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于婧嬅的窗棂就已透着微光。她刚跟着苏嬷嬷行完请安礼,额娘纳兰氏便带着两个捧着锦盒的侍女走了进来,身后还跟着位穿靛蓝比甲的中年妇人,手指上缠着层薄茧,一看便知是做活的好手。
“嬅儿,这位是府里的张嬷嬷,一手苏绣功夫在京里都数得着的。” 纳兰氏笑着揭开锦盒,里面铺着十来种色彩鲜亮的丝线,还有块半透明的素纱,“选秀不光看规矩,女儿家的针线活也得拿得出手。额娘特意请张嬷嬷来教你,赶在八月前绣件像样的物件,也好给皇上留个巧慧的印象。”
于婧嬅看着那些细如发丝的丝线,心里暗暗叫苦。她在现代连十字绣都绣不利索,更别说这讲究 “平、齐、细、密” 的苏绣了。可看着额娘期待的眼神,她只能硬着头皮应下:“谢额娘费心,女儿一定好好学。”
张嬷嬷倒是个爽快人,没多客套,直接拿起一根银针,拈起丝线在指尖绕了两圈:“格格是初学,老奴先教您劈线。这苏绣用的丝线,一根能劈成十二股,绣花瓣用六股,绣叶脉只用三股……”
她手指翻飞,原本粗粗的一根线竟真的被劈成细如游丝的几缕,看得于婧嬅目瞪口呆。轮到自己动手时,丝线却像生了锈的铁丝,要么捏不住打滑,要么一使劲就断成了几截,折腾了半炷香的功夫,指尖已被针扎出好几个小红点。
“别急,稳住。” 张嬷嬷在一旁看着,语气倒还算温和,“拿针要像拈花,手腕得松,力气得匀。您试试绣朵最简单的兰草?”
于婧嬅深吸一口气,学着张嬷嬷的样子把针穿过素纱。可那针尖像是故意跟她作对,不是扎歪了位置,就是把线绞成了疙瘩,绣出来的兰草歪歪扭扭,活像被狂风揉过的野草。
“格格,您这针脚太密了,不透风。” 张嬷嬷拿起绣绷子,用指尖轻轻点着素纱,“苏绣讲究‘留水路’,针脚之间得有空隙,这样光才能透过来,绣出来的花才活泛。”
于婧嬅看着自己绣的 “残次品”,脸颊微微发烫。她忽然想起昨天苏嬷嬷说的话,旗人的规矩处处藏着门道,这针线活里的学问,怕是也不比那些礼节少。
中午歇晌时,春桃看着她红肿的指尖,偷偷拿了盒药膏来:“格格,要不咱跟额娘求求情,别学了?听说宫里的娘娘们,好些都不亲自做针线呢。”
“那怎么行?” 于婧嬅沾了点药膏涂在指尖,清凉的感觉驱散了些许刺痛,“别人不做,才更显得我用心。再说了,多门手艺总是好的,指不定哪天就能用上。”
她拿起绣绷子,对着张嬷嬷绣的样稿仔细比对。张嬷嬷绣的兰草,叶片边缘带着自然的弧度,叶脉细得几乎看不见针脚,远看真像有片青草在素纱上轻轻摇晃。于婧嬅忽然明白,这刺绣跟后宫生存竟是一个道理 —— 既要下足功夫,又要藏起锋芒,于细微处见真章。
下午再学时,她换了种思路。不再急着把线填满,而是先在素纱上用铅笔轻轻画好轮廓(幸好这具身体的原主备着描花样的炭笔),再学着张嬷嬷的手法,让针尖像蜻蜓点水似的落在纱面上。虽然还是不时扎到手指,但绣出来的兰叶总算有了点弧度,不再是僵硬的直线。
张嬷嬷看着她的进步,难得露出点笑意:“格格悟性高,就是性子急了点。做针线得沉得住气,一针一线都得有耐心,就像过日子,急不得。”
于婧嬅心里一动。张嬷嬷说的哪里是刺绣,分明是在教她怎么在这深宅大院里立足。她想起历史上那些在后宫里活得长久的女子,哪个不是像这苏绣一样,懂得藏拙,懂得隐忍,在看似平淡的日子里一点点积攒力量?
接下来的几日,于婧嬅把一半的时间分给了刺绣。清晨学规矩,午后练针线,傍晚还要对着铜镜练习微笑的弧度。手指被扎得越来越疼,可绣绷上的兰草却日渐鲜活起来,叶片上的脉络渐渐清晰,连花瓣边缘都有了自然的卷边。
这天傍晚,苏嬷嬷来检查规矩时,恰好看到她在绣绷前忙碌。老嬷嬷难得多停留了片刻,看着素纱上渐渐成形的兰花,淡淡道:“这花绣得有灵气,比前几日的请安礼进步快。”
于婧嬅抬头笑了笑,指尖还缠着没来得及取下的丝线:“嬷嬷说的是,针线活和规矩一样,都得用心磨。”
苏嬷嬷没再接话,只是目光在那些整齐排列的丝线盒上扫了一圈,转身离开时,脚步似乎比平时轻快了些。
春桃在一旁看得真切,凑过来小声道:“格格,苏嬷嬷好像夸您了呢!”
