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山娃壮年72集-《两代人的爱情》

  不知是谁喊了一嗓子,正在车间门口跺着脚取暖的工人们瞬间涌了过来。棉帽上的霜花蹭在一块儿,呵出的白气在人堆里连成一片白雾。有人扒着前排人的肩膀念名字,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大声念道:

  \"张师傅一级!高姐连升两级!\"

  人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声,惊得树梢上的积雪簌簌往下掉。

  老退休工人们有的是拄着拐杖来的、有的是被子女搀扶着来的,他们裹着臃肿的棉袄,手里攥着褪了色的棉手套,在名单前挪着小碎步。

  当看到\"退休职工普调半级\"那行字时,七十多岁的王大爷突然停住了脚,浑浊的眼睛定定地瞅着黑板,半晌才抬起布满老年斑的手抹了把脸——不知是冻的还是怎么,眼泪混着雪水顺着皱纹往下淌。

  \"活了大半辈子,还没见过退休了还给涨工资的......\"他激动哽咽地嘟囔着,声音抖得像风中的蛛网。

  一群退休的老工人簇拥着曹厂长往办公室走,雪粒子打在他们的毡帽上沙沙响。张师傅边走边说:

  \"曹厂长,您是把我们这些老家伙揣在了心窝里啊!\"

  张大妈攥着曹厂长的手不放,那双手粗糙得像老树皮,却烫得惊人,李大娘叹了口气说:

  \"唉!......这半级工资不多,可暖人心呐!您要是再承包,我们拄着拐杖也来给您站台!举双手支持你!\"

  曹厂长的棉服后背早被雪打湿了一片,他搓着冻得发僵的脸颊,声音里带着哽咽道:

  \"是大家伙儿信得过我!相信我们承包集团......谢谢!谢谢大家!\"

  他话还没说完,就被一阵更响的欢呼声打断了——年轻人们正围着连升两级的名单雀跃,哈出的白气在阳光下闪着碎金似的光。

  这时,两个身影在人群外徘徊着。老周和老吴揣着双手,棉袄下摆被风吹得翻卷起来。他们还有一个月就退休了,名字赫然在普调一级的名单里,可两人还是高兴不起来,他俩舍不得退休离开塑料厂。因为家里困难,退休了工资少的可怜,脸上没半分喜色。

  \"刘主任在那儿呢?\"老周扯了扯老吴的袖子,声音压得低低的说:

  \"要不......咱俩问问他?\"

  刘宇浩正忙着给人解释调资政策,鼻尖冻得通红,看见他俩过来,就笑着迎了上去,一脸热情地对他俩说:

  \"周师傅、吴师傅!大冷天的,你俩咋来了呢?普调这一级工资,可是在退休之前赶上了,你们两个可真有运气啊......\"

  \"刘主任,\"老吴搓着手,喉结上下滚了滚,小声嘀咕道:

  \"我们俩......想求您个事儿。\"

  他往四周看了看,声音压得像蚊子哼哼一样,神兮兮地问:

  \"刘主任!能不能......趁着这次调资,再多给我们涨半级?您看,这马上退休了,往后在涨......就难了!\"

  刘宇浩脸上的笑僵住了。他摘下沾着霜的眼镜擦了擦,眉头拧成个疙瘩,解释说:

  \"老吴师傅,这名单是厂里报上去批了的,公章都盖了三回,改不了啊。\"

  他往黑板上指了指,继续和他俩解释说:

  \"您看这红纸上的名字,一笔一划都是定好了的......\"

  \"可我们干了三十年啊!\"老周急了,声音陡然拔高道:

  \"从建厂就在这儿熬着,机器转得比咱心跳都熟,就不能......想想办法吗?\"

  \"真不是我不给你俩办,唉......\"刘宇浩回绝说着,叹了口气,看着老周和老吴两位师傅,又解释道:

  \"指标和调资名额都定好了,改一个字都得惊动局里和县里......\"

