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宁宫的药味比往日浓了三倍,皇后躺在明黄的帐幔里,呼吸轻得像片羽毛。瑶珈握着她的手,指节的凉透过绢帕传来,比永瑞画里的冰雪还冷。帐外的马齿苋盆栽,是皇后亲手种的,叶片蔫得打卷,像位垂暮的老者,在窗台上静静陪着。
“瑞儿…… 来了吗?” 皇后的声音被药气裹着,碎成零星的字。永瑞捧着束新采的雏菊,花瓣上还沾着晨露,他踮脚把花放在床头,小胖手抚过皇后的银簪:“皇后娘娘,花儿不蔫,您也会好的。”
皇后的嘴角牵起丝笑意,目光越过永瑞,落在帐外的太子身上。他捧着刚抄的《资治通鉴》,墨迹还没干透,“民为邦本” 四个字被泪水洇得发皱。“太子,” 皇后的声音忽然清亮些,“过来,让额娘看看。”
太子跪在床前,抄本掉在地上,发出沉闷的响。他攥着皇后的另只手,指缝里还留着沙盘里的马齿苋根须:“儿臣不孝,没能让额娘省心……”
“傻孩子,” 皇后的指尖抚过他的发顶,那里的玉冠还是瑶珈让人新做的,比原来的轻了些,“额娘种的马齿苋,你看到了吗?” 她望着窗台上的盆栽,“它扎根深,才耐得住风雨,你也要像它,别学那些急着开花的……” 话没说完,剧烈的咳嗽打断了她,帕子上溅开的血,像朵凄厉的红梅。
瑶珈让人取来参汤,银匙刚碰到皇后的唇,就被轻轻推开。“不必了,” 皇后的目光落在瑶珈鬓边的东珠上,那是康熙新赏的,“这半块玉佩,你收着。” 她从枕下摸出个锦盒,里面是与康熙那半块能合璧的龙纹玉佩,只是这半块的边缘,刻着细小的 “忍” 字,“太子…… 就托付给你了。”
这话像块石头,压在瑶珈的心上。她忽然想起皇后教她绣的 “和” 字,针脚里藏着的,都是对太子的疼惜。窗外的风卷起帐角,药味里混进些纸钱的灰,是太医院的人在偷偷烧的,他们说,皇后的脉相,像盏快耗尽的灯。
康熙的御驾在午时抵达,龙袍的金线扫过地上的抄本,朱笔在 “民为邦本” 上停留片刻,最终落在皇后的脸上。他的指尖抚过她银簪上的珍珠,那是他们成婚时的信物,如今凉得像块冰。“朕来了,” 帝王的声音比帐幔还轻,“你要等朕。”
皇后的眼睛微微睁开,望着康熙手里的半块玉佩,忽然用尽最后力气,将瑶珈手里的半块推过去。两块玉在帝王掌心合璧,“同心” 二字在烛火下泛着微光,像句未说出口的诺言。“皇上…… 信她……” 这是皇后最后的话,气若游丝,却清晰得像刻在每个人心上。
坤宁宫的钟在未时敲响,绵长的余韵里,皇后的手垂落,银簪掉在马齿苋盆栽里,发出细碎的响。太子的哭声撞在殿柱上,像块碎裂的玉;康熙的龙袍背影,在帐幔的阴影里,佝偻得像株被雪压弯的梅;瑶珈捧着合璧的玉佩,指腹蹭过 “忍” 字的刻痕,那里还留着皇后的体温。
消息传到各宫时,淑嫔正在给安儿缝新袄,针线在 “平安” 二字上顿住,线头缠成乱麻;兰贵人的新茶刚泡好,茶汤里的茶叶沉底,像片无人问津的叶;永和宫的庶人听到消息,只是对着墙根发愣,玉簪的碎片还藏在砖缝里,反射着微弱的光。
皇后的丧仪按国丧规制举行,白幡在宫道上绵延三里,像条流淌的河。太子穿着素服,在灵前长跪不起,抄本里的 “亲贤臣” 被泪水泡得发胀;康熙在灵旁守了三日,龙袍上的金线蒙了层灰,与百姓送来的素绢放在一起,分不清君臣;瑶珈每日熬的马齿苋粥,放在灵前的供桌上,粥凉了又热,热了又凉,像份无人认领的牵挂。
