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单位分房?那可不容易,还得看单位性质跟工龄评分,差一点都不行!”
陶小蝶接过话茬,手指捏着搪瓷缸沿儿转了两圈,喝口热水润了润嗓子,
“我家老二在电子元件厂上班,现在住单位分的宿舍楼,
虽说也就十几平米,可够他们小两口住了。
他前儿还跟我念叨,那叫福利分房,得‘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
您猜怎么着?国营单位的、工龄长的才占优势,外面那拨儿想都别想!”
薛小凤一听,眉毛立马拧成个疙瘩,一脸烦躁地伸手拍了拍大腿,
力道大得裤腿都晃了晃:“可不是嘛!棒梗这小子天天跟我念叨要搬出去,
我听着都闹心。您说现在这年轻人,都是咋想的?家里又不是住不开,
非得惦记搬出四合院干啥?在这儿住着,街坊邻里都熟络,
谁家有个事儿还能互相帮衬,真住楼里,门对门谁认识谁啊!”
秦淮茹听了,笑着摆了摆手:“嗨!
年轻人跟咱这辈儿想法不一样,他们就想住新的、宽敞的,图个新鲜劲儿。
再说了,棒梗也老大不小了,媳妇也快生了,年轻人有自己的主意,咱别瞎掺和。
咱也别替他们瞎操心了,他们自有他们的命!”
陶小蝶也跟着点头,手里的搪瓷缸往桌上轻轻一放:“可不是嘛!
儿孙自有儿孙福,咱操再多心也没用,白费力气。
不说这个了,一会儿吃带鱼,咱可得多吃点 —— 这带鱼可是稀罕物,
平时想买都没地儿买去,今儿能吃上全靠运气!”
薛小凤一听 “吃带鱼”,脸上的烦躁立马没了踪影,眼睛都亮了,笑着说:
“那我可就不客气了,今儿晚上得多吃两块,弥补弥补我来晚的亏!”
三人说着,都笑了起来,炉子里的柴火 “噼啪” 响着,
火星子偶尔蹦出来,屋里满是暖融融的家常味儿。
正笑着,门帘 “哗啦” 一响,刘清儒提着盐袋和一小捆白菜走了进来。
他搓了搓冻红的手,嘴里哈着白气:“哟,这是聊上了?
今儿外头可真冷!这风跟不要钱似的刮!”
他说着径直走到炉边,把东西往桌上一放,“咚” 的一声轻响,
就着炉子的热气使劲搓了搓手,又伸手摸了摸炉壁,掌心烫得赶紧缩了缩:
“还是屋里暖和,没事还是别往外头跑的好,冻得人骨头都疼!”
秦淮茹早早就倒好了杯热气腾腾的水,赶紧递过去,还不忘叮嘱:
“快喝点热水暖暖身子,你这一出去就是半天,冻坏了可咋整?”
刘清儒接过杯子,抿了一大口,热水顺着喉咙下去,才舒服地叹了口气,
在薛小凤旁边的椅子上坐下,椅子腿在地上蹭出 “吱呀” 一声:
“刚才顺道去胡同口看那新建的居民楼,就站了会儿,脚就冻得发麻。
工人们都戴着棉帽子,裹着厚棉袄,脸冻得通红,
可这大冷天的,干活一点都不耽误事,真叫个麻利!”
薛小凤带着几分好奇,身子往前凑了凑:“铁柱哥,你去看那新建的居民楼了?
这会儿盖得咋样了?我听棒梗说,好多人都盯着呢,
还有人偷偷去房管科递条子,想走后门儿!”
刘清儒放下杯子,想都没想就说:“都盖到第三层了,快得很,明年开春估计就能完工。
不过跟咱关系不大,人家优先给住简易棚的,咱这样有正经房子住的,
轮不上 —— 房管科老王跟我透了底,咱这情况,申请了也是白申请,瞎折腾!”
陶小蝶紧接着笑问,手里还掰着块烤红薯:“那单位分房呢?
你可是老职工了,还有编制,这事儿有谱没?”
