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此乃兵法精妙,诡道之计-《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有人质疑,“晋阳乃我赵国重镇,秦帝国即便强大,也绝难越过廉颇大将军设下的防线。”

  众人皆认为这必是庞煖大将军的军队,可能只是运粮归来的队伍。

  “按惯例,庞煖大将军出征仅十日,粮草不该告罄。”

  千夫长恭敬询问。

  “庞煖与廉颇齐名,治军严谨。

  此次或已攻克南阳,如今班师回朝,恐因魏国与韩国联合作战时损失不小。”

  万人将推测。

  众人纷纷点头,对庞煖之名深信不疑,认为他麾下十万大军十日内若战败绝无可能。

  不久,城外大军便抵达城下。

  “城上兄弟帮忙开门!我们是奉庞煖大将军之命前来调拨粮草!”

  城下赵将高声呼喊。

  “报上番号,谁为统帅?可有令牌?”

  城上万人将厉声质问。

  “我军由陈武将军率领,这是令牌。”

  城下人回应,随即取出令牌示众。

  “拿上来让我查验。”

  城上将领下令,放下吊篮。

  城下之人将令牌放入吊篮,迅速升至城头。

  万人将看过令牌,确认无误。

  在这乱世,无论哪国,令牌都是生死攸关的信物,遗失令牌者必死无疑。

  城门徐徐打开,领头的几人相视一笑。

  “诸位可进城。”

  一人开口。

  “深夜进城,还请勿扰百姓,否则廉颇大将军定会追究。”

  城头守将叮嘱。

  “明白。”

  赵将点头,挥手示意入城。

  骑兵先行,步兵随后,全军顺利进城。

  待全军入城,城头几名将领下城迎接。

  “这位将军似不曾见过,莫非是新任万人将?不知庞煖大将军此次是否带回捷报?”

  一名将领满怀期待地问。

  其他将领亦露出好奇神色。

  “想知道消息?”

  带头赵将冷笑一声,“那我便告知……”

  话未说完,刀光一闪,其首级已然落地。

  \"守住城门!\"伴随着一声怒喝,众将士挥剑冲向守军。

  \"杀!\"

  突如其来的袭击让守军措手不及,瞬间陷入混乱。

  步兵迅速包围城门,将猝不及防的赵国守军尽数歼灭。

  转瞬之间,突袭宣告成功。

  骑兵朝晋阳城各处冲杀,目标明确,直指城中军营。

  此刻夜色正浓,多数赵军仍在休憩,正是消灭他们的良机。

  大军遇敌即杀,不留余地。

  寂静的晋阳城顿时成为血肉横飞的战场。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守城的赵军完全失措。

  原以为是友军,却突然遭袭,众人陷入恐慌。

  \"投降可活命,反抗者必死!\"

  屠睢一声令下:\"降者生,抗者亡!\"号令震天,城内外一片嘈杂,百姓受惊,探头张望,只见血雨腥风,仓皇退回屋内,紧闭门户,生怕受到牵连。

  \"饶命!愿归降!求将军开恩!\"

  猝然遭遇伏击的赵军节节败退,数千守卒瞬间溃散,疲惫的夜色加剧了败局,片刻之间便折损过半,余者纷纷缴械投降。

  \"报将军。”

  \"晋阳城已稳固掌控。”

  一名统领前来禀报,态度恭敬而坚定。

  确实如此。

  这支韩军实则是秦军分支,听从赵迟指挥。

  \"将军谋略精妙,此役堪称妙策。”

  \"未损一兵一卒便得城池。”

  屠睢抚掌大笑,对眼前的成果十分满意。

  平日里,要攻破这座驻军五万的城池,伤亡必定超过两万,而今日赵迟凭借一计智取,避免了刀兵相向的惨烈。

  \"将军智谋超群,我们难以企及。”

  诸将齐声称赞,眼中满是对赵迟的敬仰。

  成败取决于速度。

  不仅夺取了赵军装备,还盗用了其令牌,在夜色掩护下混淆视听,一击得手。

  当然,此战的关键在于南阳大火,一举覆灭赵魏联军。

  否则,若再拖延一个月,计划必然失败。

  晋阳赵军并非弱者,绝不会轻易上当。

  庞煖出征仅十日,谁也没想到他会战败。

  即使赵迟事先并不知情,哪怕得知庞煖全军覆没,晋阳守军也不会轻信。

  毕竟庞煖是赵国名将,用兵如神,怎会如此迅速败亡?

  于是才有这场伪装夺城之计。

  \"将军,属下认为应已包围赵营,为确保万无一失,建议立刻命令大军合围晋阳。”统领谨慎进言。

  \"放响箭。”

  屠睢果断下令。

  \"遵命。”

  话音刚落,十余名弓箭手抽出响箭,拉弓搭箭,瞄准城外。

  刹那间,响箭呼啸声划破即将笼罩的夜空。

  随后,晋阳城关剧烈摇晃,仿佛千军万马逼近。

  远眺城外,火光闪烁,宛若黑夜星辰。

  不久后,大军抵达晋阳城下。

  在亲卫骑兵的护送下,一辆战车率先入城。

  屠睢与众将急忙下城迎接战车上的贵客。

  “恭迎将军。”

  众人俯身行礼。

  战车上,赵迟微微点头示意免礼,随即问道:“局势如何?”

