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林向安便将商议结果向众人公布。
同时设立固定的日常节点,逐渐养成习惯:
晨钟暮鼓,定点开饭;
各组分工,井然有序。
用规律的流程去对冲不确定带来的恐慌,让生活重新恢复一种“秩序感”。
归根结底,就是要让大家忙碌起来。
书生若是闲着,最容易空谈生事,思想也容易跑偏。
林向安又单独找各组组长沟通,让他们确定需要几个人手,以及各工作范畴。
刚开始时,要求每天晚上和组长聚在一起,简单汇报当天情况。
梳理问题,再商量对策。
等各组运转顺畅后,才改为三五日一次。
他主动下放权力,让大家自己讨论、提出办法,再由执法小组落实,最后盯结果。
如此一来,他逐渐从执行者转变为管理者。
能够把精力放在全局布局与应对更大的风险上。
然而推行新规,难免遭遇挑战。
很快,就有人被查出违反规定——私藏粮食。
此人当初以“并无囤积”为由,没有上交,如今被人举报,后被“巡查组”调查确认。
林向安当即召集同济会九人核心议事,迅速定下处罚:
没收其私藏,同时罚其三日口粮。
傍晚时分,在众人齐聚之际,他公开宣布结果,并当场解释:
“此举非为林某一己之私,乃是为百余口同胞之公义。若今日坏一规,明日便无规可守!”
这番话掷地有声。
那人也算撞在枪口上,正好拿来“杀鸡儆猴”。
约莫五六日过去,各组已逐渐走上正轨,运转自如。
防御以及训练也顺利开展。
这时林向安才把目光投向会馆之外,谋求“开源”。
与此同时,他严格把关消息入口。
当下流言满城,真假难辨。
若随意传进来,只会搅乱人心,不利于团结。
对外的唯一发言人,林向安亲自担任,口径统一,绝不容许乱声。
至于信息的收集与打探,他则交给王管事去做。
这事没有比王管事更合适的人了。
作为会馆的管事,他平日来往最广,认识的人最多,别人见了也多多少少要给几分薄面。
这样的人,若只当摆设,岂不是浪费?
就这样,在这个阶段,同济会实际上已经暂时接手了整个会馆,连带着把所有会馆资产一并纳入。
不仅是账面上的现银,更有固定资产。
这些,才是日后购粮的真正底气。
于是,林向安安排两位“粮秣长”周永与段昊初,在王管事的见证下,开始清点会馆银库。
银箱与账簿一同打开。
周永、段昊初逐件清点,一块银子、一串铜钱、一张银票,都仔仔细细地数过。
林向安则亲自核对账簿,把每一笔数字与实物一一对应。
王管事在旁解说,偶尔补充来历——“这是某同乡官员捐赠的五十两”之类。
清点完毕后,他们在一本新开的《同济会账册》扉页上,写下“启始资金”的总额,并由林向安、王管事、周永、段昊初四人共同签字画押。
旧账簿则归档保存,以备查证。
现银重新装入新银箱,上两把锁,钥匙分交林向安与周永,必须二人同时在场才能开启。
王管事的旧钥匙当场作废。
从此以后,会馆一切开支,不论大小,都必须经过流程:
经办人先行申请,由段昊初审核,再报林向安批准,方能支取。
取出的银子,必须留下收据或凭证,由周永入账。
除了现金,还有会馆的“公产”。
库房里陈列的瓷器、青铜器、字画,都是历年来同乡官员或商人捐赠;
多余的红木桌椅、屏风、箱柜;
还有一些珍贵的藏书等。
这些物件逐一登记造册。
每一件都写上详细描述,并由见多识广的王管事与林向安合议,估出一个“乱世贱卖”的底价。
登记完毕后,贴上编号纸签,标注“此为公产”。
库房钥匙也收回,由林向安统一掌管。
任何人若要动用,也必须依规申请。
除此之外,林向安又提出设立“浮动资金”。
这一项不强求,而是以同济会的名义发出公告:
为应对粮荒,同济会拟开源节流。
现欲统计各位同乡手中可暂作互助之用的富余之物,以便统一筹划,换取粮食,保障全体生计。
此次仅为登记,并非即刻征用。
凡登记在册者,日后若需动用,同济会将优先予以补偿或兑换。
至此,林向安心里很清楚,接下来要做的两件事都很凶险:
一是买粮;
二是暗中出手会馆固定资产。
稍有风声走漏,便可能引来觊觎之辈,惹来大麻烦。
这事,必须小心再小心。
林向安第一时间便让王管事出面,去联系其他会馆,以及与浙江会馆素来往来的富户。
毕竟各大会馆的处境大同小异:举人多、粮食缺、能自保却有限。
正因如此,才有联合的可能,一起抱团取暖。
联系的目的有二:
一是打探各方真实情况;
二是提出具体合作设想。
例如:
——情报共享,互通有无;
——联防联动,遇事守望;
——物资互换,各取所需;
——甚至联合采购,扩大议价之力。
当然,会馆之间也有高低之分。
对同级、境况相似的弱势会馆,如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可以率先抛出“会馆同盟”的倡议,拉拢他们结成真正的同盟。
至于更强势的大型会馆,比如南直隶会馆。
则需以战略性拜访为主,重在摸清情况,适当合作,但不宜操之过急。
除此之外,浙江籍的富户同样不可忽视。
他们多半居于自己的宅第,家中有囤粮,也有护院家丁。
最看重的无非是两点——自家安危与财产安稳。
若能以“同乡之情”打动他们,再以“利益互补”笼络他们,或许可以找到一条渠道。
然而,他低估了乱世人性的贪婪。
同时设立固定的日常节点,逐渐养成习惯:
晨钟暮鼓,定点开饭;
各组分工,井然有序。
用规律的流程去对冲不确定带来的恐慌,让生活重新恢复一种“秩序感”。
归根结底,就是要让大家忙碌起来。
书生若是闲着,最容易空谈生事,思想也容易跑偏。
林向安又单独找各组组长沟通,让他们确定需要几个人手,以及各工作范畴。
刚开始时,要求每天晚上和组长聚在一起,简单汇报当天情况。
梳理问题,再商量对策。
等各组运转顺畅后,才改为三五日一次。
他主动下放权力,让大家自己讨论、提出办法,再由执法小组落实,最后盯结果。
如此一来,他逐渐从执行者转变为管理者。
能够把精力放在全局布局与应对更大的风险上。
然而推行新规,难免遭遇挑战。
很快,就有人被查出违反规定——私藏粮食。
此人当初以“并无囤积”为由,没有上交,如今被人举报,后被“巡查组”调查确认。
林向安当即召集同济会九人核心议事,迅速定下处罚:
没收其私藏,同时罚其三日口粮。
傍晚时分,在众人齐聚之际,他公开宣布结果,并当场解释:
“此举非为林某一己之私,乃是为百余口同胞之公义。若今日坏一规,明日便无规可守!”
