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感觉好些了吗?” 小桂的声音如同桂花瓣落入清泉,轻柔地打破了空间的静谧。她揽着女儿的手臂又紧了紧,下巴轻轻抵在莫愁柔软的发顶。过了许久,她才问出这句话,给予女儿足够的时间去平复心潮,去汲取她怀抱里的安宁与力量。
“嗯……” 莫愁在娘亲温暖的颈窝里深深吸了一口气,那混合着清冽草木灵气与娘亲特有暖香的气息,如同最有效的安神香,丝丝缕缕熨帖着她紧绷的心弦。她像只终于寻回巢穴的雏鸟,依恋地又蹭了蹭脑袋,声音带着一点鼻音,却已恢复了往日的清亮,“感觉好多了。娘亲,有你在……真好!” 这声“真好”,承载了千言万语,是委屈的倾诉,是疲惫的停靠,更是血脉相连的深深依赖。
小桂无声地笑了,眼角的细纹舒展开,盛满了温柔的月光。她修长的手指带着常年侍弄药草的微糙,却无比轻柔地穿梭在女儿乌黑如瀑的发丝间,梳理着,抚摸着,如同梳理被风吹乱的柳枝。另一只手则规律地、充满安抚意味地轻拍着莫愁的后背,那节奏沉稳而充满力量,仿佛能透过脊背,将坚韧的意念注入女儿的心田。
“刚刚开始见习,” 小桂的声音低沉而和缓,如同山涧潺潺的溪流,流淌进莫愁的耳中、心中,“从书本到病榻,从学子到医者,这身份的转换,如同雏鸟初离暖巢,扑棱着翅膀面对风雨。定是有许多磕绊,许多不适,许多……无力回天的锥心之痛。” 她顿了顿,感受着女儿在自己怀中微微的颤动,“这都没什么打紧的,孩子。日子长了,经历得多了,心志磨得韧了,自然就习惯了。如同那河底的卵石,初被水流冲刷,棱角分明,硌得生疼,天长日久,也就变得圆融温润,却更显坚韧本色。”
她微微调整了姿势,让女儿靠得更舒服些,继续说道:“娘教你个法子。心里头堵得慌,那些让你难受的、想不通的、放不下的人和事,不妨拿出纸笔,细细地记下来。莫要修饰,就记下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过些时日,心绪平复了,再翻回去看。或许那时你会哑然失笑,觉得彼时的沉重,不过是成长路上必经的一粒小石子;又或许,年深日久,当你垂垂老矣,再翻看这些泛黄的纸页,那些曾经的痛楚、迷茫、挣扎,都会沉淀成最珍贵的回忆,如同药柜里那些陈年的药材,褪去了辛烈,只余下醇厚的药香,滋养着你的医魂。”
“莫要把苦闷都锁在心里,” 小桂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关切,“多与同窗说说。你们年纪相仿,经历相似,彼此开解扶持,最能懂得那份心境。或者,就像今日这般,回家来,跟你爹爹说,跟娘说,跟你哥哥莫忧说。咱们这一家子,哪个不是从这条路上跌跌撞撞走过来的?祖父的铁血丹心,祖母的悬壶济世,你爹爹的静修体悟,还有娘亲这半人半灵的摸索……谁没有过彷徨无措、心力交瘁的时候?说出来,有人分担,这担子便轻了一半。”
她轻轻捏了捏莫愁的肩膀,语气带上了几分医者的严肃:“还有顶顶要紧的一条,你可千万给我记住了——身子骨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副康健硬朗的筋骨,如何能支撑得起日以继夜的诊务?如何能在紧要关头凝神聚气,施针接骨?莫要仗着年轻就肆意挥霍!熬夜最是伤神耗血,如同慢火煎油,时日一久,根基受损,将来有你的苦头吃!那导引之术,是你祖母结合华佗五禽戏与道家吐纳,融合毕生医理创制的强身健体之法,最是固本培元,疏通经络。每日务必坚持练习,最少三遍!听见没有?”
莫愁在娘亲怀里,听着这熟悉的、带着疼爱的唠叨,心头的阴霾早已消散大半,只余下暖融融的熨帖。她安静地听着,像小时候听娘亲讲药草故事一般认真。“嗯,我知道的。” 她轻声应着,想起同窗的窘态,嘴角不自觉弯起一丝浅笑,“前日就有一个同窗,观摩一场接骨正位的手术,许是太过紧张,又兼腹中饥饿,看着看着,竟脸色煞白,直挺挺就晕了过去,还是旁边的药童眼疾手快扶住了。先生让人给她灌了碗浓浓的糖水,好半天才缓过神来。”
“你既知道,就更该引以为戒!” 小桂立刻抓住了话头,追问道,“那娘亲问你,导引术,你每日可曾按娘说的,勤练不辍?”
