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篇:田埂上的时空对话
站在成都平原的田埂上,刚下过一场小雨,脚下的黑土裹着湿润的气息,一踩一个浅浅的脚印,泥土里还混着碎碎的稻壳——那是上一季水稻收割后留下的痕迹。耳边是稻田里此起彼伏的蛙鸣,“呱呱”声裹着水汽飘过来,偶尔还能看见几只白鹭展开翅膀,慢悠悠地从田垄上空掠过,翅膀尖几乎要擦到绿油油的稻穗。远处的青城山被一层薄纱似的云雾裹着,黛青色的轮廓在天光里忽明忽暗,像是水墨画里晕开的笔触。
若是在清晨,还能看见田埂边的草叶上挂着露珠,阳光一照,亮晶晶的像撒了一地碎钻;到了傍晚,夕阳把稻田染成金红色,风一吹,稻浪翻滚,连带着空气里都飘着淡淡的稻花香。生活在这里的人,早已习惯了这份温润的烟火气——春天插秧时的忙碌,夏天听蝉鸣的悠闲,秋天收稻子的喜悦,冬天看麦田盖雪的宁静。可谁能想到,就是这片被烟火气包裹的土地,在亿万年前,竟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模样?
没有阡陌纵横的农田,没有鳞次栉比的房屋,没有穿城而过的岷江,更没有田埂上的蛙鸣与白鹭——只有一片无边无际的汪洋。那海水是极深的蓝,像一块被老天铺开的巨大绸缎,从地平线的这头,一直延伸到看不见的那头。潮水拍打着远古的海岸,溅起的浪花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声音像是千万面鼓在同时敲响,雄浑又辽阔。海底深处,珊瑚像盛开的花朵,在水流里轻轻摇曳;鱼群像银色的闪电,成群结队地在浪花里穿梭,偶尔有几条调皮的鱼跳出水面,又“扑通”一声落回海里,溅起一圈圈涟漪。
这片早已消失在地质长河里的海,就是四川盆地的“前世”。后来的地质学家们,在研究这片土地的岩层与化石时,为它起了个充满地域气息的名字——“巴蜀海”。它像一个沉睡的巨人,把自己的故事藏在了岩层之下、泥土之中,等着千万年后的我们,一点点去唤醒、去倾听。
二、穿越时空的蓝色幻梦:两亿年前的地球版图
要讲巴蜀海的故事,得先把时钟往回拨——不是几百年、几千年,而是两亿多年。那时候的地球,和现在我们在地图上看到的模样,简直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星球。
现在我们熟悉的大西洋,那时候还只是一条狭窄的“裂缝”,南美洲和非洲就像一对亲密的兄弟,紧紧挨在一起,中间只隔着一点点海水;北美洲和欧洲也靠得很近,格陵兰岛还贴在北美洲的边缘;澳大利亚则像一块孤独的拼图,慢悠悠地在南半球漂移。而印度板块,那时候还远在南半球,像一块“漂泊的陆地”,正带着厚厚的岩层,朝着欧亚板块的方向慢慢移动——谁也没想到,这场持续了上亿年的“迁徙”,后来会彻底改变中国西南的地形。
那时候的中国西南,还没有如今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更没有四川盆地的轮廓。这片土地,连同周边的大片区域,都泡在一片广阔的海洋里——这就是地质学家口中的“特提斯海”,也叫“古地中海”。它可不是现在我们知道的地中海,而是横跨欧亚大陆南部和非洲北部的一片超级海洋,东起中国西南,西到地中海沿岸,南抵非洲,北达中亚,面积比现在的太平洋还要辽阔。
巴蜀海,就是特提斯海伸向中国内陆的一个“海湾”。如果从高空往下看,它就像一只巨大的蓝色手掌,五指张开,覆盖了如今四川盆地的大部分区域——东边到重庆的巫山一带,西边抵甘孜的二郎山,北边达广元的米仓山,南边至宜宾的云贵高原边缘。现在的成都平原、重庆丘陵、川中丘陵,那时候都安安静静地沉在这片海水之下,最深的地方,海水能达到几千米,连山顶都被淹没得无影无踪。
那时候的海水温度,比现在要高不少。因为两亿多年前的地球,正处于一个温暖的时期,没有大规模的冰川,两极地区也没有厚厚的冰层,阳光能轻易地穿透海水,照到海底深处。这样的环境,为海洋生物的繁衍提供了绝佳的条件——巴蜀海,也就成了一片充满生机的“蓝色乐园”。
三、海底的繁华旧梦:化石里的生命密码
那时候的巴蜀海,到底是什么模样?我们没法坐着时光机回去亲眼看见,但大地早已为我们留下了“证据”——那些藏在岩层里的化石,就是巴蜀海最忠实的“记录者”。
在四川自贡的恐龙博物馆里,除了让人心生震撼的恐龙化石,展厅的角落里还藏着不少“小个子”展品。有的石头上印着螺旋状的纹路,一圈圈绕着中心,像缩小版的海螺,颜色是淡淡的土黄色,边缘还能看清当年贝壳的纹理;有的石头里裹着薄薄的贝壳,形状像一把把小扇子,虽然已经变成了石头,但轻轻摸上去,还能感觉到贝壳表面的细微凸起;还有的石头泛着淡淡的磷光,在灯光下能看到一丝丝细微的纹路,那是远古海洋生物骨骼石化后留下的痕迹——可能是一条小鱼的脊椎,也可能是一只虾的虾钳。
这些化石,都是巴蜀海存在过的“信物”。两亿多年前,这些海螺、贝壳、海藻,还有我们没发现的其他海洋生物,就在巴蜀海的水里生长、繁衍。海螺趴在珊瑚礁上,慢慢蠕动着寻找食物;贝壳类生物把自己埋在海底的泥沙里,过滤海水里的浮游生物;海藻则像绿色的丝带,在水流里轻轻飘荡。当它们死后,身体会沉入海底,被一层又一层的泥沙覆盖。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变成了坚硬的岩石,而生物的身体则在矿物质的作用下,慢慢变成了化石——就像把两亿年前的瞬间,永远定格在了石头里。
除了自贡,在四川的很多地方,都能找到这样的“信物”。比如在乐山的峨眉山脚下,地质学家们曾发现过大量的菊石化石。菊石是一种已经灭绝的海洋生物,外形像鹦鹉螺,外壳上有漂亮的花纹,有的像波浪,有的像螺旋,颜色从浅灰到深褐不等。这些菊石化石层层叠叠地嵌在岩层里,有的还保持着完整的形状,仿佛只要轻轻一碰,就能变回当年在海水中游动的模样。还有在泸州的叙永县,人们在挖矿时,曾挖出过一块带着鱼化石的岩石——化石里的鱼大约有十几厘米长,身体的轮廓清晰可见,连鱼鳞的纹路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仿佛是刚刚在海里游着,突然被定格在了石头里。
这些化石,就像一把把钥匙,帮我们打开了通往两亿年前的大门,让我们能一点点拼出巴蜀海的“繁华旧梦”。
四、海底的繁华旧梦:生命的狂欢派对
想象一下,两亿年前的某个清晨,阳光穿过巴蜀海的海面,像无数根金色的丝线,穿透清澈的海水,照到海底。海水的温度刚刚好,不冷也不热,就像春天里最舒服的溪水,裹着淡淡的咸味,轻轻拂过海底的每一寸土地。这时候的巴蜀海,是海洋生物的天堂,一场热闹的“生命狂欢派对”,正在这里悄悄上演。
在浅海区域,海水只有几十米深,阳光能轻松地照到海底,这里是“派对”最热闹的地方。五颜六色的珊瑚礁像海底的城堡,红的、黄的、粉的、紫的,一簇簇、一片片,从海底一直向上生长,有的像树枝,有的像花朵,有的像蘑菇,形态各异。海葵附着在珊瑚礁上,长长的触手随着水流轻轻摆动,像风中的花朵,偶尔还会突然收缩,把路过的小鱼卷进怀里;螃蟹穿着青黑色的“盔甲”,横着身子在珊瑚礁之间穿梭,时不时停下来,用钳子夹起一小块食物,慢慢放进嘴里;小丑鱼穿着橙白相间的“外套”,在珊瑚丛中钻来钻去,有时候会躲进海葵的触手之间,躲避天敌的追捕——它们和海葵是好朋友,海葵能保护它们,而它们则会帮海葵清理身上的寄生虫。
一群群银色的小鱼,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在珊瑚礁上方游动,它们的身体很薄,阳光一照,几乎能透明,远远看去,就像一团流动的银雾。偶尔有一条大鱼游过来,小鱼群会瞬间散开,像一把撒出去的沙子,等大鱼离开后,又很快聚集在一起,继续它们的旅程。海螺趴在珊瑚礁的缝隙里,慢慢蠕动着,它们的外壳上有漂亮的花纹,有的像螺旋,有的像波浪,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稍微深一点的海域,海水有几百米深,阳光渐渐变得柔和,这里的“派对”风格也变得安静了一些,但依然充满生机。巨大的鹦鹉螺在海水中缓缓游动,它们的外壳像一个巨大的螺旋,颜色是淡淡的棕色,上面有深色的条纹,在阳光下闪烁着温润的光芒。鹦鹉螺的动作很慢,仿佛在悠闲地欣赏海底的风景,偶尔会伸出长长的触手,捕捉身边的浮游生物。乌贼则是海底的“魔术师”,它们的身体能根据周围的环境改变颜色,有时候是透明的,有时候是浅褐色,有时候还会出现黑色的斑点。遇到危险时,它们会突然喷出一团黑色的墨汁,像拉起了一道黑色的帘子,然后趁机快速逃走,消失在海水里。
再往深处,海水越来越暗,阳光几乎照不进来,这里的“派对”变得神秘又奇特。一些深海生物自带“灯笼”——比如安康鱼,它们的头顶有一根长长的“鱼竿”,“鱼竿”的顶端有一个能发光的小肉球,像一盏小小的灯笼,在黑暗的海水中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安康鱼会静静地趴在海底,晃动着“灯笼”,吸引好奇的小鱼靠近,然后突然张开大嘴,把小鱼一口吞下去。还有一些深海虾,它们的身体能发出蓝色的光芒,一群虾游过,就像一串蓝色的小灯笼,在黑暗的海底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有的深海生物长着巨大的嘴巴,嘴巴里满是锋利的牙齿,能一口吞下比自己还大的猎物;还有的生物没有眼睛,靠身体上的传感器来感知周围的环境,在黑暗中寻找食物和同伴。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生物,巴蜀海的海水里还生活着无数的浮游生物。它们很小,有的只有几微米大,用肉眼根本看不见,但它们却是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石”。小鱼吃浮游生物,大鱼吃小鱼,鲨鱼等大型生物又吃大鱼——正是这些小小的浮游生物,支撑起了巴蜀海热闹的生命世界。
