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宁宫的马齿苋刚浇过新水,叶片上的水珠却映不出往日的规整。采买司的账本摊在殿中,兰贵人的宫女与淑嫔的小禄子正为 “谁该掌管皇后的银库钥匙” 争执,指尖都戳到了账本上的 “皇后遗旨” 处,墨迹被唾沫星子洇得发皱 —— 自皇后崩逝,后宫的规矩像断了线的风筝,谁都想扯一把。
“按份位,该是兰贵人暂管,” 小禄子的帕子在 “贵妃” 二字上拍得脆响,却被兰贵人的宫女按住手腕,“淑嫔娘娘别忘了,婉贵妃才是皇上亲封的协理六宫。” 两人的指甲掐进账本的褶皱里,那里还留着皇后生前画的小圈,标着 “和睦” 二字。
瑶珈的凤钗在殿门口轻响,两人同时松手,账本的角被撕出细缝,像道无法弥合的裂痕。她捡起账本,指尖抚过皇后的批注,忽然让人取来皇后的银库清单,最末页有行小字:“凡六宫事务,以瑶珈之见为准”,字迹与给康熙的遗信如出一辙。
“这是皇后娘娘的意思,” 瑶珈将清单亮给众人,凤钗的东珠在清单上投下圆影,“银库钥匙暂由我保管,每月的账册,抄送各位娘娘过目,谁有异议,可直接呈给皇上。” 她特意把兰贵人的名字写在第一位,淑嫔次之,连永和宫的庶人份例,都用红笔标了 “按旧例”,像在摊平张皱纸。
无主位的空隙里,总有人想钻空子。德妃的旧部在御膳房散布谣言,说 “婉贵妃想借协理之名,行僭越之实”,还故意把给康熙的晚膳,做成瑶珈最爱的马齿苋粥,碗沿却缺了个角,像在暗示 “名不正则言不顺”。
“这粥的火候不对,” 康熙的银匙在缺角处顿了顿,目光扫过御膳房管事的脸,那人的袖口沾着永和宫的灰,“皇后在时,粥从不煮这么稠。” 他让人把粥赏给了管事,看着他捏着缺角碗的样子,忽然对瑶珈说,“明日起,御膳房归你管,就按皇后的老方子。”
这旨意像块镇纸,压得谣言不敢抬头。瑶珈让人把御膳房的菜谱重新誊写,每道菜旁都注着 “皇后亲定”,连德妃旧部最擅长的 “阿胶羹”,都被换成了 “马齿苋炖鸡汤”,批注写着 “清火气,利后宫”。
觊觎的目光,从宗室的府邸里探进来。福敏阿哥的母亲借着吊唁皇后的由头,在慈宁宫的佛堂里对太后说:“哀家瞧着镶黄旗的格格不错,知书达理,配皇上正好,也能管管那些不安分的。” 她的指甲在念珠上掐出红痕,与当年弹劾瑶珈 “汉军旗不配管满洲规矩” 的狠劲如出一辙。
太后的佛珠线扫过案上的《金刚经》,书页里夹着康熙昨夜送来的字条:“后宫之事,暂不议后位。” 老太后把念珠往桌上一搁,声音比佛堂的木鱼还沉:“先皇后的孝期未满,提这些,是想让皇上背上不孝的名吗?” 她从妆匣里取出支玉簪,递给前来请安的瑶珈,“这是哀家年轻时戴的,你拿去,压得住场子。”
玉簪的温润抵过所有明枪暗箭。瑶珈戴着它去主持后宫的例会,各宫的娘娘看着簪头的凤凰 —— 比皇后的少了根尾羽,却比寻常贵妃的多了片翎毛,是太后特意让人改的规制,意为 “暂代主位,非真后位”。
“皇后的丧仪刚过百日,” 瑶珈的指尖在例会上划过 “节俭” 二字,“各宫的用度减半,省下的银子,捐给涿州赈灾,也算给皇后积福。” 她让赵先生把减省的账目贴在宫门口,每笔开销都写得明明白白,连自己的份例,都比兰贵人少了两匹锦缎。
试探的举动,在深夜的宫道上发生。有人在承乾宫的门缝里塞了张字条,用朱砂写着 “后位属谁,天命已定”,落款是个模糊的 “宗室” 印。瑶珈让人把字条烧成灰,拌在马齿苋的土里,第二天就传来福敏阿哥的母亲 “失足摔伤” 的消息,太医说,需静养三个月,正好错过议论后位的时机。
“这招以静制动,” 康熙看着瑶珈呈上来的后宫账目,减省的银子刚好够修涿州的堤坝,“比皇后当年的手段,多了些锋芒。” 他从袖中取出枚金印,印文是 “六宫协理”,比原来的银令牌重了三成,“拿着这个,谁再敢乱嚼舌根,不用奏请,直接罚。”
金印的光芒在帐幔里流转,瑶珈忽然想起皇后临终前的眼神,那里藏着的,或许就是这样的期许 —— 不是要当个空有其名的主位,是要像马齿苋那样,在无主的缝隙里,也能扎下根,护着这片土地。
