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冷风里的日子-《四合院里的镇宅之宝》

  工程队的帆布棚搭在沙井胡同东口的空地上,棚子门口堆着成捆的镀锌水管,

  雪粒子落在上面簌簌往下滑。

  住在菊儿胡同的荣家后人荣大爷,提着铝制水壶打这儿经过,抬手掀开棚帘,

  高声招呼:“师傅们,劳驾歇会儿?这雪一落,冻土可就难挖咯,

  麻利儿喝口热水暖暖身子!”

  正蹲在地上擦工具的工人老马,抬头瞅见是荣大爷,立马站起身堆着笑,

  伸手递过搪瓷缸:“谢啦荣大爷!我们正得赶在数九前完活儿,

  不然开春儿各家还得轮流关水管,麻烦透顶!”

  他接水壶往缸里倒热水,白雾顺着缸口飘,“对了大爷,东边那震后楼您没去瞅?

  三栋楼都起得差不多了,每栋四个单元,一梯两户,比老筒子楼强太多!”

  这话让路过的老街坊都凑了过来。

  黑芝麻胡同的林轩揣着刚买的晚报,指着自家院门口的标记嗓门清亮:

  “嘿!您别提,我们院西厢房震裂了缝,现在还住着地震棚呢!

  我儿子昨儿个屁颠屁颠跑去工地,回来告儿我说,楼里带厨房厕所,

  最小的户型也有十八平,敢情这是要过上好日子咯!”

  百米外的工地旁立着块木牌子,红漆写着 “震后安置楼 力争明年五一竣工”,

  雪粒子落在漆字上,给这行字镶了层白边。

  雪下得密了,自来水施工暂时停工,工人们三三两两聚在棚下抽烟聊天。

  几个半大孩子穿着臃肿的棉袄,踩着雪坑撒丫子跑到工地边,捡地上的碎砖片玩,

  玩够了又往居民楼工地跑,趴在篱笆外使劲往里瞅。

  “快看!那吊车又吊板子了!嚯!真能耐!”

  穿蓝棉袄的小男孩兴奋地拍着篱笆,声音又亮又清脆,没一会儿就跑得没影儿了。

  十二月的雪裹着寒意向京城压来,南锣鼓巷的青砖路被白雪盖了薄薄一层,

  踩上去咯吱作响,却盖不住胡同里比雪更密的备考气息 ——

  12 月 10 号的高考就在眼前,95 号院里,贾家大闺女贾当还在做最后的冲刺。

  自入秋起,这十七岁的姑娘就没松过弦。

  白天在被服厂踩着缝纫机赶活儿,手指被针扎了好几次也不吭声,

  晚上揣着满身线头味回家,扒两口饭就钻回屋里,就着十五瓦的灯泡苦读到后半夜。

  课本被翻得页脚卷边,上面密密麻麻写满批注,用过的作业本翻过来,

  背面也抄满了公式和单词,连点空白都没留。

  精神日夜紧绷,原本水灵灵的花季少女,眼窝陷了下去,脸色透着倦黄,

  眼底的红血丝清清楚楚,整个人瘦了一圈,说话带着沙哑的疲惫,

  跟往日爱说爱笑的模样判若两人。

  薛小凤看在眼里疼得直掉泪,又不敢当着闺女的面絮叨,

  怕分了她的心,转头就颠颠儿往刘清儒家跑。

  一进们就喊:“铁柱哥!您快给我说道说道!”

  她坐在炕沿上抹眼泪,手攥着衣角拧来拧去:“你说这孩子遭的这罪!

  天天熬到后半夜,饭也吃不下几口,再这么下去,身子骨不得垮了?

  姥姥的,这高考咋就这么磨人呢!”

  刘清儒坐在对面板凳上,手里端着搪瓷缸,陪着安慰:“得,

  你也别太上火,再坚持坚持,等考完试就好了。”

  偶尔叮嘱一句 “您可别给她泄气,孩子正较劲呢”,

  还得被薛小凤瞪一眼:“你就站着说话不腰疼!”