“呃……” 莫愁顿时语塞,脸上飞起一抹赧然,声音也低了下去,“没……没天天练……有时候课业太紧,或是……或是心情烦闷,就……就忘了。想起来才练上一遍……”
小桂语气加重了几分,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有时候练了’?这如何使得!健康的体魄是行医济世的基石!如同战士无甲胄,农夫无锄犁!没有足够的气血精力,你拿什么去应对那些繁重诊务?拿什么去守护那些需要你的病患?‘忙’从来不是借口!再忙,这保命的根基也不能丢!从今日起,娘不管你见习多累,心情如何,每日必须雷打不动,练习导引术最少三遍!一遍也不能少!记住了吗?” 她的眼神直直望进女儿眼底,带着深深的关切和不容妥协的坚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莫愁被娘亲看得心头一凛,那点偷懒的小心思瞬间烟消云散。她感受到娘亲话语里沉甸甸的分量和殷切的期望,连忙端正了神色,郑重地应道:“是,娘亲!暖暖记住了!从今往后,每日必定练习导引术三遍以上!绝不间断!” 仿佛是为了加强决心,她又用力往娘亲温暖可靠的肩头靠了靠,汲取着那份坚定的力量。
心结渐开,莫愁的倾诉欲如同解冻的春溪,汩汩流淌出来。她依偎在娘亲怀里,将见习以来积压在心底的种种,特别是那些关于生死的沉重见闻,一一向娘亲道来。她描述那夜新生儿夭折时令人窒息的绝望,讲述那被放弃输血的小女孩冰凉的手和苍白的脸,言语间带着残留的痛楚和深深的困惑。小桂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只是不时发出温和的应和:“嗯……”“哦……”“原来是这样……” 她深邃的眼眸中,映照着女儿年轻脸庞上的挣扎与思索,仿佛看到了当年同样在医道初途上跌跌撞撞的自己。
待莫愁倾诉得差不多了,小桂才轻轻抚摸着她的背心,柔声问道:“看着生命在眼前逝去,看着病患放弃希望,看着自己无能为力……心里头,一定很堵,很难受,很不舍,甚至……还有些自责吧?总觉得,是不是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莫愁眼中瞬间盈满了被理解的酸楚和委屈,用力地点点头:“嗯!是的!心里特别难受!像压着一块大石头,喘不过气。尤其是那个小女孩……我明明……明明可以帮她的……” 泪水再次在眼眶里打转。
“傻孩子,” 小桂的声音带着洞悉世事的悲悯与慈和,“接纳这些‘难受’,接纳这些‘不舍’,更要接纳自己并非神明这个事实。医者父母心,我们自然希望手到病除,妙手回春。然则,生死有命,药石有时而穷。世间疾苦万千,人力终究有限。我们能做的,唯有在病家求医问药之时,竭尽所能,倾囊相授,以所学、以仁心,去缓解其痛苦,去争取其生机。至于结果……问心无愧,便是最大的坦荡。”
她捧起女儿的脸,目光如同穿透岁月的明灯,照亮莫愁的心房:“咱们莫家的孩子,骨子里流淌的血,都是至纯至善、忠诚正义的。从你祖父莫离老将军那一辈起,保家卫国,铁骨铮铮,便是如此!传到你们这一代,悬壶济世,仁心仁术,亦是如此!坦坦荡荡做事,光明磊落做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这便是莫家的家风!是刻在骨头里、融在血脉里的精气神!你能为病患心痛,能因无力而自责,能坚守医者的本分,娘很欣慰。莫家的风骨,在你身上,没有丢!很好!真的很好!” 她的话语铿锵有力,带着一种家族传承的骄傲与沉甸甸的期许。
母女二人依偎在古老的桂花树上,低语倾诉,心灵交融。金色的桂花不时悄然飘落,点缀在她们的肩头、发间,幽香弥漫,仿佛连这灵性的古树也在静静聆听着这份跨越代际的医者心语。不知不觉,暮色四合,空间外的天光已然暗淡下来。
