牙齿的猎犬,想咬下一块肉,却无从下口。
然而,在炎国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下,特别是面对如果不签条约就可能面临更严厉制裁甚至孤立的风险,各国最终不得不低头。
《奉天海军条约》 最终签署。
消息传出,帝国宣传机器将其描绘为“首席张扬和平愿景的伟大胜利”、“帝国负责任大国担当的体现”、“人类迈向永久和平的关键一步”。
而在奉天统帅部,张扬看着条约文本,对心腹们说:
“这不是和平条约,这是停战协议。
它用国际法的形式,冻结了我们在海军领域的绝对优势。”
“它给了对手一个虚假的希望,让他们以为在规则内努力就能缩小差距。
但他们永远追不上。
因为规则是我们制定的,解释权在我们手中。”
“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赢得了时间。
十年,甚至更长的战略优势期。
我们可以将更多资源投向天空(空军)和未来(新技术),而他们,还在为我们画好的圈子里,辛苦地建造着即将过时的战舰。”
条约的签订,暂时缓和了海军军备竞赛的表面热度,却以法律的形式固化了海洋权力的等级秩序。
炎国不费一枪一弹,便为自己的海上霸权加冕了一顶看似和平的王冠,并将主要竞争对手的未来海军发展,牢牢地锁死在了自己设定的天花板之下。
喜欢穿越1900年:主宰东北
世界大战的创伤逐渐平复,但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大洋之上,一场无声的军备竞赛却有升温之势。
美士兰在经历太平洋的惨败后,卧薪尝胆,将其巨大的工业潜力疯狂投向海军重建,誓言要打造一支“足以保卫两洋”的强大舰队。
英士兰虽国力大不如前,但为了维系其摇摇欲坠的全球帝国和海上生命线,也不得不咬牙投入资源更新其老旧舰队。
樱花国更是忧心忡忡,竭力加强海军力量以自保,并试图重新获取一些自主性。
这种竞赛的苗头,显然不符合炎国的利益。
维持一支绝对优势的海军代价高昂,且持续的竞赛可能会刺激对手挖掘出技术突破或形成反炎联盟。
首席张扬决定主动出手,以“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新一轮军备竞赛耗尽民力”的崇高名义,将这场竞赛纳入自己设定的规则之中。
于是,由炎国发起并主导的 “全球限制海军军备会议” 在奉天召开。
与会方包括炎国、美士兰、英士兰、樱花国、法士兰、意士兰等主要海军国家。
会议气氛从一开始就极不平等——炎国代表着胜利者和当前的海上绝对霸主,而其他国家则多少带着战败或衰落的阴影。
炎国代表团团长,海军元帅沈鸿烈,在会议开幕时定下了基调:
“诸位,我们刚刚从一场毁灭性的全球冲突中走出。
无尽的战舰沉入海底,巨大的资源化为乌有。
我们必须避免重蹈覆辙。
帝国政府本着对全人类负责的态度,提议各国共同限制海军军备,将宝贵的资源用于和平发展与民生改善。”
随后,他抛出了早已拟定好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草案核心内容,其条款看似公平,实则处处暗藏玄机,极尽维护炎国优势之能事:
1. 总吨位比例(主力舰):
条约规定各签约国主力舰(战列舰、战列巡洋舰)的总吨位上限,并设定比例。
炎国毫无疑问获得了最大的份额,其吨位上限几乎等于美士兰和英士兰之和。
樱花国被给予一个远低于炎国、但略高于欧大陆国家的份额(樱花国的不就是炎国的?),并刺激其与美英的矛盾。
法士兰、意士兰等则被限制在更低的水平。
2. 航母限制: 条约对航空母舰的总吨位和单舰吨位进行了限制。
但条款巧妙地允许炎国保留其现有的、技术最先进的几艘大型航母(如“蓬莱”级),而其他国家的航母发展则被严格限制在较低水平,尤其是单舰吨位限制,使得他们难以建造能与炎国抗衡的大型攻击航母。
3. 舰艇替换规则: 规定舰艇必须达到一定舰龄才能被替换,且替换新舰的吨位和火炮口径必须遵守条约规定。
这防止了各国通过快速更新舰队来变相扩军。
4. 巡洋舰、驱逐舰等辅助舰艇:
对这些舰艇也设定了总吨位限制,但条款相对宽松。
这是因为炎国需要大量的辅助舰艇来维护其全球海洋利益和庞大的商船队。
5. 潜艇条款: 出人意料地,条约对潜艇的限制相对较少。
这背后是炎国的算计:一方面,自家潜艇部队实力强大;
另一方面,允许潜艇一定程度的发展,可以给英士兰等依赖海上运输线的国家制造持续的压力,让他们更需要“仰仗”炎国海军来维护航道安全。
6. 基地与设施: 条约没有对海外海军基地进行限制。
这意味着炎国在夏威夷、特鲁克、新加坡、巴拿等地建立的庞大基地网络可以完全保留,而其他国家的海外基地则或因战败丧失,或因国力不济难以维持。
7. 监督与核查: 条约规定由联合国际(即由炎国主导的机构)负责监督条款执行,拥有一定的核查权。
这赋予了炎国合法介入他国海军建设的权力。
谈判过程极其艰难!
美士兰代表强烈抗议吨位比例不公,指责这是“将美士兰永久置于二流海军国家的枷锁”。
英士兰代表哀叹其全球利益与所受限制严重不匹配,但国力不济,无力反抗。
法士兰代表则心情有些复杂,他们在陆地上和德士兰拼死战斗,几乎打光了一代人,而现在自己就如同一只没了牙齿的猎犬,想咬下一块肉,却无从下口。
然而,在炎国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下,特别是面对如果不签条约就可能面临更严厉制裁甚至孤立的风险,各国最终不得不低头。
《奉天海军条约》 最终签署。
消息传出,帝国宣传机器将其描绘为“首席张扬和平愿景的伟大胜利”、“帝国负责任大国担当的体现”、“人类迈向永久和平的关键一步”。
而在奉天统帅部,张扬看着条约文本,对心腹们说:
“这不是和平条约,这是停战协议。
它用国际法的形式,冻结了我们在海军领域的绝对优势。”
“它给了对手一个虚假的希望,让他们以为在规则内努力就能缩小差距。
但他们永远追不上。
因为规则是我们制定的,解释权在我们手中。”
“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赢得了时间。
十年,甚至更长的战略优势期。
我们可以将更多资源投向天空(空军)和未来(新技术),而他们,还在为我们画好的圈子里,辛苦地建造着即将过时的战舰。”
条约的签订,暂时缓和了海军军备竞赛的表面热度,却以法律的形式固化了海洋权力的等级秩序。
炎国不费一枪一弹,便为自己的海上霸权加冕了一顶看似和平的王冠,并将主要竞争对手的未来海军发展,牢牢地锁死在了自己设定的天花板之下。
喜欢穿越1900年:主宰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