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凌霄已抬手将玉符收回怀中。 右臂的裂痛如潮水般一阵阵涌上,他未再看伤口,只是用左手将布片重新裹紧,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沈清璃站在一旁,指尖寒气微凝,未再探出,只将目光落在他脸上,等他开口。
他闭了闭眼,再睁时,已将痛意压下。
“该整理了。”
话音落下,他从怀中取出一卷焦边古卷,轻轻摊开在石台之上。纸面斑驳,墨迹残缺,却是他们从地缝深处带出的唯一完整残篇。沈清璃随即取出三块寒晶,一一摆列于卷旁,其上刻录的符文在微光下泛着冷色。玉符被置于正中,静如死水。
叶凌霄以左手蘸取一点指血,点在古卷边缘。血珠未散,反而缓缓渗入纸纹,卷面微颤,一道暗金纹路短暂浮现,随即隐去。这是师门血契之法,可稳残卷灵性,防止其因灵力衰竭而崩解。他动作极轻,唯恐牵动经脉,额角却已渗出细汗。
沈清璃蹲下身,将寒气凝成薄层,覆于寒晶表面。寒晶微亮,刻录的符文随之泛起微光,如同呼吸般明灭。她并未直接触碰玉符,而是以寒气为引,缓缓探向古卷上的某段残纹——那纹路与“门引”纹有三处转折完全一致,但末端却分叉为双钩,形似锁扣。
“这一处……”她低声道,“结构相似,但语境不同。”
叶凌霄俯身细看,目光扫过残卷上的古字。那些文字歪斜断裂,唯有“地脉通幽”四字尚可辨认,其下一行写着“符随气转,文因势变”,字迹模糊,却透出一股不容忽视的规律感。
“不是死纹。”他低语,“它会动。”
沈清璃点头,指尖寒气微调,模拟玉符激活时的节律。寒晶上的符文随之轻颤,但古卷毫无反应。她未停,反而将寒气频率放得更缓,如同地脉深处的脉动。这一次,古卷上的双钩纹路竟微微扭曲,仿佛在回应。
叶凌霄立刻取出另一份残卷,铺于其侧。这份卷册更残,仅存半页,却绘有一幅星图般的纹路,中心一点,四周环列九道弧线,每道弧线末端皆刻有细小符点。他以指血轻点中心,血珠滚落,竟被符点逐一吸收,星图微亮。
“帝王巡龙。”他念出残字,“地脉九节,应节而开。”
沈清璃目光一凝:“三重血启,应节而开——你之前用的那段启符之音,是不是与此有关?”
叶凌霄未答,只将左手按在玉符底部,以残余灵力缓缓输出。灵力节律与他记忆中的启符之音一致,缓慢、沉稳,每三息一重,共三重。玉符表面霜气再凝,符文缓缓浮现,正是那“门引”纹。
与此同时,古卷上的双钩纹路也微微发亮,虽未完全激活,却显出与玉符同步的震颤频率。
“节律对上了。”沈清璃迅速取出新寒晶,以冰针刻录当前频率。她将三块寒晶并列对比,发现玉符、古卷、星图残卷三者在特定节律下,符文震颤的波长竟有七成重合。
“不是巧合。”她道,“这些符号,原本就属于同一体系。”
叶凌霄深吸一口气,试图调出更多灵力,但右臂经脉猛然一抽,灵识瞬间晃动。他眼前一黑,左手失控,灵力输出骤断。玉符光芒立灭,古卷上的纹路也迅速暗沉。
沈清璃立即抬手,寒气自掌心涌出,覆上他额头。寒意入体,灵识震荡渐稳。她未说话,只将寒气维持在额前,助他稳住神识。
片刻后,叶凌霄睁眼,左手重新覆上玉符。
“不能再强撑。”沈清璃道,“你经脉未愈,灵力一乱,反噬更重。”
“没时间了。”他声音低哑,“他们能伏击一次,就能有第二次。”
沈清璃沉默,片刻后将寒晶移至玉符正上方,不再模拟节律,而是以寒气为屏障,隔绝外部干扰。她转而取出一块新寒晶,开始将三份资料中的相似符文逐一比对。
叶凌霄则闭目回忆师门典籍。那些关于“符契”的记载,零散分布在《地脉引》《灵纹谱》《帝王仪轨》三册中,早已焚毁大半。他依记忆在石台上以指血画出几组基础符形——地气为骨,血脉为引,文字为表。每一笔都极慢,生怕出错。
忽然,他停在一道符上。
这符形似山门,两侧对称,中央一道竖线,与玉符上的“门引”纹几乎一致,但多了一道横杠,横杠上刻有三小点。
“三重。”他低语,“血启三重……是开启的条件?”