  “禀告将军,城池已由我军掌控,赵军营地也被围困,战事似已结束。”

  屠睢快步回应。

  “封锁城门,禁止人员进出。

  只要信息不外泄,我们仍可秘密进军赵国,甚至直抵邯郸。”

  赵迟点头微笑。

  “遵命!”

  屠睢立刻领命。

  待赵迟的精锐部队全部入城,城门随即紧闭。

  城内迅速恢复平静,晋阳城易主。

  短时间内,十几万百姓仍在沉睡,未察觉异样。

  “走,去军营查看。”

  安排妥当后,赵迟对众将说道。

  “是!”

  “请随我来。”

  屠睢翻身上马,先行带路。

  城内赵军驻地。

  原本防守森严的地方,如今已被秦军全面控制。

  进入军营,各营房已被攻入的秦军占据。

  此时才苏醒的赵军士兵处境危险,面对手持利刃的秦军精锐,无不茫然失措。

  显然,这些赵军与普通士兵无异,完全未预料到秦军会突然袭击。

  “李雄,情况如何?能否活捉赵军统帅?”

  屠睢刚入营就大声询问。

  “回将军,此城赵军主帅就在眼前。

  军营里的四万赵军已被完全控制。”

  李雄立即回答,身后押着数十名赵军将领,皆被解除武装,神情狼狈,满心疑惑。

  显然,他们和普通赵军一样,对突袭的秦军毫无准备。

  “放开我!”

  “你们真的是秦军?”

  “这绝不可能!”

  “庞煖将军出征仅十日,你们怎么可能攻到晋阳?”

  “你们究竟是谁?”

  晋阳主将奋力挣扎,愤怒又不甘。

  他是廉颇手下统领五万大军的将领,深得廉颇信任,负责镇守晋阳这一边疆重地。

  另有一事需告知:庞煖已逝,你赵国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赵迟缓步走进军营,对那赵国将领说道:“这绝不可能。”

  消息传来,赵军将领皆震惊,特别是赵国五万大军的主将,几近崩溃。

  “此刻还有必要与**交谈吗?”

  赵迟冷哼一声,不屑多言。

  “严加看管这些赵将,胆敢违逆者,格杀勿论。”

  “至于军营中的士兵,所有盔甲与武器一律没收,若有反抗,格杀勿论。”

  赵迟环视一周后对屠睢下令:“遵命。”

  屠睢领命离去。

  随后,赵迟转身离开军营。

  晋阳城,赵国边疆重镇,在几个时辰内就被攻破。

  此乃兵法精妙,诡道之计。

  “诸位都已听到将军的话。”

  屠睢环顾四周,冷声说道,“我军乃大秦之师,投降者免死,顽抗者必杀!”

  “秦贼,妄图使我赵国将士屈服?简直是痴心妄想!”

  赵军主将怒吼,奋力挣脱束缚冲向屠睢。

  “冥顽不灵!”

  屠睢抽剑出鞘,剑锋划过,血光四溅,主将瞬即殒命。

  目睹此景,军营内有人惊惧,亦有人愤恨填膺。

  “拼了!”

  “荡平秦军!”

  “今日定与之玉石俱焚……”

  霎时间,军营充盈着慷慨悲歌之声。

  然而,在秦军已牢牢控制的营地里,他们毫无惧色,迅速展开进攻,对那些拒绝投降者绝不留情。

  片刻之间,营地再次血流成河,尸首遍布。

  面对这些宁死不屈的将士,秦军亦觉欣喜,毕竟每斩杀一人便能立功受赏。

  晋阳城中。

  晨曦初现。

  赵迟逐一审阅赵国府库中的所有公文,从中搜寻出诸多关键信息,诸如粮草运输路线及赵国的重要情报。

  作为仅次于大秦的强国,赵国实力非凡。

  尽管兵力不及大秦,却仍有五十多万军队,分布于全国各处驻防。

  廉颇统领的二十五万大军驻扎边境,抵御王翦所率秦军,这是赵国防御的核心区域,秦军的威胁让赵国忧心忡忡。

  数十年前,秦军名将白起曾在长平之战中重创赵军,坑杀四十万精锐,给赵国带来沉重打击。

  若非廉颇固守不退,赵国或许早已覆灭。

  岁月流转,赵国虽未全面复苏,但仍保有稳固根基,故而对秦帝国始终保持警惕,因此在边境部署了二十五万大军。

  除了边境外,代地由赵国上将李牧镇守,其麾下二十万大军主要防范北方草原上的匈奴等部族入侵。

  得益于李牧的英明领导,多年来代地安然无恙,若有敌胆敢进犯,必将遭受迎头痛击。

  赵国之所以被称为仅次于秦帝国的大国,不仅因其疆域广阔或兵员众多,更在于拥有一群可独当一面的上将军。

  只要有一位将领在世,赵国便不会彻底崩塌,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实。

  “赵国大约有六十万大军,除去驻守两地的四十五万、先前被我军消灭的十万,加上如今包围晋阳城的五万,总计接近六十万。

  由此推算,散布在赵国各地的残余兵力不足十万,其中邯郸最为关键,约有五万驻军,其余则零星分布在赵国各地。”

  审视眼前局势,赵迟嘴角浮现一丝笑意。

  这段简短的话语虽仅提及代地与边境的防御状况,却已清晰展现赵国的弱点所在。