两人这才从树杈上轻盈跃下。小桂牵着女儿的手,心念微动,空间的光影如水波般荡漾,转瞬之间,她们已回到了莫愁那间弥漫着淡淡书墨清香的闺房。桌上,莫愁留给娘亲的字条依旧静静躺着。
推开花厅的门扉,一股温暖明亮的气息混合着诱人的饭菜香扑面而来,瞬间驱散了秋夜的微寒。厅内烛火通明,映照着红木圆桌上精致的碗碟。祖父莫离、祖母子璐、父亲莫珺都已落座。祖父莫离虽已卸甲多年,腰背依旧挺直如松,银白的须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穿着家常的深色锦袍,不怒自威中透着历经沧桑的平和。祖母子璐则是一身素雅的靛蓝衣裙,银发如雪,整齐地绾在脑后,插着一支古朴的木簪,面容慈祥,眼神却依旧清亮睿智,那是洞悉世情与病痛的医者之光。父亲莫珺坐在祖母下首,身着月白长衫,气质清雅如竹,眉宇间带着山居的宁静与智慧,看到妻女进来,眼中漾起温柔的笑意。
“祖父!祖母!爹爹!” 莫愁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如同落入了星辰,脸上绽开明媚的笑容。许久未曾与祖父母一同用膳,这份久违的团圆温馨让她心头暖意融融,倍感珍惜。
她像只欢快的鸟儿,轻盈地奔到祖父母身边。先是接过侍女手中的玉箸,仔细地为祖父布菜,挑拣着他老人家最爱的清炖鹿筋和软糯的栗子烧鸡块,小心地放入他面前的青瓷碟中,动作恭敬而亲昵:“祖父,您尝尝这个,炖得火候正好。” 又转身为祖母盛上一碗热气腾腾、奶白色的鲫鱼豆腐汤,汤里点缀着碧绿的葱花,香气四溢:“祖母,您喝碗汤暖暖胃。” 最后才为父亲和自己添了饭。她的动作麻利又带着小辈特有的体贴,看得三位长辈眼中满是欣慰的笑意。
席间,莫愁一扫之前的郁结,兴致勃勃地讲起了医学院里的趣闻轶事。她说起同窗辨认药材时闹的笑话,把甘草认成了黄连,苦得龇牙咧嘴;说起夫子讲解针灸穴位时,一位师兄听得入神,竟拿着银针在自己腿上比划,差点扎错了地方;说起药童们晒药时,几只贪嘴的麻雀偷偷啄食枸杞,被机灵的药童用竹筛扣了个正着……她讲得绘声绘色,妙语连珠,还模仿着同窗们窘迫的模样和夫子哭笑不得的表情。清脆的笑声如同银铃般在花厅里回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祖父莫离听着,捋着雪白的胡须,发出爽朗洪亮的笑声,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仿佛回到了当年军营里听小兵们讲趣事的时光:“哈哈,好!这才对嘛!小娃娃们就该这样,该学的时候用心学,该乐的时候敞开了乐!愁眉苦脸的像什么样子!” 他中气十足的声音震得桌上的碗碟都似乎轻轻共鸣。
祖母子璐则笑得眉眼弯弯,满是慈爱地看着孙女,不时用帕子掩着嘴:“哎哟,你这孩子,编排起同窗夫子来倒是一套一套的。不过,这甘草认成黄连,倒也是常事,当年你二姨初学时,还把艾叶当成了薄荷呢!” 她的话语引来一阵阵欢快的笑声。
父亲莫珺虽只是含笑静听,目光却始终温柔地流连在妻子和女儿身上,偶尔为小桂夹一筷子她喜欢的清炒时蔬,眼神交汇间,是无言的默契与深情。
烛光摇曳,将围坐在一起的祖孙四代的身影长长地投映在墙壁上,交织成一幅温馨动人的画卷。碗碟轻碰的脆响,长辈们开怀的笑声,莫愁清脆的讲述,还有那弥漫在空气中的饭菜香气与淡淡的桂花余韵……这一切,都汇聚成一股无比强大的、名为“家”的暖流,无声地冲刷着莫愁白日里沾染的尘埃与寒意,滋养着她那颗在医道上刚刚经历风雨却依旧蓬勃跳动的心。在这融融暖意里,那些生死边缘的沉重与无力,仿佛被暂时推远、融化。她知道,无论前路有多少荆棘坎坷,身后永远有这样一盏温暖的灯,照亮她回家的路,也照亮她继续前行的勇气。这份血脉相连的守护与传承,是她披荆斩棘时,最坚实的铠甲。