后宫的暗流并未平息。兰贵人的父亲在朝堂上弹劾 “后宫干政”,奏折里的 “婉贵妃” 三个字,写得比弹劾四阿哥时还重;淑嫔的安儿哥哥被人在学堂里推倒,肇事者说是 “听了庶人的话,说安儿不配和太子同窗”;连太医院的药材,都开始分 “亲疏远近”,给承乾宫的总是最新鲜的,给兰贵人的却掺了些陈货。
“把这药材账册呈给皇上,” 瑶珈用金印在账册上盖了个章,印泥溅在 “陈货” 二字上,像颗醒目的痣,“告诉兰贵人,她父亲的奏折,皇上留中不发,是给她体面,别辜负了。” 她还让人给安儿送去副新的护膝,是用皇后留下的锦缎做的,上面绣着小小的马齿苋。
最棘手的是宗室的压力。几位老亲王联名上奏,说 “后宫无主,于礼不合”,推荐的人选是科尔沁的格格,据说与废太子的生母有亲。奏折送到康熙案头时,帝王正在看瑶珈批的后宫月报,在 “和睦” 二字旁,瑶珈画了个小小的金印,像在说 “有我在,放心”。
“告诉老亲王们,” 康熙的朱笔在奏折上划了道横,“皇后的孝期未满,谈何立后?” 他把瑶珈的月报扔给李德全,“拿去给各宫看看,什么叫真正的‘于礼不合’—— 是心思不正,不是没有主位。”
夜风卷着金印的寒气溜进殿里,瑶珈看着宫道上巡逻的侍卫,他们的腰牌上,都挂着片小小的马齿苋干叶,是张猛的儿子让人做的,说 “见叶如见令”。她忽然明白,后宫无主位不是乱局的根源,人心的贪念才是,而她能做的,就是像这金印一样,用规矩的重量,压住那些蠢蠢欲动的念头。
坤宁宫的马齿苋又长高了些,叶片在月光下泛着微光,像无数双眼睛,看着这无主的后宫。瑶珈知道,这局面不会太久,要么迎来新的主位,要么她就成了那个主位,但无论怎样,她都要像皇后期望的那样,让这片土地,永远长得出干净的草,开得出和睦的花。
金印被放在紫檀木盒里,与皇后的玉佩并排躺着,两种光泽在烛火下交织,像段未完的传承。瑶珈轻轻抚摸着印文,忽然明白,无主位的后宫,或许正是考验人心的试金石,谁能守住规矩,谁能藏住贪念,谁才配得上最终的主位 —— 而她要做的,只是先守住脚下的根,等着风来。
“按份位,该是兰贵人暂管,” 小禄子的帕子在 “贵妃” 二字上拍得脆响,却被兰贵人的宫女按住手腕,“淑嫔娘娘别忘了,婉贵妃才是皇上亲封的协理六宫。” 两人的指甲掐进账本的褶皱里,那里还留着皇后生前画的小圈,标着 “和睦” 二字。
瑶珈的凤钗在殿门口轻响,两人同时松手,账本的角被撕出细缝,像道无法弥合的裂痕。她捡起账本,指尖抚过皇后的批注,忽然让人取来皇后的银库清单,最末页有行小字:“凡六宫事务,以瑶珈之见为准”,字迹与给康熙的遗信如出一辙。
“这是皇后娘娘的意思,” 瑶珈将清单亮给众人,凤钗的东珠在清单上投下圆影,“银库钥匙暂由我保管,每月的账册,抄送各位娘娘过目,谁有异议,可直接呈给皇上。” 她特意把兰贵人的名字写在第一位,淑嫔次之,连永和宫的庶人份例,都用红笔标了 “按旧例”,像在摊平张皱纸。
无主位的空隙里,总有人想钻空子。德妃的旧部在御膳房散布谣言,说 “婉贵妃想借协理之名,行僭越之实”,还故意把给康熙的晚膳,做成瑶珈最爱的马齿苋粥,碗沿却缺了个角,像在暗示 “名不正则言不顺”。
“这粥的火候不对,” 康熙的银匙在缺角处顿了顿,目光扫过御膳房管事的脸,那人的袖口沾着永和宫的灰,“皇后在时,粥从不煮这么稠。” 他让人把粥赏给了管事,看着他捏着缺角碗的样子,忽然对瑶珈说,“明日起,御膳房归你管,就按皇后的老方子。”
这旨意像块镇纸,压得谣言不敢抬头。瑶珈让人把御膳房的菜谱重新誊写,每道菜旁都注着 “皇后亲定”,连德妃旧部最擅长的 “阿胶羹”,都被换成了 “马齿苋炖鸡汤”,批注写着 “清火气,利后宫”。
觊觎的目光,从宗室的府邸里探进来。福敏阿哥的母亲借着吊唁皇后的由头,在慈宁宫的佛堂里对太后说:“哀家瞧着镶黄旗的格格不错,知书达理,配皇上正好,也能管管那些不安分的。” 她的指甲在念珠上掐出红痕,与当年弹劾瑶珈 “汉军旗不配管满洲规矩” 的狠劲如出一辙。