五、海底的繁华旧梦:沉睡的地下宝藏
巴蜀海的热闹,不仅体现在鲜活的生命上,还藏在海底的“宝藏”里。这些宝藏不像金银珠宝那样闪闪发光,却比金银珠宝更珍贵——它们是大自然用亿万年时间,为人类留下的“礼物”。
在巴蜀海的海底,有一些特殊的地方,叫做“热液喷口”。这些地方通常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下的岩浆活动很频繁,滚烫的热水(温度能达到300c以上)从海底的裂缝中喷涌而出,像海底的“温泉”。这些热水里含有大量的矿物质,比如硫、铁、铜、锌、铅等,当热水遇到冰冷的海水时,这些矿物质会迅速冷却、沉淀,慢慢堆积在喷口周围,形成奇特的“烟囱”——有的烟囱是黑色的,叫做“黑烟囱”,主要由硫化铁组成;有的烟囱是白色的,叫做“白烟囱”,主要由硫酸钙组成。
这些“烟囱”长得很高,有的能达到几十米,像一座座小小的塔,矗立在海底。随着时间的推移,“烟囱”会不断长高、变大,里面堆积的矿物质也越来越多。两亿多年后,当巴蜀海消失,这些“烟囱”被埋在了厚厚的岩层之下,变成了富含铜、锌、铅等金属的矿产资源。现在四川的一些矿山,比如会理的铜矿、攀枝花的铁矿,其中一部分资源,就是当年巴蜀海海底热液喷口留下的“遗产”。
除了“黑烟囱”和“白烟囱”,巴蜀海的海底平原上,还覆盖着厚厚的锰结核。锰结核是一种像土豆一样的圆形或椭圆形物体,颜色是深褐色或黑色,直径从几毫米到几十厘米不等。它们是由海水里的锰、铁、镍、钴等矿物质,经过亿万年的沉淀、结晶形成的,像一颗颗镶嵌在海底的“黑珍珠”。锰结核里含有多种珍贵的金属,是制造钢铁、电池、电子产品的重要原料。虽然现在我们还没有大规模开采海底的锰结核,但这些沉睡在地下的宝藏,早已在两亿年前,就被巴蜀海悄悄藏在了这里。
还有石油和天然气。两亿年前的巴蜀海,生活着大量的海洋生物,它们死后,身体会沉入海底,被泥沙覆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生物遗体在地下高温、高压的作用下,慢慢分解、转化,变成了石油和天然气。现在四川盆地是中国重要的天然气产区之一,比如川气东送工程输送的天然气,其中一部分就来自当年巴蜀海沉积下来的岩层——这些天然气,是两亿年前巴蜀海的生命,留给我们的“能量礼物”。
六、大地的轰鸣与变迁:印支运动的“地壳之舞”
然而,地球从来不是一个安静的星球。它的内部就像一个巨大的“发动机”,不断产生着能量,推动着板块的运动。板块的运动就像一场永不停息的“地壳之舞”,有时候缓慢得让人察觉不到,有时候却剧烈得能让大地颤抖、山脉隆起、海洋消失——巴蜀海的命运,就被这场“舞蹈”彻底改变了。
大约两亿年前,一场被称为“印支运动”的剧烈地壳变动,在中国西南地区拉开了序幕。这场运动的“主角”,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那时候的印度板块,已经结束了漫长的“漂泊”,来到了欧亚板块的边缘,然后,两个巨大的板块开始猛烈碰撞——就像两辆高速行驶的火车,突然撞在了一起。
这场碰撞产生的力量,大到让人无法想象。它像无数个巨人在地下拔河,把原本平坦的大地撕扯、扭曲、抬升。巴蜀海所在的区域,首当其冲地受到了这场碰撞的影响。原本平坦的巴蜀海海底,开始出现了明显的起伏和褶皱:一些地方的地壳被挤压向上隆起,像一座座小山,慢慢长高、变大,最终形成了山脉——现在四川盆地周围的龙门山、米仓山、巫山,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的;另一些地方则因为挤压,向下凹陷,海水变得更深,形成了一个个小小的“深海盆”。
在这个过程中,巴蜀海的海岸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本深入内陆的海湾,因为周边陆地的不断抬升,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慢慢“掐断”了与特提斯海主体的连接。海水开始一点点退缩,就像退潮一样,从原本淹没的区域慢慢退出,留下了大片的浅滩和湿地。那些曾经生活在深海里的生物,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有的生物随着海水退去,迁徙到了特提斯海的其他区域,继续它们的生活;有的生物则努力适应新的浅水环境,慢慢改变自己的习性——比如一些深海鱼类,逐渐学会了在浅水里呼吸、觅食;还有一些生物,因为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最终走向了灭绝,只留下它们的化石,成为了巴蜀海变迁的“见证者”。
印支运动持续了大约几千万年。在这几千万年里,巴蜀海的面积越来越小,海水也越来越浅。原本能淹没高山的海水,慢慢变成了只覆盖平原的浅海;原本广阔的海湾,慢慢变成了一个半封闭的“goon ”(泻湖)。到了三叠纪晚期,随着地壳的进一步抬升,巴蜀海彻底与特提斯海断开了连接,海水无法再补充进来,加上气候变得干燥,海水不断蒸发,最终,这片曾经无边无际的汪洋,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内陆湖泊——地质学家们把它叫做“巴蜀湖”。
七、大地的轰鸣与变迁:从蓝海到绿湖的蜕变
虽然从“海”变成了“湖”,但巴蜀湖依然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水域。它的面积很大,几乎占据了如今四川盆地的全境,湖水清澈,周围被刚刚形成的山脉环绕,像一块巨大的绿色宝石,镶嵌在群山之中。
巴蜀湖的岸边,生长着茂密的森林。那时候的植物,和现在我们看到的很不一样。高大的蕨类植物像一把把巨伞,有的能长到十几米高,叶子像羽毛一样,层层叠叠地遮天蔽日;银杏和松柏也已经出现,它们的树干粗壮,树皮粗糙,叶子在风中摇曳,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还有一些现在已经灭绝的植物,比如种子蕨,它们既有蕨类植物的叶子,又能结出种子,是植物从蕨类向裸子植物进化的“过渡品种”。这些植物密密麻麻地生长在湖边,形成了一片广阔的“史前森林”,为动物们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栖息地。
湖水里,各种生物也在适应着从海水到淡水的变化。一些原本生活在巴蜀海的鱼类,慢慢适应了淡水环境,它们的身体结构也发生了一些改变——比如鳃的结构变得更适合过滤淡水,体内的盐分调节系统也发生了变化。除了鱼类,湖水里还生活着大量的两栖动物,比如迷齿类动物,它们既能在水里游泳,又能在陆地上爬行,是连接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的“桥梁”。
最让人惊喜的是,恐龙也开始在巴蜀湖周围出现了。那时候的恐龙,还不是后来那些体型巨大的“霸主”,大多是一些体型较小的种类。比如腔骨龙,它们的身体只有一两米长,骨骼轻盈,动作灵活,喜欢成群结队地在森林里穿梭,寻找昆虫和小型爬行动物作为食物;还有板龙,它们是食草恐龙,体型比腔骨龙大一些,有三四米长,脖子很长,能轻松够到树上的叶子。这些恐龙的出现,让巴蜀湖周围的生态系统变得更加丰富,也为后来恐龙在四川盆地的繁荣埋下了伏笔。
湖边的湿地里,还生活着各种小型爬行动物和昆虫。比如龟类,它们背着厚厚的壳,在浅水里缓慢地游动,偶尔会爬到岸边的石头上晒太阳;蜻蜓的祖先也已经出现,它们的翅膀比现在的蜻蜓大很多,有的翅膀展开能达到一米宽,在森林上空飞舞,像一架架小小的飞机;还有各种甲虫,它们的外壳闪闪发光,在落叶堆里钻来钻去,寻找食物。
那时候的巴蜀湖,虽然没有了海洋的辽阔,却多了一份淡水生态的温润。春天,湖边的植物抽出新芽,嫩绿的叶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各种动物从冬眠中醒来,开始活跃起来;夏天,湖水上涨,淹没了岸边的浅滩,鱼类在水里欢快地游动,恐龙在湖边的森林里避暑;秋天,植物的叶子变成金黄,落在湖水里,像一艘艘小船,顺着水流漂向远方;冬天,天气变冷,一些动物开始冬眠,湖面偶尔会结上一层薄冰,整个世界变得安静而祥和。
八、大地的轰鸣与变迁:喜马拉雅运动的“最终塑形”
巴蜀湖的平静并没有持续太久。大约在6500万年前,一场更剧烈的地壳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开始深刻影响这片土地。这场运动的“推手”,依然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而且碰撞的力度比印支运动更大、更持久。
印度板块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推土机”,持续不断地向欧亚板块挤压。这种挤压产生的力量,不仅让青藏高原迅速隆升,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也让四川盆地周围的山脉进一步抬高、隆起。龙门山、米仓山、巫山等山脉,在这场运动中变得更加陡峭、雄伟,像一道道巨大的屏障,把四川盆地紧紧包围起来。
随着周围山脉的不断抬升,巴蜀湖的排水通道开始受到影响。原本流向东南方向的湖水,因为巫山的隆起,河道变得狭窄、陡峭,水流速度加快,形成了最初的长江三峡雏形。湖水顺着这条狭窄的通道,不断冲刷着山体,慢慢把通道挖得更深、更宽。同时,四川盆地内部的地壳也在发生变化,一些地方继续抬升,形成了丘陵;一些地方则相对下沉,成为了平原。