刘清儒皱了皱眉,手指在膝盖上敲了敲,慢慢说道:“我其实没想过要搬出去住。
厂里分房优先双职工和老党员,我干了快三十年了,又是党员,申请肯定能排上号,
就是最后分不分还得看最终名单 —— 厂里人多房少,我不乐意跟他们争,没意思。
要不然我早就住进楼房了,再说,咱现在住的也够,折腾那干啥?”
秦淮茹立马夫唱妇随地点头,手还搭在刘清儒胳膊上:“我也是这么想的!
咱在这院里住了几十年,邻里街坊人头熟,要是真让我搬,
我还真有点舍不得,夜里都睡不踏实!”
薛小凤一听,立马点头,眼里带着笑意,手还拍了拍秦淮茹的手:
“可不是嘛!我也是这么想的!你们要是真搬走了,
我连个串门逗闷子的地儿都找不着,那多没意思!”
刘清儒哈哈笑,使劲拍了拍大腿,震得桌上的杯子都晃了晃:“那咱就不搬!
就守着咱这院过它一辈子,没事就凑一块儿,包顿饺子、炖个肉,多舒坦!”
“哈哈哈!” 三个女人也跟着笑,陶小蝶嘴上还应和着:
“对!就该这么着,搬啥搬,这儿才叫家!”
屋里的笑声伴着炉子里柴火 “噼啪” 的声响,还有收音机里断断续续的评书声,
暖融融的,让人心里踏实。
窗外的推土机还在 “轰隆” 响,可屋里这股子家长里短的热乎劲儿,比啥都强。
十一月的雪来得突然,细碎的雪粒子斜斜扫过南锣鼓巷的灰墙黛瓦,
落在四合院门口的青石板上,洇出点点湿痕,转眼就被穿堂风卷得没了踪迹。
帽儿胡同东口的老槐树落尽了叶子,光秃秃的枝桠托着薄雪,
树下那堆新翻的黄土却还冒着点湿气 ——
这是胡同里正在推进的自来水入户工程,已经挖开快半个月了。
而往东北方向的鼓楼东大街走百余米,北锣鼓巷与大街交汇的空地上,
三栋刚冒出地面的居民楼框架更惹眼。
这里就是震后安置楼,去年震坏的两排平房被推平后便成了工地,
钢筋水泥在白雪映衬下泛着冷硬的光,与南锣深处的灰砖平房形成鲜明对比。
此时南锣鼓巷主街中段的 48 号副食店刚卸下一车冬储大白菜,
排队的街坊们跺着脚呵白气,目光要么瞟向街对面的自来水施工地段,
要么就望向东北方向的居民楼工地。
“听说三栋楼能安置七十多户,都是从帽儿胡同、雨儿胡同震坏院里迁出来的!”
排队的张大妈扯着嗓子跟前面的邻居说,手里的布袋子都忘了攥紧。
她隔壁的老李头去年就在院里搭了地震棚,苇箔糊着黄泥的棚子过冬漏风,
此刻正望着工地出神:“要是能分上一楼就好了,腿脚不利索也方便。
前儿听街道说,光咱们这片登记的震后住房困难户就有五十多家呢。”
几个穿蓝色劳动布褂子的自来水工人正弯腰刨土,铁锹碰到地下的老砖发出闷响,
雪粒子落在他们的安全帽上,很快积成薄薄一层。
“当心点!别碰着老水管子!”
工头朝西侧喊,那边正是黑芝麻胡同的拐角,
过去家家户户共用的自来水龙头还立在墙根,铜制的龙头包着破棉絮,
这是胡同最后的公用取水点了。
偶尔有拉着钢筋的马车从主街经过,马蹄踏过积雪的声音格外清脆,
车上的钢筋随着颠簸碰撞,叮叮当当的声响一路传到百米外的工地 ——
三十多个工人正分成三组作业,用机械吊装预制楼板,
这种大板装配的法子比传统砌砖快得多,是去年团结湖安置房项目用过的新技术,
就为了赶在开春前让居民住进去。
陶小蝶接过话茬,手指捏着搪瓷缸沿儿转了两圈,喝口热水润了润嗓子,
“我家老二在电子元件厂上班,现在住单位分的宿舍楼,
虽说也就十几平米,可够他们小两口住了。
他前儿还跟我念叨,那叫福利分房,得‘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
您猜怎么着?国营单位的、工龄长的才占优势,外面那拨儿想都别想!”