太后的佛珠线扫过案上的《金刚经》,书页里夹着康熙昨夜送来的字条:“后宫之事,暂不议后位。” 老太后把念珠往桌上一搁,声音比佛堂的木鱼还沉:“先皇后的孝期未满,提这些,是想让皇上背上不孝的名吗?” 她从妆匣里取出支玉簪,递给前来请安的瑶珈,“这是哀家年轻时戴的,你拿去,压得住场子。”
玉簪的温润抵过所有明枪暗箭。瑶珈戴着它去主持后宫的例会,各宫的娘娘看着簪头的凤凰 —— 比皇后的少了根尾羽,却比寻常贵妃的多了片翎毛,是太后特意让人改的规制,意为 “暂代主位,非真后位”。
“皇后的丧仪刚过百日,” 瑶珈的指尖在例会上划过 “节俭” 二字,“各宫的用度减半,省下的银子,捐给涿州赈灾,也算给皇后积福。” 她让赵先生把减省的账目贴在宫门口,每笔开销都写得明明白白,连自己的份例,都比兰贵人少了两匹锦缎。
试探的举动,在深夜的宫道上发生。有人在承乾宫的门缝里塞了张字条,用朱砂写着 “后位属谁,天命已定”,落款是个模糊的 “宗室” 印。瑶珈让人把字条烧成灰,拌在马齿苋的土里,第二天就传来福敏阿哥的母亲 “失足摔伤” 的消息,太医说,需静养三个月,正好错过议论后位的时机。
“这招以静制动,” 康熙看着瑶珈呈上来的后宫账目,减省的银子刚好够修涿州的堤坝,“比皇后当年的手段,多了些锋芒。” 他从袖中取出枚金印,印文是 “六宫协理”,比原来的银令牌重了三成,“拿着这个,谁再敢乱嚼舌根,不用奏请,直接罚。”
金印的光芒在帐幔里流转,瑶珈忽然想起皇后临终前的眼神,那里藏着的,或许就是这样的期许 —— 不是要当个空有其名的主位,是要像马齿苋那样,在无主的缝隙里,也能扎下根,护着这片土地。
后宫的暗流并未平息。兰贵人的父亲在朝堂上弹劾 “后宫干政”,奏折里的 “婉贵妃” 三个字,写得比弹劾四阿哥时还重;淑嫔的安儿哥哥被人在学堂里推倒,肇事者说是 “听了庶人的话,说安儿不配和太子同窗”;连太医院的药材,都开始分 “亲疏远近”,给承乾宫的总是最新鲜的,给兰贵人的却掺了些陈货。
“把这药材账册呈给皇上,” 瑶珈用金印在账册上盖了个章,印泥溅在 “陈货” 二字上,像颗醒目的痣,“告诉兰贵人,她父亲的奏折,皇上留中不发,是给她体面,别辜负了。” 她还让人给安儿送去副新的护膝,是用皇后留下的锦缎做的,上面绣着小小的马齿苋。
最棘手的是宗室的压力。几位老亲王联名上奏,说 “后宫无主,于礼不合”,推荐的人选是科尔沁的格格,据说与废太子的生母有亲。奏折送到康熙案头时,帝王正在看瑶珈批的后宫月报,在 “和睦” 二字旁,瑶珈画了个小小的金印,像在说 “有我在,放心”。
“告诉老亲王们,” 康熙的朱笔在奏折上划了道横,“皇后的孝期未满,谈何立后?” 他把瑶珈的月报扔给李德全,“拿去给各宫看看,什么叫真正的‘于礼不合’—— 是心思不正,不是没有主位。”
夜风卷着金印的寒气溜进殿里,瑶珈看着宫道上巡逻的侍卫,他们的腰牌上,都挂着片小小的马齿苋干叶,是张猛的儿子让人做的,说 “见叶如见令”。她忽然明白,后宫无主位不是乱局的根源,人心的贪念才是,而她能做的,就是像这金印一样,用规矩的重量,压住那些蠢蠢欲动的念头。
坤宁宫的马齿苋又长高了些,叶片在月光下泛着微光,像无数双眼睛,看着这无主的后宫。瑶珈知道,这局面不会太久,要么迎来新的主位,要么她就成了那个主位,但无论怎样,她都要像皇后期望的那样,让这片土地,永远长得出干净的草,开得出和睦的花。
金印被放在紫檀木盒里,与皇后的玉佩并排躺着,两种光泽在烛火下交织,像段未完的传承。瑶珈轻轻抚摸着印文,忽然明白,无主位的后宫,或许正是考验人心的试金石,谁能守住规矩,谁能藏住贪念,谁才配得上最终的主位 —— 而她要做的,只是先守住脚下的根,等着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