在这个过程中,巴蜀湖的面积不断缩小。湖水一方面通过长江三峡的通道向外排泄,另一方面,由于气候的变化,降水减少,蒸发量增加,湖水水位不断下降。原本连成一片的大湖,开始被抬升的陆地分割成一个个小湖泊。比如现在的邛海、泸沽湖、马湖等,都是当年巴蜀湖分割后留下的“碎片”。
一些小湖泊因为没有足够的水源补充,加上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慢慢干涸。湖水干涸后,湖底的泥沙暴露出来,经过长期的风化、侵蚀,逐渐变成了肥沃的土壤。这些土壤富含矿物质和有机质,为后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湖水干涸后留下的盐类物质,在地下不断积累,形成了丰富的盐矿——这也是四川盆地成为“盐都”的重要原因。
喜马拉雅运动持续了上千万年,直到现在,这场运动还在缓慢进行。正是这场运动,最终塑造了四川盆地如今的地形地貌:周围被高山环绕,内部有平原、丘陵、河谷等多种地形,长江穿盆地而过,形成了独特的“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降水充沛。
在这场运动中,四川盆地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湖泊的消失和陆地的扩大,陆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恐龙虽然在6500万年前的生物大灭绝中消失了,但哺乳动物开始崛起,成为这片土地的新主人。比如古象、剑齿虎、大熊猫的祖先等,都曾在四川盆地生活过。植物也逐渐演变成以被子植物为主,比如樟树、楠木、竹子等,形成了如今四川盆地茂密的森林植被。
九、山海经中的神话猜想:古蜀先民的“海洋记忆”
虽然巴蜀海和巴蜀湖已经消失在地质长河中,但关于这片远古水域的记忆,却通过神话传说的方式,在古蜀先民中代代相传。这些传说,虽然充满了想象色彩,却在不经意间,印证了地质变迁的历史。
在古蜀的传说中,四川盆地曾经是一个巨大的湖泊,叫做“蜀海”。那时候的蜀海,水天相接,波涛汹涌,经常发生洪水,周围的百姓深受其害。人们只能住在地势较高的山上,靠打猎、采集为生,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后来,大禹治水的故事传到了蜀地。大禹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治水英雄,他走遍天下,治理洪水,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当大禹来到蜀地,看到蜀海的洪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心中十分不忍。他经过仔细观察,发现蜀海的洪水之所以无法排泄,是因为东边的巫山挡住了湖水的去路。于是,大禹决定开凿巫山,打通一条排水通道,让蜀海的洪水流向东方的大海。
传说中,大禹手持一把神斧,这把神斧是用天上的陨石打造而成,锋利无比,能够劈开坚硬的岩石。大禹带领着蜀地的百姓,来到巫山脚下,开始了艰苦的开凿工作。白天,他们顶着烈日,挥舞着神斧和锄头,劈开山岩,挖掘河道;晚上,他们住在山洞里,听着洪水的咆哮声,商量着第二天的工作计划。
开凿的过程十分艰难。巫山的岩石坚硬如铁,一斧下去,只能留下一道浅浅的痕迹;有时候,还会遇到山体滑坡,巨石滚下来,挡住去路。但大禹和百姓们没有放弃,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着。据说,大禹为了治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扑在开凿河道的工作上。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大禹终于用神斧劈开了巫山,打通了一条狭窄的通道。蜀海的湖水像脱缰的野马一样,顺着这条通道奔腾而下,汹涌的水流冲刷着河道,把通道挖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宽。随着湖水的不断排泄,蜀海的水位逐渐下降,湖底的陆地慢慢暴露出来,形成了如今的四川盆地。而被大禹劈开的巫山通道,就是今天长江三峡的瞿塘峡,人们为了纪念大禹的功绩,把这个地方叫做“夔门”。
在《山海经·大荒东经》中,对夔门的“夔”字有这样的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虽然这里说的是东海中的神兽,但古蜀先民可能因为夔门一带水流湍急、声音如雷,与书中描述的夔兽“其声如雷”的特点相似,便将此地命名为夔门,把大禹治水的传说与神兽夔联系在一起,赋予了这个地方浓厚的神话色彩。
除了大禹治水的传说,古蜀文明中还有很多与水相关的元素。比如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青铜神树、纵目面具等文物,有学者认为,这些文物可能与古蜀先民对水神、海神的崇拜有关。青铜神树上的飞鸟、龙蛇等图案,可能代表着先民们想象中能够沟通天地、掌管水源的神灵;纵目面具的“纵目”,可能象征着能够看到远方洪水的神灵,体现了先民们对洪水的敬畏和对治水的渴望。
这些神话传说,虽然不是真实的历史记录,但它们反映了古蜀先民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也蕴含着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传说也是巴蜀海和巴蜀湖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让我们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感受这片土地的远古历史。
十、沧海桑田后的新生:盐与火的“文明启蒙”
随着巴蜀湖的干涸和陆地的形成,四川盆地逐渐成为了人类繁衍生息的“沃土”。而巴蜀海和巴蜀湖留下的最珍贵的“礼物”——盐,成为了古蜀文明诞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两亿年前的巴蜀海,海水里含有大量的盐分。当巴蜀海变成巴蜀湖,再到湖泊干涸后,这些盐分便留在了地下,形成了丰富的盐卤资源。四川盆地的盐卤资源分布广泛,浓度高,易于开采,为古蜀先民制取食盐提供了便利条件。
食盐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能够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还能用来保存食物。在古代,食盐的获取并不容易,很多地方因为缺乏盐资源,不得不从外地运输食盐,而四川盆地因为有丰富的盐卤资源,成为了早期人类聚居的理想之地。
大约在5000年前,古蜀先民就已经开始开采盐卤,制取食盐。他们最初是在地表发现天然的盐泉,然后用简单的工具把盐泉里的水引入坑中,让水分自然蒸发,得到粗盐。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他们开始挖掘盐井,深入地下开采盐卤。在自贡、盐亭、盐源等地,至今还保留着很多古代的盐井遗址,比如自贡的燊海井,就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的盐井,见证了古蜀先民高超的制盐技术。
制盐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古蜀文明的繁荣。食盐不仅满足了当地先民的生活需求,还成为了重要的贸易商品。古蜀先民通过陆路和水路,把食盐运往周边地区,换取粮食、布匹、陶器等物资。这种贸易往来,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也让古蜀文明成为了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文明中心之一。
除了盐,巴蜀海和巴蜀湖留下的另一个“礼物”——天然气,也在后来的岁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天然气是古代海洋生物遗体在地下经过高温高压作用形成的,常常与盐卤资源伴生。古蜀先民在开采盐卤的过程中,发现了天然气。他们利用天然气作为燃料,来煮制盐卤,提高了制盐的效率。这种利用天然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记录之一。
盐和天然气的利用,不仅改善了古蜀先民的生活,还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比如,制盐需要大量的陶器来盛放盐卤和食盐,这促进了陶器制作技术的进步;天然气的利用,也让金属冶炼、纺织等手工业有了更好的能源支持。同时,围绕着制盐产业,形成了很多城镇和集市,比如自贡,就是因为制盐而兴起的城市,被誉为“千年盐都”。
十一、沧海桑田后的新生:农业与城市的“文明绽放”
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川盆地的土壤越来越肥沃,加上温暖湿润的气候,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古蜀先民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种植农作物,开启了农业文明的篇章。
