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与徒弟周瑾:黄泥岗后的江湖路
第一章 残阳下的师徒
宣和二年秋,济州城外的官道上积着半尺厚的落叶。杨志拄着根开裂的枣木杖,每走一步,左腿的旧伤便像有条蜈蚣在肉里钻——那是当年在东京街头杀牛二时被衙役打折的骨头,阴雨天总来作祟。他身后跟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背着个磨得发亮的青布包袱,额头上渗着细汗,却不敢吭声。
这少年名叫周瑾,原是大名府留守司正牌军的儿子。当年杨志在大名府教场比武,一枪搠翻了周瑾的父亲,本以为结下死仇,却不想那正牌军是个惜才的,临终前竟托人将独子送到杨志身边。"杨制使枪法天下罕有,小儿若能得您三分真传,便不至于死在乱军里。"这话像块烙铁,烫在杨志心上。
此时日头已偏西,周瑾终于忍不住低声道:"师父,前面那林子看着像有宿头。"杨志抬头望去,只见暮色里露出半截山神庙的飞檐,檐角挂着的铜铃早没了声响,倒有几只乌鸦在梁上聒噪。他皱眉道:"荒山野岭的,庙里指不定住着什么人。"话虽如此,腿上的疼痛却容不得他再挑拣。
庙门是两扇朽坏的木板,推开门时"吱呀"一声,惊起满梁尘土。正堂供着尊泥塑山神,半边脸已塌了,露出里面的草屑。周瑾刚放下包袱,就见神案下钻出个黑影,吓得他后退半步,拔刀的手却被杨志按住。
"是个讨饭的。"杨志的声音里听不出情绪。那黑影慢慢直起身,原来是个瞎眼老妇,手里攥着根竹杖,脸上沟壑纵横,倒比山神像更显沧桑。"客官行行好,"老妇的声音嘶哑得像破锣,"庙里就剩半块干饼,要不......"
杨志从怀里摸出两文钱递过去,老妇摸索着接过,突然浑身一颤:"您这手......"她枯瘦的手指抚过杨志掌心的厚茧,那里有三道交错的疤痕——是当年押送花石纲时被巨浪里的礁石划破的。"老身认得这伤,"老妇突然哭起来,"那年在黄河边,也有个官爷手上带着这样的疤,给了我一锭银子......"
杨志的心猛地一沉。花石纲翻船的事已过去五年,他从殿司制使沦为配军,又从梁山逃出来,原以为过往早被江湖风尘埋了,却不想在这里被个瞎眼老妇勾起。周瑾见师父脸色发白,忙扶他坐到草堆上:"师父,您歇着,我去生火。"
火堆燃起时,映得庙墙忽明忽暗。老妇啃着干饼,絮絮叨叨地说她原本住在黄泥岗附近,去年夏天来了伙贩枣子的客人,半夜里在冈上吵吵嚷嚷,第二天就听说生辰纲被劫了。"那可是梁中书送给蔡京的宝贝,"老妇咂着嘴,"官府来查时,把我们这些附近的百姓都抓去问话,我儿子就是那时候被打瘸了腿......"
杨志的手猛地攥紧,指节泛白。周瑾看在眼里,往火堆里添了根柴:"老丈婆,那些劫纲的贼后来抓到了?"老妇摇摇头:"听说跑了,官府就抓了个卖酒的顶罪,可怜那汉子......"