沈清璃抬头:“可玉符并未要求三重血祭,你只用了一次指血,它就响应了。”
“不是血祭。”叶凌霄摇头,“是节奏。三重节律,而非三次献祭。”
他将指血点在符心,同时以灵力打出那段启符之音。这一次,他未追求强度,只求精准。玉符再度微震,符文浮现,但依旧残缺。
沈清璃盯着古卷,忽然道:“你看这里。”
她指向星图残卷边缘一行小字:“符非文,乃律也。观其形者迷,听其动者得。”
叶凌霄目光一凝。
“它不是用来读的。”沈清璃声音渐沉,“是用来‘听’的。”
二人对视,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一丝明悟。
此前他们一直试图破解符文的“形”——像文字一样辨认、翻译、组合。可若这些符文本非静态符号,而是某种“灵力节律的视觉化呈现”?那么解读的关键,就不在“看”,而在“感”——感受其震动的频率、节奏、起伏。
“就像地脉的跳动。”叶凌霄低声道,“符文是它的回声。”
沈清璃迅速将三块寒晶重新排列,不再按符形分类,而是按震颤频率归组。她以寒气为引,模拟不同节律,逐一测试。当频率接近启符之音时,三组符文同时微亮,排列竟隐隐形成一条螺旋上升的轨迹。
“路径……”她喃喃,“它不是指向地点,是记录一段‘过程’。”
叶凌霄看着那螺旋轨迹,忽然想起布片上的模糊山影。那山形轮廓,与符文中的“山门”纹高度吻合。而玉符在启符之音下显现的“山峦叠嶂”纹,正是那山影的精确还原。
“它要我们去的,不只是地方。”他缓缓道,“是那个时刻——当节律与地脉共振,山门自开。”
沈清璃指尖轻触寒晶,寒气缓缓渗入。她忽然察觉,某一段符文在特定频率下,竟微微偏移,形成一道新的连接——原本断裂的“门引”纹,与“山门”纹之间,多出一道细线,如同桥梁。
她正欲细看,叶凌霄却猛然抬手,将玉符翻转,压在寒晶之上。
“别动。”
他的声音极轻,却带着警觉。
沈清璃立刻收手,寒气退散。
玉符背面紧贴寒晶,原本无纹的符背,竟在接触瞬间,浮现出一道极细的刻痕——形如锁孔,与古卷上的双钩纹如出一辙。
叶凌霄盯着那刻痕,左手缓缓抬起,指尖凝聚一滴血珠。
血珠悬于符背之上,微微颤动。
喜欢天医玄龙:苍生劫起,我执命为棋
他闭了闭眼,再睁时,已将痛意压下。
“该整理了。”
话音落下,他从怀中取出一卷焦边古卷,轻轻摊开在石台之上。纸面斑驳,墨迹残缺,却是他们从地缝深处带出的唯一完整残篇。沈清璃随即取出三块寒晶,一一摆列于卷旁,其上刻录的符文在微光下泛着冷色。玉符被置于正中,静如死水。
叶凌霄以左手蘸取一点指血,点在古卷边缘。血珠未散,反而缓缓渗入纸纹,卷面微颤,一道暗金纹路短暂浮现,随即隐去。这是师门血契之法,可稳残卷灵性,防止其因灵力衰竭而崩解。他动作极轻,唯恐牵动经脉,额角却已渗出细汗。
沈清璃蹲下身,将寒气凝成薄层,覆于寒晶表面。寒晶微亮,刻录的符文随之泛起微光,如同呼吸般明灭。她并未直接触碰玉符,而是以寒气为引,缓缓探向古卷上的某段残纹——那纹路与“门引”纹有三处转折完全一致,但末端却分叉为双钩,形似锁扣。
“这一处……”她低声道,“结构相似,但语境不同。”
叶凌霄俯身细看,目光扫过残卷上的古字。那些文字歪斜断裂,唯有“地脉通幽”四字尚可辨认,其下一行写着“符随气转,文因势变”,字迹模糊,却透出一股不容忽视的规律感。
“不是死纹。”他低语,“它会动。”
沈清璃点头,指尖寒气微调,模拟玉符激活时的节律。寒晶上的符文随之轻颤,但古卷毫无反应。她未停,反而将寒气频率放得更缓,如同地脉深处的脉动。这一次,古卷上的双钩纹路竟微微扭曲,仿佛在回应。
叶凌霄立刻取出另一份残卷,铺于其侧。这份卷册更残,仅存半页,却绘有一幅星图般的纹路,中心一点,四周环列九道弧线,每道弧线末端皆刻有细小符点。他以指血轻点中心,血珠滚落,竟被符点逐一吸收,星图微亮。
“帝王巡龙。”他念出残字,“地脉九节,应节而开。”
沈清璃目光一凝:“三重血启,应节而开——你之前用的那段启符之音,是不是与此有关?”