四川盆地的土壤主要是紫色土,这种土壤富含磷、钾等矿物质,肥力较高,适合种植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多种农作物。尤其是成都平原,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经过先民们的开垦和灌溉,成为了中国着名的“天府之国”。
大约在3000年前,古蜀先民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他们利用岷江等河流的水资源,修建了简单的灌溉设施,把河水引入农田,保证水稻的生长。到了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个工程巧妙地利用了岷江的水流,实现了防洪、灌溉、航运等多种功能,让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更加稳定。从此以后,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
农业的发展,让古蜀先民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人口不断增加,社会也逐渐走向繁荣。围绕着农业生产,形成了很多村落和城镇。比如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等,都是古蜀文明时期重要的城市遗址。这些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物、黄金器物、玉器等,工艺精湛,造型独特,反映了当时高超的手工业水平和发达的社会文明。
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青铜神树,高达3.96米,由底座、树干、树枝组成,树枝上有九只鸟、一条龙,造型宏伟,寓意深刻,可能与古蜀先民的太阳崇拜和宇宙观有关;金沙遗址中出土的金面具,工艺精湛,黄金的纯度很高,体现了当时先进的黄金冶炼技术。这些文物不仅是古蜀文明的瑰宝,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的发展,商业和文化也日益繁荣。成都作为四川盆地的中心城市,早在汉代就已经成为了全国重要的商业都市,与长安、洛阳等城市齐名。当时的成都,手工业发达,丝织业、漆器制造业、制盐业等闻名全国,商品种类繁多,贸易往来频繁。同时,成都也是文化交流的中心,文人墨客云集,留下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艺术珍品。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四川盆地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资源,成为了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无论是古代的蜀国、蜀汉,还是后来的四川行省,这片土地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这一切的起点,都源于亿万年前那片消失的巴蜀海——是它留下的肥沃土壤、丰富资源,为人类文明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远古海洋的当代回响:刻在大地肌理里的亿年记忆
站在成都平原的晨光里,第一缕阳光刚漫过龙泉山的轮廓,就把稻田染成了淡金色。田埂上的露珠还没干透,踩上去“咯吱”作响,泥土里混着的稻穗碎末与腐叶气息,是这片土地最鲜活的日常味道。可若是蹲下身,指尖捻起一捧黑褐色的泥土,仔细看会发现,泥土里藏着几颗极细的、泛着浅灰白色的颗粒——那是两亿年前巴蜀海的海盐结晶,是远古汪洋留在当代最细微的“指纹”。
这些海盐颗粒,曾随着特提斯海的海浪,在巴蜀海的海底沉睡了千万年。后来海水退去,它们被泥沙层层包裹,跟着地壳抬升、岩层风化,最终变成了泥土里的“时光碎片”。如今,它们混在成都平原的耕作土里,跟着农民的锄头翻耕、跟着雨水渗透,默默滋养着一季又一季的水稻。当稻穗成熟时,颗粒里的水分与养分,或许就藏着这些远古海盐的气息——就像巴蜀海用另一种方式,继续“拥抱”着这片土地上的生命。
在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展厅里,这种“回响”更直接、更震撼。玻璃展柜里,一块半米见方的深灰色岩层上,嵌着十几枚菊石化石。它们的外壳呈螺旋状,最大的一枚直径有二十多厘米,最小的只有指甲盖大小,壳面上的横纹清晰得能看清每一圈的生长痕迹。讲解员指着化石说:“这些菊石生活在三叠纪的巴蜀海,它们死后沉入海底,被泥沙掩埋。你看这枚化石的螺旋中心,还有一点淡淡的紫色,那是当年贝壳里色素残留的痕迹。”
站在化石前,能清晰想象出两亿年前的场景:这些菊石在巴蜀海的中层海域游动,水流从它们的壳口流过,滤出浮游生物作为食物;遇到天敌时,它们会收缩身体,把柔软的部分藏进坚硬的壳里。如今,它们变成了石头,却依然保持着游动的姿态,仿佛下一秒就会顺着岩层的纹理,重新滑进那片蓝色的汪洋。博物馆里还有一块特殊的“鱼龙化石”,化石里的鱼龙身体呈流线型,骨骼的每一节椎骨都清晰可见,连尾巴的摆动弧度都保存得完好——它应该是在追逐鱼群时,突然被泥沙掩埋,将生命最后的瞬间,永远定格成了巴蜀海的“动态记忆”。
走出博物馆,往自贡市区的老盐场走去,会看到另一种“当代回响”。燊海井的井口像一口巨大的老瓷碗,嵌在青石板铺就的地面上,井口直径不过半米,深却超过一千米。井口旁的木制绞车还保留着当年的模样,绞车上的麻绳被岁月磨得发亮,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盐工们“嘿哟、嘿哟”的号子声。当地的老盐工说:“这口井挖了十三年才出水,刚开始抽上来的盐卤,咸得发苦,后来才知道,这卤水里的盐,就是当年巴蜀海蒸发后留下的。”
现在,燊海井已经不再产盐,但井口旁还保留着一口“煮盐锅”。铁锅直径有两米多,锅底结着一层厚厚的盐垢,呈浅褐色。老盐工用勺子舀起一点盐垢,放在手里搓碎:“你尝尝,这盐里还有点海水的咸鲜味。咱们自贡的盐,之所以好吃,就是因为底子是巴蜀海的盐,有亿万年的味道在里面。”确实,自贡的井盐颗粒细腻,咸味醇厚,无论是炒回锅肉还是炖菜,都能最大程度激发食材的香味——这是巴蜀海留给当代人最实在的“味觉礼物”。
沿着长江逆流而上,到了重庆巫山的夔门,远古海洋的“回响”变成了壮阔的自然景观。夔门两岸的山体呈深灰色,岩层像被刀削过一样陡峭,崖壁上能清晰看到层层叠叠的“水平岩层”——那是巴蜀海时期的海底沉积物,每一层都代表着一个时期的海洋环境。涨水期时,长江水奔涌着穿过夔门,浪花拍打着崖壁,发出“轰隆隆”的声响,像极了两亿年前巴蜀海的海浪拍打海岸的声音。
当地的地质导游会指着崖壁上的一道浅色岩层说:“你们看这层,颜色比周围浅,质地也更软。这是三叠纪晚期巴蜀海开始退去时形成的,当时这里是浅滩,泥沙里混了很多植物的碎屑。再往上看,那道深色的岩层,是深海时期的沉积物,里面藏着不少小型海洋生物的化石。”站在夔门的观景台上,看着江水东流,想着眼前的江水,就是当年巴蜀湖排泄出去的湖水,如今依然在滋养着长江流域的生命,忽然觉得,巴蜀海从未真正消失——它只是变成了江水、变成了泥土、变成了盐、变成了化石,以各种方式,融入了当代的生活。
就连成都市区的浣花溪,也藏着巴蜀海的“回响”。浣花溪的水清澈见底,水底的鹅卵石圆润光滑,仔细看,有些鹅卵石的表面有细小的“孔洞”——那是海水长期冲刷、侵蚀形成的。这些鹅卵石,曾是巴蜀海海底的岩石,后来随着地壳抬升、水流搬运,最终来到了浣花溪。春天时,溪边的柳树抽出新芽,花瓣落在水面上,顺着水流漂向远方,恍惚间,竟像是两亿年前巴蜀海海底的海藻,跟着海水轻轻飘荡。
傍晚时分,回到成都平原的田埂上,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风吹过稻田,稻穗发出“沙沙”的声响,远处的农家升起了炊烟,饭菜的香味混着泥土的气息飘过来。蹲下身,再次捻起一捧泥土,看着里面的海盐颗粒、碎稻壳,忽然明白:远古的巴蜀海,从未离开过。它藏在每一粒盐里,藏在每一块化石里,藏在每一寸泥土里,藏在每一条江水里,甚至藏在我们吃的每一口米饭里。
这种“回响”,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刻在大地肌理里的真实记忆,是亿万年时光与生命的延续。当我们吃着自贡的井盐、看着夔门的江水、抚摸着博物馆里的化石时,其实都是在与两亿年前的巴蜀海对话——对话它的辽阔,对话它的繁华,对话它的变迁,也对话它留给当代的、永不消散的生命气息。
站在成都平原的田埂上,刚下过一场小雨,脚下的黑土裹着湿润的气息,一踩一个浅浅的脚印,泥土里还混着碎碎的稻壳——那是上一季水稻收割后留下的痕迹。耳边是稻田里此起彼伏的蛙鸣,“呱呱”声裹着水汽飘过来,偶尔还能看见几只白鹭展开翅膀,慢悠悠地从田垄上空掠过,翅膀尖几乎要擦到绿油油的稻穗。远处的青城山被一层薄纱似的云雾裹着,黛青色的轮廓在天光里忽明忽暗,像是水墨画里晕开的笔触。
若是在清晨,还能看见田埂边的草叶上挂着露珠,阳光一照,亮晶晶的像撒了一地碎钻;到了傍晚,夕阳把稻田染成金红色,风一吹,稻浪翻滚,连带着空气里都飘着淡淡的稻花香。生活在这里的人,早已习惯了这份温润的烟火气——春天插秧时的忙碌,夏天听蝉鸣的悠闲,秋天收稻子的喜悦,冬天看麦田盖雪的宁静。可谁能想到,就是这片被烟火气包裹的土地,在亿万年前,竟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模样?