出殡那日,永瑞捧着皇后种的马齿苋盆栽,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面。盆栽的叶片不知何时舒展开,沾着些细碎的白花瓣,是风吹落的纸钱。他忽然停下脚步,对着灵柩的方向深深鞠躬,小胖手把盆栽往太子手里塞:“皇后娘娘说,这草能活,哥哥也要好好的。”
太子接过盆栽,指腹蹭过叶片上的绒毛,忽然明白皇后为何总种这草 —— 它不挑土壤,不怕风雨,像份沉默的嘱托,在绝境里也要扎根。灵柩经过承乾宫时,瑶珈挂在檐下的白幡,被风卷着缠在太子的素服上,像条无形的纽带,连着生者与逝者的牵挂。
康熙在御书房打开皇后的遗物箱,里面没有金玉,只有太子从小到大的胎发、乳牙,还有封写给瑶珈的信,字迹已经发颤:“…… 瑶珈亲启,太子性急,需你多磨;皇上操劳,需你多劝;永瑞仁厚,需你多护……” 信纸的末尾,画着株小小的马齿苋,根须蔓延,缠着三个名字。
帝王将信递给瑶珈时,龙袍的袖口沾着些草木灰,是从皇后的盆栽里蹭来的。“她把该想的,都替朕想到了。” 康熙的声音里带着浓重的疲惫,朱笔在信上盖了个 “朕知道了” 的印,墨色透过纸背,在马齿苋的根须上,晕开片深沉的暖。
坤宁宫的药味渐渐散去,被新种的马齿苋取代。瑶珈将皇后的银簪插在盆栽里,簪头的珍珠在阳光下闪着光,像皇后含笑的眼。她知道,皇后的离去不是终点,是像这草一样,把根留下,让牵挂长成新的希望,护着太子,护着这深宫,护着所有她放不下的人。
夜风卷着纸钱的灰掠过宫墙,瑶珈给永瑞掖好被角,他的枕边放着皇后留的玉佩,合璧的 “同心” 二字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帐外的太子,正对着马齿苋盆栽抄写《资治通鉴》,抄本上的字,比往日沉稳了许多,像终于懂得,有些离别,是为了更好的守护。
“瑞儿…… 来了吗?” 皇后的声音被药气裹着,碎成零星的字。永瑞捧着束新采的雏菊,花瓣上还沾着晨露,他踮脚把花放在床头,小胖手抚过皇后的银簪:“皇后娘娘,花儿不蔫,您也会好的。”
皇后的嘴角牵起丝笑意,目光越过永瑞,落在帐外的太子身上。他捧着刚抄的《资治通鉴》,墨迹还没干透,“民为邦本” 四个字被泪水洇得发皱。“太子,” 皇后的声音忽然清亮些,“过来,让额娘看看。”
太子跪在床前,抄本掉在地上,发出沉闷的响。他攥着皇后的另只手,指缝里还留着沙盘里的马齿苋根须:“儿臣不孝,没能让额娘省心……”
“傻孩子,” 皇后的指尖抚过他的发顶,那里的玉冠还是瑶珈让人新做的,比原来的轻了些,“额娘种的马齿苋,你看到了吗?” 她望着窗台上的盆栽,“它扎根深,才耐得住风雨,你也要像它,别学那些急着开花的……” 话没说完,剧烈的咳嗽打断了她,帕子上溅开的血,像朵凄厉的红梅。
瑶珈让人取来参汤,银匙刚碰到皇后的唇,就被轻轻推开。“不必了,” 皇后的目光落在瑶珈鬓边的东珠上,那是康熙新赏的,“这半块玉佩,你收着。” 她从枕下摸出个锦盒,里面是与康熙那半块能合璧的龙纹玉佩,只是这半块的边缘,刻着细小的 “忍” 字,“太子…… 就托付给你了。”
这话像块石头,压在瑶珈的心上。她忽然想起皇后教她绣的 “和” 字,针脚里藏着的,都是对太子的疼惜。窗外的风卷起帐角,药味里混进些纸钱的灰,是太医院的人在偷偷烧的,他们说,皇后的脉相,像盏快耗尽的灯。
