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格格的嫁妆车队在宫道上绵延三里,紫檀木的箱子里,整匹的云锦堆得像座小山,最上面的锦缎绣着 “凤穿牡丹”,针脚密得能数出三百六十根线 —— 这是宗室老亲王们送的 “敲门砖”,连箱子的铜锁,都刻着 “后位可期” 的篆字,晃得人睁不开眼。
“格格的骑射功夫,” 福敏阿哥的母亲拄着拐杖,在慈宁宫的廊下对太后说,膝盖上的伤还没好利索,说话却带着股得意,“比男子还厉害,配皇上正好,也能压得住那些汉军旗的。” 她的拐杖在青砖上戳出坑,像在给科尔沁格格的后位打地基。
太后的佛珠转得飞快,目光落在瑶珈送来的马齿苋盆栽上,这是从坤宁宫分栽的,叶片上还沾着涿州的泥土。“哀家老了,” 老太后的声音比拐杖头还钝,“后位的事,得皇上说了算,再说,科尔沁的格格,怕是吃不惯咱们宫里的马齿苋。”
这话像盆冷水,却没浇灭争位的火。兰贵人的父亲在朝堂上递了道奏折,说 “自古后位必出勋贵,婉贵妃虽贤,终究是汉军旗,恐难服众”,奏折的末尾,还附了份 “满臣联名书”,签名的墨迹里,混着江南盐商的火漆味 —— 是兰贵人让人用涿州赈灾的余款,悄悄打点的。
“这联名书的笔迹,” 赵先生的算珠在名单上敲出轻响,指尖点着个名字,“与当年给四阿哥送密信的盐商,是同一个人。” 他从账册夹层里抽出张字条,是兰贵人让人给御膳房管事的,上面写着 “多给科尔沁格格的住处送些甜食,让她腻着”,字迹娟秀,却透着股狠劲。
瑶珈将字条压在 “六宫协理” 金印下,印泥在 “甜食” 二字上洇开,像块醒目的警示牌。她让人给科尔沁格格送去些马齿苋干,附了张字条:“此草可解腻,皇后生前最爱用它泡水。” 格格的侍女把干叶扔在地上,用绣着凤纹的靴底碾得粉碎,这举动很快通过张猛儿子的眼线,画成图摆在了康熙的御案上。
“她连皇后的念想都敢糟践,” 康熙的朱笔在图上划了道横,龙袍的金线扫过兰贵人父亲的奏折,“告诉兰贵人,她父亲的联名书,朕留着给她当嫁妆。” 这话像把钝刀,割得兰贵人的脸生疼,却又挑不出错处 —— 帝王没说反对,却也没说赞成,只把皮球踢回了后宫。
争位的手段,在祭祀大典上变得露骨。按例该由瑶珈主持皇后的百日祭,兰贵人却抢先一步跪在祭台前,穿着身簇新的素服,领口绣着圈暗纹的凤羽,比皇后当年的规制还多出半寸。“妹妹身子弱,” 她扶着瑶珈的手,指甲几乎掐进对方的肉里,“这种累活,还是姐姐歇着,我来就好。”
祭文的诵读声刚起,忽然刮来阵狂风,把兰贵人手里的祭文卷上天,却把瑶珈捧着的马齿苋干叶吹得纹丝不动。更蹊跷的是,兰贵人素服的暗纹被风吹得散开,露出底下的 “正位中宫” 四个字,像贴在身上的符咒,被所有嫔妃看得一清二楚。
“这不合规矩,” 淑嫔的帕子在嘴角擦了擦,声音不大却足够众人听见,“先皇后的百日祭,穿成这样,怕是对逝者不敬。” 安儿哥哥忽然从人群里跑出来,举着片马齿苋叶:“额娘说,皇后娘娘喜欢这个,不喜欢花哨的。”
康熙的目光落在兰贵人的素服上,龙袍的袖口微微抬起,李德全立刻会意,让人取来件皇后穿过的旧素服,递到瑶珈手里:“皇上说,还是穿先皇后的衣服,才合礼制。” 旧衣的袖口磨出毛边,却比新服更有分量,压得兰贵人的暗纹再不敢露头。
暗处的搅局从未停歇。德妃的旧部在科尔沁格格的茶里下了巴豆,却故意留下线索,指向瑶珈的承乾宫 —— 茶碗的碎片上,沾着承乾宫特有的熏香。格格上吐下泻时,老亲王们立刻跪在养心殿外,哭喊着 “汉军旗容不下蒙古贵女”,声音大得能掀翻琉璃瓦。
“查,” 康熙的朱笔在奏折上拍得脆响,龙袍的金线扫过钱通送来的验毒报告,“茶里的巴豆,与永和宫庶人份例里的,成色一致。” 他让人把德妃的旧部拖去慎刑司,看着老亲王们灰溜溜的背影,忽然对瑶珈说,“你觉得,科尔沁的格格,适合住哪?”