  刘清儒也不恼,知道她是心疼闺女急的,任由她念叨泄火。

  转眼 12 月 10 号的高考落下帷幕,南锣鼓巷的备考气息渐渐淡去,

  岁末的寒风卷着残雪,转眼就到了 1978 年的春节 —— 公历 2 月 7 日。

  这年的春节,胡同里最热闹的话题,莫过于那停了近十年的高考。

  哪怕不少人家没孩子参考,男女老少也都凑在一块儿念叨,比自家事儿还上心。

  下午刚过两点,邮递员骑着绿色自行车进了胡同,车铃 “叮铃铃” 打破了冷清,

  老远就喊:“刘海中,晚报来啦!”

  刘海中早就在大门口等着了,他按月订了报,一个月六毛钱,

  就盼着每天第一时间瞅新鲜,听见声立马裹紧棉袄影了上去,

  接过报纸揣在怀里就往回走。

  刚进了院门口,就被每天都会出来溜达的闫埠贵逮了个正着。

  闫埠贵缩着脖子搓着手,俩眼珠子直勾勾盯着刘海中怀里的报纸,

  几步凑上前拦住去路:“老刘,慢着!你这报纸刚到手?

  劳驾让我先瞅瞅呗?上面是不是有高考的新消息?”

  说着就伸手想去掏 ——一份报纸两分钱,真不算贵,可天生抠门性子的他,

  那肯舍得自己花两分钱零买报纸,更别提按月订了。

  刘海中立马把报纸往身后一藏,斜着眼瞅他,嘴里哈出白气:

  “你老小子鼻子倒灵!自己不会订一份去?一个月才六毛钱,

  你写两副春联就挣回来了,还舍不得掏?合着你这铁公鸡,挣了外快也照样一毛不拔!”

  他故意把 “六毛钱”“挣外快” 说得重重的,语气里满是调侃。

  闫埠贵缩回手,脸上有点挂不住,跺着脚嘟囔:“多大点事儿啊,不就先瞅两眼嘛!

  六毛钱也是钱,能买三斤白面,够家里吃好几天的!两分钱能买个焦圈儿,犯不上白扔!

  再说报纸你看完也不能当饭吃,借我先瞅瞅怎么了?”

  他嘴上不饶人,心里却打着小算盘:能不花钱看新闻,何苦自己订报。

  刘海中被逗乐了,嗤笑一声,哈出的白气糊了眼镜:“你可真行!

  闫埠贵啊闫埠贵,你这辈子除了算计钱还会啥?一份晚报按月订才六毛钱,

  零买两分钱,你都舍不得,还好意思拦着我蹭?我看你是罗锅上山 —— 前(钱)紧吧?”

  他晃了晃身后的报纸,故意让闫埠贵看得见摸不着。

  “你少在这儿满嘴跑火车!” 闫埠贵急了,梗着脖子反驳,“我这叫会过日子!

  挣点钱容易吗?红纸墨汁不要钱?熬夜写春联不累?不像你,打肿脸充胖子,

  订份报纸就以为自己是文化人了,到处显摆,不知道的还以为你中了状元呢!”

  他说着又想伸手去抢,俩老头一个躲一个抢,在冷清的院门口闹得不可开交,

  脚步声和拌嘴声在空荡的院子里回响。

  刘海中抢不过闫埠贵的死缠烂打,又怕报纸被扯坏,只能松口:“得了得了!

  给你瞅给你瞅!不过说好,就在这儿看,不许带走,不许折角,看完立马还我!

  这可是刚从邮递员手里接过来的,别给我糟践了!”

  说着不情不愿地把报纸递了过去。

  闫埠贵立马眉开眼笑,接过报纸跟得了宝贝似的,凑到刘海中身边,

  两人挤在背风处,头挨着头仔细瞅着。

  报纸上 “高校招生捷报” 的标题格外醒目,刘海中指着字念:“你瞅这儿!

  全国拢共 570 万人赶考,最后就录 27 万,录取率才不到五成的一成,

  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闫埠贵咂着嘴,手指点着报纸:“乖乖,这概率可真低…… 贾家丫头这回可是拼了!”

  两人一边看一边念叨,从北京的录取名额聊到知青考生的情况,

  冷得时不时跺脚搓手,却聊得热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