康熙的御驾在午时抵达,龙袍的金线扫过地上的抄本,朱笔在 “民为邦本” 上停留片刻,最终落在皇后的脸上。他的指尖抚过她银簪上的珍珠,那是他们成婚时的信物,如今凉得像块冰。“朕来了,” 帝王的声音比帐幔还轻,“你要等朕。”
皇后的眼睛微微睁开,望着康熙手里的半块玉佩,忽然用尽最后力气,将瑶珈手里的半块推过去。两块玉在帝王掌心合璧,“同心” 二字在烛火下泛着微光,像句未说出口的诺言。“皇上…… 信她……” 这是皇后最后的话,气若游丝,却清晰得像刻在每个人心上。
坤宁宫的钟在未时敲响,绵长的余韵里,皇后的手垂落,银簪掉在马齿苋盆栽里,发出细碎的响。太子的哭声撞在殿柱上,像块碎裂的玉;康熙的龙袍背影,在帐幔的阴影里,佝偻得像株被雪压弯的梅;瑶珈捧着合璧的玉佩,指腹蹭过 “忍” 字的刻痕,那里还留着皇后的体温。
消息传到各宫时,淑嫔正在给安儿缝新袄,针线在 “平安” 二字上顿住,线头缠成乱麻;兰贵人的新茶刚泡好,茶汤里的茶叶沉底,像片无人问津的叶;永和宫的庶人听到消息,只是对着墙根发愣,玉簪的碎片还藏在砖缝里,反射着微弱的光。
皇后的丧仪按国丧规制举行,白幡在宫道上绵延三里,像条流淌的河。太子穿着素服,在灵前长跪不起,抄本里的 “亲贤臣” 被泪水泡得发胀;康熙在灵旁守了三日,龙袍上的金线蒙了层灰,与百姓送来的素绢放在一起,分不清君臣;瑶珈每日熬的马齿苋粥,放在灵前的供桌上,粥凉了又热,热了又凉,像份无人认领的牵挂。
出殡那日,永瑞捧着皇后种的马齿苋盆栽,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面。盆栽的叶片不知何时舒展开,沾着些细碎的白花瓣,是风吹落的纸钱。他忽然停下脚步,对着灵柩的方向深深鞠躬,小胖手把盆栽往太子手里塞:“皇后娘娘说,这草能活,哥哥也要好好的。”
太子接过盆栽,指腹蹭过叶片上的绒毛,忽然明白皇后为何总种这草 —— 它不挑土壤,不怕风雨,像份沉默的嘱托,在绝境里也要扎根。灵柩经过承乾宫时,瑶珈挂在檐下的白幡,被风卷着缠在太子的素服上,像条无形的纽带,连着生者与逝者的牵挂。
康熙在御书房打开皇后的遗物箱,里面没有金玉,只有太子从小到大的胎发、乳牙,还有封写给瑶珈的信,字迹已经发颤:“…… 瑶珈亲启,太子性急,需你多磨;皇上操劳,需你多劝;永瑞仁厚,需你多护……” 信纸的末尾,画着株小小的马齿苋,根须蔓延,缠着三个名字。
帝王将信递给瑶珈时,龙袍的袖口沾着些草木灰,是从皇后的盆栽里蹭来的。“她把该想的,都替朕想到了。” 康熙的声音里带着浓重的疲惫,朱笔在信上盖了个 “朕知道了” 的印,墨色透过纸背,在马齿苋的根须上,晕开片深沉的暖。
坤宁宫的药味渐渐散去,被新种的马齿苋取代。瑶珈将皇后的银簪插在盆栽里,簪头的珍珠在阳光下闪着光,像皇后含笑的眼。她知道,皇后的离去不是终点,是像这草一样,把根留下,让牵挂长成新的希望,护着太子,护着这深宫,护着所有她放不下的人。
夜风卷着纸钱的灰掠过宫墙,瑶珈给永瑞掖好被角,他的枕边放着皇后留的玉佩,合璧的 “同心” 二字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帐外的太子,正对着马齿苋盆栽抄写《资治通鉴》,抄本上的字,比往日沉稳了许多,像终于懂得,有些离别,是为了更好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