薛小凤一听,眉毛立马拧成个疙瘩,一脸烦躁地伸手拍了拍大腿,
力道大得裤腿都晃了晃:“可不是嘛!棒梗这小子天天跟我念叨要搬出去,
我听着都闹心。您说现在这年轻人,都是咋想的?家里又不是住不开,
非得惦记搬出四合院干啥?在这儿住着,街坊邻里都熟络,
谁家有个事儿还能互相帮衬,真住楼里,门对门谁认识谁啊!”
秦淮茹听了,笑着摆了摆手:“嗨!
年轻人跟咱这辈儿想法不一样,他们就想住新的、宽敞的,图个新鲜劲儿。
再说了,棒梗也老大不小了,媳妇也快生了,年轻人有自己的主意,咱别瞎掺和。
咱也别替他们瞎操心了,他们自有他们的命!”
陶小蝶也跟着点头,手里的搪瓷缸往桌上轻轻一放:“可不是嘛!
儿孙自有儿孙福,咱操再多心也没用,白费力气。
不说这个了,一会儿吃带鱼,咱可得多吃点 —— 这带鱼可是稀罕物,
平时想买都没地儿买去,今儿能吃上全靠运气!”
薛小凤一听 “吃带鱼”,脸上的烦躁立马没了踪影,眼睛都亮了,笑着说:
“那我可就不客气了,今儿晚上得多吃两块,弥补弥补我来晚的亏!”
三人说着,都笑了起来,炉子里的柴火 “噼啪” 响着,
火星子偶尔蹦出来,屋里满是暖融融的家常味儿。
正笑着,门帘 “哗啦” 一响,刘清儒提着盐袋和一小捆白菜走了进来。
他搓了搓冻红的手,嘴里哈着白气:“哟,这是聊上了?
今儿外头可真冷!这风跟不要钱似的刮!”
他说着径直走到炉边,把东西往桌上一放,“咚” 的一声轻响,
就着炉子的热气使劲搓了搓手,又伸手摸了摸炉壁,掌心烫得赶紧缩了缩:
“还是屋里暖和,没事还是别往外头跑的好,冻得人骨头都疼!”
秦淮茹早早就倒好了杯热气腾腾的水,赶紧递过去,还不忘叮嘱:
“快喝点热水暖暖身子,你这一出去就是半天,冻坏了可咋整?”
刘清儒接过杯子,抿了一大口,热水顺着喉咙下去,才舒服地叹了口气,
在薛小凤旁边的椅子上坐下,椅子腿在地上蹭出 “吱呀” 一声:
“刚才顺道去胡同口看那新建的居民楼,就站了会儿,脚就冻得发麻。
工人们都戴着棉帽子,裹着厚棉袄,脸冻得通红,
可这大冷天的,干活一点都不耽误事,真叫个麻利!”
薛小凤带着几分好奇,身子往前凑了凑:“铁柱哥,你去看那新建的居民楼了?
这会儿盖得咋样了?我听棒梗说,好多人都盯着呢,
还有人偷偷去房管科递条子,想走后门儿!”
刘清儒放下杯子,想都没想就说:“都盖到第三层了,快得很,明年开春估计就能完工。
不过跟咱关系不大,人家优先给住简易棚的,咱这样有正经房子住的,
轮不上 —— 房管科老王跟我透了底,咱这情况,申请了也是白申请,瞎折腾!”
陶小蝶紧接着笑问,手里还掰着块烤红薯:“那单位分房呢?
你可是老职工了,还有编制,这事儿有谱没?”