  两人垂头丧气地往车间走,雪沫子钻进领口,凉得人直打哆嗦。

  \"要不......找找山娃副厂长?\"老吴问老周道,突然停下脚,眼睛亮了亮,又说道:

  \"听说他这次连升了两级,他人很善良,通情达理又实在......\"

  老周听了,轻嗯着点了点头,觉得老吴说的有道理,拉着他一起去找赵厂长。

  山娃正在仓库核对账目,钢笔在冻硬的账本上划过,留下断断续续的痕迹。听见有人敲门,他抬头看见两个佝偻的身影站在门口,帽檐上的雪正往下掉。他一脸惊愕地问道:

  \"周师傅!吴师傅!是你俩?\"他赶紧起身搬凳子,让他俩坐下,又问道:

  \"这么冷的天,找我有事吗?\"

  老周搓着手,半天没说出话。还是老吴咬了咬牙,把诉求说了出来,最后抹了把脸说道:

  \"赵厂长!我们知道这不合规矩,可......可就想多挣半级工资,给家里增加点收入......\"

  山娃没说话,手指在账本上轻轻敲着。仓库里静得能听见窗外的风声,墙角的暖气片偶尔\"叮\"地响一声。他看着眼前这两位老工人——老周的棉袄肘部磨出了毛边,老吴的棉鞋后跟塌了块,露出里面泛黄的棉絮。他想起刚进厂时,老周手把手教他开注塑机,滚烫的料筒烫得人直缩手,老周却抓着他的手腕说:

  \"别怕,摸准了机器的性子,比自家孩子都亲近。\"

  \"刘主任!\"山娃突然喊了一声,嗓门在空旷的仓库里格外响。刘宇浩很快就来了,看见俩老工人还在山娃跟前,心里就咯噔一下。

  \"刘主任!\"山娃抬头时,眼里已经有了主意,毅然决然地说:

  \"把我那两级工资,改成一级吧。\"

  刘宇浩愣住了,眯缝眼眨了半天,满脸狐疑地问道:

  \"赵厂长!您说啥呢?再说一遍?\"

  \"我让出一级工资,给周师傅和吴师傅分了,一人半级。\"山娃说得轻描淡写,仿佛在说今天的雪下得不小那么轻松。他又补充问刘宇浩说:

  \"总指标不变,就是内部调调,手续您看能不能补报?\"

  \"赵厂长!您疯了吧?\"刘宇浩的声音都变了调,急愁白脸地又说:

  \"您家孩子正上学,母亲又常年吃药,姊妹又多,全靠你照顾,多涨这一级工资......不容易呀!\"

  \"谁家不难呢?\"山娃打断他,目光扫过两位老人冻得发紫的鼻尖,对着两位老师傅说:

  \"他俩还有一个月就退了,往后想涨工资,难喽!我才三十多,往后机会多着呢。\"

  老周和老吴突然都眼圈红了起来。老吴嘴唇哆嗦着,想说啥却被风呛了喉咙,猛地咳嗽起来。老周突然却\"扑通\"一声跪了下去,老吴也跟着跪下了。

  两人在结着薄冰的水泥地上磕了个响头,眼泪混着鼻涕往下淌,哽咽地说:

  \"赵厂长......您这是把心都掏给了我们啊......\"

  山娃赶紧去扶,可两人跪得瓷实,他费了好大劲才拽起来。老周的棉裤膝盖处沾了层冰,他却浑然不觉,只是攥着山娃的手,那双手抖得像秋风里的落叶,感激地说:

  \"我们俩......再给您磕三个响头,这辈子都记着您的恩情......\"

  \"快别这样说。\"山娃说着,把自己的棉手套摘下来,塞给老周一只,又塞给老吴一只,又接着安慰说:

  \"您俩为厂子熬白了头,多拿半级是应该得的。刘主任,这手续就麻烦您了。\"

  刘宇浩看着山娃冻得发红的手,突然就说不出话了。他吸了吸鼻子,转身往办公室走,雪在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喃喃地对山娃副厂长答应道:

  \"我这就去办......这俩老东西,真是修来的福气......\"