话没说完,庙外突然传来马蹄声,由远及近,带着兵器碰撞的脆响。杨志迅速吹灭火堆,低声道:"躲到神案后面。"周瑾刚把老妇扶过去,就见庙门被一脚踹开,闯进五个挎刀的汉子,为首的满脸横肉,腰间挂着块腰牌,上面"济州捕快"四个字在月光下泛着冷光。
"这庙里有人!"一个瘦高个指着地上未燃尽的火星,横刀挡住门口。那为首的捕头环视四周,目光在神案上扫了一圈,突然冷笑一声:"把神幔拉开。"周瑾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就听杨志突然咳嗽起来,从草堆里慢慢站起:"官爷,就我一个过路人。"
捕头上下打量他,突然盯住他的左腿:"走路怎么一瘸一拐的?"杨志按住刀柄,正想编个说辞,却见周瑾从草堆后钻出来,挠着头笑道:"这是我爹,前阵子在镇上被恶犬咬伤了腿。"他脸上堆着憨笑,眼神却瞟向捕头腰间的刀鞘——那上面刻着朵牡丹花,是大名府军器监的样式。
捕头显然没怀疑,啐了口唾沫:"最近这一带不太平,有伙梁山贼寇逃窜,看见可疑人等就报官。"说着从怀里掏出张画像,往杨志面前一递,"见过这人吗?"画上是个面如重枣的汉子,旁边写着"赤发鬼刘唐"。
杨志的目光在画上扫过,喉结动了动:"没见过。"捕头"哼"了一声,带着人往外走,临出门时又回头看了眼杨志的手:"你这手上的疤倒新鲜。"杨志握紧拳头,指甲几乎嵌进肉里:"砍柴时被斧子划的。"
直到马蹄声远了,周瑾才瘫坐在地上,后背已被冷汗浸透。老妇摸索着抓住杨志的衣袖:"客官,您......您是梁山来的?"杨志没回答,从包袱里取出块伤药,往腿上敷。周瑾见他眉头紧锁,轻声道:"师父,咱们真要去江南?"
"嗯。"杨志的声音有些发闷,"听说江南宣抚使张叔夜正在招兵,去那里总比在这中原地带被官府追着强。"他当年在梁山待了三个月,看着宋江把聚义厅改成忠义堂,心里就像堵了块石头。"招安"两个字,在他听来比"贼寇"更刺耳——他杨志世代将门,丢不起那份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周瑾却想起昨夜在客栈听到的话,说朝廷要派童贯征剿梁山,到时候免不了一场厮杀。他想问师父要不要回去帮衬,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见过师父对着月光擦拭那杆家传的浑铁点钢枪,枪杆上刻着"杨家将"三个字,每一笔都像浸着血。
第二章 太湖边的枪影
一路往南,天气渐渐暖了。过了淮河,水网越来越密,官道旁常有乌篷船贴着芦苇荡滑行,船头的渔翁戴着竹笠,手里的橹摇得悄无声息。周瑾这才明白,师父为何非要绕道走水路——官府的盘查在船上松得多,而且杨志水性虽不及张顺那般,却也比寻常人强上几分。
他们在高邮湖边搭上了一艘运粮船,船主是个矮胖的汉子,说话带着浓重的吴语口音。"两位是去苏州?"船主一边往炉膛里添柴,一边打量杨志的包裹——那里面裹着他的浑铁点钢枪,虽然用粗布缠着,却仍能看出枪尖的形状。
杨志只说去投亲,周瑾却忍不住接话:"我们要去见宣抚使大人。"这话一出,船主的手顿了顿,炉膛里的火星溅出来,落在他的布鞋上也没察觉。"宣抚使......张大人?"他的声音突然压低了,"两位是......军中人?"
杨志的眼神锐利起来:"你打听这个做什么?"船主慌忙摆手:"不敢不敢,只是前几日有个客人说,张大人正在平江府练兵,要对付......对付那伙梁山好汉。"他说着往杨志身边凑了凑,"小人有个兄弟在府衙当差,说张大人最恨的就是梁山贼寇,尤其是......尤其是当年劫生辰纲的。"
周瑾的心猛地一跳,偷眼看师父。只见杨志的手指在膝盖上轻轻敲击,那是他心烦时的习惯。当年生辰纲被劫,他从押运官变成通缉犯,这事像根毒刺,扎在心里五年。后来在梁山,晁盖、吴用那些人待他不薄,可每次喝酒时,刘唐总爱吹嘘"黄泥岗上如何用蒙汗药麻翻了官兵",这话像针,扎得他坐立难安。