刘清儒皱了皱眉,手指在膝盖上敲了敲,慢慢说道:“我其实没想过要搬出去住。
厂里分房优先双职工和老党员,我干了快三十年了,又是党员,申请肯定能排上号,
就是最后分不分还得看最终名单 —— 厂里人多房少,我不乐意跟他们争,没意思。
要不然我早就住进楼房了,再说,咱现在住的也够,折腾那干啥?”
秦淮茹立马夫唱妇随地点头,手还搭在刘清儒胳膊上:“我也是这么想的!
咱在这院里住了几十年,邻里街坊人头熟,要是真让我搬,
我还真有点舍不得,夜里都睡不踏实!”
薛小凤一听,立马点头,眼里带着笑意,手还拍了拍秦淮茹的手:
“可不是嘛!我也是这么想的!你们要是真搬走了,
我连个串门逗闷子的地儿都找不着,那多没意思!”
刘清儒哈哈笑,使劲拍了拍大腿,震得桌上的杯子都晃了晃:“那咱就不搬!
就守着咱这院过它一辈子,没事就凑一块儿,包顿饺子、炖个肉,多舒坦!”
“哈哈哈!” 三个女人也跟着笑,陶小蝶嘴上还应和着:
“对!就该这么着,搬啥搬,这儿才叫家!”
屋里的笑声伴着炉子里柴火 “噼啪” 的声响,还有收音机里断断续续的评书声,
暖融融的,让人心里踏实。
窗外的推土机还在 “轰隆” 响,可屋里这股子家长里短的热乎劲儿,比啥都强。
十一月的雪来得突然,细碎的雪粒子斜斜扫过南锣鼓巷的灰墙黛瓦,
落在四合院门口的青石板上,洇出点点湿痕,转眼就被穿堂风卷得没了踪迹。
帽儿胡同东口的老槐树落尽了叶子,光秃秃的枝桠托着薄雪,
树下那堆新翻的黄土却还冒着点湿气 ——
这是胡同里正在推进的自来水入户工程,已经挖开快半个月了。
而往东北方向的鼓楼东大街走百余米,北锣鼓巷与大街交汇的空地上,
三栋刚冒出地面的居民楼框架更惹眼。
这里就是震后安置楼,去年震坏的两排平房被推平后便成了工地,
钢筋水泥在白雪映衬下泛着冷硬的光,与南锣深处的灰砖平房形成鲜明对比。
此时南锣鼓巷主街中段的 48 号副食店刚卸下一车冬储大白菜,
排队的街坊们跺着脚呵白气,目光要么瞟向街对面的自来水施工地段,
要么就望向东北方向的居民楼工地。
“听说三栋楼能安置七十多户,都是从帽儿胡同、雨儿胡同震坏院里迁出来的!”
排队的张大妈扯着嗓子跟前面的邻居说,手里的布袋子都忘了攥紧。
她隔壁的老李头去年就在院里搭了地震棚,苇箔糊着黄泥的棚子过冬漏风,
此刻正望着工地出神:“要是能分上一楼就好了,腿脚不利索也方便。
前儿听街道说,光咱们这片登记的震后住房困难户就有五十多家呢。”
几个穿蓝色劳动布褂子的自来水工人正弯腰刨土,铁锹碰到地下的老砖发出闷响,
雪粒子落在他们的安全帽上,很快积成薄薄一层。
“当心点!别碰着老水管子!”
工头朝西侧喊,那边正是黑芝麻胡同的拐角,
过去家家户户共用的自来水龙头还立在墙根,铜制的龙头包着破棉絮,
这是胡同最后的公用取水点了。
偶尔有拉着钢筋的马车从主街经过,马蹄踏过积雪的声音格外清脆,
车上的钢筋随着颠簸碰撞,叮叮当当的声响一路传到百米外的工地 ——
三十多个工人正分成三组作业,用机械吊装预制楼板,
这种大板装配的法子比传统砌砖快得多,是去年团结湖安置房项目用过的新技术,
就为了赶在开春前让居民住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