这番话掷地有声。
那人也算撞在枪口上,正好拿来“杀鸡儆猴”。
约莫五六日过去,各组已逐渐走上正轨,运转自如。
防御以及训练也顺利开展。
这时林向安才把目光投向会馆之外,谋求“开源”。
与此同时,他严格把关消息入口。
当下流言满城,真假难辨。
若随意传进来,只会搅乱人心,不利于团结。
对外的唯一发言人,林向安亲自担任,口径统一,绝不容许乱声。
至于信息的收集与打探,他则交给王管事去做。
这事没有比王管事更合适的人了。
作为会馆的管事,他平日来往最广,认识的人最多,别人见了也多多少少要给几分薄面。
这样的人,若只当摆设,岂不是浪费?
就这样,在这个阶段,同济会实际上已经暂时接手了整个会馆,连带着把所有会馆资产一并纳入。
不仅是账面上的现银,更有固定资产。
这些,才是日后购粮的真正底气。
于是,林向安安排两位“粮秣长”周永与段昊初,在王管事的见证下,开始清点会馆银库。
银箱与账簿一同打开。
周永、段昊初逐件清点,一块银子、一串铜钱、一张银票,都仔仔细细地数过。
林向安则亲自核对账簿,把每一笔数字与实物一一对应。
王管事在旁解说,偶尔补充来历——“这是某同乡官员捐赠的五十两”之类。
清点完毕后,他们在一本新开的《同济会账册》扉页上,写下“启始资金”的总额,并由林向安、王管事、周永、段昊初四人共同签字画押。
旧账簿则归档保存,以备查证。
现银重新装入新银箱,上两把锁,钥匙分交林向安与周永,必须二人同时在场才能开启。
王管事的旧钥匙当场作废。
从此以后,会馆一切开支,不论大小,都必须经过流程:
经办人先行申请,由段昊初审核,再报林向安批准,方能支取。
取出的银子,必须留下收据或凭证,由周永入账。
除了现金,还有会馆的“公产”。
库房里陈列的瓷器、青铜器、字画,都是历年来同乡官员或商人捐赠;
多余的红木桌椅、屏风、箱柜;
还有一些珍贵的藏书等。
这些物件逐一登记造册。
每一件都写上详细描述,并由见多识广的王管事与林向安合议,估出一个“乱世贱卖”的底价。
登记完毕后,贴上编号纸签,标注“此为公产”。
库房钥匙也收回,由林向安统一掌管。
任何人若要动用,也必须依规申请。
除此之外,林向安又提出设立“浮动资金”。
这一项不强求,而是以同济会的名义发出公告:
为应对粮荒,同济会拟开源节流。
现欲统计各位同乡手中可暂作互助之用的富余之物,以便统一筹划,换取粮食,保障全体生计。
此次仅为登记,并非即刻征用。
凡登记在册者,日后若需动用,同济会将优先予以补偿或兑换。
至此,林向安心里很清楚,接下来要做的两件事都很凶险:
一是买粮;
二是暗中出手会馆固定资产。
稍有风声走漏,便可能引来觊觎之辈,惹来大麻烦。
这事,必须小心再小心。
林向安第一时间便让王管事出面,去联系其他会馆,以及与浙江会馆素来往来的富户。
毕竟各大会馆的处境大同小异:举人多、粮食缺、能自保却有限。
正因如此,才有联合的可能,一起抱团取暖。
联系的目的有二:
一是打探各方真实情况;
二是提出具体合作设想。
例如:
——情报共享,互通有无;
——联防联动,遇事守望;
——物资互换,各取所需;
——甚至联合采购,扩大议价之力。
当然,会馆之间也有高低之分。
对同级、境况相似的弱势会馆,如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可以率先抛出“会馆同盟”的倡议,拉拢他们结成真正的同盟。
至于更强势的大型会馆,比如南直隶会馆。
则需以战略性拜访为主,重在摸清情况,适当合作,但不宜操之过急。
除此之外,浙江籍的富户同样不可忽视。
他们多半居于自己的宅第,家中有囤粮,也有护院家丁。
最看重的无非是两点——自家安危与财产安稳。
若能以“同乡之情”打动他们,再以“利益互补”笼络他们,或许可以找到一条渠道。
然而,他低估了乱世人性的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