船行到太湖时,突然起了雾。白茫茫的水汽裹着船,连船头的灯笼都只剩团昏黄的光晕。船主慌了神,一个劲地念叨:"怕是撞上湖神了......"周瑾却看见雾里飘着几叶小舟,舟上的人都戴着斗笠,手里拿着短刀。
"是水匪!"周瑾拔刀的瞬间,杨志已抄起了包裹里的枪。只听"咔嚓"一声,枪尖刺破粗布,寒光在雾里一闪。领头的水匪刚要喊话,就被杨志一枪挑落水中,溅起的水花在雾里散开,带着股血腥气。
剩下的水匪见状,驾着小舟围上来。周瑾虽跟着杨志学了三年枪法,真刀真枪的厮杀却还是头一回,手忙脚乱间被个水匪一刀划破了胳膊。"沉肩,塌腰!"杨志的声音在雾里炸开,他的枪影如梨花纷飞,枪尖点过之处,总有水匪惨叫着落水。
周瑾咬着牙,想起师父教的"回马枪"——先假装败退,等敌人追上来时猛地转身,枪尖从腋下穿出。他依着法子,果然挑中一个水匪的咽喉,温热的血溅在脸上,竟让他不那么害怕了。
不消半个时辰,水面上就浮着七八具尸体。船主瘫在舱里发抖,杨志却盯着雾深处,那里隐约有艘大船的轮廓。"出来吧。"他扬声道,"躲躲藏藏的,不像好汉。"
雾慢慢散开,那艘大船露出真容,船头立着个穿绿袍的汉子,手里把玩着颗骷髅头,正是"浪里白条"张顺。"杨制使别来无恙?"张顺的声音带着笑,"公明哥哥在山寨常念叨您,说您要是肯留下,坐第五把交椅都使得。"
杨志握紧枪杆:"我不是贼寇。"张顺叹了口气:"您这又是何苦?当年生辰纲的事,朝廷早忘了,倒是您自己总记着。"他挥挥手,大船慢慢靠过来,"我是来送消息的,童贯带了十万兵马来打梁山,公明哥哥想请您回去帮忙。"
"不去。"杨志的回答斩钉截铁。周瑾却急了:"师父,晁盖头领他们......"话没说完就被杨志瞪回去。张顺摇摇头:"制使既如此,那我也不强求。只是这江南一带不太平,张叔夜那人看着忠义,心里却藏着算计,您可当心。"
大船渐渐远去,杨志望着水面上的涟漪,突然咳嗽起来,咳得直不起腰。周瑾扶住他,才发现师父的手帕上沾着血。"师父,您......"杨志摆摆手:"老毛病了,当年在牢里落下的。"
船主这才敢出来,哆哆嗦嗦地说:"张头领的话不假,前几日苏州府衙贴了告示,说要捉拿梁山余党,凡是在大名府教场比过武的,都要盘查......"杨志的心沉下去,他原以为换个地方就能重新开始,却不想天下之大,竟没他容身之处。
第三章 教场里的旧影
平江府的教场比大名府的小些,却更规整。青石铺就的地面被马蹄踏得发亮,四周插着"精忠报国"的大旗,风一吹,猎猎作响。杨志站在演武台旁,看着周瑾和几个军士比试,心里五味杂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们终究还是投了张叔夜。那宣抚使倒是个痛快人,听说杨志是杨家将后代,当即给了个"准备将"的名分,让他在教场操练新兵。"杨将军枪法超群,"张叔夜拍着他的肩,"若能训出一支锐旅,将来平定方腊,少不了你的功劳。"
杨志嘴上应着,心里却明白——这不过是利用。他杨家世代忠良,到他这一辈却成了朝廷眼里的"前科犯",若非眼下用人之际,张叔夜怎会容他?
此时周瑾正和个军汉缠斗,那军汉使的是柄大刀,劈下来时带着股蛮力。周瑾的枪法偏灵巧,像条游蛇绕着对方转,却总在最后关头差了点狠劲。"刺他右肋!"杨志忍不住喝一声,周瑾闻言,枪尖一沉,果然挑中那军汉的护心镜,震得对方连连后退。
"好枪法!"看台上突然传来喝彩,张叔夜带着个红脸膛的将军走下来,"这位是东京来的种将军,特意来看看咱们的新兵。"那将军盯着周瑾,突然道:"这枪法像大名府教场的路数。"
杨志心里一紧,这红脸膛的正是当年大名府留守司的都监闻达,当年他在教场比武时,正是闻达做的裁判。闻达也认出了他,脸色沉下来:"原来是你这配军!"
张叔夜忙打圆场:"种将军,杨将军如今是我军中的准备将,枪法了得......"闻达却不依不饶:"当年你在大名府搠翻正牌军,如今又教唆小儿在教场逞凶,果然是贼性难改!"
