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第一次会议-《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理事会一共九人。

  会长是王管事,主事人是林向安。

  另外五位兼任组长,分别是段昊初、张书淮、王诚、赵有光、周永。

  再加上陈启泰,以及年长的老举人吴珂。

  他们临时占用了会馆的一间书房,外头由林远、王和信守着,严禁旁人打扰。

  林向安落座主位,没有寒暄,直接开口:

  “诸位,同济会既立,空言无补。

  粮秣已点清,家底你们都知道。

  一百零二张嘴,不过一个月的量。

  今日请诸位来,只为一件事:

  如何‘开源’,让大家下个月还能有饭吃。

  有何想法,但说无妨。”

  他并未重复之前在众人面前说过的话。

  眼下时间紧迫,比起读书人惯常的虚礼,更需要高效。

  说完,他刻意停顿。

  果然,书房里一时寂然。

  王管事眼神闪烁,生怕被点到。

  段昊初等人按兵不动,打算先看局势再说。

  片刻后,老举人吴珂悠悠睁眼,叹息一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老夫惭愧,除了几卷旧书,身无长物。”

  更像是感慨,而非建言。

  有人开了口,陈启泰随即咳嗽一声,挺直身子:

  “林兄所言极是!我等岂能坐困愁城?

  当此之时,正应联名上书监国殿下,

  陈明京城士子之困,请朝廷开仓放粮,

  赈济我等读书人!此乃正途,亦显我辈气节!”

  这是做什么白日梦呢?

  真想打开这人脑子看看里面装的是什么?

  眼下皇长孙能不能稳住皇位都难说,怎会顾及这些书生的生死?

  林向安手指点了点桌子,段昊初看了一眼,便明白是要人配合,很快做出反应。

  便嗤笑一声:“朝廷若有暇管,外面为何会乱起来?”

  不过在段昊初开口后,林向安立马抬手,像是要止住可能起的争执。

  随后他望向陈启泰:

  “陈兄心怀朝廷,不忘正道,林某佩服。此法确值得一试。”

  他先肯定一句,随即话锋一转:

  “然则,奏疏须由通政司转递,

  如今宫门森严,能否送达殿下?

  就算送到,殿下如今日理万机,何时能批复?

  我等之粮,能否撑到批复之日?

  此皆未知之数。

  我等更该做‘雪中送炭’的实事,

  不能光寄望‘远水解近渴’。

  陈兄以为然否?”

  言语滴水不漏,把“上书”这条路说得既不失颜面,又显无用。

  陈启泰想到了请愿书的结果,涨红了脸,想辩又无从下口,只能闷哼:

  “那依林兄之见,莫非真要沿街乞讨不成?”

  这时,一个略显迟疑的声音响起,是周永:

  “我等都是读书人,能读能写。若能借此换些钱粮,也算是一条路……”

  林向安立刻接过话头:

  “正是如此!读书人不只会两句诗文。

  抄书、代笔、书画,京城中困守的富户官宦,总有需求。

  便是把诗词文章明码标价,此刻也顾不得了。”

  话音刚落,陈启泰“哈”地一声冷笑,刺耳至极:

  “林兄好算计!将我辈斯文,当街市贱业叫卖?

  祖宗颜面,士林风骨,尽可抛了不成?”

  王诚再也忍不住,直接呛声:

  “陈先生风骨高亮,想必能餐风饮露。只是饿得手软脚颤,还能拉弓御贼吗?”

  陈启泰面色涨红:“匹夫之见!吾辈读圣贤书,岂是为这——”

  老举人周永却看的通透,眼下若还不变通,就只能等死了,淡淡插话:

  “陈兄,圣贤书也要活人来读。饿死了,就只是一堆白骨,又谈什么风骨?”

  林向安抬手止住争辩,目光沉沉地落在陈启泰身上:

  “陈兄,我只问你一句。

  是要守着风骨饿死,任人耻笑‘书生无用’;

  还是先忍一时之屈,换得生机?

  他日乾坤再定,你我还有命在朝堂之上,

  匡扶天下,一展平生所学?

  孰轻孰重?”

  陈启泰张了张嘴,却无言以对。

  毕竟他做梦都想当官。

  他不能死。

  此时,有人点头认同,却也有人忧声道:

  “只是……如今物价飞涨,只怕杯水车薪。”

  林向安缓缓点头:

  “大家所虑极是。

  但聚沙成塔,哪怕先换来几日口粮,

  也能稳住人心,再图长远之计。

  总好过坐以待毙。”

  众人皆点头,这话也在理,还没到山穷水尽之时,总是要搏一搏的。

  也算是被说服了。

  见气氛已被带向“自力更生”,林向安心知火候已到,便抛出了最关键的问题:

  “好!既然大家都觉得此事可为,那下一个问题就是——谁来做?”

  他停顿片刻,声音低沉而有力:

  “会馆中并非人人皆能操此业。

  让守卫组壮丁徐守卫大家安慰,若放下棍棒去抄书,是浪费;

  同样,若有人终日闲坐,却与辛勤劳作之人同食一碗粥,

  时日一长,诸位心中可能平衡?

  矛盾一生,内乱必起!”

  这话说到了所有人的痛处,连陈启泰也皱起了眉头,这确实是无法回避的难题。

  林向安趁势,不留空隙,提出自己的方案:

  “所以,我提议设立‘生产组’,稽考勤惰,核定工限,分为两组:

  一为‘笔墨营生’,无事的读书人可写抄书、绘画、代笔等;

  会馆别的没有,但笔墨纸砚多。

  一为‘工巧营生’,若有手巧之人,可制些简易器物,或辅防卫组布置陷阱等。

  凡参与者,皆以‘工分’计酬。

  工分多少,换取额外口粮与优待。

  多劳且优良者,额外奖励口粮。

  正如值守,夜里格外艰难,就要适当额外奖励。

  若只完成基本任务,便是基本口粮。

  无故怠惰者,酌情减免口粮。”

  书房沉寂下来,但这一次,静默中透着思量。

  吴珂迟疑片刻,开口道:

  “老有所用,弱有所劳,按劳取酬,以示公允。

  此法甚好,只是身子孱弱之人,会不会难以应付?”

  林向安点头回应:

  “正因如此,才需设立范围标准。

  凡病弱者,自可酌情减免,或分派轻事。

  关键是人人都该有归属感。

  此乃一个整体,不能有人置身事外。”

  周永立即附和:“正当如此!”

  王管事心头大石落下,长舒一口气,随即说道:“这事,就全凭林相公做主!”

  随后询问众人意见,其他人自然都同意了。

  唯一就是陈启泰。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他。

  陈启泰脸色阴晴不定。

  林向安的方案几近无懈,不仅解决了生存困局,还顾及了公平,更巧妙地将“贱业”之说转为“以技易食”。

  他若再横加阻挠,便是自绝于众,成了那个想不劳而获的人。

  他嘴角抽动数次,最终从牙缝里挤出一句:

  “……便依此议吧。然,须立章程,以免有损我浙籍士人之名。”

  林向安心中一松,晓得最大的关口已然跨过,当即拱手笑道:

  “这是自然。”

  随后,他便与几位年长举人继续商议,细定标准与规矩。

  一场议事,足足延续了一个多时辰,方才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