喜欢花妖小桂
“嗯……” 莫愁在娘亲温暖的颈窝里深深吸了一口气,那混合着清冽草木灵气与娘亲特有暖香的气息,如同最有效的安神香,丝丝缕缕熨帖着她紧绷的心弦。她像只终于寻回巢穴的雏鸟,依恋地又蹭了蹭脑袋,声音带着一点鼻音,却已恢复了往日的清亮,“感觉好多了。娘亲,有你在……真好!” 这声“真好”,承载了千言万语,是委屈的倾诉,是疲惫的停靠,更是血脉相连的深深依赖。
小桂无声地笑了,眼角的细纹舒展开,盛满了温柔的月光。她修长的手指带着常年侍弄药草的微糙,却无比轻柔地穿梭在女儿乌黑如瀑的发丝间,梳理着,抚摸着,如同梳理被风吹乱的柳枝。另一只手则规律地、充满安抚意味地轻拍着莫愁的后背,那节奏沉稳而充满力量,仿佛能透过脊背,将坚韧的意念注入女儿的心田。
“刚刚开始见习,” 小桂的声音低沉而和缓,如同山涧潺潺的溪流,流淌进莫愁的耳中、心中,“从书本到病榻,从学子到医者,这身份的转换,如同雏鸟初离暖巢,扑棱着翅膀面对风雨。定是有许多磕绊,许多不适,许多……无力回天的锥心之痛。” 她顿了顿,感受着女儿在自己怀中微微的颤动,“这都没什么打紧的,孩子。日子长了,经历得多了,心志磨得韧了,自然就习惯了。如同那河底的卵石,初被水流冲刷,棱角分明,硌得生疼,天长日久,也就变得圆融温润,却更显坚韧本色。”
她微微调整了姿势,让女儿靠得更舒服些,继续说道:“娘教你个法子。心里头堵得慌,那些让你难受的、想不通的、放不下的人和事,不妨拿出纸笔,细细地记下来。莫要修饰,就记下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过些时日,心绪平复了,再翻回去看。或许那时你会哑然失笑,觉得彼时的沉重,不过是成长路上必经的一粒小石子;又或许,年深日久,当你垂垂老矣,再翻看这些泛黄的纸页,那些曾经的痛楚、迷茫、挣扎,都会沉淀成最珍贵的回忆,如同药柜里那些陈年的药材,褪去了辛烈,只余下醇厚的药香,滋养着你的医魂。”
“莫要把苦闷都锁在心里,” 小桂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关切,“多与同窗说说。你们年纪相仿,经历相似,彼此开解扶持,最能懂得那份心境。或者,就像今日这般,回家来,跟你爹爹说,跟娘说,跟你哥哥莫忧说。咱们这一家子,哪个不是从这条路上跌跌撞撞走过来的?祖父的铁血丹心,祖母的悬壶济世,你爹爹的静修体悟,还有娘亲这半人半灵的摸索……谁没有过彷徨无措、心力交瘁的时候?说出来,有人分担,这担子便轻了一半。”
她轻轻捏了捏莫愁的肩膀,语气带上了几分医者的严肃:“还有顶顶要紧的一条,你可千万给我记住了——身子骨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副康健硬朗的筋骨,如何能支撑得起日以继夜的诊务?如何能在紧要关头凝神聚气,施针接骨?莫要仗着年轻就肆意挥霍!熬夜最是伤神耗血,如同慢火煎油,时日一久,根基受损,将来有你的苦头吃!那导引之术,是你祖母结合华佗五禽戏与道家吐纳,融合毕生医理创制的强身健体之法,最是固本培元,疏通经络。每日务必坚持练习,最少三遍!听见没有?”
莫愁在娘亲怀里,听着这熟悉的、带着疼爱的唠叨,心头的阴霾早已消散大半,只余下暖融融的熨帖。她安静地听着,像小时候听娘亲讲药草故事一般认真。“嗯,我知道的。” 她轻声应着,想起同窗的窘态,嘴角不自觉弯起一丝浅笑,“前日就有一个同窗,观摩一场接骨正位的手术,许是太过紧张,又兼腹中饥饿,看着看着,竟脸色煞白,直挺挺就晕了过去,还是旁边的药童眼疾手快扶住了。先生让人给她灌了碗浓浓的糖水,好半天才缓过神来。”
“你既知道,就更该引以为戒!” 小桂立刻抓住了话头,追问道,“那娘亲问你,导引术,你每日可曾按娘说的,勤练不辍?”