没有阡陌纵横的农田,没有鳞次栉比的房屋,没有穿城而过的岷江,更没有田埂上的蛙鸣与白鹭——只有一片无边无际的汪洋。那海水是极深的蓝,像一块被老天铺开的巨大绸缎,从地平线的这头,一直延伸到看不见的那头。潮水拍打着远古的海岸,溅起的浪花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声音像是千万面鼓在同时敲响,雄浑又辽阔。海底深处,珊瑚像盛开的花朵,在水流里轻轻摇曳;鱼群像银色的闪电,成群结队地在浪花里穿梭,偶尔有几条调皮的鱼跳出水面,又“扑通”一声落回海里,溅起一圈圈涟漪。
这片早已消失在地质长河里的海,就是四川盆地的“前世”。后来的地质学家们,在研究这片土地的岩层与化石时,为它起了个充满地域气息的名字——“巴蜀海”。它像一个沉睡的巨人,把自己的故事藏在了岩层之下、泥土之中,等着千万年后的我们,一点点去唤醒、去倾听。
二、穿越时空的蓝色幻梦:两亿年前的地球版图
要讲巴蜀海的故事,得先把时钟往回拨——不是几百年、几千年,而是两亿多年。那时候的地球,和现在我们在地图上看到的模样,简直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星球。
现在我们熟悉的大西洋,那时候还只是一条狭窄的“裂缝”,南美洲和非洲就像一对亲密的兄弟,紧紧挨在一起,中间只隔着一点点海水;北美洲和欧洲也靠得很近,格陵兰岛还贴在北美洲的边缘;澳大利亚则像一块孤独的拼图,慢悠悠地在南半球漂移。而印度板块,那时候还远在南半球,像一块“漂泊的陆地”,正带着厚厚的岩层,朝着欧亚板块的方向慢慢移动——谁也没想到,这场持续了上亿年的“迁徙”,后来会彻底改变中国西南的地形。
那时候的中国西南,还没有如今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更没有四川盆地的轮廓。这片土地,连同周边的大片区域,都泡在一片广阔的海洋里——这就是地质学家口中的“特提斯海”,也叫“古地中海”。它可不是现在我们知道的地中海,而是横跨欧亚大陆南部和非洲北部的一片超级海洋,东起中国西南,西到地中海沿岸,南抵非洲,北达中亚,面积比现在的太平洋还要辽阔。
巴蜀海,就是特提斯海伸向中国内陆的一个“海湾”。如果从高空往下看,它就像一只巨大的蓝色手掌,五指张开,覆盖了如今四川盆地的大部分区域——东边到重庆的巫山一带,西边抵甘孜的二郎山,北边达广元的米仓山,南边至宜宾的云贵高原边缘。现在的成都平原、重庆丘陵、川中丘陵,那时候都安安静静地沉在这片海水之下,最深的地方,海水能达到几千米,连山顶都被淹没得无影无踪。
那时候的海水温度,比现在要高不少。因为两亿多年前的地球,正处于一个温暖的时期,没有大规模的冰川,两极地区也没有厚厚的冰层,阳光能轻易地穿透海水,照到海底深处。这样的环境,为海洋生物的繁衍提供了绝佳的条件——巴蜀海,也就成了一片充满生机的“蓝色乐园”。
三、海底的繁华旧梦:化石里的生命密码
那时候的巴蜀海,到底是什么模样?我们没法坐着时光机回去亲眼看见,但大地早已为我们留下了“证据”——那些藏在岩层里的化石,就是巴蜀海最忠实的“记录者”。
在四川自贡的恐龙博物馆里,除了让人心生震撼的恐龙化石,展厅的角落里还藏着不少“小个子”展品。有的石头上印着螺旋状的纹路,一圈圈绕着中心,像缩小版的海螺,颜色是淡淡的土黄色,边缘还能看清当年贝壳的纹理;有的石头里裹着薄薄的贝壳,形状像一把把小扇子,虽然已经变成了石头,但轻轻摸上去,还能感觉到贝壳表面的细微凸起;还有的石头泛着淡淡的磷光,在灯光下能看到一丝丝细微的纹路,那是远古海洋生物骨骼石化后留下的痕迹——可能是一条小鱼的脊椎,也可能是一只虾的虾钳。
这些化石,都是巴蜀海存在过的“信物”。两亿多年前,这些海螺、贝壳、海藻,还有我们没发现的其他海洋生物,就在巴蜀海的水里生长、繁衍。海螺趴在珊瑚礁上,慢慢蠕动着寻找食物;贝壳类生物把自己埋在海底的泥沙里,过滤海水里的浮游生物;海藻则像绿色的丝带,在水流里轻轻飘荡。当它们死后,身体会沉入海底,被一层又一层的泥沙覆盖。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变成了坚硬的岩石,而生物的身体则在矿物质的作用下,慢慢变成了化石——就像把两亿年前的瞬间,永远定格在了石头里。
除了自贡,在四川的很多地方,都能找到这样的“信物”。比如在乐山的峨眉山脚下,地质学家们曾发现过大量的菊石化石。菊石是一种已经灭绝的海洋生物,外形像鹦鹉螺,外壳上有漂亮的花纹,有的像波浪,有的像螺旋,颜色从浅灰到深褐不等。这些菊石化石层层叠叠地嵌在岩层里,有的还保持着完整的形状,仿佛只要轻轻一碰,就能变回当年在海水中游动的模样。还有在泸州的叙永县,人们在挖矿时,曾挖出过一块带着鱼化石的岩石——化石里的鱼大约有十几厘米长,身体的轮廓清晰可见,连鱼鳞的纹路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仿佛是刚刚在海里游着,突然被定格在了石头里。
这些化石,就像一把把钥匙,帮我们打开了通往两亿年前的大门,让我们能一点点拼出巴蜀海的“繁华旧梦”。
四、海底的繁华旧梦:生命的狂欢派对
想象一下,两亿年前的某个清晨,阳光穿过巴蜀海的海面,像无数根金色的丝线,穿透清澈的海水,照到海底。海水的温度刚刚好,不冷也不热,就像春天里最舒服的溪水,裹着淡淡的咸味,轻轻拂过海底的每一寸土地。这时候的巴蜀海,是海洋生物的天堂,一场热闹的“生命狂欢派对”,正在这里悄悄上演。
在浅海区域,海水只有几十米深,阳光能轻松地照到海底,这里是“派对”最热闹的地方。五颜六色的珊瑚礁像海底的城堡,红的、黄的、粉的、紫的,一簇簇、一片片,从海底一直向上生长,有的像树枝,有的像花朵,有的像蘑菇,形态各异。海葵附着在珊瑚礁上,长长的触手随着水流轻轻摆动,像风中的花朵,偶尔还会突然收缩,把路过的小鱼卷进怀里;螃蟹穿着青黑色的“盔甲”,横着身子在珊瑚礁之间穿梭,时不时停下来,用钳子夹起一小块食物,慢慢放进嘴里;小丑鱼穿着橙白相间的“外套”,在珊瑚丛中钻来钻去,有时候会躲进海葵的触手之间,躲避天敌的追捕——它们和海葵是好朋友,海葵能保护它们,而它们则会帮海葵清理身上的寄生虫。
一群群银色的小鱼,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在珊瑚礁上方游动,它们的身体很薄,阳光一照,几乎能透明,远远看去,就像一团流动的银雾。偶尔有一条大鱼游过来,小鱼群会瞬间散开,像一把撒出去的沙子,等大鱼离开后,又很快聚集在一起,继续它们的旅程。海螺趴在珊瑚礁的缝隙里,慢慢蠕动着,它们的外壳上有漂亮的花纹,有的像螺旋,有的像波浪,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稍微深一点的海域,海水有几百米深,阳光渐渐变得柔和,这里的“派对”风格也变得安静了一些,但依然充满生机。巨大的鹦鹉螺在海水中缓缓游动,它们的外壳像一个巨大的螺旋,颜色是淡淡的棕色,上面有深色的条纹,在阳光下闪烁着温润的光芒。鹦鹉螺的动作很慢,仿佛在悠闲地欣赏海底的风景,偶尔会伸出长长的触手,捕捉身边的浮游生物。乌贼则是海底的“魔术师”,它们的身体能根据周围的环境改变颜色,有时候是透明的,有时候是浅褐色,有时候还会出现黑色的斑点。遇到危险时,它们会突然喷出一团黑色的墨汁,像拉起了一道黑色的帘子,然后趁机快速逃走,消失在海水里。
再往深处,海水越来越暗,阳光几乎照不进来,这里的“派对”变得神秘又奇特。一些深海生物自带“灯笼”——比如安康鱼,它们的头顶有一根长长的“鱼竿”,“鱼竿”的顶端有一个能发光的小肉球,像一盏小小的灯笼,在黑暗的海水中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安康鱼会静静地趴在海底,晃动着“灯笼”,吸引好奇的小鱼靠近,然后突然张开大嘴,把小鱼一口吞下去。还有一些深海虾,它们的身体能发出蓝色的光芒,一群虾游过,就像一串蓝色的小灯笼,在黑暗的海底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有的深海生物长着巨大的嘴巴,嘴巴里满是锋利的牙齿,能一口吞下比自己还大的猎物;还有的生物没有眼睛,靠身体上的传感器来感知周围的环境,在黑暗中寻找食物和同伴。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生物,巴蜀海的海水里还生活着无数的浮游生物。它们很小,有的只有几微米大,用肉眼根本看不见,但它们却是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石”。小鱼吃浮游生物,大鱼吃小鱼,鲨鱼等大型生物又吃大鱼——正是这些小小的浮游生物,支撑起了巴蜀海热闹的生命世界。
五、海底的繁华旧梦:沉睡的地下宝藏
巴蜀海的热闹,不仅体现在鲜活的生命上,还藏在海底的“宝藏”里。这些宝藏不像金银珠宝那样闪闪发光,却比金银珠宝更珍贵——它们是大自然用亿万年时间,为人类留下的“礼物”。