于婧嬅低头看着绣绷上即将完工的兰花,心里忽然踏实了许多。她不知道这场选秀最终会走向何方,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斗得过那些深宫中的老手,但至少此刻,她手里的银针和丝线,正陪着她一点点编织属于自己的底气。
“再取块素纱来。” 她对春桃说,语气里带着前所未有的笃定,“绣完兰草,咱们再试试绣只蝴蝶。”
窗外的月光悄悄爬上绣绷,照亮了素纱上那朵渐次绽放的兰花。针尖刺破布料的细微声响,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像极了一颗种子,正在时光的土壤里,悄悄生根发芽。
“嬅儿,这位是府里的张嬷嬷,一手苏绣功夫在京里都数得着的。” 纳兰氏笑着揭开锦盒,里面铺着十来种色彩鲜亮的丝线,还有块半透明的素纱,“选秀不光看规矩,女儿家的针线活也得拿得出手。额娘特意请张嬷嬷来教你,赶在八月前绣件像样的物件,也好给皇上留个巧慧的印象。”
于婧嬅看着那些细如发丝的丝线,心里暗暗叫苦。她在现代连十字绣都绣不利索,更别说这讲究 “平、齐、细、密” 的苏绣了。可看着额娘期待的眼神,她只能硬着头皮应下:“谢额娘费心,女儿一定好好学。”
张嬷嬷倒是个爽快人,没多客套,直接拿起一根银针,拈起丝线在指尖绕了两圈:“格格是初学,老奴先教您劈线。这苏绣用的丝线,一根能劈成十二股,绣花瓣用六股,绣叶脉只用三股……”
她手指翻飞,原本粗粗的一根线竟真的被劈成细如游丝的几缕,看得于婧嬅目瞪口呆。轮到自己动手时,丝线却像生了锈的铁丝,要么捏不住打滑,要么一使劲就断成了几截,折腾了半炷香的功夫,指尖已被针扎出好几个小红点。
“别急,稳住。” 张嬷嬷在一旁看着,语气倒还算温和,“拿针要像拈花,手腕得松,力气得匀。您试试绣朵最简单的兰草?”
于婧嬅深吸一口气,学着张嬷嬷的样子把针穿过素纱。可那针尖像是故意跟她作对,不是扎歪了位置,就是把线绞成了疙瘩,绣出来的兰草歪歪扭扭,活像被狂风揉过的野草。
“格格,您这针脚太密了,不透风。” 张嬷嬷拿起绣绷子,用指尖轻轻点着素纱,“苏绣讲究‘留水路’,针脚之间得有空隙,这样光才能透过来,绣出来的花才活泛。”
于婧嬅看着自己绣的 “残次品”,脸颊微微发烫。她忽然想起昨天苏嬷嬷说的话,旗人的规矩处处藏着门道,这针线活里的学问,怕是也不比那些礼节少。
中午歇晌时,春桃看着她红肿的指尖,偷偷拿了盒药膏来:“格格,要不咱跟额娘求求情,别学了?听说宫里的娘娘们,好些都不亲自做针线呢。”
“那怎么行?” 于婧嬅沾了点药膏涂在指尖,清凉的感觉驱散了些许刺痛,“别人不做,才更显得我用心。再说了,多门手艺总是好的,指不定哪天就能用上。”
她拿起绣绷子,对着张嬷嬷绣的样稿仔细比对。张嬷嬷绣的兰草,叶片边缘带着自然的弧度,叶脉细得几乎看不见针脚,远看真像有片青草在素纱上轻轻摇晃。于婧嬅忽然明白,这刺绣跟后宫生存竟是一个道理 —— 既要下足功夫,又要藏起锋芒,于细微处见真章。
下午再学时,她换了种思路。不再急着把线填满,而是先在素纱上用铅笔轻轻画好轮廓(幸好这具身体的原主备着描花样的炭笔),再学着张嬷嬷的手法,让针尖像蜻蜓点水似的落在纱面上。虽然还是不时扎到手指,但绣出来的兰叶总算有了点弧度,不再是僵硬的直线。
张嬷嬷看着她的进步,难得露出点笑意:“格格悟性高,就是性子急了点。做针线得沉得住气,一针一线都得有耐心,就像过日子,急不得。”
于婧嬅心里一动。张嬷嬷说的哪里是刺绣,分明是在教她怎么在这深宅大院里立足。她想起历史上那些在后宫里活得长久的女子,哪个不是像这苏绣一样,懂得藏拙,懂得隐忍,在看似平淡的日子里一点点积攒力量?
接下来的几日,于婧嬅把一半的时间分给了刺绣。清晨学规矩,午后练针线,傍晚还要对着铜镜练习微笑的弧度。手指被扎得越来越疼,可绣绷上的兰草却日渐鲜活起来,叶片上的脉络渐渐清晰,连花瓣边缘都有了自然的卷边。
这天傍晚,苏嬷嬷来检查规矩时,恰好看到她在绣绷前忙碌。老嬷嬷难得多停留了片刻,看着素纱上渐渐成形的兰花,淡淡道:“这花绣得有灵气,比前几日的请安礼进步快。”
于婧嬅抬头笑了笑,指尖还缠着没来得及取下的丝线:“嬷嬷说的是,针线活和规矩一样,都得用心磨。”
苏嬷嬷没再接话,只是目光在那些整齐排列的丝线盒上扫了一圈,转身离开时,脚步似乎比平时轻快了些。
春桃在一旁看得真切,凑过来小声道:“格格,苏嬷嬷好像夸您了呢!”
于婧嬅低头看着绣绷上即将完工的兰花,心里忽然踏实了许多。她不知道这场选秀最终会走向何方,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斗得过那些深宫中的老手,但至少此刻,她手里的银针和丝线,正陪着她一点点编织属于自己的底气。
“再取块素纱来。” 她对春桃说,语气里带着前所未有的笃定,“绣完兰草,咱们再试试绣只蝴蝶。”
窗外的月光悄悄爬上绣绷,照亮了素纱上那朵渐次绽放的兰花。针尖刺破布料的细微声响,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像极了一颗种子,正在时光的土壤里,悄悄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