“呃……” 莫愁顿时语塞,脸上飞起一抹赧然,声音也低了下去,“没……没天天练……有时候课业太紧,或是……或是心情烦闷,就……就忘了。想起来才练上一遍……”
小桂语气加重了几分,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有时候练了’?这如何使得!健康的体魄是行医济世的基石!如同战士无甲胄,农夫无锄犁!没有足够的气血精力,你拿什么去应对那些繁重诊务?拿什么去守护那些需要你的病患?‘忙’从来不是借口!再忙,这保命的根基也不能丢!从今日起,娘不管你见习多累,心情如何,每日必须雷打不动,练习导引术最少三遍!一遍也不能少!记住了吗?” 她的眼神直直望进女儿眼底,带着深深的关切和不容妥协的坚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莫愁被娘亲看得心头一凛,那点偷懒的小心思瞬间烟消云散。她感受到娘亲话语里沉甸甸的分量和殷切的期望,连忙端正了神色,郑重地应道:“是,娘亲!暖暖记住了!从今往后,每日必定练习导引术三遍以上!绝不间断!” 仿佛是为了加强决心,她又用力往娘亲温暖可靠的肩头靠了靠,汲取着那份坚定的力量。
心结渐开,莫愁的倾诉欲如同解冻的春溪,汩汩流淌出来。她依偎在娘亲怀里,将见习以来积压在心底的种种,特别是那些关于生死的沉重见闻,一一向娘亲道来。她描述那夜新生儿夭折时令人窒息的绝望,讲述那被放弃输血的小女孩冰凉的手和苍白的脸,言语间带着残留的痛楚和深深的困惑。小桂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只是不时发出温和的应和:“嗯……”“哦……”“原来是这样……” 她深邃的眼眸中,映照着女儿年轻脸庞上的挣扎与思索,仿佛看到了当年同样在医道初途上跌跌撞撞的自己。
待莫愁倾诉得差不多了,小桂才轻轻抚摸着她的背心,柔声问道:“看着生命在眼前逝去,看着病患放弃希望,看着自己无能为力……心里头,一定很堵,很难受,很不舍,甚至……还有些自责吧?总觉得,是不是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莫愁眼中瞬间盈满了被理解的酸楚和委屈,用力地点点头:“嗯!是的!心里特别难受!像压着一块大石头,喘不过气。尤其是那个小女孩……我明明……明明可以帮她的……” 泪水再次在眼眶里打转。
“傻孩子,” 小桂的声音带着洞悉世事的悲悯与慈和,“接纳这些‘难受’,接纳这些‘不舍’,更要接纳自己并非神明这个事实。医者父母心,我们自然希望手到病除,妙手回春。然则,生死有命,药石有时而穷。世间疾苦万千,人力终究有限。我们能做的,唯有在病家求医问药之时,竭尽所能,倾囊相授,以所学、以仁心,去缓解其痛苦,去争取其生机。至于结果……问心无愧,便是最大的坦荡。”
她捧起女儿的脸,目光如同穿透岁月的明灯,照亮莫愁的心房:“咱们莫家的孩子,骨子里流淌的血,都是至纯至善、忠诚正义的。从你祖父莫离老将军那一辈起,保家卫国,铁骨铮铮,便是如此!传到你们这一代,悬壶济世,仁心仁术,亦是如此!坦坦荡荡做事,光明磊落做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这便是莫家的家风!是刻在骨头里、融在血脉里的精气神!你能为病患心痛,能因无力而自责,能坚守医者的本分,娘很欣慰。莫家的风骨,在你身上,没有丢!很好!真的很好!” 她的话语铿锵有力,带着一种家族传承的骄傲与沉甸甸的期许。
母女二人依偎在古老的桂花树上,低语倾诉,心灵交融。金色的桂花不时悄然飘落,点缀在她们的肩头、发间,幽香弥漫,仿佛连这灵性的古树也在静静聆听着这份跨越代际的医者心语。不知不觉,暮色四合,空间外的天光已然暗淡下来。