在巴蜀海的海底,有一些特殊的地方,叫做“热液喷口”。这些地方通常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下的岩浆活动很频繁,滚烫的热水(温度能达到300c以上)从海底的裂缝中喷涌而出,像海底的“温泉”。这些热水里含有大量的矿物质,比如硫、铁、铜、锌、铅等,当热水遇到冰冷的海水时,这些矿物质会迅速冷却、沉淀,慢慢堆积在喷口周围,形成奇特的“烟囱”——有的烟囱是黑色的,叫做“黑烟囱”,主要由硫化铁组成;有的烟囱是白色的,叫做“白烟囱”,主要由硫酸钙组成。
这些“烟囱”长得很高,有的能达到几十米,像一座座小小的塔,矗立在海底。随着时间的推移,“烟囱”会不断长高、变大,里面堆积的矿物质也越来越多。两亿多年后,当巴蜀海消失,这些“烟囱”被埋在了厚厚的岩层之下,变成了富含铜、锌、铅等金属的矿产资源。现在四川的一些矿山,比如会理的铜矿、攀枝花的铁矿,其中一部分资源,就是当年巴蜀海海底热液喷口留下的“遗产”。
除了“黑烟囱”和“白烟囱”,巴蜀海的海底平原上,还覆盖着厚厚的锰结核。锰结核是一种像土豆一样的圆形或椭圆形物体,颜色是深褐色或黑色,直径从几毫米到几十厘米不等。它们是由海水里的锰、铁、镍、钴等矿物质,经过亿万年的沉淀、结晶形成的,像一颗颗镶嵌在海底的“黑珍珠”。锰结核里含有多种珍贵的金属,是制造钢铁、电池、电子产品的重要原料。虽然现在我们还没有大规模开采海底的锰结核,但这些沉睡在地下的宝藏,早已在两亿年前,就被巴蜀海悄悄藏在了这里。
还有石油和天然气。两亿年前的巴蜀海,生活着大量的海洋生物,它们死后,身体会沉入海底,被泥沙覆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生物遗体在地下高温、高压的作用下,慢慢分解、转化,变成了石油和天然气。现在四川盆地是中国重要的天然气产区之一,比如川气东送工程输送的天然气,其中一部分就来自当年巴蜀海沉积下来的岩层——这些天然气,是两亿年前巴蜀海的生命,留给我们的“能量礼物”。
六、大地的轰鸣与变迁:印支运动的“地壳之舞”
然而,地球从来不是一个安静的星球。它的内部就像一个巨大的“发动机”,不断产生着能量,推动着板块的运动。板块的运动就像一场永不停息的“地壳之舞”,有时候缓慢得让人察觉不到,有时候却剧烈得能让大地颤抖、山脉隆起、海洋消失——巴蜀海的命运,就被这场“舞蹈”彻底改变了。
大约两亿年前,一场被称为“印支运动”的剧烈地壳变动,在中国西南地区拉开了序幕。这场运动的“主角”,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那时候的印度板块,已经结束了漫长的“漂泊”,来到了欧亚板块的边缘,然后,两个巨大的板块开始猛烈碰撞——就像两辆高速行驶的火车,突然撞在了一起。
这场碰撞产生的力量,大到让人无法想象。它像无数个巨人在地下拔河,把原本平坦的大地撕扯、扭曲、抬升。巴蜀海所在的区域,首当其冲地受到了这场碰撞的影响。原本平坦的巴蜀海海底,开始出现了明显的起伏和褶皱:一些地方的地壳被挤压向上隆起,像一座座小山,慢慢长高、变大,最终形成了山脉——现在四川盆地周围的龙门山、米仓山、巫山,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的;另一些地方则因为挤压,向下凹陷,海水变得更深,形成了一个个小小的“深海盆”。
在这个过程中,巴蜀海的海岸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本深入内陆的海湾,因为周边陆地的不断抬升,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慢慢“掐断”了与特提斯海主体的连接。海水开始一点点退缩,就像退潮一样,从原本淹没的区域慢慢退出,留下了大片的浅滩和湿地。那些曾经生活在深海里的生物,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有的生物随着海水退去,迁徙到了特提斯海的其他区域,继续它们的生活;有的生物则努力适应新的浅水环境,慢慢改变自己的习性——比如一些深海鱼类,逐渐学会了在浅水里呼吸、觅食;还有一些生物,因为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最终走向了灭绝,只留下它们的化石,成为了巴蜀海变迁的“见证者”。
印支运动持续了大约几千万年。在这几千万年里,巴蜀海的面积越来越小,海水也越来越浅。原本能淹没高山的海水,慢慢变成了只覆盖平原的浅海;原本广阔的海湾,慢慢变成了一个半封闭的“goon ”(泻湖)。到了三叠纪晚期,随着地壳的进一步抬升,巴蜀海彻底与特提斯海断开了连接,海水无法再补充进来,加上气候变得干燥,海水不断蒸发,最终,这片曾经无边无际的汪洋,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内陆湖泊——地质学家们把它叫做“巴蜀湖”。
七、大地的轰鸣与变迁:从蓝海到绿湖的蜕变
虽然从“海”变成了“湖”,但巴蜀湖依然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水域。它的面积很大,几乎占据了如今四川盆地的全境,湖水清澈,周围被刚刚形成的山脉环绕,像一块巨大的绿色宝石,镶嵌在群山之中。
巴蜀湖的岸边,生长着茂密的森林。那时候的植物,和现在我们看到的很不一样。高大的蕨类植物像一把把巨伞,有的能长到十几米高,叶子像羽毛一样,层层叠叠地遮天蔽日;银杏和松柏也已经出现,它们的树干粗壮,树皮粗糙,叶子在风中摇曳,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还有一些现在已经灭绝的植物,比如种子蕨,它们既有蕨类植物的叶子,又能结出种子,是植物从蕨类向裸子植物进化的“过渡品种”。这些植物密密麻麻地生长在湖边,形成了一片广阔的“史前森林”,为动物们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栖息地。
湖水里,各种生物也在适应着从海水到淡水的变化。一些原本生活在巴蜀海的鱼类,慢慢适应了淡水环境,它们的身体结构也发生了一些改变——比如鳃的结构变得更适合过滤淡水,体内的盐分调节系统也发生了变化。除了鱼类,湖水里还生活着大量的两栖动物,比如迷齿类动物,它们既能在水里游泳,又能在陆地上爬行,是连接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的“桥梁”。
最让人惊喜的是,恐龙也开始在巴蜀湖周围出现了。那时候的恐龙,还不是后来那些体型巨大的“霸主”,大多是一些体型较小的种类。比如腔骨龙,它们的身体只有一两米长,骨骼轻盈,动作灵活,喜欢成群结队地在森林里穿梭,寻找昆虫和小型爬行动物作为食物;还有板龙,它们是食草恐龙,体型比腔骨龙大一些,有三四米长,脖子很长,能轻松够到树上的叶子。这些恐龙的出现,让巴蜀湖周围的生态系统变得更加丰富,也为后来恐龙在四川盆地的繁荣埋下了伏笔。
湖边的湿地里,还生活着各种小型爬行动物和昆虫。比如龟类,它们背着厚厚的壳,在浅水里缓慢地游动,偶尔会爬到岸边的石头上晒太阳;蜻蜓的祖先也已经出现,它们的翅膀比现在的蜻蜓大很多,有的翅膀展开能达到一米宽,在森林上空飞舞,像一架架小小的飞机;还有各种甲虫,它们的外壳闪闪发光,在落叶堆里钻来钻去,寻找食物。
那时候的巴蜀湖,虽然没有了海洋的辽阔,却多了一份淡水生态的温润。春天,湖边的植物抽出新芽,嫩绿的叶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各种动物从冬眠中醒来,开始活跃起来;夏天,湖水上涨,淹没了岸边的浅滩,鱼类在水里欢快地游动,恐龙在湖边的森林里避暑;秋天,植物的叶子变成金黄,落在湖水里,像一艘艘小船,顺着水流漂向远方;冬天,天气变冷,一些动物开始冬眠,湖面偶尔会结上一层薄冰,整个世界变得安静而祥和。
八、大地的轰鸣与变迁:喜马拉雅运动的“最终塑形”
巴蜀湖的平静并没有持续太久。大约在6500万年前,一场更剧烈的地壳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开始深刻影响这片土地。这场运动的“推手”,依然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而且碰撞的力度比印支运动更大、更持久。
印度板块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推土机”,持续不断地向欧亚板块挤压。这种挤压产生的力量,不仅让青藏高原迅速隆升,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也让四川盆地周围的山脉进一步抬高、隆起。龙门山、米仓山、巫山等山脉,在这场运动中变得更加陡峭、雄伟,像一道道巨大的屏障,把四川盆地紧紧包围起来。
随着周围山脉的不断抬升,巴蜀湖的排水通道开始受到影响。原本流向东南方向的湖水,因为巫山的隆起,河道变得狭窄、陡峭,水流速度加快,形成了最初的长江三峡雏形。湖水顺着这条狭窄的通道,不断冲刷着山体,慢慢把通道挖得更深、更宽。同时,四川盆地内部的地壳也在发生变化,一些地方继续抬升,形成了丘陵;一些地方则相对下沉,成为了平原。
在这个过程中,巴蜀湖的面积不断缩小。湖水一方面通过长江三峡的通道向外排泄,另一方面,由于气候的变化,降水减少,蒸发量增加,湖水水位不断下降。原本连成一片的大湖,开始被抬升的陆地分割成一个个小湖泊。比如现在的邛海、泸沽湖、马湖等,都是当年巴蜀湖分割后留下的“碎片”。