瑶珈指着宫墙角落的闲置宫殿,那里荒草丛生,却向阳:“不如让她去那里住,正好学学种马齿苋,知道些人间疾苦。” 她让人送去的,还有本皇后的《治家要略》,书页里夹着张字条:“后位不是绣出来的,是熬出来的。”
争位的闹剧,在康熙的寿宴上达到顶峰。宗室老亲王们联名上奏,说 “皇上若不立后,便是违逆祖制”,奏折里的 “科尔沁格格” 四个字,被红笔圈得像团火;兰贵人献舞时,特意穿了件与皇后相似的舞衣,旋转间的裙摆,却勾住了烛台,火苗窜起的瞬间,是瑶珈扑过去用袖子扑灭的,留下片焦痕。
“你们看,” 康熙的目光扫过慌乱的众人,最终落在瑶珈焦黑的袖口上,“这才是六宫该有的样子 —— 不是比谁的凤袍更亮,是看谁肯为这宫墙,烧了自己的袖子。” 他从御座上走下来,亲手把 “六宫协理” 的金印,按在瑶珈的掌心,“这后位的事,朕心里有数,谁再敢逼宫,以谋逆论处。”
金印的温度烫得人发颤,瑶珈忽然明白,这场争位的闹剧,从来不是比谁的后台硬,是比谁的心更稳,像她种的马齿苋,任你狂风暴雨,我自扎根泥土。宗室的奏折被扔进炭火盆时,科尔沁格格正蹲在闲置宫殿的墙角,看着刚发芽的马齿苋,忽然对侍女说:“把那些凤纹锦缎,都捐给涿州吧。”
兰贵人的父亲在朝堂上再没提过 “后位” 二字,奏折里开始写 “婉贵妃协理有功”;德妃的旧部在慎刑司招供了所有勾当,画押的墨迹里,混着对瑶珈的畏惧;只有坤宁宫的马齿苋,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长得越发茂盛,叶片上的水珠,像无数双眼睛,看着这场闹剧落幕。
夜风卷着焦糊的布味掠过宫墙,瑶珈给永瑞掖好被角,他的小手攥着那枚合璧的玉佩,“同心” 二字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帐外的康熙,正对着皇后的遗像出神,龙袍上的金线,与玉佩的光泽渐渐交融,像在说,有些位置,早已注定属于那个肯扎根、肯熬煮、肯为宫墙燃尽自己的人。
寿宴的余烬里,瑶珈的焦袖被小心收好,与皇后的银簪、康熙的玉佩放在一起。她知道,后位的争夺还没真正结束,但只要像现在这样,守住本心,熬得过烈火,终会像那盆马齿苋,在众人的争闹里,默默长成遮风挡雨的模样,让所有人心服口服。
“格格的骑射功夫,” 福敏阿哥的母亲拄着拐杖,在慈宁宫的廊下对太后说,膝盖上的伤还没好利索,说话却带着股得意,“比男子还厉害,配皇上正好,也能压得住那些汉军旗的。” 她的拐杖在青砖上戳出坑,像在给科尔沁格格的后位打地基。
太后的佛珠转得飞快,目光落在瑶珈送来的马齿苋盆栽上,这是从坤宁宫分栽的,叶片上还沾着涿州的泥土。“哀家老了,” 老太后的声音比拐杖头还钝,“后位的事,得皇上说了算,再说,科尔沁的格格,怕是吃不惯咱们宫里的马齿苋。”
这话像盆冷水,却没浇灭争位的火。兰贵人的父亲在朝堂上递了道奏折,说 “自古后位必出勋贵,婉贵妃虽贤,终究是汉军旗,恐难服众”,奏折的末尾,还附了份 “满臣联名书”,签名的墨迹里,混着江南盐商的火漆味 —— 是兰贵人让人用涿州赈灾的余款,悄悄打点的。
“这联名书的笔迹,” 赵先生的算珠在名单上敲出轻响,指尖点着个名字,“与当年给四阿哥送密信的盐商,是同一个人。” 他从账册夹层里抽出张字条,是兰贵人让人给御膳房管事的,上面写着 “多给科尔沁格格的住处送些甜食,让她腻着”,字迹娟秀,却透着股狠劲。
瑶珈将字条压在 “六宫协理” 金印下,印泥在 “甜食” 二字上洇开,像块醒目的警示牌。她让人给科尔沁格格送去些马齿苋干,附了张字条:“此草可解腻,皇后生前最爱用它泡水。” 格格的侍女把干叶扔在地上,用绣着凤纹的靴底碾得粉碎,这举动很快通过张猛儿子的眼线,画成图摆在了康熙的御案上。
“她连皇后的念想都敢糟践,” 康熙的朱笔在图上划了道横,龙袍的金线扫过兰贵人父亲的奏折,“告诉兰贵人,她父亲的联名书,朕留着给她当嫁妆。” 这话像把钝刀,割得兰贵人的脸生疼,却又挑不出错处 —— 帝王没说反对,却也没说赞成,只把皮球踢回了后宫。