两人这才从树杈上轻盈跃下。小桂牵着女儿的手,心念微动,空间的光影如水波般荡漾,转瞬之间,她们已回到了莫愁那间弥漫着淡淡书墨清香的闺房。桌上,莫愁留给娘亲的字条依旧静静躺着。
推开花厅的门扉,一股温暖明亮的气息混合着诱人的饭菜香扑面而来,瞬间驱散了秋夜的微寒。厅内烛火通明,映照着红木圆桌上精致的碗碟。祖父莫离、祖母子璐、父亲莫珺都已落座。祖父莫离虽已卸甲多年,腰背依旧挺直如松,银白的须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穿着家常的深色锦袍,不怒自威中透着历经沧桑的平和。祖母子璐则是一身素雅的靛蓝衣裙,银发如雪,整齐地绾在脑后,插着一支古朴的木簪,面容慈祥,眼神却依旧清亮睿智,那是洞悉世情与病痛的医者之光。父亲莫珺坐在祖母下首,身着月白长衫,气质清雅如竹,眉宇间带着山居的宁静与智慧,看到妻女进来,眼中漾起温柔的笑意。
“祖父!祖母!爹爹!” 莫愁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如同落入了星辰,脸上绽开明媚的笑容。许久未曾与祖父母一同用膳,这份久违的团圆温馨让她心头暖意融融,倍感珍惜。
她像只欢快的鸟儿,轻盈地奔到祖父母身边。先是接过侍女手中的玉箸,仔细地为祖父布菜,挑拣着他老人家最爱的清炖鹿筋和软糯的栗子烧鸡块,小心地放入他面前的青瓷碟中,动作恭敬而亲昵:“祖父,您尝尝这个,炖得火候正好。” 又转身为祖母盛上一碗热气腾腾、奶白色的鲫鱼豆腐汤,汤里点缀着碧绿的葱花,香气四溢:“祖母,您喝碗汤暖暖胃。” 最后才为父亲和自己添了饭。她的动作麻利又带着小辈特有的体贴,看得三位长辈眼中满是欣慰的笑意。
席间,莫愁一扫之前的郁结,兴致勃勃地讲起了医学院里的趣闻轶事。她说起同窗辨认药材时闹的笑话,把甘草认成了黄连,苦得龇牙咧嘴;说起夫子讲解针灸穴位时,一位师兄听得入神,竟拿着银针在自己腿上比划,差点扎错了地方;说起药童们晒药时,几只贪嘴的麻雀偷偷啄食枸杞,被机灵的药童用竹筛扣了个正着……她讲得绘声绘色,妙语连珠,还模仿着同窗们窘迫的模样和夫子哭笑不得的表情。清脆的笑声如同银铃般在花厅里回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祖父莫离听着,捋着雪白的胡须,发出爽朗洪亮的笑声,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仿佛回到了当年军营里听小兵们讲趣事的时光:“哈哈,好!这才对嘛!小娃娃们就该这样,该学的时候用心学,该乐的时候敞开了乐!愁眉苦脸的像什么样子!” 他中气十足的声音震得桌上的碗碟都似乎轻轻共鸣。
祖母子璐则笑得眉眼弯弯,满是慈爱地看着孙女,不时用帕子掩着嘴:“哎哟,你这孩子,编排起同窗夫子来倒是一套一套的。不过,这甘草认成黄连,倒也是常事,当年你二姨初学时,还把艾叶当成了薄荷呢!” 她的话语引来一阵阵欢快的笑声。
父亲莫珺虽只是含笑静听,目光却始终温柔地流连在妻子和女儿身上,偶尔为小桂夹一筷子她喜欢的清炒时蔬,眼神交汇间,是无言的默契与深情。
烛光摇曳,将围坐在一起的祖孙四代的身影长长地投映在墙壁上,交织成一幅温馨动人的画卷。碗碟轻碰的脆响,长辈们开怀的笑声,莫愁清脆的讲述,还有那弥漫在空气中的饭菜香气与淡淡的桂花余韵……这一切,都汇聚成一股无比强大的、名为“家”的暖流,无声地冲刷着莫愁白日里沾染的尘埃与寒意,滋养着她那颗在医道上刚刚经历风雨却依旧蓬勃跳动的心。在这融融暖意里,那些生死边缘的沉重与无力,仿佛被暂时推远、融化。她知道,无论前路有多少荆棘坎坷,身后永远有这样一盏温暖的灯,照亮她回家的路,也照亮她继续前行的勇气。这份血脉相连的守护与传承,是她披荆斩棘时,最坚实的铠甲。
喜欢花妖小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