一些小湖泊因为没有足够的水源补充,加上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慢慢干涸。湖水干涸后,湖底的泥沙暴露出来,经过长期的风化、侵蚀,逐渐变成了肥沃的土壤。这些土壤富含矿物质和有机质,为后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湖水干涸后留下的盐类物质,在地下不断积累,形成了丰富的盐矿——这也是四川盆地成为“盐都”的重要原因。
喜马拉雅运动持续了上千万年,直到现在,这场运动还在缓慢进行。正是这场运动,最终塑造了四川盆地如今的地形地貌:周围被高山环绕,内部有平原、丘陵、河谷等多种地形,长江穿盆地而过,形成了独特的“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降水充沛。
在这场运动中,四川盆地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湖泊的消失和陆地的扩大,陆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恐龙虽然在6500万年前的生物大灭绝中消失了,但哺乳动物开始崛起,成为这片土地的新主人。比如古象、剑齿虎、大熊猫的祖先等,都曾在四川盆地生活过。植物也逐渐演变成以被子植物为主,比如樟树、楠木、竹子等,形成了如今四川盆地茂密的森林植被。
九、山海经中的神话猜想:古蜀先民的“海洋记忆”
虽然巴蜀海和巴蜀湖已经消失在地质长河中,但关于这片远古水域的记忆,却通过神话传说的方式,在古蜀先民中代代相传。这些传说,虽然充满了想象色彩,却在不经意间,印证了地质变迁的历史。
在古蜀的传说中,四川盆地曾经是一个巨大的湖泊,叫做“蜀海”。那时候的蜀海,水天相接,波涛汹涌,经常发生洪水,周围的百姓深受其害。人们只能住在地势较高的山上,靠打猎、采集为生,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后来,大禹治水的故事传到了蜀地。大禹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治水英雄,他走遍天下,治理洪水,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当大禹来到蜀地,看到蜀海的洪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心中十分不忍。他经过仔细观察,发现蜀海的洪水之所以无法排泄,是因为东边的巫山挡住了湖水的去路。于是,大禹决定开凿巫山,打通一条排水通道,让蜀海的洪水流向东方的大海。
传说中,大禹手持一把神斧,这把神斧是用天上的陨石打造而成,锋利无比,能够劈开坚硬的岩石。大禹带领着蜀地的百姓,来到巫山脚下,开始了艰苦的开凿工作。白天,他们顶着烈日,挥舞着神斧和锄头,劈开山岩,挖掘河道;晚上,他们住在山洞里,听着洪水的咆哮声,商量着第二天的工作计划。
开凿的过程十分艰难。巫山的岩石坚硬如铁,一斧下去,只能留下一道浅浅的痕迹;有时候,还会遇到山体滑坡,巨石滚下来,挡住去路。但大禹和百姓们没有放弃,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着。据说,大禹为了治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扑在开凿河道的工作上。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大禹终于用神斧劈开了巫山,打通了一条狭窄的通道。蜀海的湖水像脱缰的野马一样,顺着这条通道奔腾而下,汹涌的水流冲刷着河道,把通道挖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宽。随着湖水的不断排泄,蜀海的水位逐渐下降,湖底的陆地慢慢暴露出来,形成了如今的四川盆地。而被大禹劈开的巫山通道,就是今天长江三峡的瞿塘峡,人们为了纪念大禹的功绩,把这个地方叫做“夔门”。
在《山海经·大荒东经》中,对夔门的“夔”字有这样的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虽然这里说的是东海中的神兽,但古蜀先民可能因为夔门一带水流湍急、声音如雷,与书中描述的夔兽“其声如雷”的特点相似,便将此地命名为夔门,把大禹治水的传说与神兽夔联系在一起,赋予了这个地方浓厚的神话色彩。
除了大禹治水的传说,古蜀文明中还有很多与水相关的元素。比如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青铜神树、纵目面具等文物,有学者认为,这些文物可能与古蜀先民对水神、海神的崇拜有关。青铜神树上的飞鸟、龙蛇等图案,可能代表着先民们想象中能够沟通天地、掌管水源的神灵;纵目面具的“纵目”,可能象征着能够看到远方洪水的神灵,体现了先民们对洪水的敬畏和对治水的渴望。
这些神话传说,虽然不是真实的历史记录,但它们反映了古蜀先民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也蕴含着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传说也是巴蜀海和巴蜀湖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让我们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感受这片土地的远古历史。
十、沧海桑田后的新生:盐与火的“文明启蒙”
随着巴蜀湖的干涸和陆地的形成,四川盆地逐渐成为了人类繁衍生息的“沃土”。而巴蜀海和巴蜀湖留下的最珍贵的“礼物”——盐,成为了古蜀文明诞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两亿年前的巴蜀海,海水里含有大量的盐分。当巴蜀海变成巴蜀湖,再到湖泊干涸后,这些盐分便留在了地下,形成了丰富的盐卤资源。四川盆地的盐卤资源分布广泛,浓度高,易于开采,为古蜀先民制取食盐提供了便利条件。
食盐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能够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还能用来保存食物。在古代,食盐的获取并不容易,很多地方因为缺乏盐资源,不得不从外地运输食盐,而四川盆地因为有丰富的盐卤资源,成为了早期人类聚居的理想之地。
大约在5000年前,古蜀先民就已经开始开采盐卤,制取食盐。他们最初是在地表发现天然的盐泉,然后用简单的工具把盐泉里的水引入坑中,让水分自然蒸发,得到粗盐。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他们开始挖掘盐井,深入地下开采盐卤。在自贡、盐亭、盐源等地,至今还保留着很多古代的盐井遗址,比如自贡的燊海井,就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的盐井,见证了古蜀先民高超的制盐技术。
制盐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古蜀文明的繁荣。食盐不仅满足了当地先民的生活需求,还成为了重要的贸易商品。古蜀先民通过陆路和水路,把食盐运往周边地区,换取粮食、布匹、陶器等物资。这种贸易往来,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也让古蜀文明成为了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文明中心之一。
除了盐,巴蜀海和巴蜀湖留下的另一个“礼物”——天然气,也在后来的岁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天然气是古代海洋生物遗体在地下经过高温高压作用形成的,常常与盐卤资源伴生。古蜀先民在开采盐卤的过程中,发现了天然气。他们利用天然气作为燃料,来煮制盐卤,提高了制盐的效率。这种利用天然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记录之一。
盐和天然气的利用,不仅改善了古蜀先民的生活,还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比如,制盐需要大量的陶器来盛放盐卤和食盐,这促进了陶器制作技术的进步;天然气的利用,也让金属冶炼、纺织等手工业有了更好的能源支持。同时,围绕着制盐产业,形成了很多城镇和集市,比如自贡,就是因为制盐而兴起的城市,被誉为“千年盐都”。
十一、沧海桑田后的新生:农业与城市的“文明绽放”