这话戳中了杨志的痛处,他往前一步:"闻都监可敢与我比试?"闻达冷笑:"你配吗?"说着拔出腰间的剑,"当年让你赢了一招,是留守大人想招揽你,别真以为自己天下无敌。"
喜欢英灵祭:全面战争
第一章 残阳下的师徒
宣和二年秋,济州城外的官道上积着半尺厚的落叶。杨志拄着根开裂的枣木杖,每走一步,左腿的旧伤便像有条蜈蚣在肉里钻——那是当年在东京街头杀牛二时被衙役打折的骨头,阴雨天总来作祟。他身后跟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背着个磨得发亮的青布包袱,额头上渗着细汗,却不敢吭声。
这少年名叫周瑾,原是大名府留守司正牌军的儿子。当年杨志在大名府教场比武,一枪搠翻了周瑾的父亲,本以为结下死仇,却不想那正牌军是个惜才的,临终前竟托人将独子送到杨志身边。"杨制使枪法天下罕有,小儿若能得您三分真传,便不至于死在乱军里。"这话像块烙铁,烫在杨志心上。
此时日头已偏西,周瑾终于忍不住低声道:"师父,前面那林子看着像有宿头。"杨志抬头望去,只见暮色里露出半截山神庙的飞檐,檐角挂着的铜铃早没了声响,倒有几只乌鸦在梁上聒噪。他皱眉道:"荒山野岭的,庙里指不定住着什么人。"话虽如此,腿上的疼痛却容不得他再挑拣。
庙门是两扇朽坏的木板,推开门时"吱呀"一声,惊起满梁尘土。正堂供着尊泥塑山神,半边脸已塌了,露出里面的草屑。周瑾刚放下包袱,就见神案下钻出个黑影,吓得他后退半步,拔刀的手却被杨志按住。
"是个讨饭的。"杨志的声音里听不出情绪。那黑影慢慢直起身,原来是个瞎眼老妇,手里攥着根竹杖,脸上沟壑纵横,倒比山神像更显沧桑。"客官行行好,"老妇的声音嘶哑得像破锣,"庙里就剩半块干饼,要不......"
杨志从怀里摸出两文钱递过去,老妇摸索着接过,突然浑身一颤:"您这手......"她枯瘦的手指抚过杨志掌心的厚茧,那里有三道交错的疤痕——是当年押送花石纲时被巨浪里的礁石划破的。"老身认得这伤,"老妇突然哭起来,"那年在黄河边,也有个官爷手上带着这样的疤,给了我一锭银子......"
杨志的心猛地一沉。花石纲翻船的事已过去五年,他从殿司制使沦为配军,又从梁山逃出来,原以为过往早被江湖风尘埋了,却不想在这里被个瞎眼老妇勾起。周瑾见师父脸色发白,忙扶他坐到草堆上:"师父,您歇着,我去生火。"
火堆燃起时,映得庙墙忽明忽暗。老妇啃着干饼,絮絮叨叨地说她原本住在黄泥岗附近,去年夏天来了伙贩枣子的客人,半夜里在冈上吵吵嚷嚷,第二天就听说生辰纲被劫了。"那可是梁中书送给蔡京的宝贝,"老妇咂着嘴,"官府来查时,把我们这些附近的百姓都抓去问话,我儿子就是那时候被打瘸了腿......"
杨志的手猛地攥紧,指节泛白。周瑾看在眼里,往火堆里添了根柴:"老丈婆,那些劫纲的贼后来抓到了?"老妇摇摇头:"听说跑了,官府就抓了个卖酒的顶罪,可怜那汉子......"