叶凌霄未答,只将左手按在玉符底部,以残余灵力缓缓输出。灵力节律与他记忆中的启符之音一致,缓慢、沉稳,每三息一重,共三重。玉符表面霜气再凝,符文缓缓浮现,正是那“门引”纹。
与此同时,古卷上的双钩纹路也微微发亮,虽未完全激活,却显出与玉符同步的震颤频率。
“节律对上了。”沈清璃迅速取出新寒晶,以冰针刻录当前频率。她将三块寒晶并列对比,发现玉符、古卷、星图残卷三者在特定节律下,符文震颤的波长竟有七成重合。
“不是巧合。”她道,“这些符号,原本就属于同一体系。”
叶凌霄深吸一口气,试图调出更多灵力,但右臂经脉猛然一抽,灵识瞬间晃动。他眼前一黑,左手失控,灵力输出骤断。玉符光芒立灭,古卷上的纹路也迅速暗沉。
沈清璃立即抬手,寒气自掌心涌出,覆上他额头。寒意入体,灵识震荡渐稳。她未说话,只将寒气维持在额前,助他稳住神识。
片刻后,叶凌霄睁眼,左手重新覆上玉符。
“不能再强撑。”沈清璃道,“你经脉未愈,灵力一乱,反噬更重。”
“没时间了。”他声音低哑,“他们能伏击一次,就能有第二次。”
沈清璃沉默,片刻后将寒晶移至玉符正上方,不再模拟节律,而是以寒气为屏障,隔绝外部干扰。她转而取出一块新寒晶,开始将三份资料中的相似符文逐一比对。
叶凌霄则闭目回忆师门典籍。那些关于“符契”的记载,零散分布在《地脉引》《灵纹谱》《帝王仪轨》三册中,早已焚毁大半。他依记忆在石台上以指血画出几组基础符形——地气为骨,血脉为引,文字为表。每一笔都极慢,生怕出错。
忽然,他停在一道符上。
这符形似山门,两侧对称,中央一道竖线,与玉符上的“门引”纹几乎一致,但多了一道横杠,横杠上刻有三小点。
“三重。”他低语,“血启三重……是开启的条件?”
沈清璃抬头:“可玉符并未要求三重血祭,你只用了一次指血,它就响应了。”
“不是血祭。”叶凌霄摇头,“是节奏。三重节律,而非三次献祭。”
他将指血点在符心,同时以灵力打出那段启符之音。这一次,他未追求强度,只求精准。玉符再度微震,符文浮现,但依旧残缺。
沈清璃盯着古卷,忽然道:“你看这里。”
她指向星图残卷边缘一行小字:“符非文,乃律也。观其形者迷,听其动者得。”
叶凌霄目光一凝。
“它不是用来读的。”沈清璃声音渐沉,“是用来‘听’的。”
二人对视,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一丝明悟。
此前他们一直试图破解符文的“形”——像文字一样辨认、翻译、组合。可若这些符文本非静态符号,而是某种“灵力节律的视觉化呈现”?那么解读的关键,就不在“看”,而在“感”——感受其震动的频率、节奏、起伏。
“就像地脉的跳动。”叶凌霄低声道,“符文是它的回声。”
沈清璃迅速将三块寒晶重新排列,不再按符形分类,而是按震颤频率归组。她以寒气为引,模拟不同节律,逐一测试。当频率接近启符之音时,三组符文同时微亮,排列竟隐隐形成一条螺旋上升的轨迹。
“路径……”她喃喃,“它不是指向地点,是记录一段‘过程’。”
叶凌霄看着那螺旋轨迹,忽然想起布片上的模糊山影。那山形轮廓,与符文中的“山门”纹高度吻合。而玉符在启符之音下显现的“山峦叠嶂”纹,正是那山影的精确还原。
“它要我们去的,不只是地方。”他缓缓道,“是那个时刻——当节律与地脉共振,山门自开。”
沈清璃指尖轻触寒晶,寒气缓缓渗入。她忽然察觉,某一段符文在特定频率下,竟微微偏移,形成一道新的连接——原本断裂的“门引”纹,与“山门”纹之间,多出一道细线,如同桥梁。
她正欲细看,叶凌霄却猛然抬手,将玉符翻转,压在寒晶之上。
“别动。”
他的声音极轻,却带着警觉。
沈清璃立刻收手,寒气退散。
玉符背面紧贴寒晶,原本无纹的符背,竟在接触瞬间,浮现出一道极细的刻痕——形如锁孔,与古卷上的双钩纹如出一辙。
叶凌霄盯着那刻痕,左手缓缓抬起,指尖凝聚一滴血珠。
血珠悬于符背之上,微微颤动。
喜欢天医玄龙:苍生劫起,我执命为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