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川盆地的土壤越来越肥沃,加上温暖湿润的气候,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古蜀先民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种植农作物,开启了农业文明的篇章。
四川盆地的土壤主要是紫色土,这种土壤富含磷、钾等矿物质,肥力较高,适合种植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多种农作物。尤其是成都平原,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经过先民们的开垦和灌溉,成为了中国着名的“天府之国”。
大约在3000年前,古蜀先民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他们利用岷江等河流的水资源,修建了简单的灌溉设施,把河水引入农田,保证水稻的生长。到了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个工程巧妙地利用了岷江的水流,实现了防洪、灌溉、航运等多种功能,让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更加稳定。从此以后,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
农业的发展,让古蜀先民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人口不断增加,社会也逐渐走向繁荣。围绕着农业生产,形成了很多村落和城镇。比如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等,都是古蜀文明时期重要的城市遗址。这些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物、黄金器物、玉器等,工艺精湛,造型独特,反映了当时高超的手工业水平和发达的社会文明。
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青铜神树,高达3.96米,由底座、树干、树枝组成,树枝上有九只鸟、一条龙,造型宏伟,寓意深刻,可能与古蜀先民的太阳崇拜和宇宙观有关;金沙遗址中出土的金面具,工艺精湛,黄金的纯度很高,体现了当时先进的黄金冶炼技术。这些文物不仅是古蜀文明的瑰宝,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的发展,商业和文化也日益繁荣。成都作为四川盆地的中心城市,早在汉代就已经成为了全国重要的商业都市,与长安、洛阳等城市齐名。当时的成都,手工业发达,丝织业、漆器制造业、制盐业等闻名全国,商品种类繁多,贸易往来频繁。同时,成都也是文化交流的中心,文人墨客云集,留下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艺术珍品。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四川盆地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资源,成为了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无论是古代的蜀国、蜀汉,还是后来的四川行省,这片土地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这一切的起点,都源于亿万年前那片消失的巴蜀海——是它留下的肥沃土壤、丰富资源,为人类文明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远古海洋的当代回响:刻在大地肌理里的亿年记忆
站在成都平原的晨光里,第一缕阳光刚漫过龙泉山的轮廓,就把稻田染成了淡金色。田埂上的露珠还没干透,踩上去“咯吱”作响,泥土里混着的稻穗碎末与腐叶气息,是这片土地最鲜活的日常味道。可若是蹲下身,指尖捻起一捧黑褐色的泥土,仔细看会发现,泥土里藏着几颗极细的、泛着浅灰白色的颗粒——那是两亿年前巴蜀海的海盐结晶,是远古汪洋留在当代最细微的“指纹”。
这些海盐颗粒,曾随着特提斯海的海浪,在巴蜀海的海底沉睡了千万年。后来海水退去,它们被泥沙层层包裹,跟着地壳抬升、岩层风化,最终变成了泥土里的“时光碎片”。如今,它们混在成都平原的耕作土里,跟着农民的锄头翻耕、跟着雨水渗透,默默滋养着一季又一季的水稻。当稻穗成熟时,颗粒里的水分与养分,或许就藏着这些远古海盐的气息——就像巴蜀海用另一种方式,继续“拥抱”着这片土地上的生命。
在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展厅里,这种“回响”更直接、更震撼。玻璃展柜里,一块半米见方的深灰色岩层上,嵌着十几枚菊石化石。它们的外壳呈螺旋状,最大的一枚直径有二十多厘米,最小的只有指甲盖大小,壳面上的横纹清晰得能看清每一圈的生长痕迹。讲解员指着化石说:“这些菊石生活在三叠纪的巴蜀海,它们死后沉入海底,被泥沙掩埋。你看这枚化石的螺旋中心,还有一点淡淡的紫色,那是当年贝壳里色素残留的痕迹。”
站在化石前,能清晰想象出两亿年前的场景:这些菊石在巴蜀海的中层海域游动,水流从它们的壳口流过,滤出浮游生物作为食物;遇到天敌时,它们会收缩身体,把柔软的部分藏进坚硬的壳里。如今,它们变成了石头,却依然保持着游动的姿态,仿佛下一秒就会顺着岩层的纹理,重新滑进那片蓝色的汪洋。博物馆里还有一块特殊的“鱼龙化石”,化石里的鱼龙身体呈流线型,骨骼的每一节椎骨都清晰可见,连尾巴的摆动弧度都保存得完好——它应该是在追逐鱼群时,突然被泥沙掩埋,将生命最后的瞬间,永远定格成了巴蜀海的“动态记忆”。
走出博物馆,往自贡市区的老盐场走去,会看到另一种“当代回响”。燊海井的井口像一口巨大的老瓷碗,嵌在青石板铺就的地面上,井口直径不过半米,深却超过一千米。井口旁的木制绞车还保留着当年的模样,绞车上的麻绳被岁月磨得发亮,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盐工们“嘿哟、嘿哟”的号子声。当地的老盐工说:“这口井挖了十三年才出水,刚开始抽上来的盐卤,咸得发苦,后来才知道,这卤水里的盐,就是当年巴蜀海蒸发后留下的。”
现在,燊海井已经不再产盐,但井口旁还保留着一口“煮盐锅”。铁锅直径有两米多,锅底结着一层厚厚的盐垢,呈浅褐色。老盐工用勺子舀起一点盐垢,放在手里搓碎:“你尝尝,这盐里还有点海水的咸鲜味。咱们自贡的盐,之所以好吃,就是因为底子是巴蜀海的盐,有亿万年的味道在里面。”确实,自贡的井盐颗粒细腻,咸味醇厚,无论是炒回锅肉还是炖菜,都能最大程度激发食材的香味——这是巴蜀海留给当代人最实在的“味觉礼物”。
沿着长江逆流而上,到了重庆巫山的夔门,远古海洋的“回响”变成了壮阔的自然景观。夔门两岸的山体呈深灰色,岩层像被刀削过一样陡峭,崖壁上能清晰看到层层叠叠的“水平岩层”——那是巴蜀海时期的海底沉积物,每一层都代表着一个时期的海洋环境。涨水期时,长江水奔涌着穿过夔门,浪花拍打着崖壁,发出“轰隆隆”的声响,像极了两亿年前巴蜀海的海浪拍打海岸的声音。
当地的地质导游会指着崖壁上的一道浅色岩层说:“你们看这层,颜色比周围浅,质地也更软。这是三叠纪晚期巴蜀海开始退去时形成的,当时这里是浅滩,泥沙里混了很多植物的碎屑。再往上看,那道深色的岩层,是深海时期的沉积物,里面藏着不少小型海洋生物的化石。”站在夔门的观景台上,看着江水东流,想着眼前的江水,就是当年巴蜀湖排泄出去的湖水,如今依然在滋养着长江流域的生命,忽然觉得,巴蜀海从未真正消失——它只是变成了江水、变成了泥土、变成了盐、变成了化石,以各种方式,融入了当代的生活。
就连成都市区的浣花溪,也藏着巴蜀海的“回响”。浣花溪的水清澈见底,水底的鹅卵石圆润光滑,仔细看,有些鹅卵石的表面有细小的“孔洞”——那是海水长期冲刷、侵蚀形成的。这些鹅卵石,曾是巴蜀海海底的岩石,后来随着地壳抬升、水流搬运,最终来到了浣花溪。春天时,溪边的柳树抽出新芽,花瓣落在水面上,顺着水流漂向远方,恍惚间,竟像是两亿年前巴蜀海海底的海藻,跟着海水轻轻飘荡。
傍晚时分,回到成都平原的田埂上,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风吹过稻田,稻穗发出“沙沙”的声响,远处的农家升起了炊烟,饭菜的香味混着泥土的气息飘过来。蹲下身,再次捻起一捧泥土,看着里面的海盐颗粒、碎稻壳,忽然明白:远古的巴蜀海,从未离开过。它藏在每一粒盐里,藏在每一块化石里,藏在每一寸泥土里,藏在每一条江水里,甚至藏在我们吃的每一口米饭里。
这种“回响”,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刻在大地肌理里的真实记忆,是亿万年时光与生命的延续。当我们吃着自贡的井盐、看着夔门的江水、抚摸着博物馆里的化石时,其实都是在与两亿年前的巴蜀海对话——对话它的辽阔,对话它的繁华,对话它的变迁,也对话它留给当代的、永不消散的生命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