话没说完,庙外突然传来马蹄声,由远及近,带着兵器碰撞的脆响。杨志迅速吹灭火堆,低声道:"躲到神案后面。"周瑾刚把老妇扶过去,就见庙门被一脚踹开,闯进五个挎刀的汉子,为首的满脸横肉,腰间挂着块腰牌,上面"济州捕快"四个字在月光下泛着冷光。
"这庙里有人!"一个瘦高个指着地上未燃尽的火星,横刀挡住门口。那为首的捕头环视四周,目光在神案上扫了一圈,突然冷笑一声:"把神幔拉开。"周瑾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就听杨志突然咳嗽起来,从草堆里慢慢站起:"官爷,就我一个过路人。"
捕头上下打量他,突然盯住他的左腿:"走路怎么一瘸一拐的?"杨志按住刀柄,正想编个说辞,却见周瑾从草堆后钻出来,挠着头笑道:"这是我爹,前阵子在镇上被恶犬咬伤了腿。"他脸上堆着憨笑,眼神却瞟向捕头腰间的刀鞘——那上面刻着朵牡丹花,是大名府军器监的样式。
捕头显然没怀疑,啐了口唾沫:"最近这一带不太平,有伙梁山贼寇逃窜,看见可疑人等就报官。"说着从怀里掏出张画像,往杨志面前一递,"见过这人吗?"画上是个面如重枣的汉子,旁边写着"赤发鬼刘唐"。
杨志的目光在画上扫过,喉结动了动:"没见过。"捕头"哼"了一声,带着人往外走,临出门时又回头看了眼杨志的手:"你这手上的疤倒新鲜。"杨志握紧拳头,指甲几乎嵌进肉里:"砍柴时被斧子划的。"
直到马蹄声远了,周瑾才瘫坐在地上,后背已被冷汗浸透。老妇摸索着抓住杨志的衣袖:"客官,您......您是梁山来的?"杨志没回答,从包袱里取出块伤药,往腿上敷。周瑾见他眉头紧锁,轻声道:"师父,咱们真要去江南?"
"嗯。"杨志的声音有些发闷,"听说江南宣抚使张叔夜正在招兵,去那里总比在这中原地带被官府追着强。"他当年在梁山待了三个月,看着宋江把聚义厅改成忠义堂,心里就像堵了块石头。"招安"两个字,在他听来比"贼寇"更刺耳——他杨志世代将门,丢不起那份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周瑾却想起昨夜在客栈听到的话,说朝廷要派童贯征剿梁山,到时候免不了一场厮杀。他想问师父要不要回去帮衬,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见过师父对着月光擦拭那杆家传的浑铁点钢枪,枪杆上刻着"杨家将"三个字,每一笔都像浸着血。
第二章 太湖边的枪影
一路往南,天气渐渐暖了。过了淮河,水网越来越密,官道旁常有乌篷船贴着芦苇荡滑行,船头的渔翁戴着竹笠,手里的橹摇得悄无声息。周瑾这才明白,师父为何非要绕道走水路——官府的盘查在船上松得多,而且杨志水性虽不及张顺那般,却也比寻常人强上几分。
他们在高邮湖边搭上了一艘运粮船,船主是个矮胖的汉子,说话带着浓重的吴语口音。"两位是去苏州?"船主一边往炉膛里添柴,一边打量杨志的包裹——那里面裹着他的浑铁点钢枪,虽然用粗布缠着,却仍能看出枪尖的形状。
杨志只说去投亲,周瑾却忍不住接话:"我们要去见宣抚使大人。"这话一出,船主的手顿了顿,炉膛里的火星溅出来,落在他的布鞋上也没察觉。"宣抚使......张大人?"他的声音突然压低了,"两位是......军中人?"
杨志的眼神锐利起来:"你打听这个做什么?"船主慌忙摆手:"不敢不敢,只是前几日有个客人说,张大人正在平江府练兵,要对付......对付那伙梁山好汉。"他说着往杨志身边凑了凑,"小人有个兄弟在府衙当差,说张大人最恨的就是梁山贼寇,尤其是......尤其是当年劫生辰纲的。"
周瑾的心猛地一跳,偷眼看师父。只见杨志的手指在膝盖上轻轻敲击,那是他心烦时的习惯。当年生辰纲被劫,他从押运官变成通缉犯,这事像根毒刺,扎在心里五年。后来在梁山,晁盖、吴用那些人待他不薄,可每次喝酒时,刘唐总爱吹嘘"黄泥岗上如何用蒙汗药麻翻了官兵",这话像针,扎得他坐立难安。
船行到太湖时,突然起了雾。白茫茫的水汽裹着船,连船头的灯笼都只剩团昏黄的光晕。船主慌了神,一个劲地念叨:"怕是撞上湖神了......"周瑾却看见雾里飘着几叶小舟,舟上的人都戴着斗笠,手里拿着短刀。