争位的手段,在祭祀大典上变得露骨。按例该由瑶珈主持皇后的百日祭,兰贵人却抢先一步跪在祭台前,穿着身簇新的素服,领口绣着圈暗纹的凤羽,比皇后当年的规制还多出半寸。“妹妹身子弱,” 她扶着瑶珈的手,指甲几乎掐进对方的肉里,“这种累活,还是姐姐歇着,我来就好。”
祭文的诵读声刚起,忽然刮来阵狂风,把兰贵人手里的祭文卷上天,却把瑶珈捧着的马齿苋干叶吹得纹丝不动。更蹊跷的是,兰贵人素服的暗纹被风吹得散开,露出底下的 “正位中宫” 四个字,像贴在身上的符咒,被所有嫔妃看得一清二楚。
“这不合规矩,” 淑嫔的帕子在嘴角擦了擦,声音不大却足够众人听见,“先皇后的百日祭,穿成这样,怕是对逝者不敬。” 安儿哥哥忽然从人群里跑出来,举着片马齿苋叶:“额娘说,皇后娘娘喜欢这个,不喜欢花哨的。”
康熙的目光落在兰贵人的素服上,龙袍的袖口微微抬起,李德全立刻会意,让人取来件皇后穿过的旧素服,递到瑶珈手里:“皇上说,还是穿先皇后的衣服,才合礼制。” 旧衣的袖口磨出毛边,却比新服更有分量,压得兰贵人的暗纹再不敢露头。
暗处的搅局从未停歇。德妃的旧部在科尔沁格格的茶里下了巴豆,却故意留下线索,指向瑶珈的承乾宫 —— 茶碗的碎片上,沾着承乾宫特有的熏香。格格上吐下泻时,老亲王们立刻跪在养心殿外,哭喊着 “汉军旗容不下蒙古贵女”,声音大得能掀翻琉璃瓦。
“查,” 康熙的朱笔在奏折上拍得脆响,龙袍的金线扫过钱通送来的验毒报告,“茶里的巴豆,与永和宫庶人份例里的,成色一致。” 他让人把德妃的旧部拖去慎刑司,看着老亲王们灰溜溜的背影,忽然对瑶珈说,“你觉得,科尔沁的格格,适合住哪?”
瑶珈指着宫墙角落的闲置宫殿,那里荒草丛生,却向阳:“不如让她去那里住,正好学学种马齿苋,知道些人间疾苦。” 她让人送去的,还有本皇后的《治家要略》,书页里夹着张字条:“后位不是绣出来的,是熬出来的。”
争位的闹剧,在康熙的寿宴上达到顶峰。宗室老亲王们联名上奏,说 “皇上若不立后,便是违逆祖制”,奏折里的 “科尔沁格格” 四个字,被红笔圈得像团火;兰贵人献舞时,特意穿了件与皇后相似的舞衣,旋转间的裙摆,却勾住了烛台,火苗窜起的瞬间,是瑶珈扑过去用袖子扑灭的,留下片焦痕。
“你们看,” 康熙的目光扫过慌乱的众人,最终落在瑶珈焦黑的袖口上,“这才是六宫该有的样子 —— 不是比谁的凤袍更亮,是看谁肯为这宫墙,烧了自己的袖子。” 他从御座上走下来,亲手把 “六宫协理” 的金印,按在瑶珈的掌心,“这后位的事,朕心里有数,谁再敢逼宫,以谋逆论处。”
金印的温度烫得人发颤,瑶珈忽然明白,这场争位的闹剧,从来不是比谁的后台硬,是比谁的心更稳,像她种的马齿苋,任你狂风暴雨,我自扎根泥土。宗室的奏折被扔进炭火盆时,科尔沁格格正蹲在闲置宫殿的墙角,看着刚发芽的马齿苋,忽然对侍女说:“把那些凤纹锦缎,都捐给涿州吧。”
兰贵人的父亲在朝堂上再没提过 “后位” 二字,奏折里开始写 “婉贵妃协理有功”;德妃的旧部在慎刑司招供了所有勾当,画押的墨迹里,混着对瑶珈的畏惧;只有坤宁宫的马齿苋,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长得越发茂盛,叶片上的水珠,像无数双眼睛,看着这场闹剧落幕。
夜风卷着焦糊的布味掠过宫墙,瑶珈给永瑞掖好被角,他的小手攥着那枚合璧的玉佩,“同心” 二字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帐外的康熙,正对着皇后的遗像出神,龙袍上的金线,与玉佩的光泽渐渐交融,像在说,有些位置,早已注定属于那个肯扎根、肯熬煮、肯为宫墙燃尽自己的人。
寿宴的余烬里,瑶珈的焦袖被小心收好,与皇后的银簪、康熙的玉佩放在一起。她知道,后位的争夺还没真正结束,但只要像现在这样,守住本心,熬得过烈火,终会像那盆马齿苋,在众人的争闹里,默默长成遮风挡雨的模样,让所有人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