  第二天一早,大黑板上又多了一行字,是刘宇浩用红粉笔写的,笔锋都带着激动:

  \"副厂长赵山娃自愿让出一级工资,调剂给即将退休的周景祥、吴大力各半级。\"

  北风还在吹,可厂区里却像开春了似的。工人们围着黑板,有人感动得眼眶湿润了,有人使劲拍着巴掌。张大妈抹着眼泪念叨说:

  \"这样的好领导,打着灯笼都难找啊!\"

  年轻的学徒工,举着拳头表着决心喊道:

  \"赵厂长,我们一定跟您好好干!\"

  山娃正路过,听见了只是笑了笑,把围巾往脖子里紧了紧。阳光透过云层照下来,在雪地上映出一片晃眼的亮。他看见老周和老吴正给车间的暖气片放气,两人动作慢,却干得仔细,不时往他这边瞅一眼,眼里的光比暖气片还热。

  风好像不那么冷了。山娃往车间走,脚下的雪发出轻快的咯吱声,像是在替这厂子,替这些人,唱着支暖乎乎的歌。

  1990年12月24日的清晨,兴隆县还浸在数九寒天的凛冽里。路边的杨树枝桠上挂着冰晶,像谁把碎玻璃碴子缠在了枝头,风一吹就簌簌响。可天刚蒙蒙亮,东边的云层突然裂开道缝,金红的阳光漫出来,先是把屋顶的霜化成了细密的水珠,再漫过结冰的河沟,连田埂上冻硬的土块都透出点暖黄来。

  塑料厂的青砖墙上还结着霜花,被太阳一照倒像缀了层碎钻。曹厂长早上七点就站在厂门口,哈出的白气刚飘到鼻尖就散了。他裹着件黑色呢子大衣,领口磨出了毛边,手揣在袖管里,眼睛却亮得很,望着陆续进厂的工人,嘴角抿成道弯。

  “曹头,今儿天够意思啊!”门卫老张端着搪瓷缸子出来说道,缸沿上结着圈茶渍,接着对曹厂长又说:

  “怕不是知道咱厂要过大事,老天爷都给面子。这天气真好!”

  曹厂长笑出声,白气混着笑声散开,微笑着说:

  “是咱工人的精气神把寒气顶回去了。”

  他望着车间方向,那里已经传来机器预热的嗡鸣,心里头跟揣了团火似的——今天,是第一轮承包到期的“大考”。

  上午九点,厂门口的白杨树底下停了辆绿吉普,后跟着县里的领导骑着三辆自行车,车把上挂着公文包,包角磨得发亮。

  就在今天,第一轮三年承包期已经届满,第二轮承包期即将开始了。

  由兴隆县体改办何主任牵头,再由县计经委、工商局、税务局、人民银行、财政局、审计局、县工会、工业局领导组成的评委,来到了兴隆县塑料厂,对第一轮承包期进行十二大项经济指标考核,

  打头的何主任从吉普上下来,深蓝色中山装熨得笔挺,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只是下车时打了个趔趄,脚下的冰碴子让他踉跄了半步。

  “何主任,当心脚下滑!”曹厂长提示说道,赶紧迎上去,伸手想扶,又觉得不妥,手在半空停了停,转而接过对方的公文包,让道:

  “走吧!上楼屋里坐,暖和暖和!”

  其他评委领导有的从车上下来,有的是骑自行车来到了塑料厂的。他们陆续来到了塑料厂的办公楼,第三层大会议室。

  评委们鱼贯而入,计经委的李主任搓着冻红的手,一进会议室就往暖气片跟前凑,说道:

  “这塑料厂藏得深啊,外头看着冷清,里头倒热乎。”

  他这话没说完,眼睛已经瞟向墙上的锦旗——“1989年度全县利税大户”的金字在阳光里闪。

  考核从上午十点开始。主管会计王颂伟抱着账本进来时,手都在抖,账本上的红印章盖得整整齐齐,像列队的士兵。审计局的王局长翻账页的声音沙沙响,忽然停在某一页,指尖敲了敲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