"是水匪!"周瑾拔刀的瞬间,杨志已抄起了包裹里的枪。只听"咔嚓"一声,枪尖刺破粗布,寒光在雾里一闪。领头的水匪刚要喊话,就被杨志一枪挑落水中,溅起的水花在雾里散开,带着股血腥气。
剩下的水匪见状,驾着小舟围上来。周瑾虽跟着杨志学了三年枪法,真刀真枪的厮杀却还是头一回,手忙脚乱间被个水匪一刀划破了胳膊。"沉肩,塌腰!"杨志的声音在雾里炸开,他的枪影如梨花纷飞,枪尖点过之处,总有水匪惨叫着落水。
周瑾咬着牙,想起师父教的"回马枪"——先假装败退,等敌人追上来时猛地转身,枪尖从腋下穿出。他依着法子,果然挑中一个水匪的咽喉,温热的血溅在脸上,竟让他不那么害怕了。
不消半个时辰,水面上就浮着七八具尸体。船主瘫在舱里发抖,杨志却盯着雾深处,那里隐约有艘大船的轮廓。"出来吧。"他扬声道,"躲躲藏藏的,不像好汉。"
雾慢慢散开,那艘大船露出真容,船头立着个穿绿袍的汉子,手里把玩着颗骷髅头,正是"浪里白条"张顺。"杨制使别来无恙?"张顺的声音带着笑,"公明哥哥在山寨常念叨您,说您要是肯留下,坐第五把交椅都使得。"
杨志握紧枪杆:"我不是贼寇。"张顺叹了口气:"您这又是何苦?当年生辰纲的事,朝廷早忘了,倒是您自己总记着。"他挥挥手,大船慢慢靠过来,"我是来送消息的,童贯带了十万兵马来打梁山,公明哥哥想请您回去帮忙。"
"不去。"杨志的回答斩钉截铁。周瑾却急了:"师父,晁盖头领他们......"话没说完就被杨志瞪回去。张顺摇摇头:"制使既如此,那我也不强求。只是这江南一带不太平,张叔夜那人看着忠义,心里却藏着算计,您可当心。"
大船渐渐远去,杨志望着水面上的涟漪,突然咳嗽起来,咳得直不起腰。周瑾扶住他,才发现师父的手帕上沾着血。"师父,您......"杨志摆摆手:"老毛病了,当年在牢里落下的。"
船主这才敢出来,哆哆嗦嗦地说:"张头领的话不假,前几日苏州府衙贴了告示,说要捉拿梁山余党,凡是在大名府教场比过武的,都要盘查......"杨志的心沉下去,他原以为换个地方就能重新开始,却不想天下之大,竟没他容身之处。
第三章 教场里的旧影
平江府的教场比大名府的小些,却更规整。青石铺就的地面被马蹄踏得发亮,四周插着"精忠报国"的大旗,风一吹,猎猎作响。杨志站在演武台旁,看着周瑾和几个军士比试,心里五味杂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们终究还是投了张叔夜。那宣抚使倒是个痛快人,听说杨志是杨家将后代,当即给了个"准备将"的名分,让他在教场操练新兵。"杨将军枪法超群,"张叔夜拍着他的肩,"若能训出一支锐旅,将来平定方腊,少不了你的功劳。"
杨志嘴上应着,心里却明白——这不过是利用。他杨家世代忠良,到他这一辈却成了朝廷眼里的"前科犯",若非眼下用人之际,张叔夜怎会容他?
此时周瑾正和个军汉缠斗,那军汉使的是柄大刀,劈下来时带着股蛮力。周瑾的枪法偏灵巧,像条游蛇绕着对方转,却总在最后关头差了点狠劲。"刺他右肋!"杨志忍不住喝一声,周瑾闻言,枪尖一沉,果然挑中那军汉的护心镜,震得对方连连后退。
"好枪法!"看台上突然传来喝彩,张叔夜带着个红脸膛的将军走下来,"这位是东京来的种将军,特意来看看咱们的新兵。"那将军盯着周瑾,突然道:"这枪法像大名府教场的路数。"
杨志心里一紧,这红脸膛的正是当年大名府留守司的都监闻达,当年他在教场比武时,正是闻达做的裁判。闻达也认出了他,脸色沉下来:"原来是你这配军!"
张叔夜忙打圆场:"种将军,杨将军如今是我军中的准备将,枪法了得......"闻达却不依不饶:"当年你在大名府搠翻正牌军,如今又教唆小儿在教场逞凶,果然是贼性难改!"
这话戳中了杨志的痛处,他往前一步:"闻都监可敢与我比试?"闻达冷笑:"你配吗?"说着拔出腰间的剑,"当年让你赢了一招,是留守大人想招揽你,别真以为自己天下无敌。"
喜欢英灵祭:全面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